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這是日本航母系列的第四篇,主講蒼龍號航空母艦。由於加賀號赤城很類似,蒼龍和飛龍也很類似,所以我就只寫赤城和蒼龍了。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建造緣由

由於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將一萬噸以下航母也算入噸位限制範圍,日本海軍就只能充分利用手中剩下的兩萬餘噸額度了。日本海軍面前有兩個選擇:建造一艘兩萬噸左右的中型航母,或者兩艘稍稍超出一萬噸的航母,歸類為中型航母。

日本航母建造噸位只及美國六成,作為當時世界上另外一個正在積極建造航母的國家,美國決定在兩艘列剋星敦型、一艘突擊者號之後再建造兩艘較大型的航母,也就是後來的約克城、大黃蜂。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約克城級航空母艦

設計特點

日本海軍聽說消息,立即否決了建造一艘兩萬噸級航母的方案,要求新建造兩艘一萬噸級的小型航母,這樣在數量上也能達到五艘。而與美國航母的噸位差所導致的戰力差距,儘管已有龍驤號的深刻教訓,軍令部卻仍然指望在10500噸的小型航母艦體內塞入100架艦載機、6門203毫米炮來彌補,稱為G6方案。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G6方案想象圖(當然這根本就不科學)前方的203主炮群看起來很奇怪

藤本喜久雄從軍令部拿到此方案便兩手一攤,說這樣的要求絕對做不到,於是修改為G8方案,艦載機數降至72架,火炮改為5門155毫米炮,裝甲防護也相應削減。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藤本喜久雄,又一次出現了……

沒等G8方案航母動工,1934年友鶴事件發生,藤本被批判聲浪淹沒,動手修改G8方案以減少不安全因素。

世界上各海軍大國都已流露出不準備延續《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的意向,因此日本海軍決定將新航母的公試排水量直接放大至18000噸,但對外卻宣稱其仍在條約限定範圍內,只要這艘航母下水的時候條約已經過期作廢,那就沒有問題了。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G8方案完成預想圖。三聯裝和雙聯裝155毫米主炮被設置在飛行甲板下,其射界還不如舷側炮廓臺,實際作用非常令人懷疑,不過飛行甲板倒是延長了

G8方案遂改為最終的G9方案,大口徑主炮裝備被放棄,艦載機繼續削減至68架,續航力降至7800海里/18節,除排水量上升外,其餘的指標要求均有大幅讓步,後世的日本海軍研究學者稱讚軍令部做出的這些讓步為“英明決斷”。

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仍拼命工作的藤本於1935年1月9日突發腦溢血去世,倒是不必再去忍受第四艦隊事件發生後不可避免的全國性討伐聲浪了。而這艘新航母——繼“龍驤”之後繼續以“龍”為名,沿用明治時代一艘木製天皇御召艦的名稱而稱為“蒼龍”——遂成為一代鬼才藤本喜久雄最後的艦艇設計作品。

建造過程

1934年11月20日,作為日本第一艘並未經過任何改造、從最初圖紙繪製階段便作為戰機搭載艦設計的正規航空母艦,蒼龍在吳海軍工廠開工。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建造中的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的艦體與最上型重巡洋艦十分相似,當然尺寸上放大了很多,採用適應高航速的雙曲線艦艏。雖然當時日本的焊接質量並不過關(這個問題將在第四艦隊事件中充分暴露),但為了儘可能減輕艦體重量,蒼龍還是採用了大量焊接工藝,後來為了補強其結構強度而不得不追加工程作業(藤本已去世,這當然是由平賀讓主持的),重新以鉚接結構替代焊接。

為了加強航行穩定性,蒼龍採用舵軸外傾的並列雙平衡舵,不過這項設計似乎作用不大,以後沒有繼續採用。

作為藤本對赤城、加賀失敗的多層飛行甲板之教訓總結,蒼龍從一開始就只有最上一層飛行甲板,而且盡最大可能延伸長度、寬度,艦體的艏艉從正上方几乎看不到,甲板最寬處達26米,使得甲板右側的艦橋對於降落的飛行員而言不會構成任何障礙。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建造中的蒼龍,可以見到右側下彎的煙囪

