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清朝皇后佩戴的通草花,全國僅剩兩八旬老翁會做,會失傳嗎?

一苑花開


所以說通草花做得好的話並不一定比金銀的便宜,而且戴上的話呢還比金銀的清,還有一個美好的美名,皇后想當閒後史書上有名也是要用很大的心思去經營的


白雲飛4485606


通草花是我國的一種國粹,被列為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麼是通草花呢?它是一種手工製作的假花,材料是通脫木。通草花工藝精湛,可以以假亂真,叫人看了賞心悅目,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通草花的製作流程大概是這樣的:先把通草的內徑採回家,然後趁著有水分的時候把內徑取出來,截成一小段一小段,在無風的地方晾乾,有風就會變形。下一步就是把沒有水分的 切成紙片狀,這時候的通草花可塑性非常強,最後階段就是按照自己的構思進行製作了。

通草花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工製作花類最早的工藝之一,始於北宋,光大於明代,興盛於清代。

史書關於通草花的最早記載,見於我國的五代十國時期,《本草拾遺》中寫道:"通脫木,生山側。葉似萆麻,心中有瓤,輕白可愛,女工取以飾物。"

但五代時期的通草花純粹是一種工藝品,是作為生日禮物送人或者擺放在家中觀賞的。

只是到了北宋,通草花作為頭飾開始漸漸流行開來。北宋文學家蘇軾在《四花相似說》中有通草花的描述:"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

到了明代,通草花繼續流行,人們對它的喜愛有增無減。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三現身包龍圖斷冤"裡有這樣的描述:"只見兩個婦女,吃得面紅頰赤。上手的提著一瓶酒,下手的把著兩朵通草花。"

到了清代,通草花更加盛行,人們對它的寵愛達到了頂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從普通藝術品,一躍成為人們頭上的飾品,風行一時。

清朝嘉慶年開始,滿清皇宮裡的皇后嬪妃,公主格格紛紛以頭插通草花為時尚,這種風漸漸刮向民間。無論是達官貴人家的夫人丫鬟,還是八大胡同的交際名流,抑或是尋常百姓家的村姑,都以戴通草花為榮。

《閱微草堂筆記 如是我聞一》記載一則關於通草花的趣事,說是在山東青州有一大戶人家,某天有個賣通草花的小販在這戶人家門口討賬,說有個留長髮的妹子買了通草花進去了,一直沒出來付款。

大文豪郭沫若的《反正前後》也有關於通草花的描述:"兩邊的鬢上各倒插一朵通草花。"

到了民國時候,通草花作為一種頭飾已經日漸衰落,建國後幾乎絕跡。因為女人頭上戴飾品不合時宜,開始以鐵姑娘為美,以颯爽英姿五尺槍,不愛紅妝愛武裝為美。

所以通草花又迴歸到一開始,成為室內裝飾陳列品。

1953年,通草花藝人錢宏才和他的內弟戴春富兩位藝人,將通草花這種藝術發揚光大,首創了通草菊花盆景,人民大會堂都有他的作品。文革開始後,通草花作為封疆糟粕被打入冷宮。

改革開放後,通草花藝術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品種也漸漸拓展,達到了幾十種,不僅在國內深受歡迎,在國外也備受追捧。一幅大型的通草花作品出口能賣到兩萬到五萬美元。  

1979年,在廣州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江蘇工藝展覽廳展出了錢宏才、戴春富設計製作了大作——兩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獲得了四海賓朋的廣泛讚譽。《華盛頓郵報》、《每日鏡報》和英國《衛報》以及香港《大公報》,還有幾家臺灣媒體紛紛對此做了專題報道。

1990年,戴春富精心為中南海紫光閣製作了《菊花》、《瓊花》和《五針松》等大型盆景32件。

2002年他們製作的《瓊花》、《菊花》在江蘇首屆民間藝術節展出,一亮相就被一個香港客商看中,以26000元的高價買走。

2003年戴春富的作品還遠涉重洋,到法國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藝美術精品展會上展出,贏得了一致好評。

2012年5月, 戴春富被評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和 "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

