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能是古代统帅所必须的?

飞龙在天9783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笔者认为要有以下几点要素:

以最小的代价失败

古代统帅所必须的当然是能打胜仗,但是百战百胜的将军是很少的,真正的名将是能在失败的时候仍然能能保持建制撤退,将失败的代价降为最低。

廉颇:

廉颇与秦军长平对峙,廉颇知道,秦军锋锐,他没有必胜的把握。于是采取了坚守不出,疲乏秦军的策略。虽然这个策略不可以战胜秦军,但是在不胜的处境下,代价是最小的。

冉闵

冉闵最开始展露头角就是在后赵皇帝石虎一次打仗失败的时候,众人皆溃,只有他的的军队是保持建制的撤退,将战争失败的代价降为最低。

自己会善于统兵

题主所说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虽然统兵不如韩信,不如项羽,但是在除了这两个人之外的将领中,刘邦是最强的。后期从他的战绩来看,单挑各个异姓诸侯王,未逢败绩。因此,刘邦对付其他人可以,只是单单对付项羽需要兵仙韩信的帮助而已。他留韩信是为了对付项羽,等项羽一死,韩信就没有用了,之后果然也将之杀死。


这里对比一下刘邦与项羽:

刘邦就是不折不扣的帅才,而项羽就是所谓的将才。

的确,刘邦出谋划策比不上张良,攻城掠地比不上韩信,治国之道比不上萧何。但是他能统领这些将才,在彭城之战之中,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精兵打败,刘邦落荒而逃。

但是,他通过此战,将站在项羽那一边的诸侯,全部拉到了自己的这一面。反观项羽,暗道本来支持自己的诸侯跑到刘邦那边,便气急败坏的攻打,于是将诸侯们全部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从这个层面上讲,项羽是赢了战役,输了战略;而刘邦是输了战役,赢了战略。


心说历史


将才与帅才有很大区别,大将军需要具备统领军队, 制定有效的战役战术,为打赢战争具备自身优秀的军事能力。

帅才却是一个国家命运的支柱之一,古今中外概不例外。凯撒 ,汉尼拔, 拿破仑, 苏沃洛夫, 朱可夫等等。我国古代历史人物:姜子牙, 孙武, 吴起, 管仲, 乐毅 , 商鞅, 嬴政, 白起, 项羽, 张良, 韩信, 周亚夫, 刘秀, 诸葛亮, 周瑜, 李世民, 李靖, 忽必烈, 刘基, 康熙等等, 这些重要人物对于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崛起, 推动历史前进起到了中坚作用。

帅才们或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或亲临前线带兵拼杀, 挥斥方遒,他们不仅深谙兵法, 统领全局, 拿捏轻重。因为 , 统帅的决策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所以一个帅才, 他必须具有政治 , 治军, 经济, 外交, 历史, 艺术, 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 并能够灵活运用。派兵遣将指, 挥若定,危机时刻面对泰山压顶而气定神闲, 闲庭信步!

一个统帅应该是一个信仰的鼓吹者,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苏沃洛夫在战争时期经常到连队与士兵们同吃同住, 嘘寒问暖, 甚至亲临前线,更精确掌握战争信息,更体现“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一个统帅需要坚强的意志, 精神上要催夸对手。面对形势恶劣,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泰山压顶而不动容!万不得已要有赌徒心态, 切忌优柔寡断, 成大事不拘小节, 壮士断腕 ,,,

电视剧《亮剑》有一段的经典对话: “铁嘴钢牙木头屁股, 要坐得住,世间上的热闹你不可能全部赶上。有些东西, 你只能用眼睛去看, 用心去感受, 用胸去扩张,,,你懂了吗 ”?将才说: “不懂” , 帅与将就是这个级别。

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 它的贵重在于经历过千锤百炼 , 在于铸剑师倾注了满腔心血,在它身体里加注特殊成分。所以, 他就成了历史前进的重要推手。

个人观点, 欢迎评论, 谢谢。





游半知


古代的开国皇帝大多是穷苦出身,自小离开父母,身上有股流氓气质。从刘邦到朱元璋,都是从底层的小人物一步步走向人生巅峰。他们身上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情商高,会来事,懂得拉拢人心,又御人有方。

对照我们现在职场,同样的道理,能力再强,如果情商不够,也做不了领导。相反情商高,会来事,懂得讨好上级,会有更多的提拔机会。




米粒特


你现在普通上班族,你很难胸怀天下,高瞻远瞩,但是,如果你现在开一家小公司,然后一步步做大,在做大的过程中不断吸引人才,做大做强,成功上市,你就是上市公司老总了。

明白没?人才可以培养出来的,将帅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主公也是一步步成为人才的。

朱元璋乞丐出身,最后也做了开国皇帝,

刘备看起来啥都没有?先说说他的硬件吧!

