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写作如何把握文章的信息增量?

兵法天下


诗词言简意赅,不论技巧,不论韵味,仅就用字而言,就是如何用准确的字来表达最深邃的意境,有利耐人寻味的品读;简言之,就是如何在“意赅”上以简做文下功夫;要选准最恰当的用字,就需要功夫在诗外,尽可能多的掌握字词量,不仅注重其字的韵脚,更要注重其字的意蕴;日久天长,达到信手拈来,就既能达诗意之境,也能得诗韵之味。诗文的信息量就体现在“意赅”之字所包含着的平素社会观察的积累量上,这些观察赋予于字传达出来,即以最准确的“意赅”字反映出来,而无乏味赘言;因为诗词不同于散文,需要字词精简锤炼,诗词信息量就反映在“社会观察+择字准确”上,即以少量字词反映出贴近民心情感并引发共呜的内容上。

谢谢。


正道行953554


问题:诗词文化写作如何把握文章的信息增量?

“今日头条”《鹿径路标》编者(作者)苏櫶邑回答如下:

1

不敢大言不惭,对中华民族诗词这一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只是因“回答问题”需要而谈一点个人创作感受而已。

2

泛泛而言,请不要对号入座。

诗词犹如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不仅炎黄子孙视其为中华文明之生命火种,就是当今世界各民族也对中华诗词这一文化瑰宝尊崇有加、爱不释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华诗词是今日之中华民族增强文化自信、理论自信、民族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巨大推力。

几千年来,中华诗词之所以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不被历史长河所淘汰、所淹没,就在于李白、杜甫、苏轼、白居易、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韦应物、韩愈……这些伟大的诗人们对中华诗词这一古老的文化形式不断地注入生活的激情、人性的力量、时代的使命。

换言之,中华诗词的长盛不衰、发扬光大,缘于诗人横溢的才华与生活的精彩、灵魂的美丽、时代的召唤天衣无缝、高度完美的结合。

毋庸置疑,诗人的文字如果丢失了生活之托、人性之美、时代之义,诗人之“诗”也就成了诗人的棺材。

曾经被这种“花草诗人”穷尽毕生精力而歌颂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不会辜负诗人的盛情美意而布满诗人的墓前墓后,永远陪伴他。

但是,这些在感情、人性以及时代因素方面与人类“与世隔绝”的所谓文化人,最终将不被后人所认识、所热爱、所传承而遭遗忘、而被遗弃。

如此说来,并不是说山水花草有罪而不该描写、不该歌颂,只要诗人在将其与文字融合时,对生活、对灵魂、对时代以及对自身的内心深处不抱有偏见、不抱有敌意就好。如此,随便你怎么描、任由你如何写,文艺一途,正所谓:“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不过,笔者总感觉:诗人活在生活里、活在社会中、活在世界上,理应有点儿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以对得起文字的历史文明承载、对得起教导我们认识文字的辛勤老师。

我回答这个问题所用文字所承载的思想不在于评论世人与世事,只在于时时提醒我自己:把握好当前的“信息增量”,即:我必须以笔为武器,以中华诗词为工事,向“新冠”病毒果断、精确射击,把战斗在武汉“新冠”第一线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们来歌颂、歌颂、歌颂……

(今天,我在“今日头条”发表了《鹿径路标·78》之《生命,难舍世界》,创作过程之中,我能够把控文字,但我无法控制眼泪!)

