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weibov5976


從哲學的角度解釋老子完全是南轅北轍,老子是一個覺悟者,不是哲學家。“道”不是一種思想,而是經過冥想後體驗到的東西,即世界的本體,而《道德經》就是對這個本體的表述,與西方的哲學著作有明顯不同,要想真正理解道德經,應該多去讀靈脩類書籍。

“司馬遷著作《史記》,就把“李耳”混淆為老聃的“真實姓名”。沒辦法,畢竟司馬遷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遠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那我們豈不是離老子生活的年代更為遙遠?我們又焉知太史公所言謬耶?

道教與老子沒關係,是因佛教,儒道有釋加牟尼,孔子,為了讓道教與其平起平坐就把老子搬出來尊為祖師。這和現代用名人作某某會長道理一樣,擴大影響力。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記 老子韓非列傳》 並非老、李同音,也不是因為唐朝皇帝的宣傳,老子才有了李耳這個名字。 李耳被稱為“老子”,據說是因為他比較長壽,一說活了160多歲,一說活了200多歲。古人極少活過100歲,有史可證的,姜子牙139歲,但最近研究他可能活了151歲,這是可以考證的。

只是個符號,他不叫李耳也不叫老聃,他的書也不叫道德經。隨便叫個名字吧,老子,這本書隨便起個名字吧,道德經。講什麼呢?隨便吧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這些都是隨便叫,只為大家能理解那個隱藏在萬事萬物之中的 道。

老子到底是誰,司馬遷也不能確定,於是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列舉了可能是老子的三個人,李耳即是其中之一。但是這裡有一個疑問,李耳是楚人,在世官世祿的東周,一個楚人是怎麼世代在洛邑作內史的?所以,李耳是老子的可能性並不大。

不能過於信任司馬遷,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由於歷史侷限性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嚴謹。比如根據現代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蘇秦和張儀就不是同時期的。我傾向於道德經作者、老萊子、李耳、孔子拜訪的老子有些是不同的人。

1.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同時又是有無的本體論

2.對言與實關係的超越,3.對個人內在精神超越的追求路向,其實也是傳統思想家對老子研讀的路向,怎麼就因此否定其他人對老子的理解呢,老子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確實先秦的一大創造,但是老子思想中所包含的政治學和倫理學就不是老子的創造麼。老莊是道家,黃老就不是道家麼,看到老師是北師大博士畢業的,我有位中哲老師也是北師大畢業的,他教我們史料學就提過對思想家的思想要放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去看,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大凡士人無不以拯救世俗為自己思想的落腳點,老子的思想雖然是起於以道為中心的宇宙論,到底還是下落到世俗的,怎麼能說是庸俗化呢,而且悉名教任自然更多的還是莊子和魏晉玄學的主張,老子的思想到底是注重形上的自然哲學還是形下的倫理政治呢?

在老子看來,他所處的精神狀態,所理解的世界,都是極力的用手中的文字去描述,量子態有正有反,是一團混沌,無序,老子看見世界的角度或許就是這樣,有陰陽,有有有無,很少的文字還不足以概括,所以,同學不要迷信精髓二字,他的“精髓”在於那些不嘮贅的論斷,在於舉的例子,而不僅僅是“妙有”,或“無”。


歷史深度揭秘


答:如果這是一個腦筋急轉彎問題,那我可以回答您:“李耳之所不叫李子而叫老子,是因叫李子的話,會遭到桃子的鄙視。”

不過,估計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應該是誠心求答,一意要學知識來的,那麼,來,坐好了,認真聽我給您說道說道。

首先,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喜歡把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稱為“子”。這個,大家都知道了,就不用多解釋了。

而從“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為何不叫李子”這句話裡,我隱隱感覺到,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是以為孔丘姓孔名丘,墨翟姓墨名翟,孫武姓孫名武,李耳姓李名耳,那麼,稱孔丘為孔子,就是孔老師、孔先生的意思;稱墨翟為墨子,就是墨老師、墨先生的意思……

但是,我要告訴你,孔子並不是姓孔,事實上,他姓子,名丘,字仲尼。孔,只是他的氏。

另外,墨子也不姓墨,他是宋國貴族目夷的後代。這個目夷是宋桓公的庶長子、宋襄公的異母兄,也是姓子,名目夷,字子魚,因擔任司馬,別人又稱為司馬子魚。司馬子魚的後代以魚為姓。即墨翟應該姓魚,名為翟。至於這個墨字,是因為他和他的弟子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因此被人在翟字前加上了一個“墨”字。

