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清风77373966


正一品和从一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一品,是所有官品中最高的一级。

自三国时期魏政权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总之,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从一品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品比从品官阶稍大,但在整体职官体系中相差很小。官制真正的定型成熟,也在明清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品职级逐步成为一种荣誉性品级,隋唐时期就是如此。隋代的太师,太傅,太保,王,太尉,司徒,司空为正一品。唐代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天策上将为正一品。

元朝一品官分为职官,文散官,勋官和爵王。明清两朝,除了三公等特殊职位,只有位居内阁军机同时拥有大学士衔的才有可能品级一等。从宋代开始,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列为文臣之首,名誉上的正一品。

以清代为例,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从一品的官职有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在清代的官职晋升体系中,满汉官员到达一品普遍需要35年,最快的也需要30年,可见高官都是熬出来的。清代士人龚自珍在《明良论三》中说:而凡 满洲 、 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因此,到达一品对于浮沉仕途的官员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梦想。一品不仅是官阶职位的象征,也有一系列配套的优惠,包括对子孙后代的恩荫和官员去世后的谥号。


秦右史


这个问题下面二十多个答案竟然没有一个是专业的。简直太让我惊讶和扼腕了……

首先必须要说明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没有正副关系

从唐代开始,品级就有了两种概念。即散官品级和职官品级。

当然了,大部分答案都提到了,无论是散官品级还是职官品级,都是九品十八级,即一品到九品一共九品,每一品中分为正从两级。

至于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关系,其实就是正一品比从一品高了一级,从一品比正二品又高了一级的关系。

就散官系统而言,实际应用中仅仅涉及到品级,完全不涉及实职和实权,当然不存在正副。



即使是职官,也并非正某品就是正职,从某品就是副职。

举例而言

元代的御史台,从至元二十七年开始成为从一品衙门,最高长官御史大夫为从一品,其次御史中丞为正二品,侍御史为从二品,治书侍御史为正三品,殿中侍御史为正四品。可以看出正和从只是品级高低的关系。

如果说从这些职位的名字,非专业研究人员觉得看不出正副关系的话。还可以看看崇福司。

元代崇福司是个管理基督教事务的机构,是个从二品衙门,最高长官崇福司使是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从四品,司丞从五品,经历从六品,都事从七品,照磨正八品。如果按照品级正从来看正副的话,就只有照磨是正职了……

地方官系统也一样。

譬如宣慰司,宣慰使从二品,同知从三品,副使正四品。

下级州,达鲁花赤和知州是从五品,同知是正七品。

所以品级的正从和官职正副毫无关系、毫无关系、毫无关系!



为什么非得在九品里面分正从呢?其实就是为了细化品级,给官员更多的升迁机会。原本九品是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来的,但是明显不够用,所以在里面分了正从,变成十八级。实际上十八级也并不够用,在宋代用职官的名字行使散官的用途,一共分出四十二级,即使是金朝早期,沿用唐和五代制度使用九品十八级,在每一级中还设置了多少不同的散官名,共四十二级,来延缓官员的升迁速度。直到元朝这些品级才逐渐简化,又回归九品十八级,每一级中间的上下或者上中下等就意义不大了。

当然了,如果一定要说正一品比起从一品而言,除了高出一级还有什么区别的话,因为正一品是最高品级,所以各种荣誉性官职也是正一品比较多,这也算区别之一吧。


pku小动物


南北朝实行的九品十八级官阶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从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不算小,七品是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主薄,游击等低等文武官员。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不是实职,而是一种荣誉,级别高而实际权/力不大。

太师,太傅,各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从一品基本都是实/权派人物:提督,将军,各部尚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职:内务府总管,各部侍郎,统领,总兵,比如吴三桂就是山海关总兵。

从二品官职:副将,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官职: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顺天府尹。

正四平官职:二等侍卫,顺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台大人。

正五品官职:三等侍卫,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内阁侍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知县。

正八品:主薄,城门统领,军校。

正九品:各营营长,把总,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杰猛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正一品和从一品,别看差了小小的半级,区别大了去了,从官职、权力、俸禄、服饰等都有明显区别。隋朝开始,以后的朝代基本沿袭九品十八级,正一品和从一品从官职上,大概是正、副的关系,从荣誉和待遇上,正一品都优越于从一品。