笔者自鼠年正月初一至今的发表在“今日头条”《鹿径路标》系列原创“战疫诗歌”特刊的44篇诗词(念奴娇):

1、《战斗》(《鹿径路标·32》)

2、《解放军》(《鹿径路标·33》)

3、《向前,向前,向武汉!》(《鹿径路标·34》)

4、《虎山行》(《鹿径路标·35》)

5、《请战书》(《鹿径路标·36》)

6、《爱之海》(《鹿径路标·37》)

7、《火神山》(《鹿径路标·38》)

8、《雷神山》(《鹿径路标·39》)

9、《白大褂》(《鹿径路标·40》)

10、《战栗》(《鹿径路标·41》)

11、《中国工人》(《鹿径路标·42》)

12、《女神》(《鹿径路标·43》)

13、《黄瓜》(《鹿径路标·44》)

14、《山珍海味》(《鹿径路标·45》)

15、《负伤的战士》(《鹿径路标·46》)

16、《挽留》(《鹿径路标·47》)

17、《电路》(《鹿径路标·48》)

18、《回家(之一)》(《鹿径路标·49》)

19、《回家(之二)》(《鹿径路标·50》)

20、《大白天下》(《鹿径路标·51》)

21、《牺牲》(《鹿径路标·52》)

22、《陈铁军和周文雍在武汉》(《鹿径路标·54》)

23、《武汉小姐姐》(《鹿径路标·55》)

24、《十八勇士大武汉》(《鹿径路标·56》)

25、《海燕》(《鹿径路标·57》)

26、《战地食堂》(《鹿径路标·58》)

27、《腊梅花开(之一)》(《鹿径路标·59》)

28、《腊梅花开(之二)》(《鹿径路标·60》)

29、《初生儿》(《鹿径路标·61》)

31、《战斗》(《鹿径路标·62》)

32、《山路弯弯》(《鹿径路标·63》)

33、《中国少年》(《鹿径路标·64》)

34、《知恩者》(《鹿径路标·65》)

35、《一百个豆》(《鹿径路标·66》)

36、《骏马·蛟龙·雄鹰》(《鹿径路标·67》)

37、《报春鸟》(《鹿径路标·68》)

38、《女人的脊梁》(《鹿径路标·69》)

39、《方仓之舞》(《鹿径路标·72》)

40、《拥抱》(《鹿径路标·73》)

41、《心田清波》(《鹿径路标·74》)

42、《中国童子军》(《鹿径路标·75》)

43、《客栈》(《鹿径路标·77》)

44、《生命,难舍世界》(《鹿径路标·78》)

(作于2020·2·22 鼠年正月二十九)



苏櫶邑


诗词文化如何把握文章(作品)信息增量?而不是围绕诗词本身衍生出来的评论作品。直观上我是这么认定该问题的。

就目前而言,诗词创作总体上认为尊古炮制而成的,且符合格、律、韵者为正统,打油顺口类被贬称难登大雅之堂,但是以专门创作打油诗者,在头条上大有人在,数量甚至超越古体诗作者人数的几倍,究其原因是古体诗条条框框太多,求学岁月中又没有足够的学习指引,完全靠自学和模仿,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疆域广大,地方语系众多,再加上新韵、旧韵也来一起掺和,对错正误与否在认知上就模糊了,在这种状况中创作出来的作品,即使诗词”大家”看了,意见也不统一。所以现在的情况是,作者自身不敢把自己的作品去和古诗词相提并论,读者的情况是你再好的作品也过不了他的法眼。

接下来我们谈什么是诗词的信息增量问题,那么什么是信息增量呢?

简单一点说,信息增量就是用最少的字词来表达作品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大家都知道,诗词作品的字数少的三言两语,多的三五百字就交代完成了某件事或者是物的描述,这是诗词歌赋既定的游戏规则造成的结果,所以惜墨如金就是修辞造句时的紧箍咒。但是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汉字的“字格”魅力却为你提供了灵活选择性。(1)音性提供了通音。即同音不同义,同音不同字。

(2)字性提供了通假。即义同字不同,字同音不同。

所以说,规则是死的,字词是活的。信息增量上不去,根本原因遣词造句能力有所欠缺,对汉字字与词的驾驭能力做到“游刃有余”才是诗词作品信息放量的根本。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对比诗句:

