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盧氏,神祕的“河南小西藏”

三門峽市盧氏,這座2100多年縣名未改的老縣,河南面積最大的縣,卻少被人瞭解。

很多人對盧氏是一臉懵毫無概念,盧氏在哪?是哪個省的?

這也難怪,坐落在河南與陝西交界地帶,秦嶺自西向東的餘脈延展到盧氏大片土地。山林蒼翠的盧氏,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條鐵路通過,從三門峽市坐汽車到盧氏都需要三個小時。

正因為他幽居深山不被人所熟知,盧氏,又顯得如此的神秘。


三門峽盧氏,神秘的“河南小西藏”


付政七丨文

山林奇特

“河南小西藏”不只有貧瘠

前陣子,豫記的小夥伴們一起去了三門峽,和來自盧氏、靈寶等縣區的30餘名當地作家一道探訪虢國博物館、地坑院、仰韶酒業、仰韶文化博物館,用實地的行走,深入地感受這個城市的內涵。

兩天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去澠池看紅葉。

一路上山路迴轉,高低起伏,豫記的小姐姐們不禁感慨,“你看這路一邊是山,一邊是溝,很考驗車技啊。”

這時坐在前邊的一個老師,扭過頭來說,“啊,這跟我們盧氏比差遠了,我們盧氏全都是這樣的路,我們盧氏可是河南小西藏。”

是的,論山多,論道路險峻,河南沒有幾個地方能跟盧氏比。

秦嶺自西向東延伸,形成了陝西八百里秦川,到河南後分成三支,北支崤山,中支熊耳山,南支伏牛山,它們將盧氏包裹在了其中。

狹長盆地、一彎洛河、四面環山,構成了盧氏縣城的地理輪廓。

整個盧氏多數是山區,山高谷深溝谷密佈,地形複雜,境內甚至有4000多座山峰。

山裡雨水多,氣候溼潤,喬、灌木都鬱鬱蔥蔥的,綠草如茵。


二十億年前的地殼變動,使盧氏從一片汪洋上升為陸地,後又經多次隆起、坳陷,形成了現在面積300平方公里的狹長河谷盆地。

縣境內第一大河流洛河,自西南向東北流經盆地中心,常年沖積出寬闊的河床和河漫灘,兩岸土壤肥沃,盛產蔬菜、小麥、玉米、棉花等農作物。

夕陽下的洛河

古老盧氏縣的人們,靠著洛河水的滋養,在盆地中孕育繁衍。

深藏在大山裡,交通不便。

盧氏縣的公路和高速公路在最近十幾年才開始修建,目前仍然沒有鐵路從這裡經過,也導致了盧氏經濟水平的落後。

經濟總量,在全省所有縣市區中排名僅151,綜合競爭力在全省108個縣市中僅排名第94。

但大自然還饋贈了盧氏更多。

當其他城市的人們,每年冬天都要忍受灰濛濛的霧霾,懸於天空久久不散。

每一個來這裡的人,都可以縱情深呼吸。

這座“河南後花園”,是周邊人們週末休閒和度假的好地方。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河南森林覆蓋率最高,平均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高達3000對,基本上全年的空氣質量都是優良。

去年盧氏就被評為了“中國天然氧吧”。

帶上家人和孩子,來到叢林茂密的大山,一口深呼吸,清冽的涼薄空氣,順著鼻腔直抵肺腑,將肺裡的汙穢之氣置換出去,帶給人神情曠達的陶醉。

層巒疊嶂的山峰帶給了盧氏風景秀麗的景區,如豫西大峽谷風景區、玉皇山國家森林公園等。


和欒川相接,盧氏的旅遊資源、風光不亞於欒川,也不輸河南任何一個地方,只是“養在深閣人未識”,知名度比欒川相去甚遠。


不足四十萬人的縣,為何作家雲集

參與此次探訪活動的30餘名當地作者群體中,盧氏作家佔了三分之一,足見他們對家鄉土地的熱忱。

兩天的接觸,盧氏作家們的質樸寬厚,爽朗大度的氣質,對寫作的誠懇和熱情,使我印象深刻。

這次盧氏作家眾多,其實並非偶然。

盧氏這個總共不足四十萬人口的縣,卻擁有著非常龐大的寫作隊伍,有著上百年濃厚的寫作傳統。

很多人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後,都會拿起筆去寫作。

在人口如此之少的縣城裡,盧氏目前成型的寫作者達一二百人。

多個詩社、詩詞協會、作家協會,活躍在縣城中。

盧氏春萌詩社

一些詩社會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詩歌朗誦活動,有的會社還自己出錢出力,自辦刊物。如今全國的各公眾號平臺,各大雜誌,也時常有盧氏作者的刊載文章。

盧氏何以會有這麼活躍的文化氛圍?

