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普通百姓,甚至大夫們,對安慰劑效應缺少真正的瞭解和認識。這種效應,類似魔法,不僅會改善疾病的症狀,而且能夠改變認知。前提只有1個,相信,只要相信有效,吃下去就見效。所謂,服藥治病,可以說,安慰劑是對走心這個詞的絕佳詮釋。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早在幾百年前,咱們人類中喜歡思考的智者就觀察到,安慰劑能夠為病人帶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療效。相反,如果病人對治療或藥物持懷疑態度,即便服用了真正的藥物,藥效也可能部分失效,甚至對病情帶來消極影響。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1955年,比徹大夫正式提出了安慰劑效應的概念,經過對9種疾病進行了15次試驗結果的分析,比徹發現,安慰劑效應的比例為15%到58%,平均為35.2%。當時的學者們認為,安慰劑效應體現了心身相關的機制,是患者的心理暗示在發揮作用。隨後有研究者發現,澱粉製成的安慰劑,可以使30%以上的患者接受暗示或形成自我暗示,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調節,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好轉。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安慰劑效應,能夠強大到什麼程度呢?近10年來,有學者指出,腸易激綜合徵患者服用明知無效的公開安慰劑,症狀比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有所改善。簡單說,就是明確告訴患者,吃下去的是不含藥的澱粉片,仍然會有效果。類似的情況,在背痛及花粉熱等疾病中,也得到了驗證。這類的研究結果,讓大夫們抓狂,能夠讓大夫們稍感心安的是,公開安慰劑是事先向患者講出實情,這樣就避開了倫理層面的障礙。嗯,不是騙人,真不是,是您自己願意騙自己,還騙出了真實的藥效。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隨著研究的增加,有學者發現,安慰劑的功效與形式有關,而且,想象的效果越強,療效就越顯著。有研究發現,使用4片安慰劑比使用2片的效果好;用注射劑的效果比藥片強大;帶有顏色和說明書的,更容易見效;著名品牌的,比貼牌的效果明顯;藍色藥片比粉色的鎮靜效果更佳。還有更像演戲的研究,比如,弄來1套看上去非常精密的儀器,給帕金森病患者進行所謂的高科技手術,實際上只是假裝注射藥物,效果要比沒有儀器的表演強大很多。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安慰劑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而是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安慰劑能不能夠顯靈,取決於信念和期待。通常,樂觀主義者更容易對止痛安慰劑產生反應;性格堅韌或待人友善者,對止痛安慰劑的反應更好。但是,也有特別的情況,比如在應激治療中,性格悲觀、不善於移情的人,卻對安慰劑有較好的反應。研究還發現,醫務人員的行為,比如態度和善、看上去老實可信,使用安慰劑效果就更明顯,甚至還有共情的現象,比如患者相信大夫想與自己一起努力,攻克疾病難關,安慰劑就更容易顯靈。安慰劑現象,最為奇特的地方,是在動物中也會顯靈。比如,有研究者將鎮痛劑嗎啡搭配特殊的氣味,在撤掉藥物,只重現氣味時,仍然能對齧齒動物起到鎮痛效果。

澱粉片有時比真藥還管用,安慰劑效應,謎團仍待解開

為了解決藥物試驗中的安慰劑效應干擾,科學研究的規範是必須進行雙盲及隨機實驗,避免主觀判斷。雙盲試驗,可以分為單盲、雙盲、三盲等類別。雙盲試驗是指受試者不知道自己所處的是對照組還是實驗組,就是說,不知道自己吃的是靈藥還是澱粉片。隨機的意思,是不能預設標準,比如不能讓病輕的吃安慰劑,病重的吃真藥片。當然,醫學研究要以倫理為前提,因此,通常的研究是在公認的高標準治療的基礎上,再給實驗組的吃新藥,給對照組使用安慰劑。不能再多說,只提醒,聽到什麼藥有效的時候,最好先了解,那個所謂有效的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涼茶對肺炎有效,有深藏不露的道理,也是內行騙外行的把戲。因為,沒說清楚,是誰賣的涼茶對誰有效。涼茶抑制病毒,如果是體外試驗得出的結論,就是坑錢的戲精,因為,病毒在空氣中放幾小時,也會自動滅掉。用尿和涼茶做體外對比試驗,會得出相同結論。您真信神,神的尿也會改善您的症狀。您開心就好,只是,別因為信什麼,誤了健康和性命。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清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