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導語

“人生自有詩意,詩意歲歲相期。“在2月9日晚上,第五季的

《中國詩詞大會》也落下了帷幕,功夫不負有心人,“老將”彭敏最終奪冠!不得不說,詩詞大會的播出,帶動了全民重溫那些曾經學過的古詩詞,感受到了詩詞的樂趣,讓現代的人們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涵養心靈。其中,激活了國人文化記憶的“飛花令”環節更是圈粉無數。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我們知道,中國有著豐富的酒文化,與此相應產生的行酒令文化更是獨特精彩。古人飲酒,不光要以酒助興,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賦詩填詞、猜迷行拳之舉,久而久之,便形成酒令文化。“飛花令”,作為古代酒令文化的一種,其得名於唐代詩人韓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無處不飛花”。酒令文化於先秦時期萌芽,歷經悠悠歲月,時至今日,傳承發展了兩千多年。

接下來本文將從酒令文化中的“飛花令”講起,陪大家聊一聊中國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古人的“飛花令”

“飛花令”,古時候人們經常玩的一種"行酒令"遊戲,自西周誕生,於隋唐時期完備。《中國詩詞大會》上推出的“飛花令”自然是簡化版本,沒有了古代嚴格的規則限制,參賽選手只要背誦含有關鍵字的詩句,即可算過關。

比如有一場較量的關鍵字是“雪”,參賽選手需要回答帶“雪”的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選手們一人一句,答不上來就算輸了。不難發現,雖然很多詩句都如此熟悉,可想要玩轉“飛花令”,對詩詞儲備是有著不小考驗的。

古代“飛花令”的要求限制就比較多了,不僅在格律方面要求一致,而且對事前規定好的字出現的位置同樣有著嚴格的要求。下面我們來看下古人“飛花令”的三種方式。

第一種方式:行令人(酒宴上參與飛花令的賓客)答的詩可背誦前人詩句,也可臨場現作。行飛花令時可選用詩和詞,當然也可用曲,但所選句一般在七字。打個比方,在某個酒宴上賓客甲說了一句第一字帶有“花”的詩詞,如“花近高樓傷客心”。這時候賓客乙就得接句第二字帶“花”的詩句,如“桃花依舊笑春風”。丙就可接“世旗花上拂雲堆”,“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映日荷花別樣紅”,“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著可以是“東風夜放花千樹”、“沾衣欲溼杏花雨”、“故穿庭樹作飛花”等。到花在第七個字位置上則一輪完成,可繼續循環下去。行令人一個接一個,接不上就喝酒,喝完了繼續玩下一輪。

古人“飛花令”的第二種方式。比如第一個人也就是行令人直接說一句帶有“花”字的詩,“花”字在詩中的位置對應到某位“幸運”的客人,由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對應到自身,則罰酒。如第一個人說“牧童遙指杏花村”,這個時候“花”在第六個字的位置上,那麼就從第一人開始數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剛好是行令人自己,那麼就是行令人喝酒,喝完繼續下一輪。

此外“飛花令”還有第三種方式,這種方式也最為簡單,詩句中第幾個字為“花”,即按一定順序由第幾個人喝酒。巴金的小說《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淑英說一句‘落花時節又逢君’,又該下邊的淑華吃酒。”

“飛花令”作為酒令文化的典型代表,趣味性和觀賞性十足。這樣的酒令文化不僅承載著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包含著我們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夏商周時的禁酒令與酒令初現

酒令,又稱“觴政”或“觴令”,簡單來講,就是飲酒的規則。“酒令”這一名稱最早發現於劉向的《說苑》,因為含有遊戲助興的性質,“酒令”還有“酒戲”這一稱呼。

相傳大禹時期“帝女令儀狄做酒”,酒做出來之後,禹飲之。飲後頓感味道香醇、愛不釋手,但喝多了之後發現酒這個東西會擾亂人的心智,可能會因喝酒誤了大事,隨後便下令禁酒,同時還說“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一語成讖,後世三千年,不知有多少帝王、將軍因酒誤國、因酒誤事。南陳王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就是一位只愛飲酒作樂的皇帝,最後大好江山斷送在手上。

