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文|江徐


有時候,遇到一本書,它所傳達的某種精神,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態度與生活方式。美國“垮掉的一代”作家傑克· 凱魯亞克創作的《在路上》,就是具有這種力量的好書。

曾經,它催生了風靡一時的披頭族與嬉皮士運動,激起廣大青年追求自我與夢想的慾望。因而,它被稱為美國青年的“生活教科書”。

包括很多名人,他們讀完這本書,命運發生改變,然後憑藉個人魅力或者智慧,改變更多人的命運,乃至全人類的生活方式。鮑勃·迪倫將這本書視為聖經一樣的存在,因為它徹底改變他的人生;列儂是凱魯亞克的資深粉絲,他後來將自己樂隊取名為披頭士;神一樣的男人喬布斯讀過這本書後,產生創立蘋果公司的念頭……

它究竟是怎樣一本書,又在怎樣的機緣下被做作寫出?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1. 《在路上》,源於一段在路上的生活

1951年,凱魯亞克三十歲,他剛剛結束長達7年的路上生活,將自己關在房間裡,用3個星期的時間,在30米長的捲筒紙上,以噴射式的激情一口氣寫出《在路上》。

這是一部自傳體小說,書中每個人物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

這也是一本寫路上生活的書,因為它源於凱魯亞克的漫長旅行。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

書中主人公是一位叫薩爾的男青年,他離婚後,為了揭開新篇章,開始了在路上的生活。

出發後,薩爾遇到迪恩等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結伴而行,橫穿整個美國大陸。

在路上,他們遇見五花八門的人。一個人自駕遊的中年女子、討論考試的大學生、只帶一把牙刷幾塊手帕就上路的酒鬼、具有全世界最響亮笑聲的農夫、睿智而疲憊同時具有黑奴氣度的流浪漢、穿涼鞋漫遊的自然之子、視線銳利得能夠穿透靈魂的印第安姑娘……

這些人的靈魂深處,都有一把火在燃燒。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在路上,他們聽形形色色的過客講述千姿百態的故事。他們喝最痛快的酒,愛最漂亮的姑娘,看最危險迷人的風景。

人生如旅,每個人走在自己的路途。腳下的路,是你聽從內心召喚的選擇,還是違背初心的妥協?

“你的路是什麼路,哥們兒?


聖人的路,瘋子的路,彩虹的路,孔雀魚的路,隨便什麼路。


無論何人無論如何都能走的一條無論何處的路。”

這是作者通過路上生活獲得的領悟,也是他給予讀者的警醒。

在路上,是一種生活方式。熱烈,自由,燃燒,充滿激情,熱愛生活,就像凱魯亞克的名言: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在路上,也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用幾個詞概括這種生活態度,那便是:因渴望而尋找,因激情而折騰,因活著而體驗,因探索而思考。

一輩子很短,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2.在路上,可以領略世界各種風景

我讀《在路上》時,偏居一隅,因為疫情而被迫選擇躲進小樓成一統的生活方式。當我被書裡描繪的異國風情深深吸引,便感到思接千里,神遊其中。

薩爾和朋友經過平原、田野、山嶺、沙漠、森林,猶如在狂野夢境中漫遊,他們希冀在路的盡頭,找到一片魔幻之地,安放不羈的靈魂。

站在美國的屋脊上,薩爾對著星空吶喊,期待神諭賦予安靜。關於眼前的風景,他寫道:

“我面前是我的美洲大陸,遼闊而原始,巍峨而磅礴。在遙遠的另一頭,陰鬱而瘋狂的紐約正在噴吐塵土的雲團和棕色的蒸汽。東部有某種棕色和神聖的因素,而加利福尼亞像晾曬的被單一樣雪白和輕浮。”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到了新奧爾良,他以敏銳感知獲得另一番感受:

“空氣太甜美了,像是放軟了的香蕉散發出來的,你的鼻子忽然忘記了北方冬天的乾燥和冰冷,你能聞到河流,真的能聞到人們,還有泥土,還有糖蜜,還有各種各樣的熱帶氣息。”