可是,通草花這個藝術瑰寶,民間絕活,如今卻後繼無人,面臨著失傳的危險。

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草花為什麼會瀕臨絕境呢?主要是因為工藝太複雜,操作難度太高。

一朵菊花需捏揉剪粘上百個花瓣一朵菊花的單花瓣就有上百個,每個花瓣都要形狀大致相同,每片花瓣都不能有捏痕。

而且花的葉子都是在磚頭上雕出片片樹葉,再用通草進行壓制。

同時製作的時候,對於通草吸水程度的掌握,也是一大難關,差一點都做不成形。

水分不夠的話,通草容易捏碎;水分多的話,花瓣直接就被捏變形了。

所以,即使老人免費收徒,前來學習的人也寥寥無幾,而且沒有人能堅持下來。有一位90後的小姑娘已經跟著他學了快四年的時間,後來也知難而退了。

如今,錢宏才老人已經去世,戴春富也已經是八旬老人。

任何一種事物,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無論是高尚還是粗俗,興衰都有其自然規律。有市場有價值,自然機會發揚光大。沒有市場沒有價值,肯定會走出衰亡。這個價值不是說它的藝術價值,而是經濟價值。如果一個有天賦的人,通過努力從事通草花製作,一個月收入幾萬十幾萬,還會沒有人學嗎?

如果一個人有這方面的才能,也有興趣,通過刻苦學習掌握了這份技能,可以每天收入還沒有街頭賣煎餅的小販收入高,他會去選擇製作通草花嗎?

要想挽救通草花,除非政府拿納稅人的錢高薪養活一批藝人,不計代價。要不然,滅絕是必然的。


歷來現實


物述家說,故事裡的人事物,總是有趣的。

一、什麼是通草花

前幾年熱播的《延禧攻略》,讓通草花這種特別的工藝品火了一把,但這部電視劇中佩戴的並不是真正的通草花,而是絨花。

通草花是用植物製作成的一種花朵,經常插在女子的兩鬢之上。通草花並不是一種普通的工藝品,它的原材料是通草,是一種中藥,有清熱利尿,通乳的作用(具體樣子見下方第2張圖片)。

通草花是由手感猶如嬰兒皮膚的白色通草木莖片,由熟練的匠人將它編織成花朵的樣子。做工精美的通草花,足以和真正的花朵相媲美。


二、通草花的作用與歷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晉朝時期,通草花就已經是妃嬪們的裝飾之物。宋朝人高承編寫的《事物紀原》中就曾寫道:“晉惠帝令宮人插五色通草花”。這也是關於通草花最早的記載。

而在宋朝,北宋時期的詞人蘇軾在自己編著的《四花相似說》中提到:“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宋朝時期,不僅是女子佩戴通草花,男子也同樣流行佩戴花朵,因此《水滸傳》中西門慶、阮小五、蔡慶、燕青、周通等人才會在自己的鬢間配上一朵花,就連梁山上的嘍囉們也會佩戴上一朵花。這在現代人眼中似乎顯得有點娘炮,但這在當時就是一種文雅的象徵。宋朝男女佩戴的花朵,不僅有剛摘下的新鮮花朵,也有手工做出的通草花。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手工業的迅速發展,通草花變得越發精緻。此時,揚州開始首創了通草花,並已經成為了通草花的主要產地。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曾來到揚州,當他看到通草花藝人莊生的作品時,他驚歎其做工之精美,併為此寫下了《像生菊花歌》:“莊生莊生果絕技,顛倒花侯竊天意。”

乾隆年間,揚州生產的通草花被普通百姓所喜愛,還成了揚州官員們進獻給皇帝的貢品。乾隆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富察氏一向倡導恢復先祖的簡樸生活,因此她主張後宮的妃嬪們不要再用珠寶、點翠等昂貴的飾品,而以通草花作為替代。因此通草花在此時名聲鵲起,一躍成為清宮妃嬪的最喜歡的飾品之一。

清朝覆滅後,通草花在民國已經開始衰落了,此時它已經成為尋常女子都能戴得起的尋常髮飾了,不但精緻小巧,而且千姿百態。在汪曾祺的小說《百蝶圖》,就出現過一隻有黑鳳蝶的通草花,上面的鳳蝶形象栩栩如生。