兩個帶有濃厚藤本特色的下彎煙囪也出現在右舷中部,同樣有海水噴淋冷卻裝置和緊急排煙盲蓋,靠艦艏的煙囪比後面的彎曲角度稍大一些。

蒼龍在飛行甲板下擁有上下兩層機庫,高度分別為4.57米和4.27米,下層機庫由於在前部設有軍官居住艙而比上層機庫稍短。

建成時蒼龍能夠搭載的戰機是重量較輕的九六式艦戰與九七式艦攻,總數達到73架(常用57架、備用16架),比軍令部要求的68架還多出了5架。

蒼龍採用帶空氣預熱器的重油鍋爐與高中低壓蒸汽輪機,鍋爐蒸汽產生量達到日本軍艦中最大的170噸/小時,實現計劃輸出最大功率152000馬力,公試航行時在排水量18871噸的情況下航速達34.9節,而公試最高航速是34.5節,雖然離設計目標值35節稍微差一點,但已經創下了日本航母的最高航速紀錄,完全能夠與同樣飛快的巡洋艦甚至驅逐艦協同作戰。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和赤城加賀相比,蒼龍號航空母艦顯得就會有些矮小

在蒼龍的動力艙室中,8座鍋爐分別置於8個鍋爐艙內,4座蒸汽輪機也分別置於4座田字形佈局的輪機艙內,這種佈置方式從防禦和性能發揮的角度看非常合理。

蒼龍的彈藥庫、燃料庫、動力艙室部位進行了重點裝甲防護,但飛行甲板和機庫都談不上有任何防禦力。其火炮武器主要是防空所用,擁有自龍驤號沿用而來的127毫米高射炮等。

1935年12月23日,蒼龍艦體下水,但受當年第四艦隊事件影響,又追加補強結構工程,直至兩年後的1937年12月29日才最終竣工。《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已經在1937年初宣告終結,所以蒼龍航母大舉超出原計劃的排水量也就不構成問題了。總體而言,蒼龍的設計是成功的,成了後來日本航母設計之典範。

性能參數

標準排水量:15900噸 公試排水量:18450噸 滿載排水量:19800噸

艦體全長:227.5米 最大艦寬:21.3米 平均吃水深度:7.62米

飛行甲板全長:216.9米 飛行甲板最大寬度:26米

動力裝置:艦本式高中低壓蒸汽輪機4臺,呂號艦本式重油鍋爐8座 輸出功率:152000馬力,四軸推進 航速:34.5節 燃料搭載量:重油3400噸 續航距離:7680海里/18節

武器裝備:雙聯裝40倍徑89式127毫米高射炮6座,雙聯裝96式25毫米機關炮14座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搭載艦載機:63架,其中零式艦戰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七式艦攻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九九式艦爆21架(常用18架,備用3架)

乘員:1100人

服役情況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戰機正在蒼龍號上試飛

一經服役,蒼龍就於1938年4月被編入第二航空戰隊,與已經參加過華東作戰的龍驤搭檔前往華南作戰,參加轟炸廣州天河機場等作戰行動,並封鎖珠江口以切斷中國獲取寶貴外國物資的通道。

10月12日,由蒼龍、龍驤兩艦起飛大量九六式艦爆與九六式艦戰,狂轟濫炸中國軍隊陣地以掩護地面日軍進攻。

1941年3月,以法屬印度支那(當時法國本土已被德國佔領)與泰國發生衝突為藉口,蒼龍率第23驅逐隊駛向南海示威,不料與驅逐隊中的夕月號驅逐艦發生相撞事故,所幸並無大礙。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飛龍號航空母艦,可以說是蒼龍的升級版

蒼龍返回日本進行簡單修理後,4月10日與飛龍一道編成第一航空艦隊(南雲機動艦隊)第二航空戰隊,蒼龍為戰隊旗艦,7月支援了日軍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作戰。再次返回日本後,蒼龍開始為對美開戰進行積極準備。

