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血統之迷,他真的不是漢人嗎?

海學390


陶淵明作為晉朝開工元勳之後是不是漢族人本身是有疑問的主要疑問有一、晉朝以前人們對民族的認識還很模糊。依照漢朝的朝代則把這部分人定為漢族這其中有何多民族混雜陶淵明的民族血統還真說不清楚。這不像官職那樣詳細記載的。二、當時五胡亂華有好些少數民族輪翻稱霸中原。在民族雜居雜處的時代要單拎出一個人來說他是哪個民族的還真沒幾個能說清楚的。三、當時人們對於各自民族的定義並不清楚明確。只是對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略有區別。其他不論羯族、氐族也不論羌族、都不太明晰近來我一好友和我認識一致都認為我們大多數華北一帶的人們是鮮卑族。也請專家把我們中的名人的血統定一定。總之我的想法是追究陶淵明的民族一時沒意義二是沒必要就按國人普遍的認識採取以就以就的辦法就按各自最初的認識來評定陶淵明的血統、民族。有好事的研究出他的民族及血統不是漢族的只能說明我國各民族的文化豐富如果查出是漢族更說明漢族文化的優越。陶淵明的血統就是從他祖先那傳下來的這不會有啥改變。專家學者可以專門的研究,而我們老百姓則認為沒多大實際意義。只要陶淵明是咱中華民族的就夠了。可別給弄到北美、西歐去就行。


正一品1


來了來了

一、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別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傑出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江西首位文學巨匠。陶淵明詩文感情真摯,樸素自然,清高耿介,灑脫恬淡。影響了幾代文人的思想和創作。作品有《飲酒》《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等。陶淵明作品共傳世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記下來,考試要考)


二、出身

陶淵明的出身,很多資料都說他是“庶族寒門”。但是,他的家族三代為官: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而他的祖父、父親做過地方太守。所以,其實上陶淵明屬貨真價實的貴族血統。


三、血統之謎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在此之前很多人都自然而然的認為他是漢族人。而近代學者陳寅恪認為陶淵明不是出身漢族,而是奚族,而陳寅恪的觀點提出讓陶淵明的血統問題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在之前我們也說了陶淵明的出身,所以搞清楚他有記載的曾祖父是什麼血統就很重要。陳寅恪也是從此入手。

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有三個理由:一,陶侃並不是“潯陽柴桑人”,而是鄱陽人,在西晉平吳後才遷家於潯陽,而鄱陽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區。他說:“《晉書》陸拾陸《陶侃傳》略雲:”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潯陽‘。“為什麼鄱陽境內的奚族人在西晉平吳後要遷到潯陽去呢?他解釋說:”鄱陽境內奚族以勇悍善戰之故,晉平吳後,遂徙之於廬江郡內當日交通較為便利之潯陽,易於控制。“二,他引《世說新語》溫嶠罵陶侃”奚狗“為例,以證陶侃為奚人:”《世說新語。容止》篇,石頭故事,朝廷傾覆條記庾亮畏見陶侃,而溫嶠勸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三,陳寅恪詳細列舉分析了史傳所載陶侃後人在晉宋時的情況,得出結論說:“其諸子兇暴虓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

但是陳寅恪的第三點實際上論證不足,因為善戰並不能作為陶侃出身奚族的證據。

《晉書·陶潛傳》有一句是這樣說的,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他的生活習慣也跟華夏地區不一樣。它實際上暗寓著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漢族。也許就是這個原因,陶侃雖然做了大司馬,但是卻依然備受排擠,後來陶淵明鬱郁不得志與這也許有些原因。

但是陳寅恪的這個觀點並沒有得到很多人的響應。後來,中山大學文學教授古直覺得溫嶠罵陶侃“奚狗”猶如古代北方人罵南方人為蠻子,蠻子不是少數民族,則奚狗也不是奚族人。如果這樣來看,陶侃不是奚族人,陶淵明也就不是奚人了。


板藍根999


可能不是漢人。魏晉南北朝間,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這時期,中國大地發生了什麼?


東晉本就是流亡的西晉皇族後裔建立的一個偏安一隅的小政權,到了末期尤其腐敗無能。而在北方,有強大的前秦,趙等外族統治,史稱“五胡亂華”,前前後後16國。東晉後被劉裕所滅,建立南朝宋政權。生活於這一歷史黑暗時期的陶淵明,究竟是胡人,漢人,還是胡漢混血都有可能?為什麼?