這要從曹氏一家說起。

十九世紀末,盧氏縣有位老教師叫曹植甫,他是豫西素孚盛望的教育名人。

20歲的曹植甫考中秀才。他痛惡時政腐敗,又憐家鄉文化落後,決心不入仕途,立志從事鄉里教育事業,培育家鄉貧苦子弟,要讓山裡人開通起來,明白起來,不做與世隔絕的“野人”。

設校授徒,在家鄉盧氏和豫西山區任教整整45載,照亮了盧氏山區一代又一代貧苦子弟的心。

感念於此,魯迅為他寫了生前唯一的一篇教澤碑文。毛主席也稱讚他是不朽之人。

他的兒子是曹靖華,翻譯和寫作成就亦不俗。曹靖華之女曹蘇玲也是翻譯家,其中一本書是《哈利·波特》。

曹靖華故居

這一門三代,皆不同凡響。曹氏一家的盛名,帶動了一批追慕者,就有眾多的盧氏人受他們的薰陶和教育而開始寫作。

還有一個略讓人感慨的原因是,在大山深處的盧氏人都普遍比較貧窮,很多沒有條件去上學,他們就想把自己的思想與愛好寄託在寫作上,山野曠達之間就成為了他們靈感的源泉。

因為如此,盧氏寫作傳統一代代延續下來,形成了如今作家團體的一片繁榮。


湯河裸浴,一場迴歸自然的洗禮


教育家曹植甫還曾為盧氏遠近聞名的湯河裸浴習俗訂立了規矩。

一提到湯河裸浴,可能很多人都有耳聞,繼而又覺得稀罕,在河南的大山深處,還有如此奔放的民風?

當其他地方的人,關門閉戶在屋旮旯裡,用木盆木桶盛水洗澡,遵循著“非禮勿視”“男女授受不親”的聖人教誨。即便洗澡不便,也絕少有人到河裡露天洗澡,生怕惹人笑話非議。

而熊耳山上的湯池,早已盛行了上千年的裸浴習俗。

位於豫西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的盧氏縣湯河溫泉,日夜不斷從陡崖壁縫間湧出。

湯河裸浴 黨海濤供圖

青山腳下,大河岸邊,男女一替一天裸浴,向著藍天白雲,盡情沐浴自已的胴體,形成罕有的裸浴奇觀。


湯河的裸浴民俗古已有之,湯河的老人們說,他們祖祖輩輩男女老幼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是驕陽似火還是寒冬臘月,去湯池洗澡已成了習慣。

湯河人勞動歸來,脫掉汗津津的衣服,赤條條跳入飄散著白色熱氣略帶點硫磺氣味的湯池裡。

盡情浸泡著裸體,溫泉水稀釋掉一天的疲勞,渾身松馳舒爽。

很多遊客慕名而來,看到的並非荷爾蒙飛漲式的邪魅,熊耳山腳下的溫泉洗浴是一種融于山川自然,天人合一的原始意境,是種迴歸自然的洗禮。

在民國初年,曹植甫先生在湯河教書。當時的湯河洗浴男女是誰先佔住當天就誰洗,這樣容易引起爭執。

曹植甫就用粉筆在湯池前的青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寫了兩行大字:“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另在旁邊寫有一行小字:“凡在三、六、九日,婦女界來洗澡之日,敬請男同胞自行迴避。”

到如今演變為男單女雙,大家自覺遵循,秩序井然。

湯河鄉因為溫泉而遠近聞名,隔山遙望的官坡蘭草小鎮,因為曾經走過轟轟烈烈的紅色歲月,而成為盧氏的又一張名片。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紅軍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就是在這裡修訂填詞。

85年前,一支紅軍部隊經豫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途徑豫西伏牛山、陝南商洛山、甘南平涼地區,比中央紅軍早兩個月到達陝北,這就是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領導的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的軍部,就駐紮在豫陝交界的三門峽盧氏縣蘭草小鎮,他們開闢紅色根據地,發展壯大,最後策應中央主力紅軍北上延安。

盧氏蘭草鎮,這萬綠叢中的紅色小鎮由此爆得大名。


夜幕即將來臨,一抹斜陽照進這座古樸的縣城,分散的居住格局,使整個縣城融入于山林的靜謐深邃中。

望著縣城後蔥翠的熊耳山,我彷彿看到了一片片槲樹林。


每年的端午節,當其他地方的人都在包粽子,而盧氏人別出心裁地,用山上的槲葉,包進黍米,並在米中加了小豆、西豌豆、牛眼圈豆等,做成槲包。槲包成了盧氏獨有的端午節滋味。

槲包

槲葉那特有的清香,和黍米的軟、黏、香結合起來,沁人心脾。

想想就要流口水,明年的端午,要來嘗一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