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对外战争最大的失利是哪一次?

气吞万里如虎18


想都不用想啊,甲午海战,一战把洋务运动的成果干的干干净净,还配上了两亿白银和台湾及附属岛屿,是中国近代耻辱历史的开始。


壹二杂谈


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最大败笔 隋炀帝远征高丽

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他的历史就是被征服的历史,一直是小弟一样的依附在中国的身边,有时候日本打过来还得抱紧中国的大腿,但是有一场战役让朝鲜人足足吹了几辈子,在他们的历史书中被无限的夸大,也正是因为这场战役,隋王朝也分崩离析,走向了覆灭的道路。

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

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 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战争前的准备:

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下命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为一百步,长达三千里。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长三千里,广百步”。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蓟城(北京)建临朔宫,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驰道与永济渠是水陆两条军需供应线。

公元610年(大业六年),炀帝明确的告诉大隋的将军们只有现在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开辟山河不朽功勋,才能得封赐,你们的子孙们才能世代享受你们的恩德。隋炀帝对高丽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

战争爆发的原因与三伐高丽:

一:战争爆发的原因

公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

二:第一次征伐高丽

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

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

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高丽

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 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 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隋朝损失巨大,具历史记载每次战争动用部队都在百万,前后动用了数百万军队,劳民伤财,最终因为不懂军事和不恤百姓而灭亡! 战争的经验和教训: 隋炀帝的这三次战争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达到了基点,可惜的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无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灭亡。 在第一次对高丽的战争中,用于正面作战的部队就达到了100多万,而后勤保障就更无法计算了,而从江淮地区向如此远的距离运送战略物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道路遥远曲折和运送过程中的消耗,导致了前线粮食不续。其次,在对前线指挥上过于保守,所有决策都要由杨广一个人来裁决,这就导致了作战不灵活,不能把握战机。最要命的就是杨广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导致百万大军无法发挥力量上的优势,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战术手段。对高丽方面也基本上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了!其实就是用人的问题上,当时的将领也不乏久经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终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看看后来唐朝李世民对高丽的战争,真的是有天壤之别!

第二次战争就不用多说了,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力阻止出兵,因为经过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之后不仅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衰退,对士气的打击很大。而由于在权利争夺的问题上也存在隐患,当时的出征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风险。以至后来在前线正吃紧时后院起火,不得不马上放弃。这个时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训仍有可能扭转局面,可惜接着又来了第三次! 在发动第三次征伐之前国内的起义就已经很普遍了,可惜当时的杨广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 历史意义: 这次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而高丽此后更加的放肆,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后,又导致了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由于唐朝的强大才最终灭亡,可是由此却产生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 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衰的一个缩影! 战争就是如此的让人敬畏,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后人另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也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就没有打不胜的战争了!


龙城浪子


应该是唐朝时期,高仙芝率领5万唐军与20万阿拉伯帝国军作战,最终寡不敌众被打败了,但这场战争对世界的影响极大,

第一是使中亚伊斯兰化了,如果唐军胜利的话,中亚仍然是佛教重地

第二是把很多唐军使用的先进装备和物品由阿拉伯帝国传到了世界各地,尤其是传入了欧洲


远山近海OO1


因为你说是对外战争,我选怛罗斯之战

或许这场战争的规模级别损失不是很大,但它的意义极为深远,怛罗斯之战失败,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之败,自此中华民族开始以最高点走下坡路,岳飞之死是胜负手,朱明是回光返照,满清入关,汉人再次被异族征服,从此坠入黑暗的深渊。

中国古代最大的战略失败,是怛罗斯之战失去了争取七河之地(后世花刺子模),这是北方真正资源丰富,富裕之地,银矿,附近巨大粮仓的信德地区,信德与广州可通船等等

至于怛罗斯之战失败工匠被俘造纸术等外泄是第二位的

明初拥有世界最强船队,但没拿下安南和菲律宾,是南方的最大战略失败


大道至简T2


在中国古代,各王朝的边患大都来自于北方的草原民族,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都是他们,直至晚清时变成世界列强。东周因犬戎的袭扰迁都,秦始皇修筑长城抵御匈奴,汉武帝多次劳师远征,都是为了躲避和消除北方草原民族带来的威胁,以及争夺更多的安全区域和生存权,晋朝、宋朝、明朝还都因抵抗不了北方敌人的入侵而亡国。

不管是强汉还是弱宋,历史上的各个王朝都和北方的草原民族有过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当然有胜有败,在卫青、霍去病逐鹿漠北草原,陈汤豪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李靖奇袭阴山擒拿突厥可汗,徐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的光辉下,也有隋炀帝、唐太宗的屡伐高句丽之败,高仙芝的怛罗斯之败,宋朝开国之初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等等阴影。