東晉南北朝時候,除了各國內部混亂混戰之外,各族各國間經常互相征伐。陶淵明出生地出處考證是潯陽柴桑,也就是今天九江,所以最後一次任職澎澤縣令就是在家鄉。他有沒可能出生在五胡十六國,連年戰亂隨家人逃到江南定居下來,有這個可能性。


BuddyYee


陶淵明是漢人!

先看下漢人的定義,漢人是指漢武帝全境的人民,而陶淵明生在江西,而且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王朝開國名將。官至大司馬,大將軍,當然是漢人

《宋書。隱逸。陶潛傳》“曾祖侃晉大司馬”

《晉書。隱逸。陶潛傳》也說他是“大司馬侃之曾孫也

歷史學家陳寅恪認為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


理由之一,《晉書》之《陶侃傳》:”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潯陽。“

就是從有奚族人的鄱陽遷到潯陽,這個理由根本就站不住腳。

先看下奚族

奚族是個古老民族,還甲骨文都有記錄。

《周禮》中有對奚的記載:“女桃,每廟二人,奚四人”

奚本在中原,一直被商當做奴隸,奚指的是奴隸,對商打又打不過,沒有辦法全族遷到了東北去和東夷的遊牧民族做鄰居去了。

而奚族本身農耕水平也很高,不算遊牧民族,也和北方少民一樣,彪悍善戰,後被契丹所滅,遼大名鼎鼎的蕭太后就是奚族,奚人蕭姓居多。

這樣一個北方民族流落到南方,能會有多少人?

就是陶侃來自於有奚族的地方就一定是奚族?

那怕他有奚族血統,他就是奚族?

漢族本就是文化民族,陶淵明這麼高的漢文化,會是奚族?

理由二,《世說新語·容止》曾記載溫嶠曾罵陶侃為“奚狗”,《晉書·陶侃傳》說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就是說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生活習慣也有別於華夏地區,這實際上就暗示陶侃出身低微,且不是漢族。

看一看陶淵明陶侃生活的時代吧!

陶侃生活在西晉,西晉定都洛陽,長江以北,而陶侃來自舊吳地江西,和中原的習俗和語言肯定不太相同,漢晉的時候相當講究出生的,就看不起他了,鄙視他不像華夏,這只是一種歧視性的語言,和現在的南北互黑類似,不能從這一點證明陶侃是溪族。

而且對陶侃這個出身不怎樣,又有才能,又能上高位的人,羨慕嫉妒恨,再加上自我感覺良好。當然要挖苦兩句!

而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劉宋時代的偉大詩人。

東晉更講究出身,甚至達到變態的地步,大門閥們和印度的高種姓一樣,猖狂的不得了,自我感覺好的飛起來,連皇帝都不侍見。


理由三,史載陶侃後人在晉宋時的情況“其諸子兇暴虓武,頗似善戰之奚人,”

就更沒道理了。一棵樹上的果子就有甜的有酸的,龍生九子,個個不同。

漢人難道都是娘炮?

這麼多年不倒的民族會是?

在歷史上兇殘的漢人多的是。

而奚族個個兇殘?怎麼會被滅?

歷史兇殘的奚人也沒聽說有誰!

遼蕭太后也只是殺伐果決,並不殘暴。


綜上所述

陶淵明是漢人,這是無疑的。那些是亂七八糟的懷疑,沒有一個是可以確定他是奚族。不能有點嫌疑,就給人家扣上一個少數民族帽子吧?


蓉兒是妹紙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生活在劉宋的詩人陶淵明的詩句。他以平淡自然卻韻味深藏的作品和自身蔑視權貴、不願與統治階層同流合汙的氣節確立了自己在文學史中的位置。至今,他的作品依舊被人們欣賞和讚歎著。

一直以來,人們自然地認為陶淵明是漢族人,因為歷代史籍中沒有關於其民族出身的明確記載,更沒有史籍表明他是少數民族作家。 直到近代,陳寅恪將陶淵明的民族出身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並指出陶淵明不是漢族人,而是奚人。

果真如此嗎?考證陶淵明的民族,自然要先弄清楚他所屬的世系。一般認為晉代大司馬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宋書•隱逸•陶潛傳》、《陶淵明傳》、《南史•隱逸•陶陶淵明像潛傳》、《晉書•隱逸•陶潛傳》等史籍都說陶淵明是“晉大司馬陶闞之曾孫”。

眾口一詞,因而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也就 成了定論。這就需要探究陶侃是何族人。陳寅恪在《江東民族條釋證 及推論》一書中提出了陶侃、陶淵明這一世系皆為奚族的觀點。