由於蒼龍型航母的續航距離不如加賀及最新的翔鶴型航母,一開始軍令部想把蒼龍、飛龍撤出南雲機動艦隊,轉用於其他方向作戰,但第二航空戰隊司令山口多聞採用在艦內儲備大量重油罐的做法,強行延長其續航距離,終使兩艦得以參與珍珠港突襲戰——此戰中日軍方並沒有在途中受到攻擊,否則山口此舉便如同當年在艙室內塞滿燃煤的俄國羅傑斯特溫斯基艦隊,是非常危險與愚蠢的。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的上層建築

日本時間12月8日凌晨珍珠港突襲作戰開始,從蒼龍起飛的第一攻擊波有九七式艦攻18架(其中水平轟炸隊10架由分隊長阿部平次郎海軍大尉率領,魚雷攻擊隊8架由分隊長長井彊海軍大尉率領)和零式艦戰8架(由分隊長菅波政治大尉率領)。

儘管事先已經說明珍珠港福特島北岸停靠的那些輔助艦船雖然看上去很大,但並非有價值目標,蒼龍雷擊隊仍然攻擊了位於該處的猶他號靶艦,使其沉沒,隨後攻擊了“戰列艦大街”中的加利福尼亞號與內華達號戰艦。蒼龍水平轟炸隊則以一枚800千克炸彈命中亞利桑那號戰艦,貫穿甲板引爆了火藥庫。隨之發生了最令人心驚膽戰的大爆炸,滾滾烈火濃煙直衝雲霄,上千名美海軍官兵隨該艦傾覆而犧牲,該艦成為當天美國軍艦中犧牲最慘重的一艦。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發生彈藥庫殉爆沉沒的亞利桑那號戰列艦

蒼龍第一攻擊波的戰果十分輝煌,並且戰機全都平安迴歸,只有一架返航機不能順利降落而迫降於蒼龍附近海中,飛行員被救起。

蒼龍的第二攻擊波有九七式艦攻18架(指揮官是日後鼎鼎大名的“艦爆之神”、飛行隊隊長江草隆繁少佐)以及零式艦戰9架(由分隊長飯田房太大尉率領),不過港內值得攻擊的艦艇目標已經不多了。

江草隆繁率俯衝轟炸隊攻擊新奧爾良號重巡洋艦等目標,不過造成的損害不大,值得一提的只有檀香山號巡洋艦被炸成重傷。但制空隊的飯田大尉的座機卻被防空火力給打了下來。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新奧爾良級,最強大的條約型重巡洋艦

第二攻擊波蒼龍總共損失了2架艦爆和3架零戰,突襲行動遂告結束。回到蒼龍的江草立刻向艦長柳本柳作大佐和山口多聞戰隊司令報告,認為有必要實施更多空襲,山口亦將此意見提交給了南雲忠一,但終未扭轉後者立即撤退的決定。

12月21日,第二航空戰隊進抵威克島附近海域,蒼龍起飛零戰9架、九九艦爆14架與飛龍艦載機群協同實施第一波空襲,22日又起飛多架零戰與九七艦攻實施第二波空襲,當日島上僅僅剩下兩架美軍野貓戰鬥機,仍奮勇迎戰,但是也很快被擊落。

回到日本進行多日休整後,蒼龍與飛龍協同於1942年1月24日開始攻擊荷屬東印度群島中的安汶島,後又迴歸南雲機動艦隊序列,南下空襲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參加入侵爪哇等作戰。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蒼龍號航空母艦

3月末,南雲機動艦隊中除了加賀回國休整以外,其餘五艘航母均駛往印度洋作戰,4月5日上午空襲科倫坡港,下午發現英軍力量薄弱的艦隊,江草隆繁少佐率領18架九九式艦爆機升空,與來自赤城、飛龍的艦爆隊配合(總共達53架艦爆機),發起了日軍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俯衝轟炸攻擊——由江草隆繁少佐統領各機有條不紊地向康沃爾號和多塞特郡號兩艘巡洋艦投彈,命中率高達不可思議的88%!日機僅用17分鐘便將兩艦擊沉,並且己方無一損失。