图为清朝一品文官服饰,补服绣仙鹤,顶戴红宝石,另外那一撮孔雀花翎,除宗室外,外臣需皇帝赏赐才可拥有。

从官制上,大多数朝代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绝对是最高级,正一品,而三孤,少师、少傅、少保,是从一品,由于三公太金贵,统治者很鸡贼,一般情况下做到宰相级别的只授到三孤,三公是授给死人的,当然也有许多例外,比如南宋贾似道为宰相时,加官到太师,比较少见,明朝的张居正也是特例。

雍正宠臣,鄂尔泰,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居内阁首辅,乾隆时加衔太傅,正一品。

从勋阶上,也有明显区别,以明朝为例,《明史·职官志》记载,文官散阶的正一品为特进荣禄大夫,可升到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为荣禄大夫,可升到光禄大夫,区别在于“特进”二字;文武官员的勋级,正一品为左右柱国,从一品为柱国,区别在于“左右”二字;官员的俸禄更有着明显的差别,以洪武25年修订的岁给俸禄制度来看,正一品俸禄为1044石,从一品为888石,相差156石。

雍正宠臣,田文镜,官至鲁豫总督,加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从一品。

中国古代官制,我们熟悉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十八级就是从九品中正制演变过来的,北魏时就在变,北周继承,隋统一后沿袭确定了九品十八级,同一时期的南朝也在变,南朝各国从九品中正制改为“十八班官制”,班就是品,十八班最高,一班最低;还有一个辽国官制也有特点,分为南面官和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和咱们一样,九品十八级,北面官依然延续契丹宫帐部族管理办法,没有品级,最大的官叫“大于越”,类似于三公,下面有总知军国事、大王院事,类似于从一品,夷离毕左右、敌烈麻都等类似于正二品。


图文绘历史


正一品和从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这丝毫也不夸张,这一字之差决定了你享受怎样的待遇,而且是涉及各个方面的。小部分的分别累计起来就将远远超过其本身的一点细微的差别,最终产生质的差距。

因此,用“天上地下”来解释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的关系是颇有道理的。或许也会有人觉得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关系就像现在的正副级,其实不然,这二者间的差别并不如此简单,且听笔者慢慢细说。

题外话,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不念“cóng”,而是“zònɡ”。这一点是现今的人常常忽略的。由此可见,古代读音演变到现在已经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言归正传,笔者这就将视野转回到正一品和从一品两者的区别上来。

这两者的官阶等级有所区别,呈依次递减趋势。正一品和从一品最初都出现在北魏年间,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官阶划分。正一品是官员等级中的最高点,次之便是从一品。这样的两个层次的不同,就体现在许多方面。

皇帝会给予正一品官员一定的特权,例如在进行朝廷例会时可以坐着听,而从一品就不会拥有这样特殊的待遇。正一品官员每月的俸禄也和从一品有较大的差距,几乎相差一半。正一品官员可以自行在朝廷下属的一些行政机构中走动,但是从一品官员却没有这样的权利。还有一些细节方面的,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正一品官员在收获的工资、允许走动的国家机构范围等处都要优于从一品官员。

正一品官员已经到达了官职等级金字塔的顶尖,没有可以继续进步和升华的地方了,而从一品官员虽然位于正一品官员之下,但是随时有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这一点也巧妙地成为了皇帝掣肘某些位高权重的正一品官员的利器。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官员会不自觉地形成一个梯级部队,姑且称之为老臣阵营,他们代表的是朝廷中的旧官员势力。而新皇帝上任后,这部分人就会成为他着重关注的对象,因此扶持从一品官员就成了重头戏。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不扶持更低等级的人呢,这样会不会更方便?假设扶持更低等级的官员,他没有在高位官员圈混的经历,很有可能欠缺经验,这样一定程度上也将影响到对原来的正一品官员的制约效果。也不会更加方便,皇帝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物力、财力来培养他们成为经验老到、有望成为正一品官员的那么一批“心头大患”。这样也很可能造成“人财两空”的悲惨局面。

那么如此说来,正一品官员是不是就真正无时无刻凌驾于从一品官员之上呢?其实不然,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而正一品官员在现实中所拥有的实权并不像官阶等级规定的如此之大。

正一品的职务若单和从一品比,前者高于后者它。但是如果有辅助工具呢,这情况就将大有不同。当从一品官员身上兼有其他的职务类型或者负责某一事宜,这样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就将远胜于正一品官员。当然这也不是说正一品官员就超不过从一品,若正一品官员同时兼有从一品职务,这时候就将成为“王炸”一般的存在。而且地方上的某些从一品官员权力会胜过在朝廷中的正一品官员。

