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笔
讲两个很有名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说有名,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听过,而且都以为这事是真实发生的,其实这两件事在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一、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明着修理栈道,然后暗中偷渡陈仓,也可以理解为声东击西,这事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说的是韩信帮助刘邦以计谋出汉中,还定三秦的故事。
栈道指的就是在悬崖峭壁上通过敲入铁钉再铺上木板形成通道,然后兵马、粮草、辎重就可以从中通过,陈仓是一个地方,也就是今天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是汉中通往关中的咽喉通道。
过程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刘邦在进入汉中时听从了张良的计谋,将进出汉中的栈道烧掉了,向项羽表示无北进中原之意,项羽也就放松了刘邦的警惕,然后率军回楚地了。
不久,刘邦在萧何的强力推荐下,拜韩信为汉军大将军,并向韩信请教夺取天下的战略,韩信一一作了解答,之后,刘邦用韩信的计谋,准备出汉中攻打三秦之地中的雍王章邯。
在这个过程中,韩信派出樊哙大摇大摆的修理之前被烧掉的栈道,吸引章邯的主力,然后亲自率军出其不意的攻打陈仓,一举击败了章邯,夺取了三秦之地,走出了刘邦统一天下的第一步路,而韩信也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而名垂青史。
如果我告诉你,这事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你相信不?
首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八个字出自元朝时期的戏曲,是说唱人根据还定三秦的历史事件编撰出来的故事,在史书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记载。
比如有元代戏曲作家尚仲贤所作的戏曲《气英布》中的第一折有这样的内容: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另外还有一首不知作者的戏曲《暗度陈仓》中的第二折有这样的内容:
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这也就是戏曲说唱人编撰的一些故事而已,又因为韩信实在是出名,所以后世的人把这事当成真的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关于还定三秦的内容只有一句话,就是:
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史记高祖本纪》中关于还定三秦的内容也只有一句话,就是:
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都没有关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真实的事件大概是韩信用了声东击西之计,但是章邯仍然猜中了刘邦进军的意图,在陈仓堵住了刘邦,刘邦无法攻破陈仓,之后有个叫赵衍的人给刘邦献了一条计,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刘邦派出范目率领賨民军从小路绕到陈仓背后,然后汉军前后夹击陈仓,章邯才战败,跟韩信关系不大。
二、蒋干盗书
蒋干盗书是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典故,讲的三国赤壁之战前,曹操率领83万大军驻扎长江以北,当时的孙刘联军以周瑜为主帅驻扎在长江以南,双方隔江对峙,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蒋干,与周瑜是同窗好友,便向曹操毛遂自荐,在过江去劝降周瑜。
周瑜听说蒋干来了以后,很快猜出来意,但周瑜不动声色,并设下计中计,当天与蒋干一起喝酒大醉,晚上又故意留蒋干与自已共处一事,蒋干晚上哪睡得着啊,起来到周瑜的桌子上看到一封信,是曹操手下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密信,内容是蔡瑁、张允要投降周瑜。
蒋干立即将信偷走,回到床上睡觉,到了早上,周瑜部下来报,周瑜故意和手下走远,但又故意让蒋干能听到,那人说道:蔡瑁、张允二将说现在还不方便动手......
