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你在《三国演义》中会自立为皇帝吗?

xxhfb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在《三国演义》中不会自立为皇帝。理由如下:

第一,政治舞台中,每一位人才都有适合他上演的角色。智慧的诸葛先生非常明白这个道理,有德无才的刘皇叔适宜皇帝角色,而自己虽有经天纬地才华,最适合的角色就是辅佐帝王。人贵在自知之明,人必须能正视自己,选择自己适合的角色去演。

第二,刘禅虽然在德才上与先帝无法相比,但是后主继位顺理成章。诸葛亮一定明白,刘禅演不好蜀国皇帝这个角色,但是即便是自己替换刘禅,自己也演不好皇帝这个角色。

第三,政治舞台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的抱负,诸葛先生虽身为宰相,他的权利已经达到一定的极致,在相父的角色上,丝毫不影响他个人愿望的实现,也不影响个人人生价值的发挥。

第四,可以抛开道德,但是有一些老臣对先帝的忠心,对刘禅的期望是不容忽视的,诸葛丞相的威望是基于辅佐先帝或后主的前提下,倘若诸葛丞相取代刘禅,势必会阻碍重重。打不到狐狸惹一身骚气,这类的蠢事不会发生在诸葛先生身上。


石丞子


大家对于三国时期刘备阵营的军师诸葛亮,想必都十分熟悉的,在罗老师的三国小说中,诸葛亮的形象被塑造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因此很多三国小说喜爱者都十分崇拜这个蜀国的丞相。说到诸葛孔明这个人,我们不仅为他的超高才智所折服,更为他一心一意效忠蜀汉江山几十年不变而感动。

在当初追随了势力还比较弱小的刘备过后,他就一直辅佐在刘备身旁,为刘备势力的崛起和蜀国的建立都贡献了非常大的功劳。而等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是像曾经答应刘备的那样,尽力辅佐废柴阿斗。

大家都知道,虽然说是辅佐刘禅,但是实际上在刘备死后,基本全是靠诸葛亮才撑起了蜀国的江上,而阿斗这个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皇帝就像一个摆设一样。我想看到这么一个不争气的皇帝,诸葛亮心里也是又气又无奈吧。那么如果当初发动的北伐战争如果取得了胜利的话,他会不会把阿斗这个废材皇帝给弄下位置,让其他更有能力的人或者自己来当皇帝呢?这种猜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析一下,看看诸葛亮有没有可能做出这个决定。

时间还是要回到东汉末年来说起,当时天下纷争,各大诸侯势力都成了割据一方的存才,相互大战谁也不服谁。而有战争的地方就会有需要,各大势力对于人才的需求都十分迫切啊。而诸葛亮虽然有经世之才,也有这伟大宏远的抱负,但是他却选择了一直隐居在隆中这块小底盘,没有接受各大势力的邀请。只因为他有着很高的理想,要么不入仕,要么就要身居高位,有着绝对的话语权。所以当刘备放下身段连续三次来请他出山,并且给了诸葛亮很高的职位的时候,诸葛亮心里是十分感激刘备的 ,因为当时天下诸侯中,虽然刘备势力还很小,但只有刘备这么信任他。

之后诸葛亮就一直追随在主公身边,尽心尽力辅佐刘备,将蜀国江山从无到有,将刘备曾经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而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有放弃主公的心愿,一边辅佐刘禅,一边积攒力量准备向北征伐曹魏势力。经过了数年的积累,直到建兴四年,北伐的准备工作终于做好了。而这时候诸葛亮也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曹魏那边的皇帝去世了,而新皇帝才刚刚上位,所以政治局面并比较混乱。

所以诸葛亮就立马率领着大军出征了,当时正忙着治理内部的曹魏势力野顾不上诸葛亮的讨伐,所以在战争初期,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比较顺利,连续占领了很多城池。但是随着曹魏那边反应过来,北伐开始出现了重重困难,甚至在后来曹魏加大增援兵力的时候,诸葛亮的军队就扛不住了,打了很多败仗。

