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在培養一個飛行員這麼難,而二戰時期卻有那麼多飛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二戰飛行員的培訓,也是非常困難的。

很多人不知道,即便德國和日本到了最後崩潰的地步,他們並不缺少飛機。

以德國為例,他們還有最先進的Me262噴氣式飛機,數量眾多。

不過,德國卻沒有足夠的飛行員。

在1944年5月德國也致力於擴大飛行員規模,組建了高達210個滑翔機訓練營,飛行員人員儲備達到10000人。

然而,這些人最多隻有5%的人可以成為合格的飛行員,也就是500人。

為了補充前線巨大的人力消耗問題,德國空軍只能降低飛行員的挑選標準,比如將訓練時間壓縮35%。

他們的總訓練時間只有160個小時,不到盟軍飛行員訓練時間的一半,通常這樣的飛行員第一次空戰就會成為敵軍飛行員的活靶子。

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同盟國為此投入1.5萬架飛機,而西線德國空軍可以作戰的,只有480架飛機。隨後從德國趕來支援的德國空軍,在諾曼底戰役前兩週,就被打掉了600架飛機。

大家看看,雖然說壓縮,但因為當年是螺旋槳飛機,學習是比較簡單的。

所以,訓練時間160個小時就可以參加空戰。

放在今天的噴氣式戰鬥機,160個小時絕對是不行的。

拿我國的殲11戰機為例,飛行員從新人到合格,需要5年時間的訓練。飛行員每年的訓練時間必須在200小時以上。


飛行員在最開始需要進行500個小時的飛行模擬器訓練,然後才正式接觸戰鬥機,開始長達100小時的初級和中級甄選,通過甄選的人還需要50-100小時的教練機陪飛,最後才允許駕駛戰鬥機單獨飛行。

如果想成為飛行技術高超的飛行員,訓練時間就必須足夠1000個小時。

看看,這就是區別。

原則上,二戰的飛機,除了戰鬥機以外,運輸機、轟炸機、偵察機之類的學習的難度還是有限的。

如果有過民用飛機駕駛經驗,很容易就可以勝任。


薩沙


先來說說數量,二戰時僅美軍就擁有各類飛機30萬架,其中戰鬥機就有10萬架。蘇聯16萬架,中國不足600架。德軍11萬架,日本也逾上萬架。這麼龐大的的飛機數量,試問飛行員培養是如何解決的,答案是重在戰時訓練。

發達的工業國家,臨陣在開足馬力造飛機的同時,也會應急培訓飛行員,當時的飛機技術不像現在,那時有幾十個飛行小時也就夠了,而現在至少需要500個飛行小時的培養。技術差疑很大,簡單的飛機使飛行也變得相對簡單。再說複雜的飛行戰術,可以通過實戰得到錘練,誕生出眾多王牌飛行員。

以戰促訓,正是更高級的訓練方式。只要初步掌握一定飛行技術的飛行員,經過實戰磨礪,才能迅速成長起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存亡面前,正是促進飛行員成長的搖籃。

我們還是拿朝鮮戰爭舉例來說吧,當時我軍飛行員飛行時間最少者不過44個小時,最多的也不多73小時,他們上得陣去的表現,除了忠勇,還表現出高超的飛行技術和戰術,以致於被西方驚呼,成長壯大幾乎在一夜之間。我軍飛機不多,戰鬥出動卻高達2.6萬架次,21人被授予英雄稱號,68人立了一等功。年輕的雛鷹練翅,拿當時的話來說就是,邊打邊建,打出了志願軍空軍的威風,擊落擊傷敵機382架。

僅王漢一人,擊落6架擊傷8架,有幾多二戰王牌飛行員紛紛落馬,直教我空軍英雄英名長存。


魂舞大漠


為什麼在現在培養一個飛行員如此之艱難,幾萬人中也就那麼幾個人能夠上天,但是在二戰時,飛行員卻跟臘腸一樣,一抓一大把呢?

