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過點「無聊」的生活也無妨

寒假在家時,9歲的妹妹經常在我面前對我說:“姐姐,在家好無聊呀!一點都不好玩”。每次聽到妹妹這樣的話,我心中都會有一種擔憂和焦慮,於是給一串的建議:“你可以去外面的田野裡玩耍!或者看一會書、做手工!”妹妹給我的回應就是搖頭表示:“我不想也不會!”

在我看來,9歲的孩子經常感覺無聊,不會怎麼玩,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深思現在孩子怎麼了?現代教育該如何引導孩子除學習外依然能夠自娛自樂?

就在昨天我看到了探月學院的一篇文章,讓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無聊”。無聊是常態,不需要排除,而是學會與之相處,同時無聊時也創造了空間讓我們與自己的心呆在一起,創造性的信息變便會在此刻誕生。

當孩子覺得無聊的時候,你是否會覺得愧疚?

對於大多數家長來說,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他們覺得是自己的不安排,不關注,造成了孩子的無聊,於是他們開始給孩子安排課外補習班,或者是讓他們玩會電子遊戲。但是也許這個問題應該有另外一個回應,就是我們不應該如此焦慮。因為生活並不是永無止盡的嘉年華遊行,「無聊」是成長的附帶品,而且它對於孩子無害,甚至是孕育了創造力和自給自足性的方法。

也許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不過是一句看似微不足道的口頭語,但它其實擁有巨大威力,能讓父母感到一連串的憂慮、煩惱、和內疚。因為大家有一個固有的常識,如果身邊有人感到無聊,那麼一定是因為其他人沒能讓他覺得有所啟迪、充實或快樂。而現在這個信息娛樂爆炸的社會,不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手頭都有這麼多馬上可以做、應該做的事,又怎麼可能覺得自己無聊呢?

但事實上,無論這個世界有著怎樣的變化,無聊感是所有人所必須經歷的,無法輕易驅趕的。其實無聊也不能算是什麼維多利亞時代的嚴酷訓練,讓人滿懷敬畏之心並變得堅強而得到推薦,因為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都被教育:無聊是因為你是個無聊之人。

其實無聊感有其自身的益處,對人們有著很多好處。如果孩子不在小時候就明白這一點,未來就一定會遇到沒那麼「喜悅」的驚喜。說實話,學校生活就可能很無聊,老師也沒有義務既要教授科學知識,又要逗孩子開心,而我們每天的生活也不是永無止盡的嘉年華。

在瑪利亞·塞姆浦(Maria Semple) 2012 年出版的小說《伯納黛特你去了哪》(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中,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女兒說:「確實是這樣。你很無聊,那我要告訴你一個生活的小秘密。你現在就覺得無聊了?其實以後會越來越無聊。只有你儘快明白你要靠自己讓生活變得有意思,你才會過得好。」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習慣接受生活大部分時候是無聊的這樣的事實。

讓孩子過點「無聊」的生活也無妨

人們很多有關 21 世紀之前生活的回憶充斥著單調乏味的氣息:有閒階級要麼在客廳悠然消磨時光,要麼就終日散步盯著各種樹,一看就是很久,或者駕車出門遊玩,盯著更多的樹看。而對於必須要工作的人,生活則艱辛更多。農業和工業領域的工作繁重異常,讓人幾乎無法正常思維,很少有人因為有償工作而獲得成就感。

那時的孩子也能預見這樣的未來,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習慣於這樣的可能性,除了書架和樹枝沒有其他事物陪伴他們,最後陪伴他們的就是糟糕的午後電視節目了。

而也是在這段時間裡,成年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無聊的價值,他們開始認為一定的無聊時段是有益的,孩子們也開始領會到空閒時段的好處。在一次接受智族(GQ)雜誌採訪時,林-曼努爾·米蘭達(Lin-Manuel Miranda)表示自己在那些無人陪伴的下午,「醞釀了許多創造靈感。要激發創作力,沒有什麼比一張空白頁或是一個空蕩蕩的臥室更有用的了。」他說道。

但是這個觀點在孩子身上似乎還沒有完全使用。現在,如果一個孩子無所事事,那麼就會認為是 Ta 的家長沒有好好履行自己的職責。

《紐約時報》上有一篇廣為流傳的文章《當代養兒育女的殘酷性》(The Relentlessness of Modern Parenting),作者克萊爾·凱恩·米勒(Claire Cain Miller)在文章中引用了最近的一項研究結果,發現無論家長的社會階層、收入、種族有多大差異,他們都認為「如果孩子放學後感到無聊,就應該報名參加課外活動;而工作繁忙的家長就應該停下工作,如果孩子需要就要和孩子一起畫畫。」

因為在家長們的眼裡,每一刻的空閒時光都要價值最優化、最大化、指向某一個目標。

今天的孩子就算得到了家長的充分關注,也可能只是和自己的各種設備待在一起,也就是各種電子設備。父母如果要準備進行一次長途駕車或者坐飛機旅行,就好像陸軍軍官在策劃一次錯綜複雜的地面演習:iPad 裡要下載哪部電影?要不要開始聽一檔適合全家人一起收聽的新播客?這時候是不是能讓孩子玩《堡壘之夜》(Fortnite),這樣他們可以在後座上安靜下來?