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十分难以接受的,他就夜以继日地想办法结果最终把自己累死在了途中。诸葛亮一死,蜀国的北伐自然就宣布失败了。从这里我们也就可有看出,诸葛亮这一生可谓是忠心不二的,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在为蜀国效力,所以他背叛刘备的意愿,废掉阿斗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重新选皇帝也跟他的理想不符合。要知道诸葛亮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一直将丞相管仲作为自己的典范,想做一个君臣相互敬畏的丞相。所以无论是发生了什么,他都不会违背自己的理想,更不会违背作为人臣的基本道德。无论北伐成功还是失败,为蜀国效尽最后一份力,想必这也是诸葛亮一直的愿望。


牧之文化


太白观点:如果我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肯定是不会自立为皇帝的。

诸葛亮作为一代名臣,在历史上可谓是声名显赫。甚至于有许多地方到目前为止还是祭奠诸葛先生。而诸葛先生,也成为了历史上的智慧楷模。

下面来说正题,假如我是诸葛亮, 为什么不会自立为皇帝。这个需要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外部局势:天下尚未一统,蜀国实力最低。

此时的天下局势中,依旧为魏国一家独大,吴国次之,蜀国属于垫底状态。此时候诸葛亮如果篡位夺权,面临的肯定是全天下的声讨,尤其对于实力最小的蜀国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这里可以参考,曹操一生虽然权势滔天,但是始终不敢取而代之。当时实力最强的曹操都未能敢行篡位之事,更别提实力最弱的蜀国了。

第二,内部局势:蜀国国内并非是诸葛亮一家独大。

表面上看来,身为丞相,诸葛亮的权势为最大。但是实际上来看,却并非如此。在蜀国旧臣中,文有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武有五虎上将的赵云。如果诸葛亮想要匡扶汉室,力捧刘禅,自然是权当辅佐。但是如果诸葛亮要想自立皇帝,篡位夺权,那就性质完全不一样了。

第三,自身情况:两种情况风险对比。

作为权臣,选择的两种方式无疑就是篡位与忠臣。下面就分别来说下两种行为带来的后果。

1、篡位。

篡位属于是罪名最为严重的一种。轻则满门抄斩,重则株连九族。且成功率还不高,这种行为当然不可取。

2、忠臣。

忠臣对于权臣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只要没有谋反,且不贪恋权势,是不会有杀身之祸的。甚至于会衣食无忧,更有甚者,还会落下千古美名。可谓是权臣的首选。

总结:综合各方面来说,无论是从外部局势,还是内部局势,还有个人风险情况对比上,我都会选择当忠臣而非篡位自立为皇帝。


太白说历史


三国之中诸葛亮就是抛开道德良心也不能成就皇帝之人,因为要成为皇帝必须有(皇者霸气,帝王之术,统治將帅,震压四方,)才能成为一代圣皇,所以诸葛亮成不了皇帝,他只能做个贤臣之人啊!





赵柱良


不会,刘备死后诸葛亮实际就是掌权人了

类似于曹操前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所以没必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个谋反罪名,还不确定能成功

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人生的顶峰,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隔。但是令人称奇的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要夺权称帝的打算。究竟是诸葛亮没有这个野心,还是另有隐情呢?千百年来,一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史学家的目光,诸葛亮是否有野心?也必须要用史料来证明,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如果北伐成功,他便要受九锡,九锡是权臣夺取皇位的工具,诸葛亮自己说要受九锡,这说明什么?

诸葛亮虽然没篡位称帝,但是在他干掉了李严以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可以说全部在诸葛亮或者说荆州集团的手中,诸葛亮是一个实质上的皇帝,刘禅只是傀儡罢了,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当皇帝了。

刘备的遗嘱上是想告诉诸葛亮:刘禅如果有能力就辅助好他,如果昏庸,你就自己决策。而事实上,蜀汉后期的许多重大决策,诸葛亮也都没有问过刘禅,从这点来看,他也没有违背刘备的意愿。


古今历史观文


如果我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我绝不会在《三国演义》里自立为皇帝!