自然,這一論述也是從史籍對陶侃民族狀況的記載入手的。陳寅恪提出了以下幾個理由。 首先,陶侃的居處。陳寅恪認為陶侃本不是“潯陽柴桑人”,而是鄱陽人,他是在西晉平定東吳之後才遷家到潯陽的。

鄱陽原是奚族居住之地。至於 鄱陽境內的奚族會在西晉平吳後遷至潯陽的原因,那是因為“鄱陽境內奚族以 勇焊善戰之故,晉平吳後,遂徙之於廬江郡內當日交通較為便利的潯陽,易於控制”。 其次,有史料記載溫嬌曾罵陶侃為“奚狗”。

《世說新語•容止》篇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朝中大臣庾亮害怕見陶侃,溫嶠則勸庾不必害怕,但見無妨,並說:“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可見陶侃應是奚族人。第三,陶侃後人的情況。陳寅恪詳細列舉分析了史籍對陶侃後人的記載,得出結論說,其諸子兇暴虓武,《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著名文章,受到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和極力推賞,書法家更是常以它作為表現對象。

文、…徵明(1470~ 1559),初名璧,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在晉宋時期,徵仲,號衡山居士,明代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與祝允頗似善戰之奚似W為可疑明、王寵並稱吳書門派的三大書法家。

此帖是文徵明82歲 ' ^時的作品,筆法緊勁,中規中矩。 又有人補充陳寅恪的觀點,認為陳寅恪的第三條理由“持論甚微”,僅從其後人“兇暴虓武”來斷定其民族,不僅論據不足,且“更為可疑” 一句也只是以懷疑語氣出現,不能作為考據其血統的依據。

論者提出另外一條來自《晉書》的記載。《晉書•陶侃傳》說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 華”,就是說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生活習慣也麵有別於華夏地區,這實際上就暗示陶侃出身低微,且不是漢族。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儘管陶侃在#當時官居高位,卻依然受到同僚歧視。進而分析說,也許陶淵明一生不得志,亦與此有關聯。 “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的說法提出後,陶淵明的身世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

但是大部分人都對陳寅恪等人的觀點持反對意見。針對陳寅恪的論斷,有學者撰文指出,其一,“奚狗”並不一定指奚人,這就好像古時北方人罵南方人為蠻子,並不是指南方人就是少數民族,只不過是一種侮辱人的方式而已。

其二,說陶侃後人兇暴,因而斷定其為陶淵明今存詩文辭賦-百二十餘奚族人,不僅論據不足,而且也不合乎史實,因為篇,散文以《桃花源記》、《五陶侃後人中也有不兇暴的。所以陶侃並不是奚人,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最從而陶、淵明也不是奚人。

關於陶侃,陶淵明血統問題的論斷,由於“奚人物”。 人說”證據尚不充分,而“漢人說”也只是對“奚人說”進行批駁後對傳統說法的堅持,也缺少明確的史實依據,因此,陶淵明的血統之謎還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


不吃貓的魚1128


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劉宋時代的偉大詩人,他是我國重要的詩歌流派——田園詩歌派的創始人,他的詩歌平坦自然,卻於平淡中見真醇。他的蔑視權貴,不願與其同流合汙的氣節給後世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樹立了榜樣。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陶淵明出身何族?這在本二十紀五十年代以前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人們很自然地認為陶淵明是漢族人。因為史籍中沒有陶淵明出身於其他民族的記載,也沒有人著文說陶淵明是少數民族作家。把陶淵明出身於何族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是近代學者陳寅恪,他認為陶淵明不是出身漢族,而是奚族。陳寅恪的觀點提出以後,陶淵明的身世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要考證陶淵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楚他的世系。關於陶淵明的世系,歷來史傳都說晉代大司馬陶侃是他的曾祖父,雖然對此說也有人懷疑過,但《宋書·隱逸陶潛傳》說:“曾祖侃晉大司馬”。蕭統《陶淵明傳》說:“曾祖侃代大司馬”。《晉書·隱逸陶潛傳》說他是“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南史·隱逸陶潛傳》也說他是“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由於史傳眾口一詞,而反對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父,遂成定論。