而我們試圖回想一下,如果孩子在回程時覺得無聊,70 年代的父母們會怎麼做?他們什麼都不會做!就讓孩子聞著汽油味,折磨自己的兄弟姐妹;既然破舊的安全帶不是用來穿在身上的,那麼就讓孩子們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吧。而且如果你在 70 年代抱怨生活無聊,父母可能會說「出門去玩吧。」或者更糟糕的是,讓你「整理下你的房間」。

這些事有意思嗎?沒有。

但這些事有用嗎?有。

因為無聊的時候就會發生有意思的事。我做過一些非常無聊的工作,但也是最有創造性的工作。我當時放學後會去一個進口工廠打工,把難看的秘魯毛衣的照片貼在銷售表上。隨著這些毛衣變成模糊不清、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一大團,膠水也在我的手上變成了一層硬殼。不知道為什麼,一切都聞起來像糖蜜的氣味,我的思緒只得飄入一個精心編織的幻想國度。

這就是無聊的時候,也正是故事發生在腦海裡的時候。我在超市結賬的時候,會想出如何描述人們購物的場景。比如一個在晚上 9 點買了茄子和半打百威啤酒的人:哪一樣是必買品,哪一樣是衝動消費?我看到了之前教我五年級的老師每週都會買奶油威化餅乾,如果她知道了會作何感想?

讓孩子過點「無聊」的生活也無妨

一旦你真正適應了無聊的麻醉效果,會發現自己正在通往發現的道路上。單調乏味使得再細小的差別都開始展現出來,不論是那些樹還是毛衣。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有用的點子都是在人們洗澡時想出來的,也就是在你不得不做一件平淡無奇的事的時候,你只需任思緒漫遊,跟著感覺走即可。

當然,重要的並不是無聊本身,而是我們對待無聊的方式。一旦你達到了臨界點,無聊就會教你做出有建設性意義的反應,為了你自己而做出改變。不過除非我們面對的是持續日常的令人變得遲鈍的無聊,否則我們永遠無法學會如何做出改變。

這並不是說要像《死小孩》(The Gashlycrumb Tinies)裡的 Neville(N 指的是死於無聊的 Neville)一樣要捱過難以忍受、沒完沒了的無聊感,而是要學會克服這種無聊感。克服的形式多種多樣:你可以轉向自己的內心,利用這段時間來思考;你可以拿一本書來看;你可以想象自己獲得了一份更好的工作。

無聊能讓你飛向幻想的旅程,但是最終,要通向自律和足智多謀。

令人毫不意外的是,應對無聊的能力和集中注意力、自我調節的能力息息相關。有研究表明,出現注意力紊亂症狀的人尤其容易感到無聊。這很容易理解,在一個超級刺激的世界中,一開始看起來充滿吸引力的事物現在感覺也不過如此,曾經略顯有趣的事物現在卻無聊透頂。

讓孩子感到無聊尤其重要,而且還要在他們小的時候允許他們保持無聊的狀態。這不應該被視為是「一個問題」而要加以避免或者要加以根除,而是應由孩子自己努力克服。但是我們已經不再訓練孩子自己去克服問題,我們不再教他們去承受慢半拍的東西、無趣的東西和很多真正有價值、但顯然是二維的信息,相反,學校屈服於去教那些他們認為孩子期待的東西:有趣的東西。

為了適應學生只能玩糖果遊戲一樣短的注意力長度,老師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炮製各種形式讓學生通過視覺資料和「互動學習」(比如:投影、遊戲)的方式參與進來。老師們認為,孩子們聽不了長時間的課,所以就要靠他們來呈上更易下嚥的短時間段的課程內容。

讓孩子過點「無聊」的生活也無妨

教孩子忍受無聊而不是在趣味性上推波助瀾,那麼就能讓他們為更為現實的未來做好準備,在這樣的未來中,工作或生活本身必然不會引起虛假的期望。有一天,即便我們的孩子在做一份從其他方面來講自己喜歡的工作,也可能得花一整天的時間回覆上週五剩下的郵件、檢查電子表格、或者在一個巨大的利用因特網連接的倉庫裡協助機器人工作。

你可能會說這聽起來有點無聊,但這像真正的工作、像生活。或許我們應該再次習慣這一點,然後為我們所用。或許在一個不斷提高要求的世界,我們可以少一些趣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