举个例子,或许会生动形象些。封疆大臣是中央派遣到地方上去的从一品官员,但是在当地实际掌握的权力决非朝廷中一个正一品官员可以匹敌的。分析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知:在官阶上可以确信无疑的是,正一品高于从一品。

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这二者的权力比较会出现复杂的局面,这和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都有所关联。不能轻易地对这二者下什么哪者必定比另一者权力大的结论,这种说话过于绝对、也不够客观。

因此,从这里可以清晰地发现一个道理:古代的官阶和官员实权并不是对等的。在探究不同官职时,需要谨慎对待,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实际状况。


无笔


官员的品级制度,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魏文帝代汉自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样的九品。

其中上上、上中、上下可以直接做官;中中、中下、下上则成为候补官员;下上、下中、下下则直接淘汰。

到了北魏时期,对品级制度进行了改进,不再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的,而是直接从一到九,把官员分为就个等级,其中一品最高,九品最低。而且每个品级还分正、从,也就是说官员等级最高为正一品,最低为从九品。

这里的正、从有点类似现在的正职和副职,但不是完全一样。“正”就是标准的意思,“从”就是次等的意思。

正一品就是标准的一品官员,从一品就是次一等的一品官员。

历朝历代都差不多,但是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官员就不一样了。如宰相在唐朝只是正三品,六部尚书是正四品,六部侍郎是从四品,因为唐朝的一品和二品官员,都是荣誉性职务,如太傅、司徒、司空,品级特别高,但是没有实权。

而到了宋朝,正宰相(同平章事、枢密使)是正二品,副宰相(参知政事、枢密副使)是从二品。六部尚书是正三品,六部侍郎是从三品

明清两朝由于没有宰相,皇帝直辖六部,使得六部的地位迅速上升,品级也迅速提高。明朝的六部尚书是正二品,清朝的六部尚书是从一品,而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则是正一品。

至于明朝的内阁首辅的品级,往往根据官员入阁后的加衔来定,如官员入阁时是正二品的吏部尚书,入阁之后可以给他加一个正一品的太傅、太保或者或者从一品的少傅、少保。故而内阁首辅的品级可以是正一品也可以是从一品,要根据他入阁后的加衔来确定。

如明朝最有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自身职务的品级并不高,但是入阁以后加衔为太师,品级立刻提升为正一品。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是品级最高的职衔,但一般只在官员死后才会追赠,很少有官员活着的时候就被授予此类职衔,但特别牛逼的人物除外,如明朝的张居正生前就有太师之衔,清朝的袁世凯生前就有少保之衔。


袁卫宇


清朝官员一直都是很难让人摸懂得一个职业,他和我们现在的官职不同,看似简单,但其实里面却藏了不少玄机。

最明显的就是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区别,正一品和从一品只有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在清朝时期,又是个注重等级制度的朝代。

正一品和从一品最初都出现在北魏年间,之后的朝代一直延续这样的官阶划分,之后就一直被各个朝代沿用。

首先正一品是官员等级中的最高点,次之便是从一品,正一品的待遇和俸禄都是朝廷中最高的,甚至还可以在上朝的时候坐着听皇帝说话。

另外,正一品官员可以说是朝廷中的旧官员势力,简单点来说就是上一代皇帝遗留下来的元老级人物,但是要说权力,他们或许就并不如自己写下面的官员了。

说白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不喜欢的老官员,但又不能直接让人家卷铺盖走人,就给赐个高一点的虚职,腾出位置给自己的人做,明升暗降,官高不高无所谓,有没有权才是关键。


飞奔的五花肉0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山野论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区别?这区别大发了,他们可不是正和副的区别。搁过去,想当官的人那是如过江之鲫,一眼都望不到头。

您不来点复杂的官阶体系,皇帝咋摆平这事?咋平衡朝堂上纷繁复杂的各种派系?

所以这正一品和从一品,您就不能把他简单的分一分就完事了,这里面的道道,您不揉碎了去说,整到最后也就弄个不清不楚,还不如不说。

那么咱先从这官阶体系把这事说道说道。

这不管是哪个朝代,这官员他都有分类,但不管文官武官他都分为九品十八级。

是啥时候定下的呢?

这事是三国时期的陈群提出来的,魏文帝曹丕签字盖章通过的。

那么为嘛会有这么个制度呢?

