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離別,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熱點話題。人生在世,多多少少都會經歷與親朋好友離別的場面。有人豁達:“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有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也有人悲涼:“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而宋人柳永的離別,卻格外的悽切,頗有江淹“黯然消魂者,惟別而已矣”的意味。

《雨霖鈴》原為唐教坊大麴名,講述的是玄宗與楊貴妃生離死別的故事,後用為詞牌。唐人段安節《樂府雜錄》載:

“《雨霖鈴》,明皇自西蜀返,樂人張野狐所制。”

宋人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楊妃外傳》雲: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張祜《雨霖鈴》詩云:”雨霖鈴夜卻歸秦,猶見張徽一曲新。長說上皇和淚教,月明南內更無人。“
杜牧《華清宮》詩云:“零葉翻紅萬樹霜,玉蓮開蕊暖泉香。行雲不下朝元閣,一曲淋鈴淚數行。”


白居易《長恨歌》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這些詩句,描述的都是此事。因此,《雨霖鈴》其調頗哀怨。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柳永這首詞用以抒發離情別緒,與詞調的聲情正相吻合。《雨霖鈴》原調至宋已失傳,柳永通過重譜新曲,極盡鋪陳的以抒發自己滿腔的離愁別恨。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所記:“今雙調《雨淋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指的就是柳永的這首《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此三句十二字,表明了分別的時間、地點及環境。

寒蟬,意為清秋時節。《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在民間傳說中,到了秋季,蟬就活不了多長時間了。而秋雨,更是加劇消耗了蟬的生命。雨後,只聽到蟬叫的愈發悽切。

長亭,古代送別餞行的場所,甚至於幾乎就是“送別地”的代名詞,更有十里長亭之說。長亭,寄託送別之意,包含不捨之情,如唐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宋晏幾道《減字木蘭花》:長亭送晚,都似綠窗前日夢,《 臨江仙》:客情今古道,秋夢短長亭”等,都以長亭表示送別之意。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都門帳飲”源自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對方在城外長亭擺下了餞行別宴,美酒佳餚,可是一想到即將離別,滿腹愁思,再香的美酒也如白水一樣無味,提不起興致,謂之無緒。二人正在難捨難分,卿卿我我之際,船家卻提醒要起程了。一個“催”字,表明艄公此前已經多次催促了,嫌時間等得太久了。無緒但留戀,留戀卻又催發,一時之間,幾經跌宕,分別之苦更深一分。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此句可謂寫盡古往今來的離別情狀。這是一個特寫鏡頭,雙方深知,對方下一刻就要消失在自己的視線之中,或許此後永生不能再相見。正常情況下,兩人應該是有千言萬語需要訴說,需要囑咐。但是此時兩人竟然都默默無語,既沒有驚天動地的盟誓,也沒有哭天搶地的慘痛,只是靜靜的執手,深情的凝望,任憑淚眼婆娑,也不願抽手拭淚,只為把對方的形象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底。

古人寫離別的作品有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把筆墨集中在離別前或者離別後。前者如唐王維《山中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後者如唐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唐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獨離別的這一刻,卻幾乎沒有人寫。離別的這一刻,是一個很短暫的瞬間,很難寫的傳神。但是柳永卻把離別時刻那一瞬間的情感抓住了,並以一幅非常形象、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對方終於離去了,我站在岸邊,江面上煙波茫茫,暮靄升騰,遙遠的楚地遼闊無邊。想到從此二人將天各一方,萬般苦情無人知曉,,心情更加暗淡。

多情自古傷離別。此句承上啟下,並點出了本詞的主題“傷別離”。自古以來,離愁別恨都是令人傷感的,春秋楚國屈原說“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六朝江淹則感嘆“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對於多情之人而言,這份傷感無疑會更加的細膩。何為“多情”?《世說新語·傷逝》載:“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意思是聖人心滌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擾於世,顧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鍾的,只是我這樣的人罷了。因此,只有明於情、長於情的人,才會對情有如此刻骨銘心的感悟。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則將這份傷感更是加劇一分。秋天,本身就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風蕭瑟,黃葉飄零。而從宋玉《九辯》感嘆“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開始,“悲秋”就一直是縈繞在中國文人心頭的情結。唐劉禹錫《秋詞》雲:自古逢秋悲寂寥。唐杜甫《登高》詩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唐戴叔倫《過三閭廟》詩云: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小亭送別》張生唱曰: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在這傷感的季節,經歷傷感的事情(離別),傷上加傷!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句被後人譽為千古名句,寫盡了淒涼孤寂之情景。對方離開後,我傷心不已,唯有借酒消愁。酒,自古以來便與“愁”結下不解之緣。曹操認為“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但李白則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范仲淹更徹底,說‘‘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可見,以酒解愁,不過是自欺欺人。果不其然。清晨酒醒之後,發現自己已是孤零零一人,陪在自己身邊的,唯有岸邊的楊柳,清晨嗖嗖的涼風,以及那掛在天邊如鉤的殘月。看到景色如此悽清蕭條,心情更加的落寞惆悵。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經年”,年復一年之意, 暗示分別後,二人天各一方,相見無期。我想,即便你離開後已多年,所有的良辰美景,春花秋月,都勾不起我半點興致,形同虛設。再退一步,即便我對著美景,產生了一些感受想法,但又能向誰訴說呢?所謂景由心生,情為人發,你不在我身旁,一切都失去了光彩, 令人黯然神傷。此句,作者直接說相思之苦,但相思之情卻凝聚其間,躍然紙上。

讀罷全詞,我們會發現在這首詞中,柳永由餞別寫到催發,到淚眼相對,到執手告別,到別後的酒醉,到次日清晨的酒醒,到對將來的懸想,依次層層敘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懷行動,如同一首帶有敘事性的劇曲,寫出了動人的惜別一幕。

漫讀宋詞:《雨霖鈴:寒蟬悽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