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导语

“人生自有诗意,诗意岁岁相期。“在2月9日晚上,第五季的

《中国诗词大会》也落下了帷幕,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将”彭敏最终夺冠!不得不说,诗词大会的播出,带动了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感受到了诗词的乐趣,让现代的人们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其中,激活了国人文化记忆的“飞花令”环节更是圈粉无数。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我们知道,中国有着丰富的酒文化,与此相应产生的行酒令文化更是独特精彩。古人饮酒,不光要以酒助兴,有下酒物,而且往往伴之以赋诗填词、猜迷行拳之举,久而久之,便形成酒令文化。“飞花令”,作为古代酒令文化的一种,其得名于唐代诗人韩翃《寒食》中的名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酒令文化于先秦时期萌芽,历经悠悠岁月,时至今日,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

接下来本文将从酒令文化中的“飞花令”讲起,陪大家聊一聊中国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古人的“飞花令”

“飞花令”,古时候人们经常玩的一种"行酒令"游戏,自西周诞生,于隋唐时期完备。《中国诗词大会》上推出的“飞花令”自然是简化版本,没有了古代严格的规则限制,参赛选手只要背诵含有关键字的诗句,即可算过关。

比如有一场较量的关键字是“雪”,参赛选手需要回答带“雪”的诗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选手们一人一句,答不上来就算输了。不难发现,虽然很多诗句都如此熟悉,可想要玩转“飞花令”,对诗词储备是有着不小考验的。

古代“飞花令”的要求限制就比较多了,不仅在格律方面要求一致,而且对事前规定好的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下面我们来看下古人“飞花令”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行令人(酒宴上参与飞花令的宾客)答的诗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临场现作。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和词,当然也可用曲,但所选句一般在七字。打个比方,在某个酒宴上宾客甲说了一句第一字带有“花”的诗词,如“花近高楼伤客心”。这时候宾客乙就得接句第二字带“花”的诗句,如“桃花依旧笑春风”。丙就可接“世旗花上拂云堆”,“花”在第三字位置上。丁接“映日荷花别样红”,“花”在第四字位置上。接着可以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沾衣欲湿杏花雨”、“故穿庭树作飞花”等。到花在第七个字位置上则一轮完成,可继续循环下去。行令人一个接一个,接不上就喝酒,喝完了继续玩下一轮。

古人“飞花令”的第二种方式。比如第一个人也就是行令人直接说一句带有“花”字的诗,“花”字在诗中的位置对应到某位“幸运”的客人,由此客人再接,如果正好对应到自身,则罚酒。如第一个人说“牧童遥指杏花村”,这个时候“花”在第六个字的位置上,那么就从第一人开始数到第六人接令,如果第六人刚好是行令人自己,那么就是行令人喝酒,喝完继续下一轮。

此外“飞花令”还有第三种方式,这种方式也最为简单,诗句中第几个字为“花”,即按一定顺序由第几个人喝酒。巴金的小说《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

“飞花令”作为酒令文化的典型代表,趣味性和观赏性十足。这样的酒令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包含着我们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的禁酒令与酒令初现

酒令,又称“觞政”或“觞令”,简单来讲,就是饮酒的规则。“酒令”这一名称最早发现于刘向的《说苑》,因为含有游戏助兴的性质,“酒令”还有“酒戏”这一称呼。

相传大禹时期“帝女令仪狄做酒”,酒做出来之后,禹饮之。饮后顿感味道香醇、爱不释手,但喝多了之后发现酒这个东西会扰乱人的心智,可能会因喝酒误了大事,随后便下令禁酒,同时还说“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一语成谶,后世三千年,不知有多少帝王、将军因酒误国、因酒误事。南陈王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就是一位只爱饮酒作乐的皇帝,最后大好江山断送在手上。

