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華民族近5000年曆史上能屢創輝煌?

眾木成林周龍喜


五千年,對於天體星辰來說,彈指一揮間,但是對於人類來說,尤其是進入文明的人類社會來說,時間很漫長。在這個時間裡,人類社會有好多壯舉,也有好多文明中途赫然而止,留下了輝煌的遺蹟。

但是不是所有文明都這樣,比如說中華文明,自誕生之日起,就星火相傳,直到今天,依然繁榮,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懷。中華人類社會,不間斷從五千年前傳承至今,沒有間斷,沒有為外力打斷,說明他的生命力極強。

世界上,中斷的文明都留下了輝煌的遺蹟,更何況沒有中斷的華夏文明呢!他不創造更多的輝煌,怎麼可以傳承至今呢!


玉之溪


在中國歷史上,“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魯迅先生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中所說的這段話,就是對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屢創輝煌最好的闡釋。

中國古老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經歷了諸子百家的發揚廣大之後,更臻完美,同時,也影響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民族英雄。他們在祖國多難多災的歷史進程中,為了民族利益,國家的振興,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前赴後繼,捨生取義,一次次地屢創輝煌。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人民大眾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每一次民族的災,都是無數百姓滿含血淚的吶喊;每一次祖國的復興,都是一個民族創造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所以,當民族精神高度地大融合,大團結,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一個輝煌時代的再現。


黃土情愫


一 地域原因。華夏文明源自大地灣文化、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仰韶文化,華夏族父系Y染色體主體是O3及其支系,母系線粒體單倍群主要為M7c、F 和B4。六千年前,華夏族學會了種植小米的農業技術。糧食漸漸充足,不再像遊牧民族那樣缺乏食物,使得華夏族的人口很快的增長。於是華夏族開始為生存空間而擴張,向四方的其它民族掠奪土地,土地的爭奪也發生在華戎之間。但是對華夏族更有吸引力的是東方適於農作的肥沃土地。

  二 群體活動以及起源悠久。華夏先民分為大大小小許多個部落,活躍於黃河中下游。其中比較著名的首領有太昊(伏羲)、少昊(白帝)、顓頊(黑帝)、黃帝、炎帝(赤帝)、帝嚳(高辛氏)、祝融、伯益、舜帝、堯帝。其中炎帝和黃帝為共主。華夏族在黃河流域留下眾多的文明遺址。華夏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炎黃聯盟初具雛形。華族從而佔據了中原,開始創造華夏文明。在中原更東的山東一帶,還有許多小部族,被稱為夷,曾經在東方有一個夷國,被商朝滅掉,後來東方就被叫做夷,開始並無貶義。到周朝時期開始“文化”,“東方曰夷”,又稱為“東夷”,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統稱“四夷”。

  三 學術發展早期,帶動中華文明整體發展。諸子百家都繼承了詩書禮樂的王官教育,都推崇君臣父子之禮和夫婦長幼之別,也都信奉聖王政治。春秋時代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學者們便周遊列國,為諸侯出謀劃策,到戰國時代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傳統上關於百家的劃分,最早源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將百家首次劃分為:“陰陽、儒、墨、名、法、道”等六家。後來,劉歆在《七略》中,又在司馬談劃分的基礎上,增“縱橫、雜、農、小說”等為十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襲劉歆,並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後來,人們去“小說家”,將剩下的九家稱為“九流”。



小灰LX


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一直在進步,然而如果單純的看某個文明發展路徑並不是一帆風順,古代的很多文明並沒有生存下來,現階段我們能夠看到的古代文明實際上是倖存者偏差。

絕大多數的古代文明在發展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包括戰爭、瘟疫、飢餓等災難,以至於湮滅與歷史長河中。在人類四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已經消失不見了。在美洲的瑪雅、阿茲特克,東南亞的吳哥等等文明也無聲無息的消失了,他們也曾經達到數千萬的人口數量,也有過發發達的城市文明,可現如今只剩下了文明遺蹟。



(百家爭鳴爭的是文明的存續和發展)

現在的中國的學前兒童,還在誦讀這2500年前的哲人先賢德的教導,能夠通過書本與他們進行精神上的溝通與交流,這種一以貫之的文化一直生存繁衍至今,是所有古代文明的特例。如果不是文藝復興,可能現代社會也不會有西方文明瞭。

中國文明為什麼能夠一直髮展延續至今呢?

