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在三国这个纷争的年代,涌现出了诸多的名臣能将,俗话说得好“得人才者得天下”,司马徽的一句“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更是突出得人才的可贵。

蜀国老一批五虎上将、诸葛亮相继死后,形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焉有不败的道理,再说吴国,在江东十二虎臣相继去世后,几任大都督也都英年早逝,东吴也出现断层。

三国时期,当属魏国的人才最多,而且连绵不断,老的一批去了,新的一批又会补上来,人才从没出现断层。这就和他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从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到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的迭代,人才是如何积累的。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唯才是举,曹操是就是伯乐

曹操推行的唯才是举制度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发布了《求贤令》,里面提出了“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为他进一步网罗人才做了很好的铺垫。其实早在曹操发布《求贤令》之前,曹操唯才是举的举措就已经在实施了。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求贤令》

在公元203年(建安八年),他公布了《论吏士行可让》,抨击了选官重“品行”而不谈“能力”的语句,而明确提出“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的人才选用标准。这句话其实就是唯才是举的前身。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汙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举贤勿拘品行令》

曹操继210年明确提出“唯才是举”政策后,又于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公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在里面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来说骇人听闻的政策。那就是对“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要尽皆引荐。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就算是品行不好之人,只要有能力,都要引荐给我。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曹操:唯才是举

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在那个时代是特殊的存在,有敢于天下先的勇气,摆脱了汉朝至今,各名门大族掌权政党,垄断官场的局势。曹操也拉拢了一些豪族阵营,可同时又严厉打击豪族,其中“唯才是举”政策也是他打击豪族的一个构成部分。

他一方面“唯才是举”,但是在另一方面还杀死了不少大家族的人,如孔融、杨修等。“唯才是举”政策对东汉末年的世族政治理念是一个比较严重的打击。但它却提高了曹操统治集团的声望,巩固了曹操争霸天下的基础。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孔融怼曹操的禁酒令,自己公开饮酒作对

“威振近远”的孔融,想要北海做一番成就,但却在应对黄巾和袁谭军时,束手无策,最后连自己的妻室也被虏了。曹操杀孔融的罪行之一为“大家多采其浮名,低于核查”,若融合别的史家之言,这还真没讲错。

诸葛亮曾经说过:“来敏乱郡,过于孔文举。”(见《宋书.王微传》)

说的尽管是来敏,但用孔融来比照。原先就是说和孔融(数讽曹操,比如以妲已赐周文王形容曹丕娶甄氏)类似人。就是名不副实之徒,曹操杀之虽然一方面是孔融是汉臣,借机压制那帮汉臣,另一方面就是孔融是一个不堪大用之人。

除了以上两令之外,曹操还发布了《敕有司取士毌废偏短令》,和前面两令合称“求才三令”

在“唯才是举”政策大力加持下,有一大批的有才之士加入到了曹操阵营中来。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人才加入吧。

《魏书》“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中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以内,皆佐命有功,列入大将。其他拔出来微小登为牧守者,不可胜计。”

于禁、张辽、徐晃、乐进是曹操阵营中五子良将的一员,本身都是没什么背景的人物,并且都是降将,一般来说对于降将,都是不太被信任的,可是在曹操这里不一样,他敢于提拔,而且这几人都成了曹操集团里智勇双全,举足轻重的大将。这几位善战者,是曹操取才不问出身的典型例子。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曹魏五子良将: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刚正不阿,性格怪癖的程昱,行为不检的郭嘉、负俗之讥的戏志才、杜畿简傲少文、不修细行的裴潜等,这都是有真材实料的智者。这些人如果以当时世俗的眼光来看,要么就是名声不好,要么就是放荡不羁,是没有人会喜欢这样的人的。

但曹操体现出来了他的不同之处,任用有真才实干之辈,不拘于世俗,让这些人才都心甘情愿的追随曹操,奉为知音,其中尤其是郭嘉,若说他们是君臣关系,还不如说他们是朋友关系更加的恰当。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郭嘉---曹操:若奉孝在,安能让我有如此的惨败

小结

随着“求才三令”的深入人心,促使“唯才是举”的美名成了曹操的代言词。后世也给与了曹操充分的肯定,觉得他敢于打破考察人才的拘束,正是“唯才是举”战略方针,让曹操集团迎来了“能臣猛将如云”的时代。

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度

公年220年(黄初年间)九品中正制被明确提出。这个制度是怎样的呢?就是在各个郡县设立一个中正,然后各种的优秀人才要先被中正官选中后,再按照九个级別,从九品“下”到“上”。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曹丕继位称帝

关于这个人才以后的发展如何,完全就是看中正官怎么给这个人下等级了,等级越高的往后的发展就会越好。

《三国志·魏志·陈群传》:“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中略)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其实本质是不错的,是一个比较符合当时民情的,但是,九品中正制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埋没人才,怎么说呢?这样的选拔制度,让大家士族非常高兴,而对寒门来说就比较的苛刻了。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九品中正制

你想想看,一个地域至少也有几十万人,那些出生寒门的人普遍都关注度较低,就算中正官为人正直,不偏私,他也没办法在那么多人中慢慢去寻找,本身中正官这个职位权力是很大的,把控着人才的决定权。

晋人孙楚曾言“魏武拔奇决于胸臆,收才不问借次,岂赖九品而后得人”。

这个制度本意是好的,但是中正官平时接触得最多的人,其实大多都是大家士族的子女。从图中也可以看出,寒门几乎不会得到重用的,时间一长,各类官员都是大家士族的子女,官员选拔相当于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而真正有才能的人都得不到重用,这就好比“刘备让庞统做一个县令”,大材小用,浪费人才。

这么大的一个缺陷曹丕不知道吗?司马懿陈群不知道吗?当然是知道的,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只能接受这个制度,因为他要做皇帝,大家士族的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如果没有这些大家士族的支持,曹丕是不可能称帝的。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九品中正制的人才比例

可以看出这个图士族子弟的比例,在曹操的时候有曹姓、夏侯氏作为基础,在征战四方的时候,又收降了一大批将领,所以曹操对士族不是很依赖,相反还一直在打击。而曹丕就不行了,曹丕没有曹操的那份豁达,曹彰和曹植的事例就让他很害怕,他不敢用自己的兄弟。

小结

老一辈的将领,他也是不敢用,主要提防为主,所以实际曹丕真正能用的人不多,这就让他和巨大的世族阵营差距太大,加上他自己要称帝,没有人支持是行不通的,所以他只能迫不得已的接受九品官人法,给士族让步。所以曹丕时代,人才的选拔基本对寒门士子关上了大门。

总结 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曹操的唯才是举制度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度都是有利有弊,但是两种制度对待士族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原因也很简单,曹操的时候能压制住士族大家,而曹丕要欠一些火候,所以只得对士族做一些妥协。

在当时有能力去学习的人,只有世家大族子弟做得到,而九品中正就是以道德才能来定品授官,它不仅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还利用中央集权拉拢了世家大族巩固了自身的政治地位, 这是起到积极作用的,巩固了中央集权。

从曹魏的人才选举制度,来看看三国时期世族和寒门之间的尖锐矛盾

陈群: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但这个制度本身很有问题,世家大族并没有曹丕想象的那么好控制,又或者说他自己控制得很好,但是自己却死得早,忽略了后代制衡世族的能力, 所以九品中正制度消失得非常快,到后期几乎就起不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了,都变成了拉拢世族的消极手段,也给后面魏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小伙伴们觉得两种制度哪个更好呢?欢迎关注,可以评论给出意见一起探讨。



参考文献:

《三国志》

《宋书》

《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