(1)回到熟悉的家门口——余光中

(2)回看那熟悉的门板——李敖

这两句诗句都出自余光中的诗《无论》,前一句是原作,后一句是李敖阅后的批改,我们不讨论两位大家的恩怨,只关注我们的信息增量问题就好。诗的大致意思是无论在外漂泊多少年,总会思念故乡和回到家乡。大家注意“门口”和门板的用法,“门口”是信息增量的结果,它包含更多人物和场景,“门板”是信息权重的结果,除非和门板有特别的交集才会选用这个词,因为原诗的主题是对家乡的眷顾,而不是一家人独处在一个村落。

除了文字以外,还有那方面可以提升我们的诗词信息增量呢?毫无疑问,阅历决定你的信息增量能力。

没有经历悲伤的人,写不出好的具有悲情色彩的作品,没有融入自然规律的人,写不出真实的世界。只有阅历才能指引你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强迫我去描写一个英雄,你看到却是一个神。当然了阅历需要时间去积累,速成方法也不是没有,书籍,电视都是途径,要抓重点,科普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这里需要重点讲一下,城市的孩子和农村的孩子,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完全不同,他们具有相对的阅历短板,这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是相同的,我们也有各自的短板,所以在诗词创作范围选择上,尽可能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题材,千万不可知难而上。下面我们欣赏二组由阅历决定的诗词信息增量。

(1)日出江水红彤彤,春来江水绿盈盈。——王同学

(2)日出江水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这是白居易诗词《忆江南》中对”江水”的描写,第一组这样写意境也很美,没有什么毛病,直观上日出时江水就是红彤彤一片,春来时绿盈盈的一条江。打分作文估计80分以上没问题。但是看第二组原诗增量后的结果,江水日出时变成两种状态,增加了水花像火苗一般的形像比喻,二句增加了江水由深浅衬托出的色彩差异。真佩服“由细微之中见生活”这句话啊。

诗词丰富了我们的生活,陶冶了我们的情操。反过来说,我们又用生活给予诗词更多的魅力、活力以及崇高的境界。最后期望这篇陋作能够得到您的赏识。


斤斗山下


写作有关诗词文化的文章,需要一定的技巧,才能写出“信息增量”。

有两件事情需要做好:

  • 第一,认清“诗”、“词”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 第二,知道“诗”、“词”传统的鉴赏方式。

有了这两件事情做基础,即使是家喻户晓的“诗词”作品,也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

“诗”、“词”的侧重点需要放在不同的地方

在古典文学里,“诗”和“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文体,地位和功用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这是在进行诗词文化写作之前必须要认清的现实。

先来说说“诗”,重点在于“言志”。

“诗”是贯穿了整个古典文坛的主流文体,是一种非常非常严肃的文学样式,其最为重要的传统就是“诗言志”。

这个“志”指的是一个人的理想、情操、情志等等正面事物,不单单指志向。

这种基调在《诗经》时代就已经确定下来了,一直被社会的精英层所推崇,不论是身居庙堂的达官显贵,还是避居乡野的隐士闲人,创作“言志”的诗歌是必不可少的技能。

同时,因为这种文体的重要性,也就决定了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写诗的,更不是所有诗人都能写出好诗的。

一个文人的地位,可以用他的诗歌来评判,这是古典文学上的常识。

所以我们今天经常会说某位历史名人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是可能并不曾想过,在古代“诗人”并不是一个职业,写诗是一项有理想的文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这就是“诗”这一文体在现代社会中影响的投影。

那么,在阅读和鉴赏甚至创作一首古典诗歌的时候,其侧重点必然是在“言志”的传统上,一切的形式、情感、技巧都是为了“志”而服务的。

再来说说“词”,重点在于“抒情”。

“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属于游戏文体,其流向也多是宴饮集乐或者歌栏瓦肆,场景都比较偏娱乐化,所以其中鲜有高尚情操,毕竟“苏辛”一路的词风只是昙花一现,宋后就没有传承了。