然而发展到

商朝的时候,酒不像之前那样被禁止了。人们的生活品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了提高,生活品质的提高自然促使人们寻找点乐趣,酒这个时候就成了人们的消遣品。在商早中期,酒进入了黄金时代,商人嗜酒之风盛行,同时酒的盛行也促进了盛酒器皿的兴起,比如:尊、壶、爵、觥等,可谓式样精美,足以看出当时人对酒的爱好。但“车行酒、骑行炙、酒池肉林”,对于商朝的灭亡,酒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周王朝吸取了商的教训,开始用“礼”来限制人们饮酒。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下令,第一不能经常喝酒、第二不能聚众喝酒,在喜庆日子等特殊情况下才允许饮酒。这样一来酗酒的人少了,社会随之安定了不少,老百姓拍手称快。这是历史上第一个禁酒令,叫《酒诰》。这个时候还设置了酒监、酒史,即“既立之监,或佐之史”,简单来讲,也就是贵族酒宴上的辅佐人员,后面逐渐发展成了行酒令游戏中的令官,监督维持酒宴的秩序、规则。

在先秦时期流行一种叫做“投壶”的游戏,并且被引用到了酒宴之中。

《左传 昭公十二年》中记载:“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

这是投壶见于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此时的投壶已经是诸侯宴席上正式的礼节。投壶作为酒令文化的雏形,同时也代表着酒令朝着娱乐化方向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相争,礼乐崩坏,酒开始进入寻常人家的每日生活中,酒令文化也开始多样化起来。

《史记 滑稽列传》中记载:“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史记》这段话描述了当时人们的酒宴,男女可以混坐在一起,饮酒投壶,逍遥快活。这里的“六博”指的是“掷骰子”游戏的一种,以吃子的方式取胜。

战国时“六博”已经被算入酒令。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至魏晋,酒令文化的蓬勃发展

汉朝初期的时候,为了维护统治,

国家实行的政策偏向于休养生息,崇尚节俭之风。因酿酒需要耗费大量的粮食,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都是限制饮酒的,上到皇亲国戚,下到黎民百姓,都只有在重大节日才可饮酒。并且,这个时候因为饮酒的限制条件,酒宴的地位处在了一个很特殊的位置。

吕后有一次宴请诸位大臣,皇亲刘章任酒宴的酒监,以军令行酒令。期间有个人贪杯,多喝了几口,酒醉后擅自离席,竟然被刘章当场砍杀。这足以看出汉朝初期酒令的严肃,并且带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直到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比起初期繁荣了不少,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平常人家不必再等到逢年过节,想饮酒便可饮酒,由此酒令文化也开始再次盛行起来。

魏晋时期,政治文化的环境都比较宽松,这个时候的士人们把饮酒作乐视为人生一大乐事,每天变着花样寻找乐趣。在这些士人们的创新发展下,

酒令褪去了之前的沉闷,多出了许多玩法。比如“骰盘令”、“打马”、“骨牌”等。三月三这一天,人们还会举办“曲水流觞”的宴会,就是人们按列坐在溪水旁,把酒杯斟满,放在水上漂流,酒到谁的面前,谁就要举杯饮之,且还要赋诗一首,诗作不出便要罚酒三斗,这其实也是一种酒令——“曲水流觞”。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唐宋时期,酒令文化走向成熟

唐朝时的酒令文化发展臻于成熟,后世通行的酒令文化大多都可以在此找到源头。

皇甫松的《醉乡日月》是唐朝的一部酒令专著,书中记载了当时酒令的程序:“立一人为明府, 所以规其斟酒之道。 每一明府, 管骰子一双, 酒杓一双, 此皆律录事分配之, 承命者法不得拒。”

这里面的“明府”就是总令官,起到监督、维护秩序的作用,“律录事”是“明府”的助手。其中“律录事”要擅长酒令的玩法、通晓音律,还得会喝酒。

伴随着酒令的盛行,民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职业——“酒伎”。

唐朝承袭胡人之风,酒宴上有歌舞助兴的习惯,这样的风气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酒令——“抛打令”。所谓“抛打令”,就是用一个彩球,在宾客之间互相抛来抛去,且随着乐曲的节奏,这些宾客需要做出特定的舞蹈动作。如果是送别酒宴,就用柳条取代彩球,行令时,柳条在宾客之间传递,当乐器一停,柳条落在谁手里,谁就要罚酒。