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以皇叔之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于臣有知遇之恩,累三世难以为报,所以臣万万不能自立为帝;

二,先帝白手起家创立蜀汉基业,与臣共谋大业二十余载,以图匡扶汉室,解民众之倒悬,救苍生于水火。先帝与臣入则同餐,出则共车,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臣万万不能自立为帝;

三,怀帝(阿斗)天资仁敏,爱德下士。(阿斗大智若愚,老谋深算,汉亡后不惜自毁形象装疯卖傻,以保全汉室血脉,后人委实误人深矣!)白帝城先帝以国之重,托孤于老臣实乃肝胆相照,视臣如手足,所以臣万万不能自立为帝;

四,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汉室刘姓正统,异姓不可夺也!君不见董卓废帝定都长安,后死于义子吕布之手?君不见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群起而攻之?如丧家之犬?换言之,献帝后期以曹操之雄,自立门户称帝于汉弱之际易如反掌,观其一生,也未如此。所以臣万万不能自立为帝!

以上拙文,承题戏说,不足为道!

如不喜,就喷之!并赐教!此谢过!


楚襄蛮


如果你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会对刘禅这样的皇帝取而代之吗?

回答是不会的。



《三国演义》中,刘备之所以受到拥戴,是打着恢复汉室的名义的,他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和当今的皇帝是同宗,当时很多的人受忠君思想的影响,才加入到刘备的队伍中的。

如果诸葛亮当了皇帝,恢复汉室就成了谎言,他就会失去一大部分支持的力量,失去人心的。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时,已把话说到明处,刘禅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就让诸葛亮称王。刘备是深知自己儿子的无能的。

刘备能坦诚到这样的程度,是收买人心也好,是说的真心话也好,作为臣子的诸葛亮更不敢有非分之想,人家主公这么敬重你,你还能做不仗义的事吗?



如果我是诸葛亮,我会特别的有自知之明。别看别人都说我神机妙算,会用兵,辅佐别人出谋划策可以,自己却缺少雄踞一方的霸气。


sddz以书润心


很确切的说“不会!"

首先老大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自己的认知,能力一定要明确,才会在乱世中找到位置,得到位置,贪多嚼不烂,最后会导致一事无成。

想做成一件事,并不是你有超凡的单项能力就可以征服一切,每件成功都是无数的付出和幸运的映射,诸葛亮也有自己的管理团队,但他开会的时候可能只会以谋划战略战术为重点,但一个团队要想打赢,还得有充足的后备力量,财务,后勤,管理,人力等都是一大套系统,缺一不可,而且最后管理者还要决定方向。为什么军师往往都比较出彩,并不是每次都成功,而是失败会有人抗雷,那就是皇帝啊,千古帝王犯错的不在少数,但是大多数主意都是上面给的建议,他去选择的,随意军师的错误并不一定能显现出来。

而且每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也会不一样,诸葛亮喜欢闲情雅致的生活,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行了,做帝王没有消停的时候,也不会开心,压力很大。前院后院都得管,所以还是老二舒服。正因为他聪明,所以才会选择老二。





韩椅一


如果是诸葛亮,最重要的是拥有诸葛亮通天彻地的智慧!这是回答这一假设的问题最重要的前提。

《易》是兵家之大法,“不知《易》者不可为将帅”,诸葛孔明是历史上贤相和兵学大家。显然,诸葛老兄亦是知《易》之大家(《马前课》逆料数千年后之事)。他会不会自立为皇帝这样的假设,和问诸葛亮会不会想当“齐天大地”(蠢地)一样的荒诞无稽。所以,答案是当然不会!

