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在死之前回忆当初继位时的诏书,被自己改的一幕,大家认为有没有可能是真的?

爱历史的小蜗牛


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广受置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康熙后期,九子夺嫡过于厉害,康熙立了太子,可是太子并不是最优秀的,两度被废黜,雍正与老大,老十四,老八都觉得自己有希望,所以就斗得厉害,那么在康熙死的时候,肯定就没有那么顺利,肯定会来点什么血雨腥风之类的。

第二,雍正的生母德妃的反应过于奇怪,她甚至说,雍正能继位,并不是她所期待的,她还拒绝了雍正给她上的徽号,还拒绝搬到太后应该住的宁寿宫,而是住在永和宫,雍正元年五月即病逝,德妃始终认为应该是老十四当皇帝,而不是老四当皇帝。

第三,雍正对兄弟们过于苛刻,甚至对自己的儿子弘时也如此,还将弘时过继给自己最讨厌的老八,没多久也死得不明不白。

第四,当时一个意大利人,就在畅春园,他记载说:康熙驾崩的时候,不安的大声呼喊,肯定出了什么不一般的事情。

第五,雍正的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很多士绅地方和读书人,他们很乐衷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捕风捉影,没有实际的证据来表明,而被民间津津乐道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这里面有两大硬伤,当时应该有满汉蒙三文,再者于也应该是繁体字,还有不会只说十四子,而应该说皇十四子,不管怎么样,这条肯定说不通。

至于为什么那些回忆的一幕,因为,如果只是单独的口述,肯定不够形象,还得再配上这些场景,就能很清楚的表达出雍正当时所受到的污蔑与质疑。

雍正继位的诏书是有,不过,那个既不能说明雍正继位的合法,也不能说非法,因为那是雍正的人写的,康熙临死的时候,也不可能写一个诏书出来。

不过,所谓的谁主张谁举例,要认为雍正是篡位的,还得再多一些证据才可以。


历史简单说


雍正矫诏篡位之说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愚以为有这么几点。一是康熙驾崩的突然性,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之前数月还状态甚佳,巡幸游猎,不在话下。当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病重,没几天就驾崩了,事发突然,不得不令人存疑。二是雍正继位的意外性,康熙六十年至六十一年,最得圣心的要数十四阿哥胤禵。胤禵位列大将军王,手握重兵,又得康熙信赖,满朝文武或许皆认定胤禵会是后继之君,但意外就意外在,最后继位的却是冷面王胤禛。三是雍正继位后,一系列新政得罪了大帮士绅,加之雍正的政敌,八爷党等人作怪,雍正矫诏之说也就开始甚嚣尘上了。



那么雍正到底有没有矫诏呢?这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而且一直被争论了数百年。有人说雍正矫诏篡位,也有人说雍正是无诏篡位。流传下来的康熙遗诏,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辽宁省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遗诏证明"十"字改成"于"字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在那个年代,於字是这么写的。

而且,遗诏分满、汉、蒙三种文字。并不是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的。驳斥了矫诏传位说,康熙的遗诏就能完全让人信服吗?并不能。康熙遗诏乃是雍正登基后昭告天下的,并不是康熙的真迹。雍正继位后,是完全有能力命人伪造出一份遗诏的。

没有确切的证据,雍正是否篡位仍是一个谜题,我们只有等待越来越多的实证,才能解开这历史之迷。

雍正王朝中,通过曾静的叙述,一幕幕画面,出现在雍正的脑海中。"弑父,逼母,屠弟"这些故事令雍正心惊肉跳,直冒冷汗。根据这些画面,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


康熙驾崩,完全是因为喝了胤禛进的汤药。之后,雍正与隆科多密谋,矫诏登基继位。因为母亲乌雅氏反对雍正继位,雍正又逼死了自己的母亲。然后就是雍正对兄弟们痛下杀手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果第一条弒父成立的话。那么第二条逼母及第三条屠弟也是极有可能的。毕竟雍正的兄弟们,除了老十三、老十七外,在雍正朝活的潇洒的并不多。史料记载,老三老八老九皆死于圈禁之中,八爷九爷在雍正四年(1726)就归天了,三阿哥胤祉则于雍正十年死于禁所。老十,老十四一直被圈禁,在乾隆年间才重获自由。雍正对兄弟们不友好是事实,那么雍正有没有弑父篡位逼母呢?