之后同瑜回来躺下,装作睡着,蒋干就立即起床也不通报,直接逃回曹营,将那封信拿给曹操看,结果呢,曹操一怒之下就把蔡瑁和张允给斩首了。
蒋干自以为立了大功,帮曹操除去了曹宫奸细蔡瑁、张允,实际上蒋干是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无缘无故的帮周瑜杀了蔡瑁和张允两位水军都督,之后曹营就没有人懂水军了,为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埋下伏笔。
蒋干盗书这事,很多人都知道,实际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蒋干这个人是有的,也有向周瑜劝降,但并没有发生《三国演义》中盗书的情节,这完全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杜撰的。
蒋干盗书后来成了一个成语典故,意思就是指中了别人的反间计还不知情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毕竟梁启超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历史真相,完全出自史官的描写,而比史官记述更不靠谱的,是所谓的口口相传,当然还有艺术加工,甚至是胡编乱造。
而在今天信息高度发达,同时地摊文学盛行的大背景下,很多著名的历史事件也被编造了出来,成为板上钉钉的所谓历史事实。
但谎言说1000遍仍然是谎言,很多历史事实不是靠多说就能成真的。在静夜史看来,围绕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身上的谎言就不胜枚举。
作为我国人民的好朋友,列宁从小到大的各种事迹都出现在我国的语文和历史课本中,而这些事迹中,最有名的当属列宁承诺归还我国外东北和外西北的150万平方公里失地了。
鸦片战争以来,积贫积弱的清朝沦为列强宰割的目标,沙俄更是利用与我国山水相连的条件觊觎我国的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趁火打劫,侵占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外东北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外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外东北和外西北的丧失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心中永远的伤痛,尤其是外东北包括库页岛的丢失,使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彻底失去了出海口,我国在东亚不仅无法压制日本反被日本所制。况且这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不仅面积广大且资源丰富,实在是国人魂牵梦绕的地方。
而就在国人痛心疾首时,1917年的十月革命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当然也有无产阶级导师列宁的好意。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权,苏俄自成立的那一刻开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疯狂围堵,国内包括高尔察克在内的白军集团也纷纷兴风作浪,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风雨飘摇。
为扭转不利局面,在国际社会争取有利地位,列宁在国际社会对我国公开喊话,这就是《对中国人民及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也称《加拉罕宣言》。
1919年7月25日,第一次《加拉罕宣言》宣布:
废除帝俄与中日及其他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俄政府和俄国资本家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这是个令所有国人都热血沸腾的好消息,因为在好人列宁的帮助下,贫弱的我国失去的土地完全可以失而复得,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美。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列宁之所以发这样的言论,完全是因为此时的苏俄内外交困,一旦苏俄稳定了国内局势,取得了反干涉战争的胜利,没有外在威胁的列宁必然不可能不忘初心。
果然,在1920年9月27日第二次《加拉罕宣言》中,苏俄重申了《第一次宣言》的大部分内容,但中东铁路无偿归还条款变为了愿意展开谈判,无条件交还沙皇俄国侵占土地的问题也成了搁置争议。
而在1923年12月第三次宣言里,发言人加拉罕删去了1919年《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的一段文字。