话说三国的时候,天下大乱,这有能耐的都溜达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大家伙在看三国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人物一出场,自己就先来个自我介绍,啥四世三公的,啥出生高贵的。

这其实就是各个士族门阀出来想要谋取天下。但有这想法的人他也多,这人一多,这就需要有才能的人为他服务。

所以当时带头闹事的,都是唯才是举,只要你有才,不看你的出生,他就会可劲的用你。

那么这就给寒门学子带来了上升的渠道。

可这事随着天下,一天天的平定,士族门阀的势力这就又崛起了,他们就想把持朝政。

这个时候,他们也有能力,毕竟过去能读书写字的这大部分都是士族门阀的人,一旦形成了安全的环境,他就会有抬头的趋势。

当时曹丕想要上位,稳定局势,作为和士族的交换,他就通过了这九品十八级的提案。

那么他顺道也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说道底,这九品十八级他其实是按照士族门阀的高低贵贱划分的。那么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士族门阀通过这牢牢的把控了朝局。

但权利这东西,历来就是好东西,没人想要撒手。后来的作为皇室的曹家,就想独揽大权,那么已经形成氛围的士族这就开始不买账了。

这也就是为嘛,司马懿凭借着三千死士,就能颠覆曹魏政权,因为他本身就是士族门阀的代表,所以理所当然的得到了士族门阀的支持,整个军政体系都被这帮人给把持了。

那么皇家和士族门阀共同管理天下,这一直延续到了隋唐时期,而之前的每次乱局都有士族门阀的身影。

所以隋朝时期,这就开始处理这事,那么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时候,他的手脚还是被所谓的关陇集团给捆着。

那么如何打破这僵局,其实一直是之前皇帝们想要做的事情。

那么怎么做呢?后来这就有了科举制,让寒门学子有了真真上升的通道,这士族门阀控制朝局的事情,这才有所缓解。

而科举依然把这九品十八级给沿用了,这名称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实际上已经有了大的动作。

因为这寒门学子一旦鲤鱼跃龙门,这时间就久了就会形成新的士族门阀,这是没办法的事。

怎么来弄这事呢?

话说唐朝有三个管理部门,一曰中书省,二曰门下省,三曰尚书省。这三个机构共同管理国家,相对于的这三个部门的大领导,其实使用的就是宰相的权利,这三个人当中谁最大呢?就是这中书省的中书令。

当然您要说具体实施呢?这三人又是相互制约的,皇帝干的事,就是平衡三个人的纷争。

您都想不到就是这么个实权单位,实权部门,他这中书令撑死了也就是个正三品。

狄仁杰知道不,一代宰相啊,他也就是正三品,张居正那是一代首辅,撑死了有就是正二品。

官阶不高,但实权在握啊!

那么二品是干嘛的呢?这都给谁了呢?

正二品和从二品?没啥实际的任务,主要是太子的老师,你比方说啥太子少师,少保这就能挂。

你就算啥也不教,也能扣这么一顶帽子,说道根子上,这就是虚衔,荣誉多过实际。

所以搁过去,你瞅这功劳大大的,都没地封了,没东西拿出来,就给这么个帽子加上,这就跟那奖章的意思差不多。

那么这正一品和从一品呢?

告诉你就这官阶,您不和皇帝一个姓的,这都捞不着。

所以正一品和从一品这都是给皇室宗亲预备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你快拉到吧!异姓获得这官阶的他也不少。”

啊!不少!是不少!可那都是位列仙班驾鹤西去的主,死了以后才能追认一下,活着的时候压根就捞不着。

活着能捞着的,这都是凤毛麟角的存在,而且还都是出于离休状态的主,基本都是从一品的存在。

这要弄个正一品,也都是死了之后的事。

所以这正一品那是给死人准备的。

简单的来说,从一品是用来看的,这正一品是用来拜的。

那么唐朝是这样的,后来的朝代,这从一品是退休专用的,这正一品就成了死了以后的荣光。

这基本上就是这种格调。

那么清朝和这又完全的不一样了,这个今天就不说这个了,毕竟这相当于又是另一个体系。题主这问题应该问的就是满清以前的事。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在中国古代出现的诸如正一品、从一品之类的官名,称为品官制度,创始于三国时代的曹魏,后经代代发展,至清代到达终极。这种品官制度属于是给官员划级别的官阶,而不是官员的职务,类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干部级别,对应体现的是官员的级别高低,各项权力义务和待遇的不同。

不过有所区别的是,古代的正、从官阶,并不是绝对和正、副职职务相对应,以清代的武官来说,武官的从一品对应的官职是绿营的提督和八旗的将军,显然不是副职。而现在干部级别中的副职,例如副国级、副部级等等,对应担任的职务主要是副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