雍正王朝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成的,也呈现了开放的观点。关于雍正合法继位和矫诏篡位这两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雍正弑父、逼母的可能性极小。毕竟康熙被称为清圣祖,一生可谓阅人无数,如果康熙对胤禛、隆科多的脾气,心性都不了解,又怎么可能委以重用呢。康熙可能一直在替雍正布局,否则,也就没有隆科多,年羹尧的节节高升了。如果没有雍正的铁腕改革,清朝也不会有康乾盛世,康熙传位雍正,方体现其圣明,反之,康熙如果传位给其他阿哥,大清或许不会有276年之久。


风雪梦不逝


首先现在很多人认为雍正是篡位的主要依据,就是在当时雍正篡通隆科多将遗诏上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其实这根本不可能,当然其原因不是什么汉字的十与于是跟满文不一样的什么的。



究其原因在于康熙的遗诏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这段话。在现今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的“康熙遗诏”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什么“传位于四子”这句话,而只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舆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这样的一句康熙要将皇位传给雍正的话。



当然并不是说“康熙遗诏”说要将皇位传于雍亲王皇四子胤禛,雍正的继位就是完全合法的。实际上在当时这份遗诏是在康熙逝世,雍正登基后才颁布天下的,这份遗诏也并不是康熙自己写的,而是雍正叫自己的亲信重新整理拟定的,然后再颁布天下的,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可能从“康熙遗诏”上看出雍正是篡位的。毕竟这份遗诏都是雍正叫自己的亲信重新撰写的,他怎么可能会在遗诏中流露出任何他是篡位的意思呢?



实际上现在很多史学家怀疑雍正篡位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康熙遗诏”,而是因为其他的一些让人很疑惑的历史记载,就是这些模棱两可的记载才让有些史学家认为雍正的登基并非是名正言顺的。

在《清史稿.本纪八》有这么一段纪载“甲午,上大渐,日加戌,上崩,年六十九。”,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是突然驾崩的,也就是很有可能康熙根本就来不及留下任何的遗诏就去世了。毕竟在这一年康熙还在四处巡视,比如十月“上幸南苑行围”,所以康熙的身体在去世前一直都还是好好的。



也就是如此可能康熙根本就没想到自己会走,又怎么会立遗诏呢?想想看一个前些天还是好端端的人,他会想到为自己立遗嘱吗?哪怕是康熙十二月有些不舒服,我想他也只会认为自己老了得些病很正常,并没有想到自己会死。

而这或许就能解释为什么当年康熙临死前为何只有隆科多一人在旁,而其余的朝中重臣、皇子皇孙都没有在身边。因为康熙压根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死,他之所以就只传诏隆科多一人前来,其目的就可能只是想了解自己生病的这段时间朝中的动向是如何的。毕竟此时的康熙还在圆明园,而不是在紫禁城中,很多事情他必须得靠亲信密报他才知道,而隆科多就是这个密报的人。



要知道隆科多当时可是步军统领,而且还被康熙赋予了监视被圈禁的废太子爱新觉罗·胤礽和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以及京师内的宗室王公和部院重臣动向的责任。所以我们或许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康熙召见隆科多并不是为了临终托孤,而只是为了了解他身体不舒服的这段时间,朝中的那些重臣在干什么。



那么既然都没有这种遗诏的产生,雍正又何来的继位呢?而且再加上雍正继位后,又让隆科多封锁京城九门,不让京师的人进也不能出,直至雍正正式登基后才解除禁令。这点似乎也在昭示着雍正登基的合法性。当然不管如何,康熙或许只是来不及口述遗诏,在他的心里或许雍正就是最适合的人选。



毕竟在康熙临死前,雍正可是被康熙挑选出“恭代祀天”的皇子,而在那个时候能被挑选出替代皇帝去祭天的皇子,非储君不可。所以可能那个时候雍正就是康熙心中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吧!但是不管如何,雍正是如何继位的,康熙在临死前说了什么?这始终都是一个谜。


澳古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先说结论:据考证众多史料,雍正继位,有他多年努力的必然性,也有封建道德和法律的合理性,篡位或改遗诏,从现在,所掌握的证据看,是立不住脚的,或者说,证据是不充分的。

下面我们来说原因:

▶雍正改遗诏,是低级错误,不可能犯。

关于改诏,普遍说法为:“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胤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篡了位”。

但凡了解清代皇子的称呼方式和遗诏起草、发送程序就不可能,被这种说法蒙蔽。那时候书写皇子顺序必须加上“皇”字,如皇四子、皇十四子之类。可见将“皇位传皇十四子”中的“十”改变“于”,只会出现“皇位传皇于四子”的笑话。更何况当时首先写就的遗诏是满文而不是汉文,将满文之“十”字改为“于”字绝不像汉文那么容易。胤禛向来聪明过人,谅其不会干出此等蠢事。