所以所谓的“归还土地”,完全就是列宁的权宜之计,而且即便如此,列宁废除的也只是1896年之后签订的条约,这包括1896年李鸿章和沙俄签订的《清俄密约》、1901年9月17日签订的《辛丑条约》,日本和沙俄签订的瓜分我国的四次协议(1907年3月30日《第一次日俄协定及密约》、1910年7月4日《第二次协定及密约》、1912年7 月8日《第三次密约》、1916年7月日《第三次协定及第四次密约》),而这些条约涉及到的实际领土,最重要的就是黑龙江北岸的江东六十四屯,面积3600平方公里。
到1924年5月30 日《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苏联宣称:“根据其政策及1919与1920年两年宣言,声明前俄帝国政府与第三者所订立指一切条约,协定等项,有碍中国主权及利益者,概为无效。”
所以1896年之前失去的外东北及外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列宁压根儿就没有想过归还,甚至提都没提。这个苏联的缔造者,只是希望用小得可怜的江东六十四屯,换取北洋政府对苏俄的支持,分担苏俄的国际压力。
列宁的那句话依然振聋发聩:“符拉迪沃斯托克虽然很遥远,可它是我们的。”
而等到1924年1月列宁去世后,继任的斯大林连江东六十四屯也不愿意归还了。非但如此,斯大林还趁我国军阀混战,侵占了黑龙江主航道我国一侧共600多个岛屿,包括1929年中东路事件中夺取的黑瞎子岛。
所以,那个所谓列宁归还我国外东北和外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历史,是真正的假历史。而历史也一再证明:
弱国无外交,想要守住甚至夺回故土,还需国人自强不息!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历史长河中,发生不少事情,这些事情当中有真真假假,有的事情给大家证实了是真的,有的事情经过历史的验证后才发现原来是假的,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件原本大家认为原本是著名事件最后经过验证后才发现这个事件原来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无数先烈为国家繁荣和富强立下了不少功劳,他们的功劳都会成为全国广为宣传,不少人的英雄事迹会记录都要我们值得学习他们的事迹。
英雄事迹是应该要学习,但是有这样一个人为了英雄的称号策划了一件谋杀事件,从而要自己的成功,这个人就是刘学保。
1967年的冬夜,在甘肃省永登县发现了一座大桥发生了爆炸,剧烈声响要不少人立马赶到现场,这个时候现场有两人一人就是解放军战士刘学保,还有个就是林场工人李世白,这两人受伤各有轻重,在发现大桥无恙后,就把他们两人送到医院后,刘学保活了下来,李世白因伤势太重最终救治无效而亡。
刘学保醒来后各种调查就开始了,从刘学保口中得知原来他发现李世白形迹可疑,就一直跟随着他,很快发现了李世白的异常,原来李世白打算炸桥,这个时候刘学保立马上前阻止,并跟李世白发生了激烈搏斗后,李世白重伤,这个时候刘学保立马就将即将爆炸的炸药包扔到他处,无奈手还是给炸伤。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文革刚开始,阶级斗争十分激烈,需要一个英雄,在获得领导信任后,刘学保成为了英雄,并把他的英雄事迹发表到全国各大报刊上面,这个时候刘学保出名了,并获得了英雄的称号,也得到了一等功,后来也成为了兰州军区党委成员,最后,他获得了毛主席的召见,可以说他彻底成名了。
这个事情还是有一定的漏洞,比如了解李世白的人认为李世白肯定不会去炸桥,这个事情肯定存在问题,他们就不断给领导反映这个事情,要求重新调查这个事情。
18年后,军方和地方政府对这件事情进行联合调查,后来才真相大白,最终大家知道人人口中说的大英雄,原来炸桥事件,完全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前途自导自演,精心策划的一个案件,因此还杀死了无辜的李世白,并把炸桥时间的罪名嫁祸给李世白,可以说他用心险毒,并不惜自己受伤。
最终法院给出了公正的判决,刘学保给判处了无期徒刑,并给冤死的李世白平反昭雪,恢复了他的名誉。
莫地方
传统印象里,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很多时候都是使用的人海战术,由于苦于装备和活力的不足,不得已在进攻的时候采用人海战术向敌人发起冲锋。
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描述战争中志愿军时说:他们以密集的战斗队形,采取波浪式的冲锋方法,连续不断地冲击阵地,直到被美军密集的火力击退。
包括我们自己拍的那个《我的战争》的电影,以及韩国那部《太极旗飘扬》里,志愿军在剧情中的表现也是密集的进攻队列。
这种不畏生死、英勇向前、向前冲锋的形象,始终成为我们对志愿军的固定思维。
其实,真实的志愿军进攻队列可不是简单的“波浪式”密集队列攻势,虽然我们也是类似于人海战术,但这不是简单的像鬼子那种没脑的万岁冲锋等待机枪收割的那种,而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业已成熟的散兵线三三制战术。