“词”与“诗”的功用不同,就导致了其表现的对象和“诗”也有了极大的差异。

“词”更偏重于情感的抒发,也就是“抒情”功用。

古人在创作“词”的时候,更看重的也是对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有一些不能诉诸于“诗”的题材内容,往往会在“词”里有所表露。

比如个人情感中的男女情爱,“诗”中不会收录,在“词”中是大量存在的,即使写得香艳一点,也不会惹来非议。

所以,在鉴赏、创作词的时候,大多数作品都以情感为主,着重分析的是词里所蕴藉的感情,并不会去探讨志向等严肃的内容。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鉴赏方式

这是两种出自《孟子》的鉴赏方式,直到今天还依然被沿用。

“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读“诗”的时候,不能拘泥于字词,要着重体会作者创作的意图、目的以及蕴含在字句背后的情感。

这里的“诗”原来是说儒家经典《诗经》,后来被引申为一切有价值的文学作品。

举个例子。

在宋末元初的时候,一批宋朝遗民诗人自发结社,在文坛上形成了一股反元势力,这就是中国第一个文社——月泉吟社。

这个文社曾经为了宣传自己反元思想,曾经公开向社会征诗,并设置了一些奖项。而这个征诗的题目很有意思,叫做《春日田园杂兴》。

从字面来看,这是一首偏田园派系的诗歌,内容应该是讲述乡村生活的舒适恬淡、隐逸生活的心理富足等等。但实际上却并不是如此。

参与这次征诗的创作者们几乎都懂得了月泉吟社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寄来的诗歌主题非常一致,都是表明自己宁可隐居乡野也绝不出仕异族统治下的蒙元朝廷。

这种现象在“词”的领域里同样有一个很好的案例。

纳兰性德有一首《浣溪沙》,其中有一句是这样写的: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这个“知”字如果按照语法来说,是“不知”的意思。但如果按照整首词作来讲,是“知道”的意思。

所以,在分析某一首词作的时候,要牢记的就是“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很好理解,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一个人对于世界地观察所得到的反映,所以往往会体现其个人的阅历。

比如苏轼的豁达、辛弃疾的忧愤、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丰神俊逸等等,都和他们自身的经历分不开。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知人论世”其实值得不是创作者的整个人生,更多的是创作这首诗歌的背景。

比如我们读贾岛的诗歌《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如果单纯地了解字面含义,似乎这描述的是一位隐士豪侠,重出江湖行侠仗义。甚至可以引申为读书人一朝功成名就之后,想要为民谋利的理想。

但是,如果了解了贾岛困顿的一生就知道,这不是理想实现之后的雄心,而是长期沉沦下僚的愤懑。

最打动人心的不是试剑的一瞬,而是十年磨剑的辛酸。

所以,只有牢记“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在创作、鉴赏诗词的时候,才有真正的价值增量,否则只不过是人云亦云,甚至在根本方向上存在偏差。

“诗词”文化写作必不可少的两个方向

任何文学形式都离不开两方面要素,即内容和形式。所以,对诗词文化的创作鉴赏也必须从这两个方向来考量。

“诗”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固定。

内容上,我们之前已经讲过“诗言志”的传统,其内容主要表现向上的理想。

即使是一些避世的内容,同样是为了希望社会能变得更好。

也就是说,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具有向上的倾向性,揭露弊病的方式是想要对社会进行改良,而不是为了描述黑暗。

这也就导致了内容的集中性要求,即一诗讲述一事,它必须有一个主题存在。

这一点在白居易新乐府诗当中表现地非常明显。

比如在《卖炭翁》的篇首直接点明“苦宫市也”;在《井底引银瓶》篇首点明“止淫奔也”。

而形式上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格律诗、旧体诗、七言诗、五言诗、杂言诗、绝句、律诗等等不同标准较为明晰,鲜有超出这一范围的。

“词”的内容和形式需要细分。

因为“词”主要是用来“抒情”的,在主题方面就没有那么多的限制,情感的流动性就会放宽。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同一首词中,可以同时表现离别的伤感、怀乡的情怀、家国的忧思等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是需要仔细去甄别的。