在歷史上,中國遇到的戰爭、瘟疫、饑荒一點也不比世界上其他國家所遭遇要輕鬆,有好幾次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危機,然而中國人憑藉著堅強的韌性存活了下來,並且一直髮展壯大。

首先,在中國文明的整體層面上,是因為中國適時地選擇了有效對抗外來威脅的政治組織方式。在周邊蠻族勢力弱小的時候,中國人通過分封制快速擴張了勢力範圍。當後來威脅漸漸增多時,中國又選擇了大一統的政治制度,整合了東亞大陸的力量應對文明的威脅。大一統的政治倫理,使得中國人孜孜以求,採用集體的方式應對外來威脅。中國不僅在政治上、經濟上,甚至在思想上也達成了大一統,這使得中國自古代以來一直作為一個統一的文明主體存在。

(西周分封使得殖民過程快速完成)

其次,中國有著廣闊的疆土面積,而且山川地理呈現次第分佈,這使得中國人在遇到外來侵襲時,可以選擇有條件的退守,以保證文明火種的延續,並且能夠發展出更輝煌的文明。

(大一統使得中國文明進退有據)

再次,中國有龐大的人口數量。中國的人口數量,長時間在世界上居於前列,這與中國人的生育文化有關。這使得中國人擁有了應對未來威脅的豐富的人力資源,任何一個部落和民族武裝對中國這樣一個龐大體量的國家都難以達成殖民或者是侵略的計劃。


(穩定是中國文明的特質)

以上這些,看似必然,可是選擇了這樣的發展道路,卻有十分偶然的因素存在。這可能就是倖存者偏差,那些沒有在特定的時刻選擇了合適的發展道路的文明,最後歸於死寂。如果沒有中國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的催化,現在大放異彩的西方文明可能還處在中世紀。

文明能夠存續和發展,這是文明能夠輝煌的前提。中國的北方一直存在著嚴重的外患,使得中國的政權一直處於壓力當中,中國選擇大一統,並由此產生的的治亂興替,多數都與北方的壓力有關。這使得中國人很早就產生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危機感。在這場危機意識下,中國人生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天下觀。


(中國即將再次迎來政治大變革)

中國人在整體上形成了讓文明發展繼續進步的文化內核,這也是中國人能夠在短短的和平時期就可以建設成為世界上的強大力量的原因所在,因為沒有哪一個人願意讓這片土地和人民長期生活在一種赤貧的狀態。多難興邦,興的是有文化內核的國家。越是危急時刻,中國人所體現出來的團結、堅韌與強大的精神特質,是其他文明所不具備的。

雖然現在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觀風頭正勁,然而也造成了很多的環境危機、生態危機、種族危機。相對於西方的價值觀零和博弈,中國人更願意嘗試用善政、惡政來描述世界各地的文明發展狀態。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法自然的政治觀,要比西方世界的普世價值的帝國主義觀念更有生命力。


而知而行的歷史


因為中國有統一的文化屬性,還有很強的民族的包容性。代代歷經改革,越挫越勇,不怕流血。中華民族骨子裡的任性很強,代代言傳身教,薪火相傳。



du超越


我認為3個方面:

1:華夏民族從凝聚核心來看,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有一個凝聚其他少數民族的核心漢族。漢族在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曙光時期,從新石器時期發展到青銅器時期,在黃河中游地區業已形成漢族的前身華夏族集團,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又在四周吸收新的民族成分,經歷春秋戰國時期的逐步融合,至秦漢形成大一統王朝時,漢族基本形成,而且學者們一般也認為,漢族的族名是在其後的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才流行,是其他族對中原民族的統稱。