經過破曉時分的亞利桑那,薩爾又給讀者帶來一幅絕美畫面:

“日出的景象美如天堂,涼爽的紫色清風,紅色的山坡,山谷中翡翠般的牧場,露珠,瞬息萬變的金色雲朵。地上有囊鼠洞、仙人掌和牧豆樹。”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一個高原小鎮,薩爾被車窗外的景象深深震撼:

“太陽是金色的,天空是刺眼的藍色,荒漠是狂暴而熾熱的沙黃色空間,突兀地穿插著聖經傳說般的樹蔭,偶然能見到河流的身影。牧羊人出現了,身穿彷彿文明初期似乎的飄拂長袍,婦人抱著一捆捆金色的亞麻,男人抱著木柴。”

凱魯亞克用一本書、一段經歷告訴讀者,安居樂業是生活,冒險追求也是生活。趁年輕,趁精力充沛,我們何不出發,上路,讓自己化作虛無湖泊中的漣漪,去感受天地之間的廣闊、奇遇與更多可能?

總之,行走,自會遇見,出發,總有風景。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3. 在路上,可以探索內心幽微想法

一位文友讀完這本書後做了點評,有一句深得我心:閱讀帶我去到去不了的地方,不僅是世界的遠方,還包括內心的深處。

浪子薩爾,他看似落魄潦倒、遊手好閒,以極大的熱情與閃耀的靈魂浪跡天涯,活得就像一匹脫韁野馬,馳騁萬里。事實上,他通過途中的不同體驗,隨緣進行深邃的冥想。這源於作者凱魯亞克對中國禪宗的喜愛。

比如,在路途中,薩爾與朋友對夢境交流後,激起他對死亡的思考:

“總有某樣東西,某個人,某個精怪追趕我們每一個人跑過生命的沙漠,註定要在我們抵達天堂前抓住我們。當然了,現在回想起來,那不過是死亡:死亡會在天堂前征服我們。我們在世時渴望的那件東西,它讓我們嘆息、呻吟,經歷形形色色美妙的厭惡,它是對某種失落的狂喜的回憶,我們很可能在子宮裡體驗過,只有可能在死亡中再現。”

忘了哪位作家說過,不論我們思考什麼,最終都是在思考死亡。只有當我們把它想明白了、清晰了、坦然了,才能從容面對生。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電影《在路上》劇照

又比如,某個夏夜,在墨西哥溽熱難耐、充滿昆蟲咆哮的森林,薩爾和朋友從起初的焦躁不安,慢慢安享於當下。在這裡,作者有一段關於薩爾心理感受的描寫,美麗又深刻,我將它理解為人在融入自然後實現的無我狀態:

“我躺在車頂上,面對黑色的天空,感覺就像夏夜被關在車尾箱裡。生平第一次,天氣不再是觸碰我、愛撫我、冰凍我、讓我流汗的東西,而是成為我。大氣和我融為一體。我睡著了,無限小的蟲子如細雨般灑在我臉上,感覺極其令人愉快和舒暢。天生沒有星星,看不見任何東西,非常沉重。我可以徹夜躺在那兒,面部對著天空,受到的傷害不會比天鵝絨幕布蓋在我身上更大……”

理想的旅行,是一邊向外追求,一邊向內探索,一邊欣賞美景,一邊發現真相。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在路上,這種生活方式,讓薩爾更加明白,何為離別與尋找、何為渴望與迴歸,何為友情與信仰。

《在路上》,這本書,因為影響巨大,被稱為“真正的藝術傑作”,它的出版同樣是“一個歷史性的事件”。

走出門去,欣賞現實世界的千山萬水,這是一種旅行。靜坐一隅,探索自我內心的奇花異草,同樣是一種旅行。對某個人、某個地方、某種生活方式,我們雖不能至,卻可心嚮往之。

讀一本好書,讀一本讓自己會心一笑、喚醒夢想的書,也就從中汲取了出發與追求的力量。


凱魯亞克《在路上》:人生苦短,身體和靈魂總要一個在路上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子,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