这种战术下,看似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人潮涌动,实则这里有无数的攻击小组,各小组以自己的攻击目标为方向,进攻时采取灵活穿插、交替补位、在战场大环境下,以快速冲锋、以多打少等战术动作完成自己的局部战斗任务,进而保证整个战场的胜利。
万岁冲锋和中式人海战术的不同。
在狂热的宗教感召或者领袖召唤下,怀着对君主或教宗的无限热爱,士兵们做出疯狂的不顾一切伤亡向前冲的集体冲锋,这种冲锋,在古代被密集的箭雨收割,在现代则被机枪等密集火力收割。
不管在日俄战争,还是诺门坎战役,还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都做出了无数次疯狂的万岁冲锋行为,在久攻不下或者濒临绝境的时候,大批头缠白布、端着刺刀步枪的日本士兵在“板载”的呐喊声中冲向敌阵,随后被密集的火力全部收割。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装备上的极其落后,我方的进攻在很多时候都是晚上进行,进攻时以手榴弹开路,使用步枪和冲锋枪边扫射边快速突进,利用人数优势,消灭一个区域敌人后再迅速攻击下一个目标。
这种进攻方式下,一个士兵伤亡了,后面的士兵迅速补上他的攻击位置,有条不紊,始终保持进攻队形的稳定,这就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在战斗前,往往谁死了由谁代替,是之前就规定好的,各自记住自己的位置、次序,进攻时的各种信号、口号也都规定好了,一点都不会乱。
至于现在电视上拍的那种战争大片,虽然也是很逼真,各种特效做的也不错,但是放在当时真正的战场环境下,炮声隆隆、炮弹满天飞,枪林弹雨下,耳朵都震的鼻子出血,如果事前不做好精密的安排,人海战术一上去就立刻乱了,就成了单纯的被收割的韭菜了。
有了周密的安排,士兵们在冲锋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战斗序列前进,注意周围人的各种信号或口号,这样即使战场再混乱,大致上也乱不了。
云中史记
20世纪初,上海租界外滩公园“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曾经引起国人轩然大波。在报刊杂志的极力宣传下,这个事件成为洋人歧视国人的铁证,一度成为1905年全国性的“抵制美货运动”的导火索。
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却没有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没有实物留下,也没有照片留存,好多声称见过的人后来都被证明是听说来的。按理说,这事发生在1900年前后,为什么人们集中愤怒,是在5到10年以后呢?也就是说,这个引起国人愤怒的“牌子”并没有存在过。无疑这就是人们为了宣传造势,以讹传讹出来的产物。
租界里的华洋冲突
那么上海公共租界里面的外滩公园,有没有对华人限制进入呢?这个可以肯定说:有。外滩公园建好的时候,一个英国领事就说了,这是给外国社区的人们使用的。不只是这一个公园,很多租界的娱乐场所(赛马场、夜总会之类),洋人也是不让华人进去的。
到1885年的时候,一些华人商人给《申报》发稿控诉:岛国人可以进、棒子可以进、阿三可以进,唯独不让国人进。政府和民间的舆论压力下,公共租界被迫允许华人有条件的进入(凭票入园,1889年一整年才发放183张票)。洋人的限制还是引起人们不满,上海道台与租界方谈判之后,在外滩另外建了一个特别简陋的公园——可以随便进出的华人公园。
侮辱言论的来源
洋人的确有禁止华人入园的说法,却没有挂“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那么,这个说法怎么流传开的。且看1885年的英法租界的《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的第24条款:
该条款的第一项:脚踏车与犬不可入内该条款的第五项:除洋人的佣人和仆人,华人不可入内
这样的条款人们看了当然不爽,两项条款合起来读,那不就是:自行车、狗、华人禁止进入。后来,自行车自然被人们忽略,演化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看清楚了吧,这个人神共愤的说法,并不是来自公园的牌子,而是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的工作条款。
其实考证出说法的又来之后,我们更能看出洋人的丑恶。只是公园挂牌子的话,可以理解为公园的私自行为,而工部局的条款,则代表了英法租界的洋人官方态度。
尔朱少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一是我们认为的抓壮丁。
我们印象中,抗战中就是胡乱抓穷人当兵,抓住你就是你,不服从就枪毙。
实际上,并非如此。
抗战时期,诚然存在抓壮丁的现象,但总体是执行国家的政策。
抗战爆发之前,全国还没有完善的兵役制度,甚至没有完整的户籍制度,当兵基本都是自愿,也就是吃粮当兵。
抗战爆发以后,中国沿海和中原等地区迅速沦陷,国民政府退到西部坚持抗日。
当时我国兵员损失很大,况且抗战爆发是我们只有100多万军队,预备役只有几十万人。相反,日军现役加上受过训练的预备役就有四五百万人。
双方就兵员差距明显,只能征召中国普通年轻人入伍。
抗战最初2年,大量爱国青年主动参军,但也有很多青年拒绝参军。
为啥?