有富商出钱支持他打天下(张世平、苏双),后来的糜竺糜芳兄弟一直支持他,他有自己的嫡系班底关羽张飞等,有钱有队伍有地盘,这就是他的硬件。

再说软件,他胸怀天下、有胆识有谋略、有领导能力、驾驭能力、决策能力、

刘备刘邦都是一样,不懂他们的人自然认为他们没什么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把带兵打仗当才能,对帝王来说,这恰恰是最没用的东西,

不是有句话说的?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

武将只是战术上的才能,而军师、帅才、主公负责的是战略路线。

战术的才能一眼就能看出来,战略的才能一般人看出来。

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英雄惜英雄,英雄们看刘邦就是大英雄,普通人看刘邦,那就是没啥才能的小人。


南朝居士


1. 训统分离。在和平时期,有一些固定的军官去训练失

败。到了真正需要上战场时,皇帝会任命一位高级将领。 由这位大将统领全军,率领部队去打仗。在和平时期,高级将领是没有实权的,不可能随意调动部队。即便需要调动军队,也 需要虎符。在这种状态下,大将军的确手里握着军权。但是他与将士们的感情并不深厚,只是按照皇命去打仗而已。一旦战事结束,就要将兵权归还给皇帝。

2. 职不久任。意思就是,一个大将军,不会在统帅的位置上呆太久。除非在战乱年代,要一直战争,才会打破这种状态。在战乱时期,皇帝是不敢随意更换统帅 的。毕竟面对豺狼虎豹,需要时刻警惕,随时保持战斗状态。一旦随意更换统帅,便会给敌人可乘之机。到了没有战争的年代,统帅的任职时间不会太久,会轮换着来。对于皇帝来说,只要统帅不再一个地方呆太久,就不会拥有他自己的核心力量,也不会危及皇权。这种想法也是对的,一个人 再厉害,也不可能靠着一己之力去造反。没有自己的军队,也就没有造反的底气和自信。

3、互相制衡。一般来说,部队都不会在一起驻扎,大概会分成几个部分。当有战争需要时,才不至于一败涂地。皇帝将部队分为多个部分,驻扎在不同区域。主要目的就是相互制衡,不让一人独大。每个队伍可以相互合作,也可以相互牵制,才能令皇帝放心。在每一支部队内部, 设有监军。主要负责监督统帅的行动,并且传达皇帝的旨意。4、粮草分批。在每一次战事将其之际,兵马还没有行动,粮草就要先行。因为打仗的士兵们与马匹,都需要粮草。控制了粮草,等于控制了整支部队。如果前方有部队,后勤方面却没有保障,早晚都会一败涂地。而皇帝则会牢牢控制粮草,前方 需多少,就会派人送去多少。不会一次性送很多,而是分批送过去。

5、控制人质。当皇帝派大将军出征,他的家属或者儿子是不能随行的,必须留在京城。在出征之前,皇帝 会给予很多物质奖赏,也会好好安慰,让大将军能够放心去打仗。但是会留着他的家人做人质,让大将军也有束缚,不敢造反。毕竟能够胜任大将军的人年纪都不会太小,如果真有造反的想法,还得考虑全家老小。除非不在乎家族人的性命,不然是不会造反的。

这就是皇帝的智慧,通过颁布一些制度,再利用一些权术,控制着整个队伍。事实证明,皇帝的这些做法还是很有效果的。当战事发生之后,不可能没有指挥者。他会任命有能力的人去前线指挥,但是这份军权只是暂时的。当大军班师回朝时,需要将兵权归还给皇帝。这些方法,对皇帝和大将来说都是有好处的。毕竟皇帝将国家的主力军都交给大将军,留着对方的家人,也是很正常的。当然,也有一些大将,不在乎家人的性命,只想造反之后自己做皇帝。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人,皇帝只能自认倒霉,别无他法。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一秒萌萌哒


带兵打仗,只是战术型人才。而统帅是战略型人才。

刘邦与朱元璋看似没有什么才能,因为他们并非是技术型人才,又没有立下赫赫战功,还不像诸葛亮刘伯温那样能掐会算。

但是,此二人善于招揽人才为已所用,善于纳谏,善于集思广益,善于整合资源,善于等待时机,善于将将而非将兵。再加上些许运气,因此,能从平民到皇帝。

优秀的统帅都会学习兵书,不过有的是先学后实践,有的是先实践后学,纸上谈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没有理论指导也不行。

对古代的将领来说,没有军校,增进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对领导,在名将身边能学到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唐初名将很多都是在军神李靖手下先当下属,而后在独立领兵,还有赵匡胤,跟随郭威受益良多,连政变都如出一辙。所以古代很多将门虎子,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学习,自然成长的也快。

对没运气跟在名将身边的人来说,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也不是没可能,在军队基层确实能学的少些,但看惯了猪跑,也就不用吃猪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个什么奇谋妙计才行,只要能管住军队,让士兵进退有度就可以称为名将了,而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的统帅在这方面有优势,如果再有些天份成为名将也很容易。



