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城市按下了暫停鍵,大家一起開始了長達一個月的居家隔離生活,空間的有限性成了彼此的放大鏡,自己,愛人,孩子,帶來的各種驚喜與驚嚇接踵而來。有人說不再競爭中消亡,就在對比中成長。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別人家的孩子:上課,作業,學習

我家的:電視,iPad,手機


別人家的:畫畫,遊戲,看書

我家的:躺吃,躺睡,躺玩

別人家的:幹家務,做飯都是小能手

我家的:你的事情你幹,我的事情還是你幹

別人家的:生活有序,早睡早起

我家的: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很多父母疑惑為什麼別人家“歲月靜好”,我們家的卻成了“災難片現場”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所謂自律就是再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的自覺和自我約束。曾經海清在網絡上發的一段和兒子的對話引發網友的熱議

海清:陪你出去踢會球

蛋妞:寫完作業

海清:踢完球再寫

蛋妞:明天還有明天的

海清:你確定你是在過暑假嗎

蛋妞:要不然呢,怎麼又這麼多時間寫

海清:請問哪裡來的這麼多作業,不可以不做嗎,可以好好玩玩嗎?

蛋妞: 我再寫一個科幻小說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很多人留言小小年紀就這麼自律,長大了還得了。自律的人更容易成功是人們的共識,前段時間著名球星科比意外隕落,很多人都為此痛苦不已,他不僅是籃球領域的一顆星,在自率方面更是所有人的榜樣,他曾說“你見過凌晨四點的洛杉磯嗎,我每天都見到”。果然他的成功離不開他的自律。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培養自律的最佳時機?

孩子培養自律的最佳時間是3-10歲,3歲之前是孩子存在感和安全感培養的重要時期,父母要儘可能的多陪伴,滿足孩子的需求。

3歲以後開始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有自己的想法,同時因為接觸同伴和社會的機會越來越多,會受到來自外界各種各樣的約束,對於自由和規則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這個時候是培養孩子自律的最佳時期。

10歲以後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思想更加獨立,也會開始變得叛逆,如果小的時候沒有培養好的規則和界限意識,自律的培養就會難上加難。

既然自律對一個人有如此重要的影響,那麼父母如何做才能培養孩子的自律呢?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一、培養孩子的內在驅動力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教是為了不教”。

有一次帶UU去鄰居家玩,兩個小朋友拿玩具盒子裝滿水讓後把水果玩具全部放在水裡面“游泳”孩子們玩的很開心,還不時的用手去撥動水,試圖讓玩具可以遊走的快一點,就這樣不一會客廳的地面上就出現了很多水。

小朋友自己拿來拖把處理地面上的水,因為不太會操作,他們的拖動讓更大面積的客廳佔滿了水漬,朋友忍不住提醒“不能這樣拖,你們要把水往中間拖”“這樣不行,越拖越多了”“小心後面的電視”終於在小朋友的努力下,地面上的水沒有了,但大半個客廳的地面都沾滿了水。兩個小朋友卻像大功告成一樣歡呼雀躍,“媽媽我們拖完了,雖然有點氣喘吁吁,但是很開心”

這樣不行,容易滑倒,朋友看到這樣的收尾不太滿意就拿來拖布,很快將地面上的水漬擦了乾淨,兩個小朋友前一秒還因為自己的勞動成果洋洋自得,後一秒臉上的笑容就開始變的僵硬,變得默不作聲。

內在驅動力的建立過程: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孩子從我想做—我要做—我能做——我做到了這個過程能夠激發孩子對於自我能力的肯定,認為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做到自己想做的事,只有有了這樣的信念,才能夠在遇到問題時從我不敢做到我想做,從我不能到我想嘗試,而一個自律的孩子是能夠自己主動做事,而主動的前提是我想做,我要做。

二、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陪孩子寫作業一直是很多父母頭疼的問題,經常由父母因為陪寫作業暴躁如雷,甚至突發心臟病,在最近這段時間因為作業發生的親子對抗每天都在上演。

試想如果這段時間你的另一半總是指揮你做事,你是什麼樣的感受,或者你做每一件事都被人盯著監督著,你又是什麼樣的感受,每個人都喜歡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別人安排的事,孩子也不例外。

1.幫助孩子制定作業計劃

一個對於自己的作業有目標的孩子,她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什麼時間完成,所以他們會更加主動積極的去做。這個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可以和孩子一起列計劃,可以是一天的也可以是一週的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2、啟發式的引導孩子

做完了嗎?

怎麼還沒開始?

趕緊做啊?怎麼這麼慢

都幾點了?讓你早點你不聽

我們常常用這些帶有指責,批評甚至辱罵的語言希望可以幫助孩子,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父母可以通過問孩子

“你的計劃是什麼?”

“接下來你要做什麼”

“你有什麼計劃”“

這些啟發式的提問來引導孩子反思自己的完成情況,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自己是作業的主人,那麼他就會更有動力去完成。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3、興趣第一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

尤其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興趣的培養比學習本身的結果更重要,曾經有媽媽諮詢小菲說5歲半的兒子最近一說讓寫作業就哭鬧,就是不願意寫。

瞭解後才知道原來孩子的幼兒園從小班開始每天就佈置家庭作業,讓孩子抄寫作業,剛開始孩子不願意,家長就強制要求孩子,但是最近突然就不願意了,而且無論她怎麼要求都不管用。

孩子是通過玩來了解世界,幼兒期的孩子更是如此,比起孩子學了多少知識,認識了多少字,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才是影響她一生的最關鍵的因素。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三、先自由再自律

蒙臺梭利說:“沒有體驗過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麼是自律”

運動APP keep的界面是“自律給我自由”但今天我們想說先自由再自律,就像我們常常說沒有體驗過被愛的人不懂得愛人一樣。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男孩從小在媽媽的呵護下長大,從小學到高中媽媽都陪伴在身邊照顧他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孩子學習很好,一直都名列前茅,平時做事說話也都很有禮貌,親戚朋友都羨慕不已。

後來爸爸因為出車禍,媽媽不得已要回家照顧爸爸,媽媽有點擔心怕孩子離開自己無法應付,孩子很開心,因為終於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結果媽媽離開不久就接到學校的電話,說孩子成績一落千丈,而且經常逃課,等媽媽再回到孩子身邊的時候發現孩子簡直就像變了一個人,鄰居告訴媽媽孩子這段時間早上上學遲到,而且整天沒精打采,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孩子最近迷上了網絡。

自律的前提是自由,只有感受過自由的人,才懂得規則和界限的重要。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在十字路口迷茫的人無法體會到紅綠燈的重要,一個從來沒有感受過狂風暴雨的人不知道風和日麗的美好,一個從來處處受控,無法做自己的人無法知道自律的重要一樣。

疫情在家,孩子無聊,焦慮,暴躁,父母警醒原來自律比成績更重要


有人說不經歷生死,永遠不知道活著的意義。這次的疫情讓很多人對未來有了新的思考,有人說等疫情結束原本沒有計劃的旅行要安排上,原本想買因為價格考慮的LV要買,原本覺得賺錢是人生的目標,現在覺得只有健康最重要。那麼我們的父母經過這次的“親密相處”是否也對養育有了新的的認識,自律的人生從來都是稀缺的,而我們要做的可能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