1953年,通草花藝人錢宏才創造出了通草菊花盆景。從此,通草花不僅僅是一種精美的配飾,也成為一種精美的盆景。

三、通草花今後的發展如何

通草花本身是一種製作非常複雜的工藝品,如果想要學習這樣一種複雜的工藝,就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悉心揣摩,構思精巧,才能創作出優質的作品。複雜的工藝往往耗費的時間也會很長,但通草花的收益卻不高,在現代化的工業社會難以生存。

但隨著中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逐漸重視,揚州通草花也成為了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2019年申請成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將會投入更多的經費和人員,以保護這種珍貴的傳統技藝。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會有更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因此,通草花雖然身處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但這門古老的手工技藝一定會流傳下來,併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


物述家說


通草花是用通草製作的花,質地柔和,色調素雅高貴,可與真花媲美,在清朝時期曾經是皇后佩戴的,並深受宮中妃嬪喜愛,然而通草花這項工藝傳承情況卻並不那麼樂觀。

因為目前社會就業生存壓力大,生活快節奏,現代很多人並不願意花費時間精力學通草花的技藝,導致全國僅剩兩八旬老翁會做通草花,然而儘管如此,我認為通草花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有它本身的文化屬性和內涵,不會失傳。

通草花的歷史

通草花歷史悠久,始於秦朝,《中華古今注》中就記錄了當時秦始皇讓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蘇朵子”。

到唐朝武則天時期,通草花成為皇室貢品,成為王公貴族才能消費的奢侈品,並且得到了貴族婦女們的喜歡。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他的《四花相似說》便有相關記載:“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

在清朝時期是通草花的極盛時期,因為乾隆的富察皇后喜歡儉樸,不喜奢華,也不喜歡戴金銀翡翠等,平生素愛在頭上佩戴通草絨花,因此帶紅了通草花,讓後宮妃嬪一見傾心,再加上通草花本身顏色鮮亮,外觀就雍容華麗,正符合宮中妃嬪的審美,因此眾多妃嬪紛紛效仿。

雖然清朝時期通草花被廣泛使用,而通草花並沒有發揚下去,在清朝時期通草花只用做頭戴花,比較單調,因此通草花在民國時期衰落。

通草花技藝不會失傳

雖然通草花在現代社會中運用並不廣泛,很多愛美女士喜歡用更現代別緻的髮飾來裝扮自己,然而通草花屬於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因此政府也會投入人力物力來發揚通草花技藝,比如開設博物館等,同時也會有手藝人通過招收徒弟來傳授技藝,並且開拓通草花生產新領域,文化融合創新,相信通草花有很很好的發展前景。其實在我看來,通草花和現代社會的流行元素並不是衝突的,現代的女孩子不喜歡戴通草花在頭上,是因為有點突兀,可能不太適合日常的工作生活,然而除了頭飾,通草花也是完全可以做成胸花或者衣服上的裝飾等,這樣日常生活中的女性也是可以用的,通草花裝飾在衣服上,充滿了古樸和雅緻,也是一種文藝美。

綜上,昔日清朝皇后所佩戴的通草花,雖然面臨失傳的困境,但是也會因為文化創新而迸發出它的活力以及文化內涵,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不會失傳的。

如果通草花在市場上得到大範圍推廣,那將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復興,在現代快節奏的社會中,如果走在街頭上,看到一位女性頭上戴著清雅的通草花,夾於耳際,邁著輕緩的步伐,那肯定是溫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贏得路人的感嘆和讚美,是一種獨特的藝術美。


小聰歷史客棧


清朝皇室流行通草花,尤其是乾隆皇帝的最愛富察皇后不喜金銀飾品,《清史稿后妃傳》中記載 富察皇后為人低調,生活節儉,平日裡 “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


“通草絨花”是一類假花的總稱。通草花的主要原料是中藥材通草,絨花的主料是優質蠶絲。把染色加工後的原料,由巧手匠人制成豔麗多姿的簪花,作為舊時婦女插在髮簪上的頭飾。