当代曹植


作为一个军事统帅,就好比总工程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

要懂得宣传、情报、通信指挥、物流、统战、农业、地理和气象、应用数学、人力资源、军工技术、教育培训、思想政治、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知识。

再说的详细一点,作为统帅,你得知道:

一支10万人的军队,一天吃多少粮食,喝多少水,粮食要多少民夫运送,或者在哪里能买到,哪个地方缺水。

武器盔甲的损耗速度,弩箭的消耗量,运输途中的耗损比例,运输车队的行进速度,以及路况地形对后勤运输的影响,你必须了如指掌。

如果是深入敌国腹地打个两三年(王翦灭楚),你还要想清楚怎么过冬。

你还要搞清楚,储备好这些物资要花多少银子。

还要结合帝国的财政状况,考虑好一旦战局胶着,帝国能坚持几年?

如何做好宣传工作(或者说洗脑),让士兵和百姓认同你发动战争的合理性,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在平时,如何搞好情报收集工作,刺探敌国的山川地理、关隘分布、行政组织结构、民风民俗、物产分布和产量、人口情况,

摸清楚敌人的军事资源分布,军事主官的个人资料,以及他们的内部政治形势,财政状况。

还要督促工匠,对战争装备进行改进,使储运更方便、降低成本、提高杀伤力。收集士兵和低级军官的意见,指导实际生产。最终确立一个完善的机制,提高军工效率。

推动退休将领到军事院校执教,搞好教研工作,分析以往军事斗争中的经验教训,编写成教材。

面相全国,招收优秀的年轻人入伍。

制定良好的人才遴选、培养和晋升机制。

搞好军队的内审纠察工作,打掉负面影响很大的老虎。

严控士兵的组织纪律。

战争一开始,你就要规划行动路线,想清楚进退的路线,这要求你对中国的山川地理非常熟悉。

战争过程中。

如何保证信息通路畅通,指挥命令顺利到达各军,并被正确理解。

战场上如何识别敌我。

怎样侦查敌情,搞清楚当前地图上敌人的数量、兵种、军队质量、指挥官是谁、分布情况、物资储备状况,摸清楚他们的后援情况。

对下属们的表现,也要了如指掌,一场仗打赢了,是谁的功劳大。

有哪些出色的年轻人值得培养,如何鼓励他们,对那些办事不利的手下,如何惩罚或者抚慰。

并且分化瓦解敌人,试图团结他们内部的中间势力,拉拢他们的附庸国和仆从军。

作为古代军事统帅,是如何掌握这样繁多的知识的。

比如霍去病,他年纪轻轻,怎么知道这些东西?



北城冉冉


我个人认为领袖气质最核心的是责任感。一个人能承担多少责任,他就能领导多少人。

我们作为普通人,承担起了家庭和社会给予的责任,有时都会觉得不堪重负。但领袖,不仅需要承担这些责任,还要主动承担起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责任。当然作为领袖他不仅要承担起这些责任,还要把这些责任承担好。一个人,如果能承担起一个集体的责任,他就能成为这个集体的领袖。

那怎么做到承担责任呢?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要能抗事儿,面对任务的时候不退缩不逃避,能发挥重大作用,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或者组织大家高效地完成任务。二是关心集体其他成员的利益。要把他人的事情,他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事情和困难,用心去解决。这样才能赢得他人对你的爱戴。

至于其他的智商,性格,外貌,个人魅力,演讲能力啥的啊,我认为都是细枝末节,不是决定性因素,这些只能影响领导风格。


周周周树人


首先,优秀的统帅都会学习兵书,不过有的是先学后实践,有的是先实践后学,纸上谈兵固然不行,但一直没有理论指导也不行。

对古代的将领来说,没有军校,增进军事技能的重要手段就是跟对领导,在名将身边能学到很多人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唐初名将很多都是在军神李靖手下先当下属,而后在独立领兵,所以古代很多将门虎子,就是因为他们从小就能接触学习,自然成长的也快。

对没运气跟在名将身边的人来说,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统帅也不是没可能,在军队基层确实能学的少些,但看惯了猪跑,也就不用吃猪肉了,更重要的是古代打仗不是非得有个什么奇谋妙计才行,只要能管住军队,让士兵进退有度就可以称为名将了,而从基层一步步升上来的统帅在这方面有优势,如果再有些天份成为名将也很容易。




书生系


深谋远虑,善纳良策;争取民心,征抚兼施;重视战略基地建设,实行屯田,发展经济,减轻民赋,安定社会秩序;治军严整,赏罚分明;善任将吏.兼收并蓄,用兵灵活,力争主动,面临危局,临阵若定,善于捕捉战机,抓住作战关键,出奇制敌。孙武: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白起:最善于野战围歼;韩信最善于灵活用兵,以少胜多;曹操:最善于纳谏;李世民:最善于后发制人,疲敌制胜;李光弼:最善于防御;岳飞:最为全面的统帅;成吉思汗:不用多说;朱元璋:最卓越战略家;努尔哈赤:其事迹与成吉思汗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