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孩子,應先注重培養什麼?

家有磨娃


5–6歲是孩子語言能培養的黃金時期,能為以後語言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建議此段時間給孩子看英文版動畫片,讓孩子愛上一門語言。

其次要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伴隨認字的增多可以閱讀一些適合此段孩子讀的書,最好有家長陪讀引導,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 。

其次是此段年齡是有一定的家庭成員意識的階段,孩子想要幹家務時不要事事阻止,要適當讓孩子幹一些家務,一是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二是有利於孩子樹立信心,三是養成責任意識。

還有很多,畢竟教育要“因材施教”嘛





點染


你好,我是自媒體創作人逆群羊vlog,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五六歲的小孩,一般情況下是幼兒園的大班或者學前班,這樣的小孩最主要還是要培養小孩的行為習慣,語言,生活習慣,特別是做事的效率,另外的話,月薇認識一些生字,練習一下寫字與人交流等等吧!

其實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培養小孩的做事效率,因為我有兩個小孩最鮮明的對比,就是兩個小孩的性格有很大差異,大的小孩做事效率非常低,現在都快進入初中了,學習成績平平,而小的小孩三年級做事效率非常高,成績也很好,與人交往等各個方面都表現的比較突出,特別是做事情的參與性明顯比大的要好很多,所以我覺得還是應該培養小孩的效率,這樣順便培養了他的性格。





逆群羊VLOG


俗話說的好,孩子要從小就要教育。我就拿我家小孩來說,已經不在是像三歲小朋友剛學會說話,學會走路,都是在模仿大人。現在已經六歲,已經開始讀書寫字,我覺得他有自己的想法了,學會了像大人一樣思考了,而且有時候也學會自己拿主意了。比如什麼時候讀書寫字,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上床睡覺。雖然行動上還是可愛和幼稚,但是應該先從修養,品德,以及行為習慣入手,然後耐心慢慢的言傳身教。



我們家的大寶現在5歲8個月,以前經常聽老人說“7,8歲的孩子狗也嫌”,到我們家可能會變成“5,6歲的孩子狗也嫌”[捂臉],這時候的孩子已經開始不太好管了。

5,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主見,這時候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會比較重要,孩子都是跟隨父母的影子長大的,這就需要家長們都以身作則,教孩子形成正確的觀念。

獨立的衛生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尤為重要的,畢竟這關係到孩子的身體健康和以後的社會生活。孩子從小的時候就要養成每天刷牙,洗手,洗臉,洗腳,洗屁屁的習慣,小的時候是父母協助孩子來做這些事情,等到5,6歲的時候就可以放開手讓孩子自己來做了,家長可以偶爾進行督導。

5,6歲的孩子正常已經在上大班或者學前班了,這時候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要開始培養了,比如正確的坐姿,防止孩子過早出現彎腰駝背的情況,正確的握筆姿勢,防止不適當的用手會手指變形,寫完作業先自我檢查的習慣,一般孩子寫完作業感覺就萬事大吉了,其實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檢查,自我發現錯誤並改正,畢竟考試的時候家長不可能在旁邊為孩子進行試卷檢查,等等吧

總結一下,5,6歲的孩子應當注重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還有正確的三觀等等,一點拙見,望採納!!!




我有我的態度123


5、6歲的孩子屬於學齡前兒童,語言能力的培養,是首要的,因為這個年齡段是語言發展關鍵期。

其次,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很重要。比如按時吃飯、專心吃飯不貪玩、洗手、講究衛生、過馬路不闖紅燈、馬路上走路靠右邊等等。幼兒園裡老師會教行為規範,家長可以配合老師,讓孩子養成日常生活好習慣。

第三,行為品質訓練。獲得別人幫助要說感謝的話、不打人、不罵人、不欺負小朋友、玩具要和小朋友們分享、不要長時間看電視、不要玩手機等。這種訓練也稱作行為品質訓練。幼兒園裡老師教的遊戲、兒歌中,蘊含了行為習慣和行為品質訓練的內容。

第四,要培養孩子合群品性,為情商發展打好基礎。現在家庭孩子少,容易被寵溺,如果他(她)唯我獨尊,不僅在幼兒園裡會和小朋友們發生爭執,將來上小學後,不易合群,老師也不會喜歡他(她),甚至會導致厭學。