孔子曰:《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道曰柔与刚,立人道曰仁与义。既然是“抛开道德层面”,那么,我们就只论乾坤之道。

《易》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诸葛亮是中国茫茫史海里不多见的“大人”。以其洞察吉凶之智,更知顺时应势,道法自然而不违。

以乾坤之道论之,诸葛亮因由刘备“三顾茅庐”,“遂许先帝以驱驰”,必深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坤道大德之意。坤地之德在于“顺”着乾天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厚承载万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唯其如此,地才能成其与天相配之事功。

正如“坤卦”的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安贞吉。”

故有诸葛孔明之德之智之功世代流芳。


行之说易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诸葛亮。

像诸葛亮这样的能人并不少,周瑜、司马懿、鲁肃都算,那为什么他们却始终甘于局于人下而不揭竿而起,自立为王呢?乱世之中最后能成就一番帝业的,个人魅力绝不可少,作为军师的人物,谋略,智慧这方面的能力自然不用多提,但是,如果抛除掉这些东西之外,军师还剩下什么?诸葛亮没了谋略,不会治国,那么他还能够成为一代英杰吗?自然是不能。

但就好像上边提到的,成就一番帝业的人,个人魅力是不会缺少的,我之前做过团队,深刻记得又一次给他们培训的时候,有感而发的说一句,团队用来干嘛,就是用来互补的。刘备谋略智谋不足,因此才需要诸葛亮,换言之诸葛亮也才有了表现的机会,若不然,他只能一直是个待茅草庐中等待明主三顾茅庐的“卧笼先生”。那有朋友就会问了,那如果像你一开始说的那样,自己出山,自立为王呢?

我觉得,史上有名的军师顶多都只是一匹千里马,断不会是伯乐,知人任人,是君主的才能,而且作为军师这类本来便是被动被吸引的人物,自己的个人魅力不会特别强,也就是说,如果像是诸葛亮这类智谋无双的人,自立为王的话是断不可能吸引到类似关羽、张飞这样勇冠三军的人物为其打天下的,但刘备可以,而且还吸引到了诸葛亮来与他进行互补,因而他能称帝,而诸葛亮只能是军师。

再之,作为领袖要能平衡,拥有让下属团结的力量,适当时候还会需要用些权术,包括和对手的利益交换,利用人性弱点,挟持人质等,必要时候还要舍弃,即便这些一个军师都拥有,但他却没能做到服众,就好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让关羽立下军令状前去把守华容道,关羽却放走了曹操,回来之后诸葛亮要将关羽斩首,这看来是很正确的一件事情,军令如山,不严格军心早就散了,如果这时候是刘备下的令,别人不会说什么,反倒会觉得他大义灭亲,是枭雄之才,但下令的却是军师诸葛,于是便使得张飞直接拔剑和诸葛相向。这就是君主魅力的区别。

最后,我想告知大家的是,并不是史上所有的军师都只是军师,只是说当他从军师的位置走到领袖的位置之后,是没有人回去评断一个领袖过去的,于是新的头衔,也就是领袖便将原本的军师盖住了,就比方说李世民,其父李渊在起兵的时候,李世民当时的确是作为一个军师的角色在历史中出现,但由于他自身的个人魅力和强大的凝聚力,以他为首的那帮子人却更加觉得他更适合作为一名领袖,而后玄武门之变,也令得李世民成为了一国领导人,加之他后来开创的贞观之治盛世,人们自然也就忘却了他其实原本也是一名军师出身的人物。

史书中对某个人物的评价往往是看回这个人的一生功绩然后再给他们做总结,因此,在史书上被称作军师的人,其实只是那部分有军师之谋略,无领袖之才能的人,这些人自然也就没有成为首领了,依附于后者,前者自身的价值才得以展现。

说到此,如果我是诸葛亮,抛开道德层面,我是绝不会自立为王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只有军师出谋划策的才能,没有足够吸引力引来大批人才,如果自立为王,只有已失败而告终,落得遗臭万年的名声,晚节不保,所以不会自立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