2:從促進民族融合的主次原因來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是主要原因,而政治因素是次要因素。觀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政治上的大民族主義所施行的民族壓迫、民族歧視和民族同化政策往往加劇被支配民族的民族反抗心裡,加劇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氣焰的盛行,反而拉開民族之間的心裡距離,漢族始終能夠作為中華民族的凝聚核心,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漢族擁有先進地位的農業經濟,而少數民族聚居區雖然佔據中國國土面積一半以上,但主要都是高原、山地和草原,所以少數民族中以從事牧業為生,與漢族精耕細作的農業經濟分屬於截然不同的經濟類型。



3:華民族由多元成為一體的格局是逐步形成的,有一個逐級形成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 先是在中華大地上各地區分別形成它的初級凝聚中心,從而形成了一個個初級的統一體。如,在新石器時代黃河中下游地區有不同的文化區,這些文化區後來不斷融合形成現在漢族的前身華夏族集團的初級統一體。


愛歷史的管小胖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歷經5000年風雨滄桑,唯一沒有中斷的就是我們中華文明為什麼呢?

一,中華民族特有的氣質與氣場。包括,強大的凝聚力,勤奮好學,堅韌不拔,智慧卓絕等

二,強大的國家機器。中華五千年,從原始部落到現代社會,國家始終框架結構清晰,有組織,能夠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

三,重視教育。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到三教合一再到當今社會,歷朝歷代對教育的重視逐步加深,培育除了大量的行業骨幹和精英,大力發展了科技

四,文化統一,漢武帝后漫長的歷史發展,始終堅持以儒家文化作為統治思想,當今社會,儒家文化依然備受重視

五,人口眾多。龐大的人口基數既是發展挑戰,也是發展機遇,中國人口數量,一直領先世界,不論是對於小農經濟的發展到資本主義萌芽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知來藏往


中華民族是個世界上非常優秀的民族,為什麼近5000年曆史,論經歷多少艱難困苦,甚至是非常危急的時刻,我們民族都能挺過去,依然能夠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群體?我覺得這和我們民族自身的一些特點分不開,我簡單的總結,有以下幾點:

1.中華民族有著世界上其他民族難得的骨子裡的善良和熱愛和平,這點非常重要。縱觀我們的歷史,除了極個別時期被其他的民族統治的時候除外,我們一直是個注重內在發展的民族,我們從來不主動的去擴張。我們骨子裡熱愛和平,與友為善,我們更注重抬頭看天,低頭看大地,去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而不是盯著外面,去想著怎麼掠奪別人的東西。那些在歷史上喜歡擴張的民族,其實從歷史長時間來看,他們的特點決定他們發展的不長久,甚至成為他們進一步發展的禁錮。

2. 我的民族文化是一個農耕文化。我們不同於遊牧民族,我們不喜歡擴張,我們喜歡從自身內在找原因,我們喜歡思考,喜歡從內在分析,找到自身發展的途徑和方法。這是中西方文明差異的根本原因所在。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這種內型的內向的思考方式更具有發展的潛質和優勢。

3. 我們歷史上沒有形成一個比較突出的,或者說明顯的宗教文化,中國人更信奉自己的祖先,或者說,我們把對祖先的敬仰和信奉當成了一種宗教。我使得我們祖先的東西得到很好的傳承,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經過5000年曆史長河的洗禮,經過了各種關於苦難的磨礪後,我們的民族個性、傳統、文化丶習俗等都得以了保存、發揚和發展。中華民族也因此具有世界上其他民族少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在我們受到威脅和磨難的時候,尤其珍貴,尤其重要。

4. 我們是個愛學習的民族。我們總能夠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一切的優秀成果,我們與人為友,哪怕別人曾經冒犯過我們,侵略過我們,我們也總是寬容的接受對方的一切善意。有人把這理解成中華民族的懦弱,但正是這份善良,使得我們的具有非常強大的學習能力。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夠蓬勃發展,生生不息的重要的源泉之一。近代以來我們吸取了一切西方工業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在大部分領域,我們都處於世界相對比較領先的位置。這是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人感到畏懼的原因之一。中國人的學習能力實在是太強了!