毕竟,词的美感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这种情感的流动性,漏掉哪一种都是不小的损失。

而在形式上,词并没有诗那么严苛,按照律谱或者前人词作填写就可以了,字数上也有变体,比如《浣溪沙》和《摊破浣溪沙》、《木兰花》和《减字木兰花》等等。

甚至如果字数不够,也可以用某些无意义的字词填充,比如“哥”、“么”一类的音节。这也是是在创作、鉴赏过程中需要了解的常识问题。

所以,对诗词进行创作或者鉴赏的时候,一定要明晰“内容”与“形式”都值得注意,都有其价值,不可遗漏任何一方。

对于提高古典诗词文化的创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读前人的作品。

尤其是关于创作理念和技巧、鉴赏的内容,知道传统文人是如何来看待这一文学样式,主要培养的还是审美心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待晓儿


您所说的信息增量,我理解为写作素材,俗话说,诗言志,当我们看到什么,联想到什么,就想将感受记录下来,不吐不快,于是就有了诗歌。所以说,诗词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我们从媒体上看到的人和事,凡是能引起我们共鸣的,都是素材。我写诗歌倾向于写实,反对无病呻吟,就是必须要有内容,如果为了格律和对仗而丢掉内容,我宁可不写格律诗。


金星753


有句话叫“功夫在诗外”,诗词文化写作要有更多的信息增量,就要多历练,多感悟,多积累生活,写作有技巧,但真正打动人,经得起时光荏苒的,莫不是把生活写透了的。

要写出好诗,仅仅学习诗歌的规则及表达方式是不行的。意思是说,要想当一个诗人,写出优秀诗作,要在诗外下功夫。

唐朝有两个诗人,一个叫孟郊,一个叫贾岛。文学史上说这两个人是“郊寒岛瘦”,为了写诗那可是费尽心思。贾岛有两句诗,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他为写诗呕心沥血的最佳证明。可是,孟郊和贾岛在唐代,最终不过是二三流的诗人。为什么?因为功夫在诗外

思考有不同的层级,最低一级是普通思考,高一级的是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专业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专业性独立思考,再高一级是创造性专业独立思考,最高一级当然是原创性专业独立思考。

按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学会思考,当然那时候是以理解他人的思想为主,是思考他人的思考,是最初级的思考训练。到中学阶段,就要着重独立思考,在学习各科知识专业性独立思考的目标或许可以通过专业学习能够达成,但创造性专业独立思考就不那么简单了,理由是,创造性也就是创新,既然是创新,老师也不知道,如何教授呢?

简单说吧,老师只能教授你如何用学术语言或艺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首先你得有自己的思想,也就是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你得有话说。如果你没有话说,那就不能算是创新。即使你对学术语言或艺术语言掌握得再熟练,也无法完成

我们常常听说一句话,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或许不难,情理之中却不容易;或者说,仅仅是意料之外或仅仅是情理之中或许都不难,但要将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结合成一种张力,这就更是诗外和书本之外的“功夫”,课堂上不可能系统学习,只能靠每个人平时积累和训练。


明月十四楼


杜甫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诗词的神来之笔,源于读书破万卷的文章信息积垒与沉淀,没有读书万卷的苦功,是写不出好诗词的。那么只要读万卷书便自然而然地能写出好诗词吗?不一定。也要有一个心领神会的理解,消化,心悟,为我所用的升华才行,死读书等于不读书。前清左宗棠公最有体会,左氏有一楹联的下联说: 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什么是“神交“呢?那就是对万卷书的心领神会,将作者的心得与读者的领会融为一体,今人亦是古人,古人又是今人,万卷书尽为我用矣。古人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又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必然之路。诗仙李白十五岁杖剑出川,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博揽各地风士人情,人文地理了然于胸,于是吞吐自由,出神入化,仙风道骨,成就千古风流人物。反看一些读了一些书,自以为成的人,写起诗来闭门造车,搜肠刮肚,刻板格律平仄,写出的“诗“不过是词藻堆砌,无病呻吟,纵然挑不出毛病,也能发点个人小情感,但格局、意境、情感无从谈起,无非是花拳绣腿小巧功夫,终难登大雅之堂。