当时战争惨烈,去打仗随时可能送命,还不如在家耕地。
那个年代,中国人很多都是愚民,没有什么觉悟,所以三四十日本兵就能控制一个二三万人的县城。
因为现实情况的恶劣,国民政府出台了兵役政策,也就是抽签。
原则上,农村适龄男青年都会被抽签参军,抽中你就是你。
但抽壮丁绝对不是单纯捡着一家坑,而是执行“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
也就是,家里有两个适龄男青年,就抽走其中一个。三个抽二个,五个抽三个。
如果是独子、有病、不符合年龄要求,都是不需要参加抽签的。
而当时所谓的抓壮丁,是怎么回事?
分为两种:
第一,抽中了你,你拒绝去参军。
这种情况下,负责兵役的人就会上门劝告,如果劝告无效就直接抓走。
第二,是抽中了你,你不但拒绝参军,还离家逃走。
这种情况下,负责兵役的人就会对你进行通缉,四处抓捕,
个人认为,以上两种无可厚非,二战中哪个国家不是这样?
在苏联、日本、德国这种国家,逃避兵役被抓住,直接就枪毙了。
所以,所谓抗战时期抓壮丁,绝非不分青红皂白的乱抓,这同国共内战后期是不同的。
国共内战后期,国军连战连败,眼见崩溃。军队兵员匮乏,1个连有时候只剩1个排,确实存在胡乱抓人凑数的情况。
比如1950年5月10日,溃败到福建沿海东山岛的国军残部,为了补充严重缺乏的兵员,开始胡乱抓人。
他们将岛上能抓到的青壮年男子全部集合,强行让他们加入国军,并被掠到台湾。共有4700 多人被抓走,一些村庄男人被抓走了九成,完全成为寡妇村。
萨沙
我们以前被灌的那些“鸡汤文”,很多都是假的。
还有没人记得“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来自小学课本,讲的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他妈妈忽然得了急性阑尾炎。
医生来了之后,说需要马上做手术才行。但是,家里的光线太暗了,没办法做手术。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爱迪生想到了好办法,拿来镜子聚拢光线,帮助医生完成手术。
多么聪明的孩子啊!但是,爱迪生7岁的时候是1854年。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在1886年,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医生还完全不懂怎么做这个手术。
所以,这个事件是假的。
被广为传播的,还有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据说牛顿某天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个熟透的苹果正好落下来,砸在了他的身上。于是,牛顿悟出了万有引力。
其实,这个故事也是无中生有。1752年,威廉·斯蒂克利出版的关于牛顿生活的回忆录中,首先提出了这个故事。
牛顿本人从未记录过这个故事,很多的传记作者,都是从牛顿的亲友口中听说的。实际上,牛顿在此之前就一直在研究有关力的问题。苹果的故事,很有可能是传记作者演绎出来的。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来自富兰克林。
故事告诉我们,富兰克林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他为了研究电,专门制作了一个风筝,趁着大雷雨的时候出去,放飞自我——不对,是放飞风筝。风筝被闪电击中后,富兰克林也感到手部发麻,还把电引入到了莱顿瓶里。
多么勇敢的行为啊!实际上并没有。富兰克林只是提出了可以做这种实验,他自己并没有尝试。
虽有有人言之凿凿的说富兰克林做过实验,但是没有任何证据,以及任何资料。
后来俄罗斯物理学家里奇曼在1753年做了这个实验,然后,被电死了……
最后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就是达芬奇“画鸡蛋”。
小学课本中出现过,说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画,老师让他先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画了很多很多。有些版本的演绎中,甚至说达芬奇画了3年的鸡蛋。
其实,这只是一碗鸡汤。达芬奇很小就表现出绘画天分,去当学徒学画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不用画太多鸡蛋的。