宋 赵与时《宾退录》卷四:“本朝欧阳文忠公 作九射格,独不别胜负,饮酒者皆出於适。然其説九射之格,其物九为一大侯,而寓以八侯,熊当中,虎居上,鹿居下,雕、雉、猿居右,雁、兔、鱼居左。而物各有筹,射中其物,则视筹所在而饮之。”

宋朝的欧阳修创造了一种新的酒令叫做《九射格》。玩法比较简单,就像今天的飞镖打靶一样,不同的是,九射格上没有今天10环8环那样的圈圈,它上面是9种动物,最上面是虎,然后顺时针依次为雁、兔、鱼、鹿、猴、鸡、雕,中间为熊,行酒令前准备九根酒筹,上面各画一种禽兽,众人随机摸选,然后大家轮流射靶。酒筹图案与射中图案相同则喝酒。比如射到兔,之前拿到酒筹图案也是兔,那就要罚一杯。不难看出,行九射格酒令,无胜负之分,主要是靠运气。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骰子在宋朝的时候已经演变成骨牌了,老百姓们使用最多的还是博戏中的酒令。据《 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可知博戏又分大博、小博。大博的行棋之法已不可考。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方法是:两人相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当中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鱼两枚,置于水中。比赛双方轮流掷琼(即骰子),根据掷采的大小,借以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将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成为骁的棋,便可入水“牵鱼”获筹。获六筹为胜。未成骁的棋,就称为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放弃行走的机会而不动,散棋却不可。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酒令文化达到巅峰,典籍涌现

明朝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酒令文化的发展也越来越大众化,而且种类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酒牌的兴起。

明代黎遂球《桐阶副墨》中说:“凡牌之用,有数适焉。大可一寸,高倍出之, 厚皆盈指,便易挟以堦游,一也;灵活可思,二也;无弹琴坐隐之烦,三也;可容至四人,以作酒政,多至十人而赢,四也;可以聚谈不厌,五也;附以韵语, 分而赋诗,六也。”

这个时候的酒牌(也称叶子戏),操作简单,娱乐性强,可以多人参与。酒牌上的内容大多以历史人物为主。截至明朝中叶,画的人物大多是武将形象,不少是梁山好汉,陈洪绶所绘的《水浒叶子》为其中绝品;往后,很多文人、画家加入了叶子和酒牌的制作工作,人物形象也多样化,质量自然也大大提高。

清朝的时候,商品经济在明朝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产生的就是各种酒楼茶馆酒令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关于酒令文化的著作在明清时期大量

涌现,其中的集大成者莫过于俞敦培的《酒令丛钞》。

清 周长森《酒令丛钞序》:“以上使下为之令,若举觞促坐,迭为盟长,听其约束,有举必行,有禁必止,无宾主百拜之繁,罕饮无算爵之罚,亦谓之令。然则令酒也,酒亦以令行。且令者善也,有择著而从善之义也。”

俞敦培搜采汇集古今酒令辑录而成,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大类,各为一卷,共四卷。全书共收录酒令355种,“引经据典分韵联吟” 者为雅令, “俗不伤雅,不费思索,可以通行者”为通令,需要酒筹作为工具的酒令叫筹令, 古令则是指从古代流传至今者。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结语

中国古代酒文化发达,与此相对应,产生了独特的酒令文化。酒令文化萌芽在先秦时期,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于清朝形成完整的体系,达到巅峰。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其实更像是人们幸苦耕耘、努力提高生活水平的一个发展历程。酒令不单是雅俗共赏的饮酒助兴游戏,其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值得我们深思。

从“飞花令”讲起,浅谈中国古代酒令文化的发展历程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