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出书法线条的质感?

杨重琦书法


写出高质量的线条:

勤奋

苦练

方法

用笔

用墨

用纸

用心

视频

理论

书籍

读帖

临帖

多去琢磨保证写出高质量的线条,要和古人交流,要和圈内交流


1支笔


陈振濂先生说“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

线,其实书法的生命力所在,可见喜怒哀乐,可品静扬俗雅。一根线条的传情达意,丰富了书法的视觉语言和不同的审美感知,所以具有了艺术特性。

从古至今,在书论中对笔法、对点画的阐述中,很多最终的诉求都归结为对线表现力的追求,其实就是线质感的打造。

蔡邕《笔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卫夫人《笔阵图》中的经典论述,被书家广为熟知:“‘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等等论述,讲的内容几乎都以线质为核心。



线质感的丰富性构建了中国书法的表现力

书法的发展历史,演绎了各种书体的流变。虽然文字为书法的载体,但真草隶篆的存在和分化和其不同线质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狂草的出现,文字的识别度不高意味着其实用功能的减弱,更纯粹地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层面了。


孙过庭《书谱》中对于不同书体,以及所不同的线质感是这样描述的:“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段论述可以告诉我们线质感的丰富性。

金属铸造锈蚀斑驳的金文、摩崖石刻经年风化的汉隶,我们学习古朴沧桑;流美尚韵的魏晋帖学,我们学的是书卷雅逸。这些不同的风格取向,对于线质感的不同塑造,来自于相应的笔法。在不同书体中各自有所侧重,如楷书中的提按和草书中的使转是各自的侧重点,那么,关于线质感共性的笔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逆”——欲正先反

有一则书法的小故事。宋代欧阳修带有批评意味地与老朋友蔡襄开玩笑,说蔡襄的字“如诉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下图)。但蔡襄却丝毫没有生气,“君谟(蔡襄)颇笑以为能譬。”反而认为自己能这样还不错,其实这里就是关于笔法力“逆”之妙。

陈振濂先生这样概述“逆”的用笔: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仿佛。无论形状的是粗是细,墨的是枯是湿,顺势飘忽,粗者亦疲软,逆势涩行,虽细亦劲健。学书法在练点画时,“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口诀是人人都会背诵的。这就有如射箭弯弓,弓不弯则箭发无力,弯弓即是“逆”,箭发即是“力”的呈现。

“蓄”——虚实相生

“蓄”的目的是让线条的力度感,纵有千斤也要使其藏而不露。姜夔在《续书谱》里这样记载:“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筋骨盎然,劲拔弩张,但含蓄而不外露,八大山人、康有为、弘一法师等书法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蓄藏强力的感觉。



“留”——既行既驻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
“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这些古代的书论,已经很明晰地阐述了行笔的方法,和今天我们在很多院校里,书法教学中提倡的顶纸行笔方法是一样的。这种方式的书写亦被形象地比喻为“蚕食桑叶”,形成的线条笔迹是积点成线,而不是一笔划过,轻浮华俏,质感是厚重坚挺,力透纸背。

我们可以看看草书的线条,如怀素的作品,虽然笔走龙蛇,灵动流畅,但看的线条没有轻飘地漂浮在纸面之上,而是沉着厚重,遒劲有力。



总结:以上的笔法也是本次所回答的问题,如何让写出有质感线条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我们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是一个综合运用和把握的过程。这些是用笔的方法,对于线的外在表现,如线的形状、位置、节奏的等等都是我们写出好质感的线条所应该重视的。这里可以用一张图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是王羲之手札《远宦帖》里的“宦”字。从图里,看出线条的转折、方圆、曲直、粗细等有节奏韵律感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传达了个人的精神理念,引发观看者的审美冲动,而带来艺术享受!


