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疫”,AI發揮了多大作用?


科技戰“疫”,AI發揮了多大作用?

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現以來,社會各界眾志成城,除不捨晝夜的醫護工作者外,人工智能技術也在疫情防控、大數據監測、機器人輔助、AI醫學影像判讀等方面助力。

人工智能助力疫情精準防控

隨著返工潮的來臨,面對北上廣深等城市龐大的“復工”返程群體,如何提升防控與群體甄別等環節的效率, 人工智能技術充分發揮了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

1)疫情線索信息舉報平臺,提供疫情智能AI助理,建立各種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防控專業知識庫,模擬問答,為老百姓提供疫情知識問答。系統還集成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同行程查詢、全國疫情防控查詢等便民功能。

2)深蘭科學院研發落地了體溫監控系統“貓頭鷹多功能體溫行為追蹤監控系統”,將紅外和AI監控結合,且具有自動跟蹤功能,在醫用領域可以為特定傳染病的預防與監控提供有效幫助,也可以安裝在車站、機場、廣場等人流密集區域。

3)阿里安全推出“AI 防疫師”系統,該系統具備實時精準測體溫、佩戴口罩識別、預警和追蹤高危人群等功能,可在園區、辦公室、商場、地鐵站、機場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快速部署。

通過對人流密集場所的測溫防控需求分析,曠視科技提出一套“人工智能測體溫”的解決方案,這套方案主要由人體識別+人像識別+紅外/可見光雙傳感組合而成,另外他們也研發出了“曠視-明驥”疑似發熱人員智能篩查比對系統,有效篩查疑似人員。

5)防疫外呼機器人服務,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技術進行語音交互,根據話術模版,對返工人群發起電話外呼,進行“是否有發熱或其他不適”、“是否在進行14日隔離期”等定製化問題的詢問,並將通話內容以報表的形式彙報給所服務的社區。通過“AI智能語音外呼機器人”有效緩解了人力壓力,減少了排查時間,提高防控疫情效率。

智能機器人助力醫療服務和物流服務等

為了提高醫院運營效率,減輕醫務人員負擔,減少人員交叉感染,越來越多智能機器人在抗疫前線應用,消毒機器人360度無死角消毒,巡邏機器人宣傳,降低醫護和社區人員感染風險。

1)普渡科技公司支援部署了100多臺機器人,服務包括湖北省的武漢武大人民醫院、榮軍醫院、黃岡中心醫院、黃岡黃州同濟醫院、以及全國各省市的40多家醫院和隔離點,為隔離病房配送餐食、生活用品、醫療用品等,降低病毒的交叉感染風險。

2)達闥科技公司和中國移動聯合研發5G雲端智能運輸機器人已在浙大二醫院應用,可替代醫護人員為患者提供藥品,機器人身上的分層儲物櫃,可實現一次多單的配送。

人工智能幫助病例篩查、藥物研發

與時間賽跑,儘快進行疫苗研發和藥物篩選是重中之重。但面對新型病毒,從檢驗、藥物研發、治療,再到對病毒未來走向的預測等,需要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大規模文獻篩選和科學超算工作。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海量文獻、實驗等數據中完成篩選,或是模擬化合物與特定靶標的結合效果,在基因測序、藥物研發、病毒結構等方面,可以發揮“加速度”重要作用。

1)疫情期間,百度研究院宣佈向各基因檢測機構、防疫中心及全世界科學研究中心免費開放線性時間算法以及世界上現有最快的RNA結構預測網站,以提升新型冠狀病毒RNA空間結構預測速度,從而助力疫情防控。

2)浙江省疾控中心上線自動化的全基因組檢測分析平臺,將原來數小時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疑似病例基因分析縮短至半小時,大幅縮短確診時間,並能精準檢測出病毒的變異情況。

3)達摩院聯合阿里雲針對新冠肺炎臨床診斷研發了一套全新 AI 診斷技術,AI 可以在 20 秒內準確地對新冠疑似案例 CT 影像做出判讀,分析結果準確率達到 96%,大幅提升診斷效率。2 月 16 日啟用的河南鄭州小湯山已經引入該算法輔助臨床診斷。

4)智能評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AI影像投入醫用,由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指導依圖醫療研發。經過初步測試,這套系統對新冠肺炎的檢測準確率與專家診斷基本吻合,且診斷速度更快。

總結:

近年來,人工智能企業迅速發展,國內更是誕生了諸如曠視科技、商湯科技、極鏈科技、依圖科技等優秀的初創企業。這一次抗擊疫情的戰鬥,也充分展現出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科技力量的重要價值。

這也可以說是,迄今為止中國科技力量參與度最高的一場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延伸來看,不止是社會公共安全領域,未來還可以應用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更廣闊的領域,助力各行各業智能化升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