而且,达芬奇在学画的时候,要学习素描、绘画、大理石雕塑、青铜浇筑等课程,还要熟悉各种机械、工程和建筑知识,根本不可能有3年时间画鸡蛋。
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是假的。
当然,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历史故事,别太认真,仅仅是鸡汤而已。
七追风
如果要说到历史中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是假的话,我很快想到了近代史关于孙立人杀战俘以及蒋百里重败日本人的传闻,虽然这两件事情听起来都非常的让人感到激动,但是如果从正确对待历史的角度上来看,这两件事情却是假的。
孙立人杀战俘的真假
孙立人之所以能在近代史中当得上名将两个字,最主要的就是他在缅甸战场战场中建立下的战绩。
而关于孙立人在缅甸战场中的战绩,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闻,在这个传闻中说到孙立人在率军击毙了3万多的日本人后,也同时俘获了3000多的日本战俘。
这个传闻中说到孙立人在面对这些战俘的时候,表现出了十分的厌恶。
然后他就给自己的手下下了一个命令,让他们去调查这些日本俘虏,只要有人参与过侵略我国的战争,那就全部就地枪杀活埋。
在孙立人的命令下达后,3000多日本战俘中除了一个在台湾出生、没有前往过内地的士兵之外,其他的所有日本战俘都被孙立人手下的士兵活埋在了缅甸的土地上,成为了缅甸热带雨林中的一缕孤魂。
而在孙立人活埋了这3000多日本战俘后,日本方面毫不知耻地对孙立人发起了谴责,谴责他违反了国际战俘条约。
以上就是一直被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历史传闻,这样的传闻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被人们听到的话,很多人必然是会热血沸腾的。
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这件事情其实是假的,是抗战结束后很多年国内的一些历史作家编撰出来的。
孙立人的军队在缅甸战场作战的过程中,他们的军队中是有随军记者的。
这个记者会谨慎地记录下当时军队的杀敌人数以及一系列的战绩,最后在回到国内的时候,会在报纸上向人们公布出这些军队在异域战场中的杀敌战绩。根据抗战结束后官方在报纸上的披露,孙立人的军队在缅甸战场中最多的俘虏数量实际上只有300多人。
而因为日本士兵受到武士道精神影响的深重,所以在他们遭遇到绝境的时候,他们是宁愿自杀也不愿向对手投降的。
正因为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当时想要抓到日本俘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抓到这些俘虏后,孙立人不仅没有杀掉这些俘虏,反而命令手下们要尽量地看好这些俘虏、不让他们自杀。
在孙立人看来,这些俘虏的脑海中都装着大量的军事情报,与其为了泄愤把他们全部都杀死,还不如从他们口中套取军事情报要来得更有意义些。
在了解到这个传闻的时候,也希望大家不要误解孙立人,觉得他有什么造假的行为。
因为所谓杀俘三千的说法根本就不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而是某些人在想要博眼球的情况下编造出来的,跟孙立人并没有什么关系。
因此并不影响他名将的声威,他还是他,还是那个在抗战中建立下不世功绩的名将。
蒋百里重败日本人的传闻
蒋百里是民国时期非常有名的大军事理论学家,同时他还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岳父,关于他也有一个很出名的传闻。
这个传闻说蒋百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考试的过程中击败了所有日本人,从而获得了当时毕业考试中的第一名,从日本天皇的手中接过了代表着无上荣耀的天皇佩刀。
这个传闻在提到蒋百里的时候,也提到了在民国史中大名鼎鼎的蔡锷将军,说他在蒋百里那一届考试中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和蒋百里一同从日本天皇的手中接过了天皇佩刀。
这个传闻和孙立人的传闻一样,都是假的,都是后来人们人为编造出来的。
首先蒋百里虽然和蔡锷有着深厚的友谊,但是他们并不是同届的同学,蒋百里是1902年入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然后1905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的。