慈善文化研究


人生教育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
幼兒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
幼兒養性(0-3歲),童蒙養正(1-12歲),少年養志(13-18歲),成人養德(超過18歲)。對此,仁人智者已有成熟見解,體現了在不同的年齡成長階段因時施教的科學太度。所以教育孩子一定要把握時機,
人生設計在童蒙,5,6歲的孩子正處在童蒙養正時期,人生童蒙,一片天真,未染惡習,以養“正”為主,身 口 意 正而無邪。端身正坐,口無雜言,意不散亂,一方面培養髮展健全的人格魅力,重點培養孩子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自控能力。另一方面開啟孩子的記性和悟性,認字讀書,讀書明理,明天地之大道。
“物豐則心亂,縱溺則無肆”。要想孩子有出息,有成就,父母首先要“去物豐 ,去縱溺”!從養正開始,首孝悌,次謹信。進步需要十分努力,放縱只在一念之間,古人云:進步是逆水行舟,退步是一瀉千里。因此,人生教育重在童蒙,童蒙養正,聖功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e7d547fabcc840708752b58df31a6ad0\

星星小老師


5、6歲這個階段應該是絕大多數孩子特別重要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周圍的外在環境好與不好可能會影響孩子很長得一段時間,甚至可能改變孩子的一生,所以這個階段一定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外在環境,多給他樹立好的形象、接觸好的一面,在加以正確引導,以助他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這是首先需要為孩子做的。

其次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先注重培養什麼?

我個人認為很簡單要培養孩子的愛好,你如果連孩子喜歡什麼和不喜歡什麼都不知道的話何談培養孩子, 5、6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做出他自己的選擇了,以前的玩具他會進行分類了,不喜歡的他就不再玩了,喜歡的東西他會要求再買,這個時候個性初步已經開始形成 他們開始能夠簡單控制自己,顯得比較有“主見”了,對人、對事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有的熱情大方,有的膽小害羞,有的活潑,有的文靜,有的自尊心很強,有的有強烈的責任感,有的愛好唱歌跳舞,有的表現出繪畫才能等等,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就可以因材施教了。


作者悅野


答:孩子在5、6歲時,是大腦初步理解,開始逐步接受社會信息較快的時期。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是三歲時,孩子在性格、智商、情商等方面已經開始形成將影響其一生的特徵。七歲時這些方面就相對穩,緩慢發展了,孩子一生的主要特徵就已經表現出來了。那麼5、6歲之間,是我們不斷調整、改善孩子各方面特徵和能力的關鍵時期,不容忽視。

表面上家長朋友們培養孩子的週期是從胎教到17、18歲。但實際上,家裡有過高中生的家長都深有體會:家長能對孩子施加有效影響的大多是在初二之前(15歲左右,孩子出現青春期),這之後教育管理的難度就跟小時候培養的效果有極大關係了。小時培養得好,管理輕鬆有效,家庭和諧;小時培養得不好,家裡雞飛狗跳,冷戰熱戰不斷,大家頭痛。從我孩子教育體驗與班級教育管理經驗來看,5、6歲應注重這些方面的培養。

閱讀意識與能力。這個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很重要的。回顧下,我們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進入社會後不斷提升自我,這都離不開閱讀(就像現在,你正在通過閱讀獲取信息)。而對文字閱讀接受信息的比例,比圖片、視頻接受信息要多得多。那成績優秀的學生,其自我閱讀能力極強。而閱讀能力強,接受信息快、多、穩,進而其記憶力、理解能力也得能提升。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會不斷引導孩子在專業、生活、精神等方面不斷自我完善。這就像給一臺機器注入了不竭的動力。5、6歲的閱讀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1 不要學拼音,逐步開始認字。中國歷史上許多優秀的人才,如錢鍾書、錢學森、曾國潘、茅以升、巴金、郭沫若、毛澤東……他們在這個年齡就開始大量識字(也有部分教育家對此是反對的)。這些孩子7、8歲後,基本上能獨立完成自己需要的閱讀了。你想,當有的孩子還在學習“上下左右”的基本識字時,當做一年級數學大題還需要老師念題干時,有文字積累量的孩子已經自由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主動汲取知識的營養了。對於後者,如果以後引導得好,其超越同齡孩子成為優秀就不難了。如詩詞大賽中的才女武亦姝,16歲的小小年紀,就有了2000首詩詞的儲備量。你說她是什麼時候開始識字閱讀的?當然,我們每個家庭教育的環境是不一樣的,寫這些只是讓大家意識到閱讀培養,識字就像給孩子配上了一雙隱形有翅膀。認字是要講技巧方法的,這裡分享一個小技巧——指讀法。就是在講故事時,用手指著文字讀。每個故事堅持讀一週,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竟然也會用手指讀了。也會不知不覺認識一些字。溫馨提示:所有閱讀活動,儘量在自然光下進行,少在人工光源下。

2 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由於孩子還小,專注力也不夠。這就需要家長天天堅持,做到定時定量。水滴石穿,只要堅持一年兩年,孩子的閱讀意識就會深深紮根在腦海裡。至少進小學之後,不會像某些短視頻裡的小孩子那樣,看到書就頭痛。