以上为本人的浅薄之见,希望能对写出书法的质感有所帮助,谢谢。


赵国林


书法欣赏经验和创作实践证明,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是由非常具有质感的线条组成的,书法以线条质感为生命。那么,怎样写出线条的质感呢?关键在于把握好以下三个“度”:

1、角度。除清人之前的小篆之外,几乎没有哪一种字是不注意角度的。很多人容易忽略这一点,尤其是初学者以为横就要写平、竖就要写直,其实刚好错了,书法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横不能平、竖不可直,每个笔画的起笔一定是呈一定角度切入的,很多时候要用切笔、侧锋。行草书也是如此,每个笔画的起笔,一定是带有角度的。单独起笔时,与书家的习惯有关,连续书写时,与上一笔行笔走向有关。所以,分析、掌握一个具体点画起笔的角度,一定要把这个点画,放在一个连续书写的动作过程中进行考虑和定位。如此,才能掌握笔锋空中的走向,以及入纸的角度。大师们的书法,在每一个点画的起笔上都很清楚且丰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分析到位,再去临摹,然后调整,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大师的技法我们就学到手了

2、弧度。书法的线条有直也有曲,前面提到书法中没有绝对的直线,所有的线条都有一定的弧度,有弧度的直线才是高级的直线,把直线变成弧线会非常饱满,线条会有弹性,高级的曲线是曲中有直。在行笔中段,需要注意笔画斜度、弧度的改变,一般起笔、收笔都会比较用力,行笔中断的转折时下笔施力也会比较重,此处线条会要刻意表现,线条会更厚、更粗,而细的线条,往往用在行笔中段,就是连接起笔、转折与收笔这几个关键节点上的线条,如果它以直线状串起来,那就是机械的、麻木的,就没有动态感,没有势能,没有弹性力量驱使着往前行,这种僵硬的、没有弧度变化的线条,质感不会太好。所以在临帖时要注意观察每个点画细节上的变化,增加对线条弧度的控制能力。

3、力度。线条的力度是书法的生命。线条有没有力度主要看线条入纸了没有,也就是古人所讲的“力透纸背”,要做到这点,必须中锋用笔,即笔尖时刻保持在线条的中心部位,落纸后,笔尖的方向和笔运行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写出来的笔画厚实、凝练。行笔过程中,还要注意巧用提按,这是造就线条力感和节奏感的重要手段,起笔时按下,然后进入行笔中段渐渐提起、减小施力、线条变细,到转折或收笔等关键节点时再按下、线条变粗。这样就让线条有了丰富的层次感,这就是线条质感。要处理好提、按这两种相反用力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必须坚持练笔,只有保持执笔娴熟,才能在构造书法的过程中不失力度。

一般来说,即使线条很细,只要它具有了以上几方面的特质,它就是有活力的、有气息的、有质感的线条。


超级科学奶爸


书法艺术咱不精通,虽然一辈子搞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但字体实在不咋地。

但是,我觉得写出书法线条有两个主要因素制约。

一,人常说字如其人,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对书法的影响很大。一个内心刚毅坚强的人写出来的字往往遒劲有力,一个内心柔弱细腻的女子写出来的字却往往显得端庄秀丽。像我这种生活中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的人便没有什么固定字体,率性而为,信手涂鸦。所以,练字先养性格,胸中有浩然之气,出手自然大方。

二,练习一种字体要耐心揣摩,下苦工夫。非常羡慕某位名人的书法作品,那么就要把他的作品拿过来,放在眼前,胡夕临摹比划,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而要神似,就要不但学习他的书法线条,更要学习他的为人。

以上信口胡说,纯属个人体会,见谅。



芳径歌者


常言道:熟能生巧。书法练习亦如此。创作出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闻名于世的大画家达.芬奇,尽管有其“天才的好奇心”,但学习绘画也是从画蛋练起。其实,无论是练习书法,还是做其他事情,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经可走,都是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作风,如此而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鸿远行远方


中国书法的笔画线条优美而有内涵,变化丰富,美感十足。

质感是书法线条的灵魂,是线条“内在”美的“外在”表现。有质感的线条,就没有“烟火气”和“飘浮气”了。

一是多临摹,临摹一些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选择线条比较好的、有名的书法帖,印刷质量高的(先不要选碑拓帖,碑帖看不到笔墨的质感)。坚持多写多练,增强自己的基本功。