▶说雍正毒死他老子—康熙,而后自立。这个也很扯淡。

关于下毒,大家是这么说的:“康熙老爷子病了,于是胤禛派人送加了毒药的人参汤”,于是老爷子就一命呜呼,来不及立储君,就驾崩了,雍正从而自立为帝。

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在世期间,最反对喝人参汤。康熙皇帝此次生病,患的又是重感冒,感冒发烧之际,岂肯以火益火?其次,雍正若真下毒以求自立,当时康熙派他代办祀天大典,他完全没有意料到康熙会突然驾崩呢?直到康熙急诏他,他才慌忙赶到?因此,说下毒太扯了。

▶隆科多假传圣旨,更靠不住。

还有一种说法:“康熙病重,降旨召胤禵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若康熙真的料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以他的精明,他肯定要把储君之事处理好,因为他很清楚,他的那一堆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而他生病到他去世,足足有8天时间,完全足够他办清楚这件事了,但他没有,又怎么可能下诏召回十四呢?另外,为康熙皇帝起草诏书,按例由内阁撰文,交兵部所管驿站发出。隆科多只是负责宿卫,不是内阁大学士,也不是兵部堂官,无论如何,也不能一手遮天,包办一切。

▶雍正继位,有历史的必然性

康熙第二次废太子以后,胤禛就积极加入储位之争中,但他生性谨慎,毫不张扬,一切都在秘密进行,主要做了2件事:

一、尽一切可能,获得康熙的信任和宠爱,表现在,办差尽心尽力、对待兄弟宽慈仁厚,即使废太子,他也没有落井下石,对争夺储位的几位亲王的劣迹,他从未揭发,经常请老皇帝赏花看戏游园,享受天伦之乐。这一切赢得了康熙的大加赞赏。

二、千方百计壮大队伍,扩张势力。

多年细心经营,谦卑做人,他拉拢了川陕总督年羹尧、湖广提督魏经国、副都统常赉、四川布政使戴铎、河南开归道戴锦、兰州府同知沈廷正、清江理事同知马尔齐哈、内阁中书博尔多、步兵统领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等等。这个集团人数虽不算多,但活动能量却大得出奇。甚至还将康熙皇帝十分信任的大学士李光地也拉到自己一边。兼以其中一些人如年羹尧、隆科多又身处要津,在当时就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正是在这些艰苦细致工作的基础上,胤禛才在康熙皇帝死后顺利地继位为君,在康熙末年的争储斗争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最后,影视剧作为艺术,对历史不可能一味尊重,需要留给观众一些想象空间,但作为历史,我们需要尊重客观事实。

我是七分读书,分享历史,趣味读书,欢迎关注,谢谢您。


七分读书



首先确定一下问题是就雍正王朝电视剧来说,那么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题主肯定没有好好看电视剧!雍正临死时是看了老八的信以后产生幻觉,觉得老八来了。

至于改诏书那一幕,是湖南曾静交代谣言内容之时,配合的画面,并非是真的。因为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雍正的继位是无可争议的,第二十集已经给了观众很明确的答案了,那便是雍正根本没有篡位。

说完电视剧,宋安之再来说说真实历史。

历史上雍正是否篡位的确有争议,虽然诏书不能改。但问题是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而是康熙驾崩以后,先由隆科多口宣,在三天以后遗诏才正式出来。

遗诏的确不能改,但三天时间,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当然也不能以这个来确定雍正是篡位的,只能说有所争议。

而且康熙晚年对老十四和老四态度其实也有点暧昧。说想传位老十四吧,可老十四这个大将军王自始至终爵位不过贝子,并非是王爵。说想传位老四吧,虽然让老四去祭天什么的,但对老十四也的确很是重用。

关键是康熙其实死的有些突然,不然怎么可能没有留下遗诏或者明确指定继承人呢。

所以雍正是否篡位的确有所争议,不过宋安之说这些并非认为雍正是篡位,只是客观简单的说说这个争议,还请大家理智看待。

以现实来看,雍正登基以后,治理国家还不错,不管是不是篡位,最起码在那个历史时期,他走上了历史舞台,还是没错的。


宋安之


这基本可以认为是假的,雍正应该是康熙钦定的皇位继承人,雍正在遗诏上做手脚很难。

直到今天,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觉得雍正皇位来路不正,主要是在康熙驾崩前,只有胤禛在身边,之后康熙都死了;许多人都怀疑是雍正搞死了康熙;随后宣读的遗照说传位于四阿哥胤禛,而许多人却质疑这份遗诏是雍正篡改的,本来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禛却把“十”改为了“于”。这是今天雍正皇位来路不正流传很广的说法。

这里不打算证明这种说法究竟起于何时,就说一下:雍正想要达到瞒天过海的难度有多难。

首先:清朝从入关时候开始,就进行了汉化,圣旨(包括遗诏)都使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汉子用的是正楷。就是汉字可以改,满文咋改?

