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夷王,你真的是因為衰弱,才荒服不朝的嗎?

范曄在《後漢書》中評價周夷王時說:“夷王衰弱,荒服不朝”,換成大白話就是這位周夷王太弱了,拿不住下面的,所以遠一些的諸侯也就不嘞他,不在朝拜他了。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又是什麼原因成了這樣的呢?

王室的衰弱已成不爭的事實,王室內部的矛盾卻又雪上加霜。

提起這位夷王,最好先八一八他是怎麼坐上這個天下共主的位置的。


那個夷王,你真的是因為衰弱,才荒服不朝的嗎?


雖然史料有限,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他老爹周懿王過世之後,不是他或者他的兄弟繼位,而是他爹的叔叔周孝王接的班。然後他叔公死了以後,他才上的位,此中艱險想來雖無記載,也是不易的。我們先從有限的資料裡理理這一段。

《漢書·匈奴傳》載:懿王時,“戎狄交侵,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即嚴允)之故。”

周朝傳到周懿王時已歷六世,當年聲名赫赫的姜太公,周公,召公也早已功成名退,埋身黃土,而從周昭王伐楚失敗開始,周王室的軍事能力就很讓人質疑。

到了周懿王接手的時候就不僅僅只是來自內部的壓力了,周邊少數民族也似發現了新的生存方式,頻繁的滋擾甚至入侵周王朝。周懿王登基後,由於戎狄入侵,人民不堪其苦,還誕生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詩”。當然,通過《詩經》我們知道,當時的詩絕不是後世那種個體的感情抒發,而是一種民風的體現,是人民實在無處發洩而創造出來的反映大家觀點的流行音樂。這些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的藝術作品很多都因為廣被傳唱而流傳下來,同時周懿王的無能和外族的入侵也被以這種形式記錄了下來。

那個夷王,你真的是因為衰弱,才荒服不朝的嗎?

周王朝周邊少數民族分佈圖


同時,西周朝廷不思進取,官僚腐敗也使得周懿王舉力維艱。他的詔令不僅不能很好的下發和執行,還由於副作用造成了民心浮動,甚至抵制。周懿王自身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無力扭轉局面,也只能慢慢的消沉,直至一場特大暴雨加冰雹徹底的擊垮了他脆弱的小心臟,帶著對國政的無奈和對上天的恐懼,周懿王死在了46歲那年。

周懿王死的很安靜,可他的身後事卻很是驚豔世人。歷來注重禮法,定了《周禮》的周王室竟然沒有遵從嫡長子繼承製或者兄死弟及的常規操作,而是選擇了周懿王的叔叔周孝王繼位。

那個夷王,你真的是因為衰弱,才荒服不朝的嗎?


雖然史實無法考,但是這種不循常理的操作必然不是人人都認可,定會在統治階級的內部掀起軒然大波。最終,周孝王登基了,那就是說有人失敗了。在這種事情上能夠置喙的的必然不是肱骨之臣就是宗伯族老,無論是怎樣的出身,在這次被史書輕描淡寫的事件中都是可能傷了元氣,甚至斷了根脈的。對於日漸衰落的周王室,實在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事。而因此而被邊緣的年輕甚至年少的周夷王在這十四年裡又能過怎樣的生活呢?史書記載周夷王身體不好,或許就是年幼時驚恐憂思造成的吧。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王子朝使告於諸侯,講到“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併走其望(祭祀名山大川),以祈王身”。杜預注:“愆,惡疾也。”

同樣無能的周夷王不僅沒有改變局面,上位之後還狠狠地又撒了把鹽。

周孝王終於死了,周夷王在諸侯的幫助下也算是匡扶正室,顫顫巍巍的坐到了王位上。這是部分史學家說的,我可不這麼認為,這個如李顯一樣沒有自知之明的傢伙,所圖的或許只是那個王位帶來的王權霸道,而從沒有考慮過怎麼穩定和擴大權勢吧。

登基第三年,周夷王做了一件在古人看來是可以比肩紂王,在現在的我們看起來大跌眼鏡的不尋常的事。他把當年攘助先祖奪得天下的姜太公的合法繼承人齊哀公給煮了。對,就是煮了,用多大的鍋不知道,但是有多殘忍是可以想到的。究其原因,或許是因為齊哀公非要上趕著去朝拜這位舊主,可舊主又不記得他們的淵源了。因為史書並沒有明確給出齊哀公做了什麼大惡不赦的事情,只是說是周夷王的老丈人紀侯進了讒言,說了齊哀公的壞話,結果周夷王就勃然大怒,不顧齊國的強大支持,不辨是非,把人家給煮了,還立了齊哀公的弟弟齊胡公繼位。

《古本竹書紀年》載:夷王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周本紀》正義和《太平御覽》卷八五所引)。《齊世家》說:“哀公時紀侯譖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靜,是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當週夷王之時。”

作為周夷王煮了齊哀公的連鎖反應,天下諸侯寒了心,齊國內亂,楚國趁機開始爭名分。

作為直接受害人的齊國由於國君慘死而怨恨周夷王,雖然周夷王並沒有剝奪了姜氏的繼承權,並封齊哀公的弟弟齊胡公為新的國君,但是這種不明不白就被人家把國君煮了的事情還是讓齊王族接受不了。齊胡公登基伊始就想著怎麼避免和哥哥同樣的下場,史端看不到他的任何政績,只是在死前兩年短暫的遷了個都,可見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

而這種非嫡長子繼承的做法也讓齊哀公和齊胡公的弟弟齊獻公看到了希望,不同於二哥的擔憂,他把工作重心放在瞭如何自己也能上位上。齊哀公過世九年後,齊獻公襲殺了這個在他看來不過是撿了個餡兒餅的哥哥齊胡公,順利登頂。

齊國,魯國,晉國都是老牌周王室的肱骨諸侯國,但是周夷王的一鍋水把齊國攪和了,齊國不僅跟周王室產生了嫌隙,還發生了王位之爭這樣的內亂,同樣也在這一系列事件中傷了元氣。

那個夷王,你真的是因為衰弱,才荒服不朝的嗎?


楚國作為周王室的邊緣屬國,常年處於自生自滅,無人關注,還曾被周王室嫌棄和征伐的狀態。他們一直渴望中原的認可,周夷王的敗家行為讓當時雄心勃勃的楚王熊渠看到了希望。他一方面開疆擴土,發展版圖,另一方面又效仿周天子,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封王,頗有幾分“齊天大聖”的勁頭。雖然後來迫於周厲王的壓力,取消了他們的王號,但是這一信號卻給了後世歷任楚王無比的信心,讓他們有了逐鹿中原,問鼎周王室,傲世天下的雄心。這一行為也算是撤掉了周王室天下共主的頭紗,露出了周王室本來的面目,使得各家諸侯也蠢蠢欲動,不再安於現狀。

周夷王的衰弱固然有前面幾位君王不思進取,吃老本的原因,但是其自身也是問題多多。他不僅不明斷是非,擅殺屬臣,導致了周王室及支持其的屬國動盪,傷了國本;還給了像楚國這樣真正有不臣之心的諸侯機會,滋漲了其氣焰,放縱了其發展。所謂種什麼瓜得什麼果,也是怨不得旁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