至於孫武,他倒是姓孫,但他的祖上原是陳國國君,姓妨。陳國後來發生內亂,陳厲公之子完投奔齊國。陳完的五世孫田書伐莒有功,被齊景公賜姓孫。田書因此變成了孫書。孫書生子孫憑,孫憑生子孫武。可見,孫武這個孫姓,還是很嶄新的。

說了這麼多,是想告訴諸位:千萬不要以現代人的思維來理解古代人的姓氏和名字。

說過了孔丘、墨翟和孫武,下面說說李耳。

李耳,是老子的外號而不是姓名。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在所有著作於春秋戰國的文獻中,如《荀子》、《呂氏春秋》、《莊子》、《戰國策》、《韓非子》等書,凡提到老子,都只稱老子或老聃,沒有一本書說老子叫李耳。

為什麼會把李耳和老子扯一起了呢?

原來,老聃剛剛出生時,父母看到他的兩個耳朵又長又大,有點像貓狸,所以起名為“聃”,又加了一個小名“狸兒”。

“狸兒”的讀音非常接近“李耳”,後來被訛傳成了“李耳”。

您想想,“李耳”既然是個外號,別人怎麼可能把“李子”當成一個尊稱呢?

司馬遷著作《史記》,就把“李耳”混淆為老聃的“真實姓名”。沒辦法,畢竟司馬遷距離老子生活的年代太久遠了,這種錯誤,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司馬遷的《史記》影響巨大,後世不辨真假,也都認為“李耳”是老聃的真實姓名了。

後來的李唐王朝,還把老子和道教中的太上老君混為一談,咬定了“李耳”就是老子太上老君的真實姓名,追認他為先祖。這就沒辦法了。


覃仕勇說史


春秋戰國時代最牛的五大學派分別為“儒道墨法兵”,其中儒家代表人物為孔子,道家代表人物為老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子,兵家代表人物是孫子。

在這五人當中,只有老子的稱呼,是個另類。 因為,其他人的稱呼都與自己的姓氏有關,比如孔子原名孔丘,墨子原名墨翟,韓非子原名韓非,孫子原名孫武,但是老子,原名卻叫做李耳。



那麼,為什麼李耳會被叫做老子呢?

首先,給大家解釋下為什麼都稱呼他們為“子”。 大家知道,周朝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其中“子”就是周朝的第四等爵位。

但隨著周天子的權力沒落,爵位制度也隨之失效,不過“子”作為一種稱謂卻被保留下來,當時一般用“子”來稱呼兩種人:

一是在社會上公信力高的人,二是有道德的皇親貴族。 在當時,不管是孔子、老子還是墨子、孫子,都屬於是社會上擁有比較高的公信力的人,所以人們為表示對他們的尊敬,都習慣性的在他們姓氏後面加上“子”,並稱呼他們為“某子”,也就類似於我們現在所稱呼的“某某老師”。

事實上,子的稱呼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流行,比如在《左傳》的名篇《燭之武退秦師》中,僖公曾對燭之武說:“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 這裡的“子”,其實就相當於老師的意思。



也正因為此,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一系列思想家都作為“子”而被後世人熟知,至於他們本名卻經常被忽略。至於老子明明叫做李耳,為什麼會被稱為老子呢?其實,老子的本名,是叫做老聃,而在當時的文獻中,都是管老子叫老聃。

不過,在春秋戰國時代,“老”與“李”是同音,而“聃”與“耳”同義,所以當時也有人稱呼老子為李耳,但這種叫法並不多。

直等到李唐王朝建立後,李氏皇帝為彰顯皇權的順天性和合法性,就大肆渲染李耳這個名字,並以李耳為先祖,將其追尊為帝。唐高宗李治還追封李耳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封其廟號為“大聖祖”,後又上尊號“天皇大帝”,總之怎麼尊貴怎麼來。在這種背景下,老子的名才被廣泛被叫做是李耳。


我是趙帥鍋


據近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的說法,老子和李耳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我們對老子的瞭解,基本上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

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老子和李耳寫成了一個人。

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周朝守藏室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見周室衰微,西出函谷關,為關令尹喜留下五千言的《老子》一書,不知去向。

老子的兒子叫宗,是魏國的將軍,被封在段幹這個地方,宗的兒子是注,注的兒子是宮,宮的玄孫是假,漢文帝時在朝當官,假的兒子是解,是膠西王的太傅,所以在齊地安了家。

以上記載有名有姓有家鄉,而且有子孫傳承,證明歷史上確實有李耳這樣一個人。

但李耳就是老子嗎?