其次:清朝圣旨上写的汉字可是繁体字,并不是今天大陆通用的简体字;汉字简化是近代的事,“于”字的繁体写法是“於”,当时根本没有“于”字的写法,就是改了,这种造假很容易被识破的。

再有一道圣旨是康熙年间的:

前为汉字,后为满文,表述的内容相同。里面用的:“于”字是繁体字“於”,那个时候没有人用“于”。


过去即历史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胤禛在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但在野史中,却说雍正是篡权夺位,非法继承。即使像《雍正王朝》这样的历史大剧,也间接采纳这种野史说法,那么,康熙的遗照真的被雍正篡改了吗?


据野史记载,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因为皇十四子胤禵战功显赫,富有威望,康熙有意传位于他,在临终最后几天,曾下旨召远在西北的胤禵回京,是雍正的心腹隆科多从中作梗,藏匿圣旨,导致康熙去世前,胤禵不能及时赶回,于是,隆科多便假传圣旨,拥立雍正继位。另一种说法是:康熙在遗照中说传位十四子,被雍正和隆科多在十字加了一横一钩,就变成传位于四子。这两种说法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漏洞百出。

首先,康熙下旨有折固定的程序,康熙要召回皇十四子允禵,应先有内阁起草诏书,经康熙御览后,再有兵部传到允禵手中。隆科多既非内阁大臣,又非兵部尚书,根本不可能接触到圣旨,哪来藏匿之说!

篡改遗照更是无稽之谈,康熙的遗照是有满汉两种文字书写而成,至今还保留在故宫博物院。满文中的十字与汉文截然不同,根本无法篡改。即使汉文遗照中也是写着传位皇四子。按照野史所说:应是传位皇于四子,显然遗照中不会犯如此低级的语言错误。



再者,康熙生前虽没有公开传位于哪位皇子,但从他对雍正的情有独钟中就能看出端倪。早在康熙四十八年,雍正就被封为雍亲王,在诸多皇子中地位最高,先后22次参与祭祀活动,次数远在诸皇子之上,康熙曾对大臣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必能志承大统”。还有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宠爱有加,正说明康熙的爱屋及乌。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野史,主要是雍正推行新政,得罪很多读书人,再加上他杀戮功臣,逼死兄弟。造成了一些读书人对他的不满,因此,才故意编造野史诋毁雍正。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关于雍正继位,其实没什么好说的,篡位说应该都是雍正那帮兄弟编出来的!有一点可以证明雍正是康熙钦定的帝位,那就是康熙晚年,曾派雍亲王也就是后来的雍正代替康熙前去祭天,这是只有皇帝才能干的事情,也早就暗示了皇位继承人!同时这也证明了康熙式教育的失败!康熙教育很像我们今天的教育模式!康熙十分重视对皇子的文化教育,这些皇子们每天都在严格监督下读书学习,日日早起晚睡,假期都很少据说一年只有五天,年年如此,但是却忽视了对他们道德品格的培养,导致教育出来的皇子多数文化足够高道德不怎么样!连起码的孝道都没几个遵守的,麻木不仁,争权夺利,结党营私,没点文化的人还真玩不成这么高级的乱政!为啥后来雍正的兄弟那么惨,就是自找的,大家看看十三爷就知道了,除了十三爷,其他的兄弟基本每天都在帮倒忙,整天造谣雍正篡位,联合王公大臣反对雍正新政,更严重的是还搞出来什么八王议政,想把雍正权利架空!逼得雍正把他们搞死搞臭!你要有这种兄弟,估计会比雍正更狠!支持雍正的十三爷,基本证明了雍正对真正兄弟的态度!雍正继位后,其他王爷需要改字避讳,胤改为允,特批十三爷胤祥不用改,十三爷自己还是用允祥上奏,不越礼,要是换成别的王爷早就翻天了


郭氏三段论


首先不得不说题主看电视剧不是很仔细。这一段并不是雍正临死前回忆的,而是导演为了配合曾静的演讲杜撰出来的一个情节。那曾静为什么要演讲?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情节?其实原因都是在八爷逼宫失败后引起的。