然而發展到

商朝的時候,酒不像之前那樣被禁止了。人們的生活品質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得到了提高,生活品質的提高自然促使人們尋找點樂趣,酒這個時候就成了人們的消遣品。在商早中期,酒進入了黃金時代,商人嗜酒之風盛行,同時酒的盛行也促進了盛酒器皿的興起,比如:尊、壺、爵、觥等,可謂式樣精美,足以看出當時人對酒的愛好。但“車行酒、騎行炙、酒池肉林”,對於商朝的滅亡,酒還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周王朝吸取了商的教訓,開始用“禮”來限制人們飲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下令,第一不能經常喝酒、第二不能聚眾喝酒,在喜慶日子等特殊情況下才允許飲酒。這樣一來酗酒的人少了,社會隨之安定了不少,老百姓拍手稱快。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禁酒令,叫《酒誥》。這個時候還設置了酒監、酒史,即“既立之監,或佐之史”,簡單來講,也就是貴族酒宴上的輔佐人員,後面逐漸發展成了行酒令遊戲中的令官,監督維持酒宴的秩序、規則。

在先秦時期流行一種叫做“投壺”的遊戲,並且被引用到了酒宴之中。

《左傳 昭公十二年》中記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

這是投壺見於史籍中的最早記載,此時的投壺已經是諸侯宴席上正式的禮節。投壺作為酒令文化的雛形,同時也代表著酒令朝著娛樂化方向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相爭,禮樂崩壞,酒開始進入尋常人家的每日生活中,酒令文化也開始多樣化起來。

《史記 滑稽列傳》中記載:“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

《史記》這段話描述了當時人們的酒宴,男女可以混坐在一起,飲酒投壺,逍遙快活。這裡的“六博”指的是“擲骰子”遊戲的一種,以吃子的方式取勝。

戰國時“六博”已經被算入酒令。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漢至魏晉,酒令文化的蓬勃發展

漢朝初期的時候,為了維護統治,

國家實行的政策偏向於休養生息,崇尚節儉之風。因釀酒需要耗費大量的糧食,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都是限制飲酒的,上到皇親國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只有在重大節日才可飲酒。並且,這個時候因為飲酒的限制條件,酒宴的地位處在了一個很特殊的位置。

呂后有一次宴請諸位大臣,皇親劉章任酒宴的酒監,以軍令行酒令。期間有個人貪杯,多喝了幾口,酒醉後擅自離席,竟然被劉章當場砍殺。這足以看出漢朝初期酒令的嚴肅,並且帶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直到漢武帝時期,社會穩定,經濟比起初期繁榮了不少,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平常人家不必再等到逢年過節,想飲酒便可飲酒,由此酒令文化也開始再次盛行起來。

魏晉時期,政治文化的環境都比較寬鬆,這個時候的士人們把飲酒作樂視為人生一大樂事,每天變著花樣尋找樂趣。在這些士人們的創新發展下,

酒令褪去了之前的沉悶,多出了許多玩法。比如“骰盤令”、“打馬”、“骨牌”等。三月三這一天,人們還會舉辦“曲水流觴”的宴會,就是人們按列坐在溪水旁,把酒杯斟滿,放在水上漂流,酒到誰的面前,誰就要舉杯飲之,且還要賦詩一首,詩作不出便要罰酒三鬥,這其實也是一種酒令——“曲水流觴”。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唐宋時期,酒令文化走向成熟

唐朝時的酒令文化發展臻於成熟,後世通行的酒令文化大多都可以在此找到源頭。

皇甫松的《醉鄉日月》是唐朝的一部酒令專著,書中記載了當時酒令的程序:“立一人為明府, 所以規其斟酒之道。 每一明府, 管骰子一雙, 酒杓一雙, 此皆律錄事分配之, 承命者法不得拒。”

這裡面的“明府”就是總令官,起到監督、維護秩序的作用,“律錄事”是“明府”的助手。其中“律錄事”要擅長酒令的玩法、通曉音律,還得會喝酒。

伴隨著酒令的盛行,民間出現了一種新的職業——“酒伎”。

唐朝承襲胡人之風,酒宴上有歌舞助興的習慣,這樣的風氣慢慢形成了一種新的酒令——“拋打令”。所謂“拋打令”,就是用一個綵球,在賓客之間互相拋來拋去,且隨著樂曲的節奏,這些賓客需要做出特定的舞蹈動作。如果是送別酒宴,就用柳條取代綵球,行令時,柳條在賓客之間傳遞,當樂器一停,柳條落在誰手裡,誰就要罰酒。