3 養成閱讀後堅持複述故事的習慣。知識就是信息,孩子聽故事是信息輸入,那麼孩子複述故事就是信息的輸出。在這輸入與輸出中,孩子的大腦對這些信息進行了加工,如果這時家長還能引導孩子結合形體表演出來,那效果就更好了。這其實在不知不覺中鍛鍊孩子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以後孩子聽課就是信息的輸入,孩子答題就是信息的輸出。為什麼出現聽不懂課,答不來題,這都跟信息處理能力有極大關係。這裡就不詳細說了。

規劃意識與能力。孩子需要小,但已經有了接受指令的能力,也開始有了自主行動的意識。這時家長朋友要逐步培養孩子規劃能力,如遊戲結束後把玩具收好,那麼就引導規劃這些玩具該如何放,放在什麼地方,規劃完讓孩子自己的去完成。開始不要規劃多了,兩三件玩具就可以了,然後逐漸增多。另外,第二天去不去超市,去超市買什麼東西也可與孩子商量著規劃。這樣,堅持下去一兩年,由引導孩子規劃到自主規劃,就初步形成這個意識與能力了。上學以後,他們在老師的要求與引導下,自然對於學習生活計劃就有規劃能力了。

執行意識與能力。規劃後就是如何落實。這是個長期的過程,因為好逸惡勞是人的天性,時斷時續是人之常情。引導和督促,鼓勵與批評要同時進行,並且要掌握好分寸。鼓勵過多過大,會造成對鼓勵的疲勞感,讓孩子無動於衷腸;批評過多過重,會造成孩子畏手畏腳,讓孩子膽小怕犯錯。比如,讓孩子洗洗小手絹。洗得好,可以與小手絹在陽光下照張相(不一定要物質獎勵,物質獎勵對小孩子而言弊大於利。此文也不討論);洗得不好,就引導孩子找到問題所在,陪著他改進。等改進好,又可以給予表揚)。以後讀書,主動完成自己或老師訂的計劃也就不是難事了。

時間管理意識與能力。這個年齡的時間管理,主要體現在作息時間。即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聽閱讀等等。這個需要有點機械,但人是適應性動物,堅持一個月左右,孩子基本上就適應了。何況這時的孩子已經在上幼兒園了,本身就要有時間觀念。以後讀書,自然就不會拖拖拉拉,遲到早退。

第五,參與意識。這個年齡的孩子對外界是非常好奇的。這種好奇心要保護。其中,我們要引導孩子參與到家庭事務中。比如,吃飯前讓孩子擺筷子,拿湯匙。遊戲結束後,讓孩子與家長一起整理玩具等等。一家人合作完成一些家務事,不僅營造家庭和諧氣氛,而且可以培養家庭責任感。這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是有極大幫助的。讀書以後,我們發現不少家庭以讀書忙為理由,就不讓孩子參與家庭事務了。這是不好的,這會讓孩子借些逃避家庭的責任,也會逐漸疏遠與家長關係。我們也發現,那些喜歡廚藝的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一般都很好。

興趣特長、身體鍛鍊等等不一而論。

最後,也是最關鍵一條:家長最好陪伴孩子成長。目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學習問題、品質問題日漸突出,國家也出臺許多措施政策,去彌補以前造成的缺失。與其亡羊補牢,不如現在打樁。陪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方法。

當然,在5、6歲階段,還有興趣愛好、運動技能等等方面的培養,本來孩子的成長不是由某一方面構成的,而多方面的綜合體。我在這兒只是談了其中一些方面。如需要交流更多,敬請留言。希望我的回答能有所幫助。謝謝!


高中教育張老師


5、6歲的孩子屬於學前兒童,在孩子入小學之前應該注重孩子的性格和生活習慣培養,比如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家務的能力等,做個愛讀書、愛運動、愛動手、愛動腦的寶寶❤️。











羅莉媽3寶


孩子都6歲了,才想到學前教育,正常情況下有點晚了。如果時間能倒流的話,我建議:在孩子出生後,就應該進行學前教育了。在百日內,應從聲音、顏色等進行感知教育;百日後,就可以多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週歲後,應該教孩子說兩以上的單詞;兩週歲後,應給孩子建立數的概念,讓他知道多和少;三週歲後,應該教孩子簡單的計算和認字;……六週歲了,孩子應該認識漢字500個以上,百以內數字加、減計算,基本掌握漢語拼音,掌握簡單的英語單詞,能掌握漢字書寫的基本筆順。……不知你孩子現在狀況如何?如果沒有達到上述程度,要加油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