八爷胤祀联合四位旗主王爷入关逼宫,最后十三爷带病之身夺取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权,帮助雍正绝地反击,赢得了逼宫的胜利。八爷被流放,流放前他将自己身上的1000万两分配给了自己的家奴,奴才在回家途中到处散播雍正的位置来的不正当,京城的舆论中心,伯伦楼里边也有相同的说法,说是雍正继位当天和隆科多配合,将传位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四阿哥。曾静借题发挥,四处宣扬,雍正列了十大罪,是十恶不赦的人,杀父弑母,残害兄弟。



曾静被大理寺送到了雍正跟前,大理寺的官员说自己不敢审问,其实就是给推行新政的雍正难堪。李卫回京得知这一情况到牢里收拾了曾静一通,被罚了一年俸禄,李卫对雍正真的中忠心的没话说,小名儿“狗儿”真的没取错。雍正亲自接见曾静。曾静在和雍正中聊天的时候,出现了这一段回忆。其实是曾静是个读书人阅读了明朝遗民吕留良的相关文集,这篇文集中对雍正和清朝多有诋毁之处,所以年老的曾静就借题发挥。最后雍正宽宏大量,也没有为难曾静,反而放了他。



其实在历史上,确有此事。吕留良是明末遗民,没有接受清朝的征召,出家为僧,著有许多文集,其中不少反清言论。曾静阅读后,鼓捣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被岳钟琪带到了雍正面前。雍正确实没有为难曾静,而是把吕留良的家人流放,并将吕留良从坟墓里挖出来戮尸定罪。雍正放的曾静,但是乾隆后来继位以后却没有饶过他,乾隆又重新把这件事翻出来,将曾静以诽谤罪凌迟处死。这是清朝文字狱里边的一个有名案例。


关于雍正将传闻十四阿哥改为传位于阿哥的言论一直出现在民间和野史中。但是这个传言基本是野史杂谈,已经被否定。满清诏书满汉双语,再加上“于”繁体字为“於”,要改也没有所说的那么简单。《雍正王朝》里边第19集,20集,就演到了康熙皇帝在评价八阿哥,十四阿哥后,最后选四阿哥为继承人。雍正是不可能回忆,自己改诏书的情景。至这个情景设定不过是增加了电视剧的趣味性和观众的想象空间,让观众对于剧情的推进更加明了。


红雨说历史


雍正是不是篡位登基历来争论不休,《雍正王朝》采信了雍正篡位之说。

据传,康熙遗诏,传位与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了“于”,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遗诏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汉字“十”改成“于”容易,满文“十”改成“于难”。再者,按照清朝行文格式,诏书中,十四子前必须有个“皇”字,“传位十四子”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把“十”改成“于”就变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意思就不通了。

随着博物馆开放,康熙的传位诏书公诸于众,人们发现诏书行文规范严谨干净,没有任何修改的可能和修改痕迹,更确信上述说法纯属杜撰。



既然此说法不靠谱,那为什么《雍正王朝》要采信这种说法呢?是他们弱智吗?不是,他们比谁都精明,因为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迎合观众可以提高收视率。

有了诏书作证,能说明雍正不是篡位的吗?不能。北京、沈阳现存的诏书是张廷玉写的,不是康熙笔迹,无法证明雍正继位是康熙的真实意思。不过豫有得认为它确是康熙的真实表示。

康熙要默定储君,最终目表锁定在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身上。这是康熙的真实意思。但经过考察,康熙最终选定了胤禛。



康熙突然得病,回到畅春园养病,觉得没有大事,休息几天就好了,于是让隆科多传旨,自己要静养,不见任何人。这时只有隆科多能见到康熙。

康熙要默定继承人,这个人选是谁在他心里,没有诏书可能性极大。突然病重了,没有精力写了,让别人代笔,还不如直接口谕来得便捷。

隆科多一直在康熙身边,康熙的病情他最清楚,关键时刻他一定会问继承人的事儿,康熙也会告诉隆科多。



康熙没有遗诏,最后时刻他应该让隆科多把皇子们都叫来,当面宣布接班人是谁。康熙应该是提过公布继承人的事儿,可是雍正没准备好,宣布接班人容易生乱,雍正受意隆科多,建议康熙不公布,康熙只好作罢。雍正既说康熙是当着众皇子宣布的继承人,又说康熙公布继承人只有隆科多自己知道,前后矛盾,有了之前这茬,这个矛盾就好解释了。

康熙年近七十岁的人了,在古代也算高寿,如果他想让十四阿哥胤禵接班,以他的智慧一定会提前把胤禵调回京城,以防万一,而且还可以锻炼他的执政能力。康熙没那么做,说明十四阿哥大概率不是接班人选。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就是要安排雍正接班。由于事出突然,为避免生乱没公布继承人,才造成后人无穷无尽的争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