宋 趙與時《賓退錄》卷四:“本朝歐陽文忠公 作九射格,獨不別勝負,飲酒者皆出於適。然其説九射之格,其物九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當中,虎居上,鹿居下,雕、雉、猿居右,雁、兔、魚居左。而物各有籌,射中其物,則視籌所在而飲之。”

宋朝的歐陽修創造了一種新的酒令叫做《九射格》。玩法比較簡單,就像今天的飛鏢打靶一樣,不同的是,九射格上沒有今天10環8環那樣的圈圈,它上面是9種動物,最上面是虎,然後順時針依次為雁、兔、魚、鹿、猴、雞、雕,中間為熊,行酒令前準備九根酒籌,上面各畫一種禽獸,眾人隨機摸選,然後大家輪流射靶。酒籌圖案與射中圖案相同則喝酒。比如射到兔,之前拿到酒籌圖案也是兔,那就要罰一杯。不難看出,行九射格酒令,無勝負之分,主要是靠運氣。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骰子在宋朝的時候已經演變成骨牌了,老百姓們使用最多的還是博戲中的酒令。據《 顏氏家訓·雜藝》所載,可知博戲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經》裡有比較詳細的記載。其方法是:兩人相對坐,棋盤為12道,兩頭當中為水。把長方形的黑白各六個棋子放在棋盤上。又用魚兩枚,置於水中。比賽雙方輪流擲瓊(即骰子),根據擲採的大小,藉以決定棋子前進的步數。棋子到達終點,將棋子豎起來,成為驍棋(或稱梟棋)。成為驍的棋,便可入水“牽魚”獲籌。獲六籌為勝。未成驍的棋,就稱為散棋。驍棋可以攻擊對方的棋子,也可以放棄行走的機會而不動,散棋卻不可。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明清時期,酒令文化達到巔峰,典籍湧現

明朝城市經濟的繁榮使得人們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酒令文化的發展也越來越大眾化,而且種類越來越豐富多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酒牌的興起。

明代黎遂球《桐階副墨》中說:“凡牌之用,有數適焉。大可一寸,高倍出之, 厚皆盈指,便易挾以堦遊,一也;靈活可思,二也;無彈琴坐隱之煩,三也;可容至四人,以作酒政,多至十人而贏,四也;可以聚談不厭,五也;附以韻語, 分而賦詩,六也。”

這個時候的酒牌(也稱葉子戲),操作簡單,娛樂性強,可以多人參與。酒牌上的內容大多以歷史人物為主。截至明朝中葉,畫的人物大多是武將形象,不少是梁山好漢,陳洪綬所繪的《水滸葉子》為其中絕品;往後,很多文人、畫家加入了葉子和酒牌的製作工作,人物形象也多樣化,質量自然也大大提高。

清朝的時候,商品經濟在明朝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人們對生活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隨之產生的就是各種酒樓茶館酒令文化的發展達到了巔峰。關於酒令文化的著作在明清時期大量

湧現,其中的集大成者莫過於俞敦培的《酒令叢鈔》。

清 周長森《酒令叢鈔序》:“以上使下為之令,若舉觴促坐,迭為盟長,聽其約束,有舉必行,有禁必止,無賓主百拜之繁,罕飲無算爵之罰,亦謂之令。然則令酒也,酒亦以令行。且令者善也,有擇著而從善之義也。”

俞敦培搜採彙集古今酒令輯錄而成,分為古令、雅令、通令、籌令四大類,各為一卷,共四卷。全書共收錄酒令355種,“引經據典分韻聯吟” 者為雅令, “俗不傷雅,不費思索,可以通行者”為通令,需要酒籌作為工具的酒令叫籌令, 古令則是指從古代流傳至今者。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結語

中國古代酒文化發達,與此相對應,產生了獨特的酒令文化。酒令文化萌芽在先秦時期,經過了兩千多年的發展,於清朝形成完整的體系,達到巔峰。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其實更像是人們幸苦耕耘、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一個發展歷程。酒令不單是雅俗共賞的飲酒助興遊戲,其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內涵,值得我們深思。

從“飛花令”講起,淺談中國古代酒令文化的發展歷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