而蔡锷将军虽然1902年的时候就已经在日本读书了,但是他当时读的并不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蔡锷是在1903年的时候才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和蒋百里一同参与考试。
还有蒋百里和蔡锷也不可能从日本天皇的手中得到天皇佩刀,在当时的日本,想获得天皇佩刀就必须得进入日本的陆军大学中学习并在日本陆军大学的毕业考试中取得前六名的成绩。
只有陆军大学的前六名才能获得日本天皇的佩刀,至于像蒋百里和蔡锷他们所就读的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根本获得不了天皇佩刀这样的荣耀。
当时他们最多获得日本陆军军部颁发给他们的怀表,因此这个传闻是假的。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著名的两件虚假事件,这两件著名的虚假事件都与日本人有着一定的联系,虽然仇恨确实不能忘却,但是我觉得这样没有历史依据的造假是不可采取的,这种造假行为其实在很多时候与我们所深恶痛绝的“抗日神剧”以及韩国的“抗中神剧”是没有区别的。
孤客生
正所谓“扫帚不扫,灰尘自己不会跑”,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我们原本以为是真事儿,但实际上是假事件,这些错误的言论轻则影响我们正确看待历史,重则直接影响我们对当事人以及事件性质的误判,这是极其严重的,这些“灰尘”,我们不扫,它自己不会走。
如果真要挑出一件比较有代表性的假历史事件,我感觉那些对军事知识一无所知,还夸夸其谈的人,他们散步的军盲言论又影响到很多人,这样的事件值得说一说。而近期又出现了大量军盲对外发布消息称志愿军频繁使用了人海战术,其实,这种说法,就是一次假事件,很容易误导人。
作为一场不得不打、双方实力相差悬殊的战争,其实,从一开始志愿军就没用过人海战术,如果将志愿军取得的历次胜利单纯的理解成依靠人海战术获胜的,那就是不懂得军事理论,更不懂什么是人海战术,什么是万岁冲锋,更不懂什么是三三制。
▲:三三制经典冲锋志愿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使用的军队惯用的打发,也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争夺。
自古就有“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的说法,志愿军自身的武器装备与敌军不在同一档次,所以在战争之初,统帅就制定了用优势兵力围歼的打法。这是有资料可以查的。
最经典的咯秋沙到了后,一轮炮火洗地,美军一线部队全部阵亡,二轮炮火洗地,后备队消灭干净然而事实上美国掌握制空权,轰炸火车运输线,根本就没有满足人海战术的足够后勤。所以说有些人就是输了又不承认,便污蔑对方人海战术,也不想想自己后勤线是几公里,对面是几公里。
虽然早期计划的是围歼师级编制,但敌军虽然叫师,实际上编制在两万人左右,而且弹药和补给都是空投的,子弹基本上没有打完的时候。然后改变计划,转而围歼营一级的部队,效果不错就一直坚持下来了。
并且,我们通常认为的冲锋号一响,人们就一窝蜂的冲上去,其实这样简单的理解是不对的。实际上志愿军并不是无脑冲锋,而是非常有组织有纪律的三三制冲锋,交替推进吸引火力,等到离敌军30米左右时扔手榴弹。
据美军回忆,志愿军非常顽强,等冲到近距离时,手榴弹跟下雨一样,刷刷的往下掉。其实,志愿军与敌军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战术使用得当,而支撑战术完美执行的动力,就是志愿军的穿插战术。
当时的敌军都是沿着公路推进,但他们永远想不到志愿军仅仅依靠两条腿,愣是翻山越岭,最终分割敌军部队,达到局部围歼的目的。据资料记载,38军113师强行军14个小时就疾驰了72公里,这里的距离是指直线距离,当时是山地。当时为了赶时间,都是直接尿在裤子里的,最终才抢在敌军前仅10分钟占领要地。
显而易见,这种在武器装备落后、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采取疾驰穿插占领要地的方式,自然不是军盲口中的人海战术吧。当然了,后期的反斜面战术也不是人海战术,已经成为经典战术了。
另外,敌军也会使用集中优势兵力围歼的战术,战斗中志愿军防守的阵地,连级干部都死了,排长指挥,排长都死了,班长指挥,最后连班长都牺牲了,士兵们就自己打,没有弹药了就与敌军同归于尽。这自然也不是人海战术。