陳寅恪認為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這一觀點見《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一書。該書稱“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淵明亦出奚族。”其考證方法是從論證陶侃為奚族人入手的。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潯陽柴桑人”,二是鄱陽人,在東晉平吳後才遷家於潯陽,而鄱陽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區。他說:“《晉書》陸拾陸《陶侃傳》雲:‘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潯陽’。”為什麼鄱陽境內的奚族人在東晉平吳後要遷到潯陽去呢?他解釋說:“鄱陽境內奚族以勇悍善戰之故,晉平吳後,遂徙之於廬江郡內,當時交通較為便利之潯陽,易於控制。”其二,他引《世說新語》溫嶠罵陶侃“奚狗”為例,以證陶侃為奚族人。《世說新語·容止》篇:“石頭故事,朝廷傾覆條記庾亮畏見陶侃,而溫嶠勸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其三,陳寅恪詳細列舉分析了史傳所載陶侃後人在晉宋時的情況,得出結論說:“其諸子兇暴兇暴梟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

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條,持論微弱,“其諸子兇暴兇暴梟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這只是懷疑的理由,不能作為陶侃出身奚族的證據。但陳寅恪卻忽略了《晉書》的一條記載,這條記載對於考證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幫助的。《晉書·陶潛傳》說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他的生活習慣也跟華夏地區不一樣。它實際上暗寓著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漢族。也許由於這兩個原因,陶侃在晉代雖做了大司馬高官,卻很受同僚的歧視。陶淵明一生很不得志,大概與此也不無關係。

陳寅恪“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說,作為一種新的觀點,響應者不是很多,而反對者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淵明是漢族還是奚族呢》一文,就針對陳寅恪的說法,為陶侃、陶淵明出身並非奚族作辨析。其大意為溫嶠罵陶侃為奚狗,猶如古代北方人罵南方人為蠻子,蠻子固非少數民族,則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不是奚族人,則陶淵明是漢族作家自屬無疑。


餘歡說歷史


有些人總是糾結漢不漢族,實際我認為這是一個極為無聊的假議題,漢族在歷史上不就是無數小民族合併而成的麼?只要有同樣的思維方式就是一樣的民族!所謂漢族問題只不過是一些沒水平的磚家為提出來的吧!沒啥意義!(個人認為)


Bill9249


悠悠我祖,

爰自陶唐。

邈焉虞賓,

歷世重光。

御龍勤夏,

豕韋翼商。

穆穆司徒,

厥族以昌。

這陶唐就是堯帝,是漢人共認的先祖,他自己都認為自己是漢人。我們何苦非要把他弄成奚人(溪人)呢?陳寅恪先生的考訂,可作一觀,但不必為據。因為大清的乾嘉學派所謂的樸學,有時就容易一根筋,在音韻上的一聲之轉,很容易轉得不知所云。補充一點陳先生所說的奚人,不是北方鮮卑的分支,以捕獵為生。而是南方蠻人的分支,以捕魚為業。而蠻人不是一個民族的劃分標準,而是以方位對人的一種歸類,東夷,北狄,西羌,南蠻。楚人也曾歸於南蠻,我即楚人,建立大漢的劉邦亦是楚人,難道劉邦不是漢族嗎?


梅里一了


又是一個關於血統的問題哈。首先我要說一下:1-華夏文明是與文化為傳承的民族。文化包羅萬象,所以才有今天民族大和諧。

2-漢。我認為也不能把漢人血統去比較其他少數民族。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是戰爭史也是一個大民族融和的歷史。有合進來的,也有分出去的。

拿陶淵明血統說事的主要依據是《晉書·陶侃傳》中所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這八個字——關鍵還是後四個字。另外,《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中記載溫嶠背地裡說陶侃的話:“溪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據說“溪”是指“溪蠻”,即《後漢書》記載的五溪蠻。五溪在過去湖南辰州府境內,五溪蠻就是指五溪的少數民族。因此有人認為,陶淵明在所有作品中不曾提及“溪蠻”,似乎和他在舉世注重出身血統的晉代和南朝,刻意迴避出身卑微的自己家族背景有關。

  然而我認為這兩條,都不足為陶侃為外族的憑證。“華”是中華的簡稱,我國古代華夏民族興起於黃河一代,居四方之中,文化發達,歷史悠久,因稱其地為中華,亦稱中原,中國,後來中華成為了我國的稱號。但在南北朝時期,中華尚指中原地區。晉分東西晉,西晉(公元265—316年)定都洛陽,共四帝,為前趙所滅。司馬睿即位於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共十一帝,為劉裕所滅,史稱東晉(公元317—420年)。洛陽屬黃河流域,建康屬長江流域。南遷的西晉貴族,自視為“中華人士”。如《晉書·陶侃傳》記載:“伏波將軍孫秀以亡國支庶,府望不顯,中華人士恥為掾屬,以侃寒宦,召為舍人。”意思是說,當時孫秀勢力衰微,中原人士都不願意當他的下屬,因為陶侃是比較地位的小官,就召他來做舍人。《晉書》中記載的清楚,陶侃本來是鄱陽人,他的父親是三國時吳國的揚武將軍,而吳國定都就在建康。也就是說,陶侃是建康本地人,在南渡來的北方士人看來,自然非“中華人士”了。而“俗異諸華”四個字,也只能說明作為建康人的陶侃生活習慣與北方貴族不一樣。至於“溪”字,即便是指“溪蠻”,這裡也不過是北方人對南方人的一個蔑稱,未必能說明陶侃本身就是“溪蠻”。這便如現在人還有稱兩廣人為“南蠻子”的一樣,這只是泛稱,並不能說明兩廣人都是非漢族之人。






