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欢迎关注《作物研究院》,以作物为抓手,构建中国农业新未来;以人为本,挖掘农业人的故事。

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农产品滞销情况一直都存在,但对于那些质量高、口碑好、渠道稳的种植户来说,滞销这一情况,极少发生。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各个地区封路、限行,种植户无法与中间商取得有效联系,从中间商到市场的“产品铺设”也受到了影响。从新闻报道以及各位朋友私信给我的情况来看,作物君盘点了目前为止几个典型的农产品滞销的事件。

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海南果农拿哈密瓜喂鸡喂猪

2019年年底,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哈密瓜迎来了丰收。本来当地瓜农盘算,全部卖完收入至少能多两成。然而今年却没有经销商上门采购,棚里的瓜没了着落。

据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瓜农介绍说:“没有老板过来收购了,所有哈密瓜全部摘出来放在这里。然后村里很多人过来拿回去,因为那哈密瓜是好的。拿回去也可以吃,也可以喂鸡喂猪。”

由于不能及时采摘,一些瓜农的哈密瓜烂在了地里,收购价格也跌了一半。即使价格比去年低了一大半,还是卖不出去。

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蔬菜被打烂在地里

冬季气温低,很多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算好日子想在年初销售。平时都是菜贩子开车上门收菜,再分售到各大菜场。但受封路、限行影响,年后几乎没见到菜贩子的影子。而且,采摘的人力也成问题,附近的村里也雇不到人,只能用机器把菜打烂在地里。

一位菜农说:“行情好价格能卖到两块钱一斤,现在给我五毛我都愿意卖,可是没有人上门收。”

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草莓无人收烂在地里

草莓的保鲜期一般是3至5天,以往通过采摘、批发、零售等方式,基本可在本地售完,而今年却无人前来采摘。再加上现在工人都未返工,缺少采摘、配送人员,除了年前卖掉的一部分,剩下的基本都烂在了地里。

辽宁丹东是有名的草莓种植基地,由于销路受阻,草莓价格迅速下跌,跌幅近80%。辽宁省东港市某草莓种植户说:“年前我们都20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到年后初二收购价才3块钱一斤,还是有的卖不出去,所以这个情况非常严重。”

疫情下的农产品滞销,农民只能坐等?

无论哪个地区、所种植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的好坏,在这场疫情之下,无一幸免。但农民就只能被动等待,坐等疫情过去吗?作物君认为坐等是没有机会翻身的,自救与主动出击关注各方信息,才能避免更大程度损失。

一 农产品运送绿色通道已然开启

针对农产品受疫情影响滞销的情况,作物君了解到商务部做出了回应,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对于加强主要消费城市与周边产区的对接,开辟农产品运送绿色通道,保证农产品能够及时运送出去,而消费者也能够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同时商务部也要求各物流企业引导物流资源向滞销地区倾斜,针对滞销产品,适当降低物流运送费用。

二、政府牵头,爱心认购等活动要关注

芒市位于云南的西部,中缅边陲,除了以沙糖桔著名,也产辣椒、甜瓜、百香果等。2月10日,芒市官方发出“爱心认购销售农产品的倡议书”。倡议书鼓励各单位、企事业食堂等优先采购辖区农产品;鼓励商超、电商企业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鼓励干部员工主动购买农产品;鼓励个人利用朋友圈、微信等,动员身边人购买。

倡议书集合了各个村生鲜农产品的种类、联系人电话,信息通过政府和当地媒体发布后,购买订单逐渐多了起来,附近三个村的180吨小米辣和18吨西番莲,通过认购的方式,基本售完。

三、电商平台售卖

国内几大电商平台京东、淘宝、拼多多、苏宁易购,共同推出“一起卖”公益行动,向受困于疫情的农户征集信息,与各电商平台一起推出极速审核、流量推广、优先配送等帮扶政策。

眼下很多地方的农产品滞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疫情冲击之下,农产品的供需信息匹配出现短时失衡,销售通路受阻。而“一起卖”公益行动,就旨在通过收集受困农户信息,再将其与电商销售平台对接,为供销之间搭建起桥梁。

据有关消息称,疫情有望4月初结束,作物君希望种植者们都能度过这次难关!

欢迎关注《作物研究院》,以作物为抓手,构建中国农业新未来;以人为本,挖掘农业人的故事。

欢迎大家留言或者私信,讨论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