“絨花”也叫“宮花”,多讀幾遍,你就會發現這兩個字的諧音是“榮華”,非常的吉利。絨花是以蠶絲絨、染料、黃銅絲為材料,經能工巧匠精編細織而成的,絨花品種非常多,有鬢頭花、帽花、胸花、戲劇花等。


通草絨花始於秦,盛行於清代,歷史悠久。古時候,古代妃子愛把鮮花插在頭上,雖然鮮花美麗,但是鮮花盛開的時間段比較短,而且鮮花容易枯萎,慢慢就出現了代替真花的假花。據說秦始皇還把假花給妃子插到頭上。唐朝時期,通草絨花成為皇室的御用品,被貴族女人所追捧。蘇東坡的作品《四花相似說》:“荼縻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蠟花,海棠花似絹花,罌粟花似紙花。”當然,到了清朝,因為富察皇后對通草絨花的熱愛,絨花更是風靡皇室。



《警世通言》有如下記錄:“吃得面紅頰赤,上手的提著一瓶酒,下手的把著兩朵通草花”。《紅樓夢》中薛姨媽送給賈府女孩子們的十二枝“宮裡頭做的新鮮花樣兒堆紗花”就是絨花之類的飾品。


熱播劇《延禧攻略》的絨花飾品均出自南京絨花傳人趙樹憲先生的團隊,電視劇《延禧攻略》中使用的19件絨花頭飾,就出自南京絨花非遺傳承人趙樹憲之手。他的團隊製作的絨花非常出彩,他的製作工藝要經過蠶絲染色成絨,再用鋼絲勾條數十道純手工工序,可謂是慢工出細活兒。



通草絨花在揚州、蘇州、南京等地有不少的製作者。但是在民國時期,絨花走向了沒落。現在,全國會制作絨花的人寥寥無幾。像趙樹憲先生這樣的手藝人,同樣是“守藝人”,幾十年如一日的用雙手保持著南京絨花的技藝。


現在,通草絨花作為頭上的飾品似乎已經不太受歡迎,但是如果是作為頸部飾品,胸部飾品等還是很受人歡迎的。所以,如何讓通草絨花得到更多人的喜愛,是通草絨花傳承人正在努力的方向。

2006年,南京絨花作為省級非遺項目漸漸重回公眾視野中,人們驚歎它的美豔和它的技藝。 傳承了千年的絨花工藝,絕對不會失傳,隨著國家的重視,守護絨花是責任,也是義務,更是簡單的幸福。


歷史漫談君


我認為不會失傳。

首先,我們國家對這種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越來越重視,國家會加大對這種文化遺產保護的投入。其次,我國幾千年文化內容非常豐富,對美好文化的追求與喜好是民族精神的傳統,不會因為暫時的疏忽而放棄。其三,中國的老百姓對歷史文化遺產有著獨特的感情,只要有人知道,就會有人堅守著併為之傳承而貢獻自己方力量。其四,現代科學技術的越來越發達,從製作,流傳,乃至保存等各方面的技術都已今非昔比,要使這種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並傳承下去並不是難事。綜上所述,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會失傳的!






史界縱橫


有簪娘這種神奇的存在,當他們學會玩熱縮,點翠,纏花,絨花等等技能之後,他們會看目光瞄向通草花的……


枕上簪


會失傳的,因為通草花這種工藝品在現實中失去了使用性,所以國家加強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輿圖天下


很多文化已經後繼無人!失傳的主要原因,是時代的發展,已經不需要的歷史產物!就像很多古建築推到,建設高樓大廈一樣!人們的思想在改變,認為已經無所用處!就像皮影?鑄劍?很多很多,子孫都不願意去學,真的很無奈啊!需要國家去扶持倡導!


老張家的孩子


我覺得要想讓一門非物質文化傳統手藝不失傳的話,國家可以把他們設成事業單位,分成不同的手藝科室,每年肯定會有大把的人去參加考試成為事業單位人員。從中篩選出優秀的培養,轉正後每天上班就是學習傳統手藝,和公務員上下班福利一樣。這樣就有人願意去學,手藝也不會不會失傳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