最后,再谈一点方法论的问题。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还要有点画龙点精之术更好。比如画像,头发与眉毛皆为毛发,缺一不可。但高明的画师,常轻多重少,在画好头发的同时,却在眉毛上重点描绘,眉眼之间乃一面之精神所在,画好一头浓发,不如绣好两道秀眉。这便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心声,有一句千斤,字字敲盘,有水到渠成画龙点睛之妙,给读者的心灵产生极大地震憾与共呜,又不可不知也。

以上为笔者就“诗词写作如何把握文章信息的僧量“之一孔之见,还望高明教我,不吝赐教。


双樵\n


非常抱歉,这对于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来说,也只能是“矮人观场”做一浮浅的说教。

首先,诗词的创做是与生活分不开的。如何把握诗词的信息增量?换言之,怎样才能写出大家喜闻乐見的诗词佳作?

这往往取决于诗者对生活的心态、热爱、感悟和激情。你需要有一种健康或健全的心态,有一种热爱生活的积极、进取、顽强拚博的精神,有一种“克己奉公”的品质。去切身感受生活。以积累诗词的素材。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生活中蕴含着哲理,但却潜藏的很深,只有作者真正深入到那种深度,才能完全发现并且初步掌握。

更重要的一点,能否写出好诗,并不仅仅是生活的深浅的问题,如果你缺少感应生活的细胞或足够的艺术表现力,也无法写出好作品。

除开生活的深浅,也还有个忠实于自己的生活感受的问题。

据实写来,一般都亲切感人,如果真情假做或无病呻吟,就适得其反。

再者,诗词的生命力持久的问题,则往往与时代有关系。新时期呼唤新的歌,新的歌要歌颂新时代。只有你有志于诗词创做,又有长时间积累的生活,对于搞创做来说,这就是天时地利。有了这样的条件,再加上你的刻苦努力,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果。


蓝天无垠666


自己才疏学浅,悟空问答邀卑人回答此问题,甚感荣幸。致谢!

见于本人所想及体会,略谈诌语。

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热衷于词诗的墨客不计其数,其文化修养,思想境界较高,腹有诗书气芳华。文字底蕴厚,笔尖功夫扎实是写诗基础。

凡写诗词之人,感怀丰富,触景生情,由感而发。字里行间无不彰显其深情。

诗词是作者思想境界凝聚的具体体现,情意皆在为数不多的语言之中更显淋漓尽至。

说到提高阅读量。首先,通过感召力强的作品来吸引读者,所以,作者要对自己严格要求,诗兴大作之时,更应该推敲字词的运用,越具体越形象越好,这就是说提炼。提练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态度,功底决定作品质量。作品好才能使读者感到受益和享受。产生共鸣!

一位名不见经卷的普通而在平凡不过的爱好作者,应该在意这个阅读数量,也不要太在意点赞数量,要在意的更是自己的水平是否在不断提高,是否不断打动了读者,不断感染了他人,不断迎来掌声!

(见笑)



糊塗若愚


任何文学样式其素材都来源于社会生活。俗语说”巧妇做不出无米之炊”,脱离生活,闭门造车是写不出生动形象的作品的。只有平常善于观察,体验生活,多积累写作素材,多阅读撷取材料信息,写作时就有的放矢,作品内容不空洞。

诗言志,任何素材都需要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塑造其典型性。使之高于现实生活,其中融入了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再现于世人面前。

丰富的联想,想象,广阔的意境是诗歌必不可少的表现形式。通过诗的语言,把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赏心悦目。

总之,诗歌,高度凝练且内容丰富多彩,鲜明的主题,耐人寻味的语境意境,读之朗朗上口,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才算是好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