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1980年,即山口百惠在日本武道館,唱完最後一曲,留下白色的麥克風飄然而去的那一年,中東地區的兩伊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八年互毆史。

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而這漫長的八年互毆,從伊拉克先發制人開始,據說當時薩達姆企圖模仿當年希特勒,打一場漂亮的閃電戰,迅速幹掉伊朗,但結果是模仿秀沒整好,入侵伊朗的部隊遭殲滅,反而是伊朗人打了進來。隨後便演繹成一場慘烈的低水平戰例——說慘烈,因為戰爭規模確實不小,最終伊朗死亡35萬人,伊拉克19萬人,而我們知道,後來美國一戰搞定伊拉克,只有4497人的陣亡紀錄。而且,當時的各種先進武器,如F-14雄貓戰鬥機、幻影戰鬥機、飛毛腿導彈,甚至化學武器都上手了。

那麼,為什麼說是低水平戰例呢?因為這兩個當時自吹自擂自己是世界第幾軍事強國的傢伙,花了這麼大的代價,死了這麼多人,直掐得筋疲力盡,民不聊生,實際上沒有達到任何目的。

可是這麼說,互毆八年,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啥也沒有改變,伊拉克人和伊朗人,你們這麼鬧,究竟是為了啥呢?

答案,是為了一條河。

這條河,不是什麼大河,我們知道,西亞最有名的兩條河,無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但這兩條河,都屬於伊拉克,沒伊朗什麼事。

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也就是說,兩伊互毆這八年,是為了一條小河。

當然,這小河的名字挺牛逼,叫做阿拉伯河,感覺跟阿拉伯半島一個派頭。但問題是:阿拉伯半島是世界最大的半島,阿拉伯河卻不是世界最長的河,它只是一條小河而已,長度僅僅只有193千米,這個距離,恰好與我們長江三峽的距離相等。

但就是為了這樣一條小河,伊拉克人就真的和伊朗人幹上了。最早,還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那會,曾與伊朗簽訂了一份條約,奧斯曼則得到阿拉伯伯河的部分所有權,伊朗則獲得了船隻依然可以在阿拉伯河上航行的權力。在當時,大家都沒有意見。

衝突,其實最早是從中東發現石油那時節開始的,伊拉克人發現,自己開採了石油,必須走阿拉伯河才能進入波斯灣。而伊朗人的石油外運,也從這裡走比較方便。

按理說大家和平共處,一起從阿拉伯河出去,不是很好嘛?

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可是不成,非要扯皮互罵兼大巴掌互相扇過幾回,又加上英國人俄國人都來做見證人,雙方才坐下來簽了一份協議,阿拉伯河歸誰呢?歸了奧斯曼。那麼伊朗為什麼沒意見了呢?很簡單,此時的伊朗,已經被英國人和俄國人,一切為二,大家各得一半了。

於是大家暫時停止吵架,直到1921年,此時奧斯曼帝國已瓦解,伊拉克獲得了獨立,伊朗則是巴列維王朝。這個時候,伊拉克發現自己很需要這條阿拉伯河,因為他們的國家,形狀就像一個大瓦罐,肚子很大,罐口卻很小,而阿拉伯河就在罐口位置。所以伊拉克希望阿拉伯河河道全部歸自己所有,就按之前的協議一樣。

此時的伊朗巴列維王朝也還算客氣,他只是說好處不能你全佔,好歹得分一點過來。於是又扯皮若干年,一直扯到1936年,才達成一份協議,伊朗拿到了阿拉伯河深水線至河東岸寬6.4公里水域的所有權。

這樣一個結果,伊拉克不滿意,伊朗也不滿意。伊拉克認為這6.4公里水域不該給伊朗,這將導致伊拉克運油線的不安全。伊朗則認為自己吃虧最多,因為他們的運油船要進入波斯灣,必須經過伊拉克控制的河道,等於說:伊朗的油管子,被伊拉克給死死攥住了。

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但伊拉克此時有英國人做靠山,伊朗也沒敢動手,直到1971年英國人徹底撤出中東之後,伊朗這才付諸實際行動,拿下霍爾木茲海峽出海口的幾座島嶼,控制了伊拉克進出的大門。順便支持伊拉克的庫爾德人,給伊拉克不斷添亂。

於是重新判斷,到1975年,由阿爾及利亞人出面做東,兩伊在阿爾及爾簽訂了一份新和約,伊朗放棄支持伊拉克內部的庫爾德人,伊拉克則放棄阿拉伯河深水河道的一部分水域。雙方在阿拉伯河的邊界,以深水河道為界。

這樣該扯平了吧?可是伊拉克人又覺得自己吃虧了,四年之後當伊朗爆發革命,薩達姆立馬在巴格達宣佈:《阿爾及爾協議》不再有效。

結果消息傳到德黑蘭,伊朗人立馬爆了,怎麼著,乘亂偷雞是吧?敢不敢脫光膀子幹一架?

好吧,於是這倆貨,就真的幹了整整十年,死了五十萬人。

那麼最後那條河是歸誰了呢?

說來你不信:兩伊戰爭死了幾十萬人 只是為了一條小河

阿拉伯河遭沉船淤塞誰也用不了

還那樣,兩國對於此河歸屬尚有爭議。只是開戰之後,這條河的的航道被大量沉船淤塞,至今未能恢復——也就是說,本來大夥互相謙讓點,可以都用用。可是現在,誰都不能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