还有,志愿军的后勤补给严重不足,冬装装备不齐,造成很多非战斗牺牲。很多战士几天都吃不上东西,组织敢死队时,询问士兵有还有什么要求,士兵只是希望能吃一个土豆就知足了。每一个人都是最可爱可敬的。
并且,很多阵地在白天被敌军拿下以后,到了晚上又被志愿军夺回来,这是没有制空权下,不得已而为之的战略战术,即便放到今天,夜间战斗都是非常困难的,而志愿军依靠夜间猛攻的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胜利。这自然也不是人海战术。
因此,战争的发生是每个人不希望看到的,但是,真的发生了,志愿军会无畏地勇敢面对,武器装备的落后并不是一味地拿生命去弥补不足,而是通过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合理安排,令行禁止的严苛纪律,来取得胜利的。抗美援朝取得胜利绝不是靠人海战术。
小小嬴政
“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撞上冰山沉船,导致1000多人死于冰海之中,我觉得应该是史上最著名最大的谎言。不是说沉船事件是谎言,而是指导致沉船的原因,有人撒了弥天大谎。实际上,这是一起保险欺诈事件。
沉船事故发生半个月后,美国就有杂志刊登文章,指出了沉船起因,并非撞上冰山。但是因为发表文章的杂志不甚有名,细节不多,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文章的矛头,直指美国金融界大亨、有“华尔街的拿破仑”之称的J.摩根。
早在19世纪末,摩根就有垄断大西洋航线的打算。他成立了国际商船集团,并购了英国最大的白星航运公司。所以,他实际上是“泰坦尼克号”背后的大老板。白星公司制造“奥林匹克号”及“泰坦尼克号”,是为了与英国丘纳德公司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里塔里亚号”竞争。
“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约老些,的外观几乎一模一样,只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如前甲板的舷窗、窗户大小约有不同。1910年10月首航的“奥林匹克号”,1911年9月20日在南安普敦入港时,船舷被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老鹰号”撞上,损毁严重。
英国海军部和保险公司的调查报告,直指“奥林匹克号”操作不当须负全责,保险公司于是拒绝赔付。这艘当时白星公司的旗舰船,只能返回船厂大修。也因为这大修,推迟了“泰坦尼克号”的出厂时间。此时的白星公司,已然财务危机重重。
两艘明星舰船连续出状况,更是雪上加霜。正是基于此,“华尔街的拿破仑”摩根,策划了一起保险欺诈事件。当然,要让1500多人为此陪葬,并不在他的计划之中。白星公司将旧船“奥林匹克号”做成新船的样子,以“泰坦尼克号”的名义下水。
据称,最初的方案是,“泰坦尼克号”在海上某处与“加利福尼亚号”会合后,打开通海阀,让海水慢慢地灌进船内。这样,轮船沉没的时间会比较长,两艘船的救生力量,足以让“泰坦尼克号”上的乘客安全脱险。然而,在操作中,发生了意外。
不知何故,“泰坦尼克号”掉头航行了一段路程,再折回,没能在预定的时间抵达会合地点,并且偏离了航道。而发出的信号,又被延迟和误读,才使得撞上冰山时,“加利福尼亚号”并不在近旁。也有人认为,“泰坦尼克号”撞上的,不是冰山,而是“加利福尼亚号”本尊。
也有人说,是先撞上“加利福尼亚号”,再撞上冰山的。冰山对“泰坦尼克号”的破坏,远没有“加利福尼亚号”大。1985年,“泰坦尼克号”残骸终于被发现。对沉船的考察,似乎为上述阴谋论找到了一些证据。从沉船上打捞出来的船上物品,居然全无“泰坦尼克”的标记。
但是在船的两侧,发现了腐蚀的残缺的“奥林匹克”字样。据称,船上知道这一计划的人,不是船长史密斯,而是大副亨利。沉船时,亨利没干别的,而是站在船桥上眺望。有人认为,他是在看“加利福尼亚号”是否还能如期来到。
“加利福尼亚号”上不载乘客,除了船员外,就只有3000件毛衣和羊毛毯,也让人相信这与诡异的阴谋有关。阴谋说的另一个证据是,摩根原本计划参加首航。但在出发几天前以商务会议的理由,取消了这次死亡之旅。
后来的信息表明,在那几天,摩根并无商务会议,只不过静静地呆在法国他自己的别墅里。真正的“泰坦尼克号”,完工后悄悄地成为“奥林匹克号”,航行了23年后于1935年退役。所以有人说,躺在冰冷的海底的,实际上是“奥林匹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