首先是硬性需求,現代戰機飛行速度更快,機動能力更強,過載更大,也就是說對人的要求更高,所以能夠滿足噴氣式飛行員體質要求的人口更少。


但是實際原因是戰爭期間,飛行員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了彌補戰損,考核標準放寬,只要能把飛機開起來,就允許上天。

以日本為例。在間戰期間(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第2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空檔),日本對於飛行員要求十分嚴苛。

日本王牌飛行員坂井三郎所在的那一屆1500選出70人,而且70人中又僅有25人能夠畢業,這個畢業率......

所以說隨著時間的延長,日本的精英政策已經無力為繼,並且由於日本經濟遠不如歐美,所以日本民間的滑翔俱樂部遠或者說民用飛機等行業遠不如歐美髮達,導致的日本到後期,飛行員數量質量下滑嚴重,而美國因為更有錢,所以民間的飛行氛圍更濃厚,儲備飛行員更多,因此出現了出現馬里亞納獵火雞的一邊倒的戰爭。

但是沒辦法,畢竟採取精英政策,飛行員畢業的數量很少,而且採取精英政策也是迫不得已的,畢竟在和平年代,每年服役的戰鬥機也就那麼三五十架,如果國家比較窮的話,三五架那都能高興的笑出聲來,所以說戰機就這麼幾個,飛行員培養多了有啥用?自然而然的就是優中選優,只要最好差一點的根本不要。

當然了這些精英政策出來的飛行員那都是飛行技術相當熟練,只要能熬過戰爭初期基本上那都能在戰場上有所斬獲。

然後問題就是一旦戰爭爆發戰爭機器全力開動戰鬥機,坦克軍艦。飛速建造,直接導致,裝備的服役速度已經超過了人員的補充速度,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我們在新的大黃蜂號上再見的原因。

因為在戰爭期間,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就算你裝備再多,沒有人能操縱,又有何意義?

所以只能放寬飛行員選拔標準,放鬆飛行員畢業要求,在近短時間內培養出儘可能多的飛行員。

至於飛行員普遍素質降低了會導致什麼後果,那自然就是死亡率大大上升。

但是大浪淘沙經過殘酷的淘汰之後,會湧現出來一批優秀的飛行員。

比較一下,好像也就那樣,甚至於戰爭時間的成本要更低。

最後總結一下,為什麼二戰時期的飛機那麼多,原因戰爭期間,戰爭機器全力開動。在和平年代,戰爭機器低速運行。

為什麼二戰時期飛行員那麼多,降低飛行標準,降低飛行考核要求。

把答案都告訴你了,你抄還不會嗎?


嘯鷹評


具說一個飛行員培養費用差不多飛行員體重等量黃金的價值。二戰時,活塞式螺旋槳飛機操作簡單,重量輕,一架轟炸機,機組成員七人以上,駕駛員,領航員,投彈手,尾炮塔還有兩人操縱機關炮,一切靠儀表,目測。還要很多次的訓練投彈,如B29轟炸機,核彈炸廣島的那架,幾個月前掛五噸重的水泥混凝土,不斷訓練向地面石灰劃成的圓圈投擲!現代的衛星導航,GPs精確定位,超視距發射導彈,誤差很小,電子化時代,屏幕顯示,雷達收索,空中預警機指揮,猶如小孩打遊戲!大量的無人機,利用衛星遠程遙控,指哪炸哪!美國那架重量比等量黃金還值錢的隱形轟炸機,飛越全球任意一地,只有兩人,中途可輪換上廁所,睡覺,煮便當。二戰時,大量的日本飛行精英,王牌飛行員葬身海底,在末期,以不成熟的青少年駕駛零式飛機,櫻花自殺!美國民間飛行員眾多,一旦戰事,迅速補充!當然,現代和平年代,戰鬥飛機駕駛員就不會那麼需求大了!科技在進步,如前幾十年的電視機,很重,很複雜,現代的電視機很輕,很薄,並且質量,像素很好!以前的大哥大如磚頭,現代的手機薄,輕巧,功能多,可聊天,視頻,可購物,可轉賬,發紅包,拍攝視頻,照片,上網,看電視,打字!越來越科技化,解放了人力!一個道理!


