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城市不會失去夢想


這座城市不會失去夢想

2月20日,由176名醫護人員組成的雲南第七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奔赴武漢。據瞭解,這批醫療隊成員來自昆明醫科大

【“武漢闖關”系列報道】

“這就是知識帶來的從容和氣場。”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小型避難所。”

“這才是正確的人生態度,不慌不忙,有精神追求。”

…………

新冠肺炎疫情的陰霾尚未散去,一位“清流讀書哥”的鎮定從容,讓戰“疫”中的人們感受到了平和的力量。手捧書卷,心無旁騖地閱讀;戴著口罩,淡定自若地思考。在武漢方艙醫院裡讀書的年輕人走紅網絡,他所閱讀書籍的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社交網站轉發了相關新聞,人們不禁慨嘆:“從一個人身上看到了一座城的希望。”

當病毒洶湧襲來,當武漢的人們不能去往遠方,還有許多人像這位年輕人一樣,不忘生活的詩意,追求心中的夢想。他們或捧起書卷,平息內心的紛亂;或緊張備考,任憑窗外雨打風吹;或堅持寫作,記錄時代的愛與溫暖。

此時,知識是一把戰勝恐懼的鑰匙,讀書是一劑療愈心靈的良藥。豐盈的內心,不會因“封城”而乾涸,卻會迸發出更加磅礴的精神力量。

平復心緒:“對未來生活更有信心”

抬頭看看久違的藍天,郭剛勇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鮮空氣。這是他最開心的日子,出院。

走出方艙醫院前,他把床頭的幾本書收拾好,整整齊齊地碼放在圖書角的書架上,還不忘給身邊的書友推薦讀物:“這兩本書不錯,你可以看看。”

此時的郭剛勇,樂觀陽光,但他坦言:“剛來方艙醫院時,對環境有些陌生,加上對病情不太瞭解,感到有些焦慮。”

“你怎麼疏解情緒呢?”記者問。

“首先是醫護人員對患者很有耐心,照顧得也很周到,我的心情就慢慢平復下來了。”郭剛勇說,“而且看書也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書的內容吸引了我,注意力也不再集中在病情上,這樣有利於自己恢復。”

如今,已經出院的郭剛勇想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如何回饋社會。他告訴記者,他已經主動報名捐獻血漿,希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在方艙醫院,病友文武平是郭剛勇認識不久的書友。文武平不是武漢人。春節前,一家人陪著即將高考的孩子在武漢學習文化課。“現在我們分在三個地方,妻子已經治癒出院了,孩子正在酒店隔離,而我在方艙醫院。”

“以前,我會對孩子提出較多的要求,比如考什麼樣的大學,要考出好成績。但是經歷這件事情後,只希望女兒能健健康康成長就好。”在方艙醫院讀書的日子,文武平有了更多思考。

第一次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女兒小文,雖然少了來自爸媽的督促,但她的生活更自律了,早讀、學習、唱歌,從容不迫。意外的波折促使小文開始思考人生:“這兩天我想了很多,一家三口一起戰勝病魔,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責任感,儘管爸爸一再說不要有壓力,我反而更要加倍努力。疫情過後,我們對未來生活更有信心,我的夢想是考上武漢大學。”

與病魔搏鬥的苦難歷程,意外地讓這個小家,感受到彼此之間更厚重的愛。

療愈心靈:“我依舊愛這座城市”

“每天頻繁刷公號上的疫情信息,每天看著疫情地圖上的顏色越來越深,都會莫名失落。”今年春節留在學校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生李爽(化名),經歷了快一週的壞情緒。但她很快認識到,讓自己充實起來是對抗壞情緒切實可行的方法。

於是,這位準備報考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的大三學生,不僅制訂了嚴格的周計劃、日計劃,緊張備考;還利用網上的免費資源看了十多本課外書。

“一步一步走,把握好節奏。”雖然學習進度比設想的要落後一些,李爽並不感到慌張,陽光好的時候,她會搬著椅子坐在走廊盡頭,曬曬太陽,看看書。

同在武漢讀書的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博士生劉燕,也因為疫情原因被封閉在宿舍裡20多天。

“學習是學生的天職。學習新技能、新理論,等到春暖花開的時候,以更光彩的狀態出現在大家面前。”劉燕說,“此時的我們被聯結成了一個共同體,每個人的行為不僅關涉自己,也影響他人,影響整個社會,國家在努力,醫務人員在努力,大家都在努力,我們要共同戰勝疫情。”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在武漢求學的日子裡,劉燕深切感受到了武漢的幹勁和踏實,也熱愛這座擁有香醇熱乾麵、浪漫櫻花和東湖美景的城市。“此次疫情給武漢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作為一個在這裡生活了七年的學子,我想說,我依舊愛著這座城市。如果可以,我希望能留在這座端莊而活躍的城市。”

觀照現實:“構建豐富的精神文化世界”

“越是國難之時,越應該重拾對文學的信仰。”2月14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在給學生的一封公開信中這樣寫道,“對時代的敬畏,應是新聞專業學生從中國現代文學中所吸收到最寶貴的養分。”

微信中帶著學生讀書,指導學生寫疫情觀察筆記,翻譯《揚子江紀行》定稿……韓晗的這個寒假一點不輕鬆。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一學生,他作為老師,“首先要給他們解惑,學生只靠自己搜索出的東西很可能有問題甚至連常識都錯,而他們不一定有鑑別能力,很容易被誤導”。

“我可以給他們提供一些電子書,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學習方式。”韓晗告訴記者,他希望學生“可以從閱讀當中獲得信心並健全人格”。

作為一名文化研究的學者,韓晗也在思考:“無論是敬畏自然、尊重生命、關心他人與構建豐富的精神文化世界等等,我們的祖先都有一套非常完整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而我們並沒有很好地吸取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韓晗與歷史文化學家、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馮天瑜想到了一起。

“新冠肺炎肆虐武漢、湖北、全國乃至外域,令吾輩對生態問題的重要性、嚴峻性平添切膚感受。”馮天瑜先生宅在家裡,圍繞生態問題,翻閱中外相關篇什——《老子》《墨子》《周易》《荀子》《周禮》《禮記》《正蒙》《西銘》及《地球袓國》《敬畏生命》《羅馬俱樂部決斷力》《只有一個地球》《轉折點》。

他以之觀照現實,心緒萬端:“如果把人創造的文化比喻為一株參天大樹,是自然提供了大樹賴以生長的陽光、雨露和土壤。對此當念茲在茲。”

疫情的陰霾尚未散去,而我們的生活仍在繼續。熱氣騰騰的生活沒有因宅在家裡而失去味道,富足豐饒的精神世界更不會因足不出戶而失去方向。

疫情的陰霾尚未散去,而我們的生活仍在繼續。方艙醫院裡,讀書的人多了,跳舞的人也多了。微信群裡,求救的信息少了,討論吃點什麼的信息多了。據當地媒體報道,這幾天武漢120急救專線的呼入量已從最高時的12000人次降到3000人次左右,發熱門診的就診人數也大幅減少。

是的,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武漢,即使在這個冬天裡,也沒有失去夢想。

(本報武漢2月20日電 本報武漢一線報道組 報道組成員:本報記者蔡闖、柴如瑾、章正、李盛明、晉浩天、張銳、王斯敏、劉坤、安勝藍、盧璐、姜奕名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