胜利是值得欢呼的,可失败也要承受失败的代价,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失败直接导致隋朝的分崩离析,高仙芝的怛罗斯之败让唐朝彻底退出了对西域的掌控和争夺,宋初的收复燕云十六州失败让宋朝自建立以后就在战略上失去先手,不一而举,至于古代时期中国对外战争最大的失利小编认为是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朝的隋炀帝时期,隋炀帝为了彰显功绩,也或许是为了借机清除门阀世家的武力威胁,在北边的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已经对隋朝臣服的情况下,把目光看向了远在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当时,因为对内扶持科举、打击关陇贵族、修筑大运河等,隋炀帝杨广已经得罪了几乎社会上的所有阶层,从贵族到平民都开始对隋炀帝的统治不满。

但隋炀帝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消除这种不满,借此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也为了证明他比父亲隋文帝杨坚更能干(隋文帝也曾两次讨伐高句丽,但均告失败),在隋朝内部矛盾依旧紧张的情况下,从大业八年起至大业十年的连续三年中,三次亲自率领举国精锐讨伐高句丽,理由是高句丽王不入朝进贡,且勾结契丹危害隋朝的边境安全。

隋朝虽然相比起高句丽是庞然大物,但东北地区严酷的天气和漫长的补给线却是隋朝军队不可战胜的,结果是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都大败而回,隋朝军队包括后勤民夫在这三次战争中的伤亡数以百万计,大量军需物资被白白的消耗掉,隋朝的国力和隋炀帝的威望都受到严重打击,对于隋朝来说,更严重的是激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从平民到贵族都开始发动针对隋朝的起义。

隋炀帝第一次亲征高句丽时,就因为要大量征发民夫和粮食,催生了好多地区的农民起义,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在底层人民中流传,号召大家不要去辽东送死,歌中明白的表示去辽东还不如造反,造反没准还能有条活路。这些农民起义虽然还不能对隋朝的统治有大的威胁,但却让在高句丽征战的隋军的补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也给其他试图反抗隋炀帝统治的人做了榜样。

到隋炀帝第二次亲征高句丽时,隋朝内部的贵族阶级也开始了推翻隋炀帝的行动,以杨玄感、李密为代表的部分贵族组织起来了更大规模的反隋起义,这次起义最后是失败了,可隋炀帝的亲征也被迫终止,根据《资治通鉴》中的记载,不但苦心准备的战争无功而返不说,大量的物资、粮食都丢弃在战场上,让高句丽赚了个饱:

庚午,夜二更,帝密召诸将,使引军还,军资、器械、攻具,积如丘山,营垒、帐幕、案堵不动,皆弃之而去。众心汹惧,无复部分,诸道分散。

就是在这种反复折腾中,隋炀帝的三次亲征高句丽仅仅只是换来了高句丽王的请降,未能得到其他任何实际上的利益,反而让隋朝国内的各种大起义越演越烈,并且,因为征讨高句丽的失败让本来就蠢蠢欲动的突厥看穿了隋朝的虚弱,在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视边关时出兵雁门,差点把隋炀帝活捉,给了骄傲的隋炀帝一记重锤。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直接将隋炀帝的信心打击殆尽,立志要让自己的功绩远超前代帝王的隋炀帝至此从雄心勃勃变得意志消沉,从突厥军队的围困中逃脱出来的隋炀帝在第二年就跑到遥远的南方,将隋朝两个最大的政治中心大兴(长安)和洛阳以及北方所有的政务全交给孙子管理,自己做了逃兵,相当于放弃了政权。

没了隋炀帝坐镇的北方也就彻底失控,他的表弟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趁势而起,举兵进入关中,再之后逐步扫平群雄,取代隋朝建立唐朝。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应该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对内让国内的矛盾深化,对外导致本已臣服的草原民族反抗之心大增,就连隋炀帝本人也丧失掉了治国的信心,从三征高句丽的战争结果和对隋朝的影响来看,可以算是中国古代对外战争最大的一次失利。


九头鸟漫谈文史


隋朝对高句丽用兵导致隋朝灭亡,南宋试图联合蒙古灭金,最终自己亡国,明朝对瓦剌用兵在土木堡失败导致明朝一日不如一日,大清的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失败直接导致灭亡。这些应该都是很有代表意义的失败了。


成说陈事


既然说是对外,那么自己民族之间的战争就不能算,我想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肯定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


答题黑旋风


从现在的名族观上来说,靖康和土木堡都不应算对外。金和北元都算华夏文化的一部分,至少后面慢慢融合了。对外来说,隋炀帝三征高丽所带来了财政,民怨,导致最终灭国,这应该是最大的失利。汉明清等对越南的战争胜半参半,也算失利,毕竟越南猴子现在民间还是一直视北朝为侵略者。


Dannnnniel


首推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被人欺辱、国家任人宰割、领土任人瓜分、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开始[祈祷]


美好的理想2018


元朝对日本的两次征伐!如果元朝灭亡日本,近代中国就不会被日本欺压百年之久,国人也不会铭记甲午之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