丫AkE


用和平年代去跟戰爭年代進行比較,這樣的評比是不公平的!用飛機數量去跟飛行員培養去比較,更是不在一個邏輯上。

二戰時期的確有數目龐大的飛機,甚至在1944年光是蘇聯和德國的飛機產量就已經達到了年產40000架,但這是戰爭狀態下一切優先於軍事的結果,現在是和平年代,弄那麼多飛機幹什麼?說白了,現在如果各飛機軍工單位全力生產,達到這個產能也不是沒可能,但問題是沒必要!造出這麼多飛機,但短時間卻培養不出那麼多的飛行員和維護團隊,更沒有足夠的資金去維護,難道還要效仿阿爾巴尼亞,再把飛機埋進防空洞?



更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問題所在,二戰時期主要大國的飛機產量確實驚人,可在同一時期,他們還拿得出如此多數量的飛行員來匹配嗎?至少德國的事實可以告訴我們,飛機咱可以造,但飛行員我們可變不出來呀!至少在當時的東線戰場,不管是蘇聯還是德國,大家都遇到了這個尷尬的問題,飛機有的是,但飛行員可湊不上數。

要知道不管是飛行員還是地面陸軍的大頭兵,只要是職業軍人,就必須接收充足的軍事訓練,技術要求最高的飛行員更是如此,即便在操作簡單的螺旋槳飛機時代,培養一個能開動飛機上天的飛行員至少需要幾個月,培養一個熟練的成手更需要2-4年的時間,在抗戰時期我們的空軍儘管底子薄弱,但飛行航校的教育週期一般也要在2年左後,而最後的成品,也僅僅是一個沒經歷戰爭沒經歷複雜飛行的菜鳥飛行員而已。



所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培養飛行員尤其是老手飛行員,都是一件格外困難的工作,戰爭狀態下會產生高耗費,但飛機可以流水線生產,飛行員卻無法做到批量培養,因為前者只是設備,而後者是人!不是現在培養有多難,這本來就是一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在二戰後期由於急需兵員,在緊急情況下德軍的飛行員甚至在只能保證飛機起降的情況下就匆忙上了戰場,如果把這套模式拿到現在也一樣可以大批量的造出飛行員,但他們上了戰場只會帶來兩個字:找死!


遼寧資深球迷


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飛機太貴了。所以培訓飛行員要求非常高。根本不需要那麼多飛行員。所以把條件要求非常高。當然也和現在的飛機性能比當年強的多,對人的要求也高了有關。需要1萬個飛行員的要求,需要100個飛行員連招工要求都不一樣。現在要求也確實得比中間高一點兒,從前的飛機飛得低速度也慢,對身體要求也低一點。現在都是超音速飛機,對人的抗菏能力要求高得多。對於大多數玩兒個過山車的都嚇得尖叫那種,當飛行員肯定是不合適的。二戰時飛機速度太慢。比現在的高鐵也快不到哪兒去。所以能達到高鐵司機的身體要求,也就能開飛機了。二戰時飛機多損失大。對人要求就不高了。不列顛之戰中,專門演過戰鬥機的飛行員,有了8個小時的訓練時間,就要上天打仗了。素顏更乾脆,生產的飛機,性能都不能維持20個小時。搞的就是人海戰術。對飛行員要求自然也低。開不好你就跳傘,把飛機扔掉就算了。二戰時,空軍起碼得有幾百架飛機。飛機不值錢,飛行員自然也不值錢。那時王牌飛行員,標準非常高。打下10架飛機都不見得能封上王牌稱號。現在的飛機上基本上也相當於陸軍士兵都開著勞斯萊斯上戰場。人肯定多不了。


