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阿房宫赋》

再读《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重读杜牧(公元803-852,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文学家)这篇《阿房宫赋》,感触颇多。

这是一篇精典之作。倒不是杜牧在唐代文学的显赫地位,而是他以极其精彩的文笔,通过揭露秦朝统治者的奢侈荒淫,所表达出的深刻道理。

当然,不是对“二川溶溶,注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美色而惊叹;也不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的奢华而惊奇;更不是为秦王朝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而惋惜,而更多则是被杜牧最后的呐喊而感动。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是唐敬宗宝历年间,杜牧以借古喻今的手法,劝谏康敬宗不要大起宫室的呐喊,至今对我们仍有深刻的启示。

人们常讲“前车这鉴,后事之师”,但我们常常又是好了伤疤忘了痛。我们常常憎恨着贪官的贪婪,但当自己有了点权力后,仿佛有一种魔力将自己拉往“欲望”的漩涡,如果没有点定力将被那可怕的恶魔牵着走进深渊。人们从十七年的非典中已经学习到许多敬畏的知识,但仅仅过去十七年,记忆仍然清晰,一场比非典更严重的新冠肺炎就再一次把人们推向灾难的边缘。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极其微妙的平衡关系。枪响之后,没有赢家。这段时间的“宅”生活使我们深刻体味到了其实国泰民安,就是车水马龙。闲也是一种痛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也许使“宅”起来的人们从《阿房宫赋》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不希望“宅”后只是看到更多的胖子、疯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不希望看到的只是疫后的报复性补偿、狂欢和娱乐至死的放纵,而是更加理性的思考,是对灾难的深刻反思,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

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这希望这不是真的,我们应当吸取这次深刻的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