二是用笔。细细读帖,研究用笔、行笔、藏锋回锋的来龙去脉,读懂其中的奥妙,轻重缓急,墨色浓淡。

三是用心。心为笔帅,心静则线静,心狂则线狂,欲求质感,先求其心。心当专注,运笔宜缓,缓则墨沉,缓则力达。心力一到、时日一久,质感自出。



南山明月


作为书法来说,线条是书法的灵魂筋骨。学习一年的书法和学习20年的书法。线条上的质感是不一样的。做到灵动畅达,富有弹性。这样的线条才会有质感。

非常多的文献,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王羲之的笔势论,魏夫人的笔阵图。。。。



妙笑学书法


首先得中锋行笔,起笔要欲右先左欲下先上,走笔快慢有度,切忌刷,写出涩劲,才能有入木三的高质量线条,如下图这种。








云雪书画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记得上大学时在第二课堂兴趣班跟子默老师学书法的时候,子默老师是这样定义书法:“书法是用线条表达汉字的一门艺术。”通过这些年的研究,我认为这个概念是比较准确的,因为他强调了书法艺术三要素线条、汉字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其实关于书法属于什么类型的艺术,说法也很多。有说是黑白艺术,有说是抽象艺术,有说是行为艺术,也有说是象征性艺术,有人质疑书法到底是不是艺术。但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从视觉表象上看大扺没错,可以说,没有线条就没有书法,线条是构成书法最基本的元素,书法学习和创作自始至终都是对线条的锤炼,构成书法理论体系的几大要素笔法、章法、墨法等也都是围绕线条展开的,所以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形态。

从众多古今书法帖子和书法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书法线条讲究方、圆和骨感。比如“圆”,它会使人产生圆满、圆润的美感。如篆书的形圆;有厚度有立体感的质圆。 我们看吴昌硕临《石鼓文》,圆浑厚重,诗与字浑然一体,整体古朴雄浑其中锋雄浑,用笔有力,其线条醇古遒厚。

  书法线条也讲究“方”,因为这使人产生刚劲、有力的美感。如魏碑龙门《始平公造像》,汉隶中《张迁碑》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斩钉截铁之感。

  米芾《蜀素帖》用笔特点是八面出锋,故其线条跌宕飘逸,风流倜傥。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

书法作为艺术的线条主要体现在:一、粗细变化,打破笔划单一呆板的格局,使汉字笔画的丰富性变强,由提按来实现;二、长短变化,使汉字的字形结构变化产生更多可能,丰富了字态;三、深浅变化,使整篇作品如音乐般产生韵律和节奏,拉开视觉主次关系;四、线条质感,这是前面三点的基础,没有高优质量的线条支撑,毎个字都会散漫无力,绵软无骨,作品的精神和气质也就无从说起。尽管如此,书法作为艺术又不仅仅限于线条,线条之外的功夫是学养和修为,线条还只是技的层面,技进乎艺,艺进乎道,道法自然。

  对于有书法是线条艺术之说。书法就是书写汉字,汉字书写体的种类很多,如甲骨文、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行草等。书法是笔画的组成,字体间架结构的运用。笔画线条的粗细、大小长短、曲折方圆,都是空间意识的安排。常说书法家是疏密设计制造者。书法在宣纸上书写,讲究线条行云流水,刚柔并进,计白当黑。中国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有意识的体现在书法线条、结构、章法作品中。所以说书法是线行艺术之一,更是书法家张扬个性,表达性情,体现书法家个人修养高境界的统一结晶体。





凹凸草堂


质感或质量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书法线条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有的粗涩凝重,有的细润华滋,但都显示出一定的质感。《书谱》中所谓“重如崩云”、“轻如蝉翼”;《笔阵图》中形容点画如“千里阵云”、“高山坠石”、“万岁枯藤”等,这是审美感受,其实要说明的是线条的质感。

那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呢?可以从两方面去分析:

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线条效果。在平时教学之中一般要求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重按涩行,则笔实墨沉,线条圆浑刚劲,骨肉相称,“藏骨抱筋,含义包质”(“文”指形,“质”指神)线条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如金文、魏碑、颜楷线条即是,而墨乏、墨淡、笔飘墨浮,墨不入纸,其线条或抛筋露骨,或肉丰肥涨,会给人轻薄笨弱之感,线条力度小,质感弱,质量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线条能唤起审美联想,所以选择一种特定形质的线条,去表现特定文字内容,加之巧妙的章法,就可能是一幅内容、形式相统一的佳作。例如浓重粗涩的细线,宜于表现“钢铁长城”的意境,柔软细韧的线条,宜于表现“细雨春风”的意境,枯燥凝涩的线条,宜于表现“寒林渐肃,虎啸猿啼”的意境,否则,难以创造出书法作品特殊的神采和韵味来,更不会酿造出浑朴或高逸或妍丽或霸悍的风格。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劲涩,所造成的线条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明显的质量感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