我想我是壞人


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劉宋時代的偉大詩人,他是我國重要的詩歌流派——田園詩歌派的創始人,他的詩歌平坦自然,卻於平淡中見真醇。他的蔑視權貴,不願與其同流合汙的氣節給後世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樹立了榜樣。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陶淵明出身何族?這在本二十紀五十年代以前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人們很自然地認為陶淵明是漢族人。因為史籍中沒有陶淵明出身於其他民族的記載,也沒有人著文說陶淵明是少數民族作家。把陶淵明出身於何族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來的是近代學者陳寅恪,他認為陶淵明不是出身漢族,而是奚族。陳寅恪的觀點提出以後,陶淵明的身世開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要考證陶淵明出身何族,首先得弄清楚他的世系。關於陶淵明的世系,歷來史傳都說晉代大司馬陶侃是他的曾祖父,雖然對此說也有人懷疑過,但《宋書·隱逸陶潛傳》說:“曾祖侃晉大司馬”。蕭統《陶淵明傳》說:“曾祖侃代大司馬”。《晉書·隱逸陶潛傳》說他是“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南史·隱逸陶潛傳》也說他是“晉大司馬侃之曾孫也”。由於史傳眾口一詞,而反對理由不足,陶侃是陶淵明的曾祖父,遂成定論。

陳寅恪認為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這一觀點見《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一書。該書稱“江左名人如陶侃及陶淵明亦出奚族。”其考證方法是從論證陶侃為奚族人入手的。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理由有三:其一,陶侃本不是“潯陽柴桑人”,二是鄱陽人,在東晉平吳後才遷家於潯陽,而鄱陽原是奚族居住的地區。他說:“《晉書》陸拾陸《陶侃傳》雲:‘陶侃本鄱陽人也,吳平徙家廬江之潯陽’。”為什麼鄱陽境內的奚族人在東晉平吳後要遷到潯陽去呢?他解釋說:“鄱陽境內奚族以勇悍善戰之故,晉平吳後,遂徙之於廬江郡內,當時交通較為便利之潯陽,易於控制。”其二,他引《世說新語》溫嶠罵陶侃“奚狗”為例,以證陶侃為奚族人。《世說新語·容止》篇:“石頭故事,朝廷傾覆條記庾亮畏見陶侃,而溫嶠勸亮往之,言曰:‘奚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其三,陳寅恪詳細列舉分析了史傳所載陶侃後人在晉宋時的情況,得出結論說:“其諸子兇暴兇暴梟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

陳寅恪論證陶侃出身奚族的第三條,持論微弱,“其諸子兇暴兇暴梟武,頗似善戰之奚人,似更為可疑。”這只是懷疑的理由,不能作為陶侃出身奚族的證據。但陳寅恪卻忽略了《晉書》的一條記載,這條記載對於考證陶侃出身何族是有幫助的。《晉書·陶潛傳》說陶侃“望非世族,俗異諸華”。其意思是陶侃出身不是名門大族,他的生活習慣也跟華夏地區不一樣。它實際上暗寓著陶侃出身低微而且不是漢族。也許由於這兩個原因,陶侃在晉代雖做了大司馬高官,卻很受同僚的歧視。陶淵明一生很不得志,大概與此也不無關係。

陳寅恪“陶侃、陶淵明出身奚族”說,作為一種新的觀點,響應者不是很多,而反對者大有人在。例如古直《陶侃及陶淵明是漢族還是奚族呢》一文,就針對陳寅恪的說法,為陶侃、陶淵明出身並非奚族作辨析。其大意為溫嶠罵陶侃為奚狗,猶如古代北方人罵南方人為蠻子,蠻子固非少數民族,則奚狗也不是奚人。陶侃不是奚族人,則陶淵明是漢族作家自屬無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