4月9日,江草隆繁又統領85架九九式艦爆(其中18架來自蒼龍)向以老舊的競技神號航母為首的英軍艦隊發起集群攻擊,命中率達82%,競技神號亦立即沉沒。此戰中蒼龍艦爆隊的命中率為78%。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競技神號被日軍戰機圍攻,打得千瘡百孔很快便沉沒

創造歷史性戰績後回到日本的蒼龍將二航戰旗艦的身份轉給姊妹艦飛龍,艦上官兵對於未來作戰勝利的信心已然爆棚,當聽說中途島成為下一個進攻目標時,無不認為“日本海軍一去,區區中途島肯定馬上舉手投降”。

6月4日凌晨4時30分,中途島突襲作戰開始,第一攻擊波以蒼龍、飛龍機群為主力。由蒼龍艦上起飛作為水平轟炸隊的18架九七式艦攻(裝載用於轟炸地面目標的800千克炸彈,分隊長阿部平次郎海軍大尉率領)以及9架零式(飛行隊長菅波政治大尉率領,同時負責統領整個第一攻擊波空掩隊)。

第一攻擊波的攻擊效果不佳,報告請求實施第二攻擊波,赤城、加賀遂開始將魚雷換成陸用炸彈,而蒼龍、飛龍甲板上的九九式艦爆機則掛載著250千克炸彈並加滿油,做好了應對任何可能出現的美軍艦隊的準備。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值得一提的是,蒼龍號上搭載了二式艦偵。再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後,他就有了一個大家更熟悉的名字:彗星艦爆

陸續有一些美軍TBF魚雷機和B-26轟炸機前來攻擊蒼龍,但大部分未及投彈便被擊落,也沒有魚雷命中蒼龍。南雲艦隊上空負責防空的零式戰鬥機拼命地攻擊來襲美機,而缺乏經驗的美軍飛行員採取的攻擊路線相當僵化,損失慘重。

南雲忠一為保證一招斃敵,決定待赤城、加賀艦攻機的陸用炸彈(第一次換彈令後裝上去的)全部再換回魚雷之後,以魚雷、俯衝轟炸並行的方式實施總攻擊(這才是符合日本海軍航空兵戰術教典的攻擊方式)

蒼龍的艦爆隊官兵遂無所事事地等待至10時20分,眼看第二波攻擊即將開始,來自美軍企業號的SBD俯衝轟炸機群飛抵機動艦隊上空,短短兩分鐘內就將一航戰赤城、加賀兩艘航母炸成了兩條火龍。

蒼龍艦上的官兵看得目瞪口呆,僅僅一兩分鐘過後,來自約克城號航母的俯衝轟炸隊的17架SBD也殺到了,立刻利用間歇雲的掩護向蒼龍俯衝投彈。三枚炸彈正好命中前、中、後三部升降機的靠前一點位置,爆炸氣浪將正在待機的艦攻機掀入海中。機庫中發生一串連環爆炸,一陣陣火光熱浪席捲全艦。

淺談日本航母(四)——征戰大洋的龍:蒼龍號航空母艦

幾乎同時,三艘日軍主力航母被擊毀

短時間內遭到攻擊而爆炸的3艘日軍航母中蒼龍的火勢最為迅猛、最早喪失動力,被炸傷的柳本柳作艦長在爆炸之後不到半小時的10時45分便下令棄艦,同時拒絕了幕僚的共同離艦請求。

晚上7時左右,在痛苦中掙扎了9個小時的蒼龍艦內發生大爆炸,將周邊的驅逐艦也震得猛烈搖晃。幾乎在一瞬間蒼龍便無聲無息地沉入海底,位置在北緯30度38分、西經179度13分。艦長柳本大佐和718名官兵與艦同沉。蒼龍號航母於1942年8月10日被除籍。

這就是日本航空母艦蒼龍號的一生,喜歡我的朋友可以關注,支持一下!!!在下一篇中(理論上來講)我會為大家帶來飛鷹級航空母艦,希望大家可以喜歡。同時,我的其他系列也在持續更新中,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