海中巖haha


二戰時期培養一個好的飛行員也非常的困難,一個好的飛行員需要足夠的飛行時長,需要足夠的實戰磨合。然而在激烈的空戰中,很多優秀的飛行員都戰死沙場,後續的飛行員根本得不到補充。二戰中後期空戰的規模越來越大,對於飛行員的數量需求越來越多。為了彌補飛行員不足的問題,二戰時期很多國家都開辦了飛行學校,只要經過簡單的培訓,飛行員就能夠參加實戰。

雖然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飛行員作戰能力相對較弱,但是在日益緊張的戰爭局勢下,這種方法也是無奈之舉。美國在二戰爆發前就培養了很多預備役飛行員,太平洋戰爭前期日本航母艦載機曾經佔據過一段時間的優勢,然而隨著戰爭時間的增長,美軍逐漸掌握了海上的制空權。美國能夠奪回制空權,一方面是因為美國採用了新的戰術和飛機,另一方面就是因為美國的老飛行員更多。

實際上二戰時期的王牌飛行員,飛行技術絲毫不亞於現在的一流飛行員,二戰時期飛機沒有太多的輔助設備,飛行員能否戰勝敵人,完全靠自己的操作。德國的王牌飛行員哈特曼,在經過一年多的飛行培訓後便參加了實戰,僅僅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擊落了300架以上的敵機,是迄今為止擊落戰機最多的飛行員。

現代飛行員的數量比較少,主要是因為現代戰機的數量比較少。二戰時期一個國家動輒擁有上千架戰鬥機,而現代普通地區強國充其量只有數百架戰鬥機,英國的戰機數量只有一百多架,仍然是世界排名前十的空軍強國。因為戰機的數量比較少,空軍挑選飛行員的要求也就比較高,飛行員的各方面能力都相對全面,培養的成本也比較高。


軍武小咖


雖然美國1941年12月才因為珍珠港事件參戰,但美國1939年9月就已經開始準備戰爭了,在這期間美國陸軍和空軍都招募了大量的預備役飛行員,美軍不收他們的學費,還給他們大量補貼和獎金,所以數以萬計熱愛飛行的年輕人參加了預備級,戰爭一爆發這些年輕人就成了正式飛行員。

此外美國還為戰爭準備了各種飛行訓練計劃,比較有名的如CPTP/ WTS,戰爭期間為美國培育了43萬飛行員,進入美軍服役的就有6萬。

關於訓練難度,題主忽略了一點就是二戰期間的飛機複雜程度根本沒法和現在比,二戰美國一年生產數萬架飛機,但現在一年生產幾架F35都難,所以二戰時培養飛行員的時間要比現在容易多了。當然美國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各類資源都不缺也是一大主因。


歷歷時空


二戰的戰機與今天有極大的不同。首先就是複雜性,二戰主要以活塞發動機為主,複雜一些的就是水冷發動機,現在主要的是噴氣發動機,單單是發動機葉片的單晶生產,就不是一般國家能生產的。其二,飛機的控制系統,過去的液壓等傳動、控制系統,現在全是電控,僅僅是控制芯片,就需要絕對的無塵空間。其三就是材料,二戰戰機有不少是用木頭做的,日本人就嘲笑蘇聯的飛機“是用斧頭砍出來的”,而現在,飛機超音速飛行所需耐高溫的材料都是特種合金或其它特種材料,更何況還有隱身的要求。更不用說機載電子系統和武器了,——總之一句話,一個字:貴。那是用“億”這個“美刀”來衡量的。

所以,不會有鋪天蓋地“萬”這個產量的,既然“器”是如此之精,那麼,做為主要載體——人,也必然優中選優,數量自然也不會那麼多了。

最重要的是,現在一架作戰飛機的效應是過去的N倍!

這也是一個原因吧。


大衛思想


戰爭從來都是一切科技和與科技有關的所有東西的催化劑,每一次戰爭都帶來一次發展和飛躍。當年我們不也是不到一百小時,不到二十歲的飛行玩兒命死拼美帝的王牌嗎?拼得美帝在朝鮮戰爭結束後那個心慌慌呀,有經驗的飛行員沒剩下多少了。這才有的紅旗軍演。飛行員是打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