一個民族能不能持久的創造輝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關鍵還在於這個民族自身的特質,能不能不斷與時俱進,發展提高自己,同時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角度來說,從長期的歷史維度來看,中華民族是世界上這點做得最好的。雖然我們也有一些自身的劣根性,但我們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非常強。

相信中國和中華民族會越來越好。


樂爸巴


首先,中國5000年曆史,是指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或有證據證明中國最早存在的國家形式。也就是說,中國從成立“國家”這種形式以來,已經歷經5000年的歷史了。  

中華民族能延續5000年之久的原因是:

一、農業文明  

古代中國選擇了農業文明,也使得中國在近5000年的可記載歷史中,得以傳承自己的文化,輝煌自己的文明,強大自己的國家。      

戰爭是文明的摧毀者。遊牧文明和漁業文明社會里面發生的戰爭是掠奪財物,擔心報復,必然對被征服者斬盡殺絕,而農業文明社會里發生的戰爭是掠奪土地和人口,爭奪的是對社會資源的佔有權。

農業文明的國度寧願進貢賠款,都不願意喪失自己的土地。所以,多次的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的戰爭中,遊牧民族要麼因為失敗而被趕走,要麼滿載勝利得到的物資,回到大漠深處。而留下來作為土地主宰者的征服者,卻漸失遊牧民族的靈魂,逃不脫被同化的命運。     所以中國經歷了無數次的朝代更迭,無數次的戰爭,包括兩次被遊牧民族的征服(建立了元朝和清朝),還是傳承下來了。  

二、儒家文化  

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昇華。所以文明的延續就是文化的傳承 。文化的力量使中華文明延綿不絕。 

在中國,文化的團結產生於政治團結之前,兩者就能相輔相成,延綿不絕。如果基督教文化是在羅馬帝國之前存在的話,羅馬帝國可能到現在還存在,也就是說現在的歐洲可能就是一個國家,如同今天的中國。  

中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孔子的儒家學說就已經存在,到了漢武帝時代,儒教已是糅和了諸子百家在內的集大成者,這個文化體系後來被漢武帝奉為國教。  

從那以後,整個中國都處在儒家學說之下,文化力量輔助了政治團結,兩者互為作用,讓中國文明延綿至今。 

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則採用相對寬鬆的多元化政策,尊重中國各個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並鼓勵中國國內各個民族進行文化交流和融合。      

清朝製造了多起文字獄,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雖然導致了嚴重的後果,但這些並沒有使文化斷絕,中華文明得以保存。 

總的來說,中華文明裡的中華文化,在官方上是以儒文化為主各種思想文化大雜燴的高度統一、極度精彩的文化。 

三、文字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文字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誌,同時有了文字,文化才得以傳承。 

1、中國的文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結構嚴謹表述精密的風格,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字只是一種初創階段的文字,適用性不強,而且也沒有時間繼續發展下去。  

當然,也有其他的國家民族借鑑了他們的文字特點後繼續發展,形成了現在的文字。比如埃及文字被腓尼基人借鑑創造了字母,腓尼基字母又演化為希臘字母,希臘字母發展為羅馬字母,現在大多數文字都使用羅馬字母進行書寫,但和最初的埃及文字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   

2、中國文字是表意文字,其他三大文明古國中的巴比倫和印度都使用的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點是無論讀音如何變化但字形變化不大,而表音文字就需要根據讀音變化而變化。而語言的讀音在歷史上的變化是很大的。  

比如印度,印度人至今仍使用梵語字母,但現在的印度語發音和古梵語早就沒有共同點了。所以就算是梵語寫出來印度人也只會讀不知道到底什麼意思。   

總結:在中華大地上的,從古到今,不論發生了多少興亡,但生活在這裡的人還是一樣的,流過我們身體的血還是一樣的。傳承至今,中國當然與以前的華夏不同,但只要歷史在延續,就沒有不變的東西。  

我認為判斷一個文明是否還延續的標準只有一個,就是這個文明所誕生的民族,是否認同並一直認同他們的文化。只要我們中國人仍然愛著我們的文明,我們的國家,那我們的5000年文明就能一直傳承下去。


肖文之白圖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都是積極向上的民族,也是遵循天道的民族。和而不同有容乃大,孕育了人類最高的智慧。勤勞,不屈,上進就是民族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