司馬遷也拿不準。

所以《史記》中寫道,有人說老子是楚國的老萊子,與孔子同時,活了160歲,也有人說活了200歲。

還有人說老子是周朝的太史儋,是孔子死後129年的人物。

最後司馬遷打了個馬虎說,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老子是一個隱士。

那老子到底是誰呢?

在史記之前的文獻中,有很多書提到過老子,比如《荀子》,《呂氏春秋》、《莊子》。

其中《荀子》直接稱為老子,原文如下:

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 墨子有見於齊,無見於畸;宋子有見於少無見於多。

《呂氏春秋》叫老子為老耽,原文如下:

老耽貴柔,孔子貴仁,墨翟貴廉,關尹貴清,子列子貴虛,陳駢貴齊,陽生貴己,孫臏貴勢,
王廖貴先,兒良貴後。

還有:

桓公、管仲雖善匿,弗能隱矣。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莊子》記載老子的事蹟最多,也稱老子也稱老聃,書中說:

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此外,像《戰國策》、《韓非子》等書也提到了老子。

這些書都只稱老子或老聃,沒有一本書說老子叫李耳。

老子是傳說中的人物,被李耳借來傳學

馮友蘭說,老聃應該是傳說中的一位聖賢,在戰果的時候很受人們推崇,大家尊稱他為老子,但因為老聃是一位隱士,大家對他的事蹟知道的不太多。

李耳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隱士,他創立了自已的學說,但又不願意出頭,於是就借用了傳說中的老聃之名,創立了老子之學,把自已的學問說成是老聃的。

李耳借老聃之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把自已的話包裝成名人名言,利於傳播和取信於人。

中國自古有假託聖賢之名著自家之書的傳統,比如著名的《周易》,其中的《易傳》部分相傳是孔子所做,其實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叫馯臂子弓的人做的,但他把自已隱藏為了《周易》的第四代傳人。

李耳創立的老子之學,影響很大,但他也隱藏的很好,只是作為繼承人而存在,沒人知道他是原創者。

莊子、荀子、《呂氏春秋》的作者,都以為老子之學就是老聃創立的,而司馬遷後來考證出老子之學的首領是李耳,於是把李耳和老聃合成了一個人。

總的來說,老聃是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名氣很大,大家尊為老子。李耳是一個歷史人物,借老聃之名開創了老子之學。

還有一個證據能證明《老子》不可能是老聃寫的。

史載老聃是春秋時期的人,他的《老子》一書成書比孔子的《論語》還早。

但是,孔子之前,沒有私人著書的傳統,所以《老子》一書不可能早於孔子。

再者,《老子》的語言風格一看就是戰國時期的作品。春秋時期,包括戰國初期的書都是問答體,像《論語》、《孟子》一樣,而《老子》卻是簡明之“經”體,和《莊子》、《荀子》、《韓非子》等著作一樣。但《老子》的論述又比它們簡明,所以,《老子》應該成書於《孟子》之後,在戰國諸子之前。


三上歷史


題目問:李耳為什麼不叫李子而稱老子。

說到名子必定與出生相關聯,經過查閱資料,有幾種記載。

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聖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不同於常人的稱謂,也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有解。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另一個身份,老聃dan,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所以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一、身世由來

老子的父親名叫乾,字元杲gao,他生下來就沒有耳朵,一隻眼睛是瞎的。活到七十二歲時還是單身。但其鄰居益壽氏家有一未嫁老女,一日,老子的老爹與這位老女在外野合懷胎,十年以後生下聃。生下就是白眉毛白鬍子,且耳朵特別長,所以人們就叫他老子。

二、老子出生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後裔,在商朝陽甲年,公神化氣,老子寄胎於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從此,理氏懷了身孕。懷胎81年,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白眉白髮,白白的大鬍子。因此,理氏給他取名叫老子。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三、《列仙傳》

周代,老子從太清仙境分神化氣,乘日精、駕九龍、化為五色流珠從天而降,時玄妙王之女尹氏晝寢,感而呑之,覺而有孕。尹氏懷聖胎之後,神氣安閒,容顏轉少,所居房屋,六氣和平,祥光照護。後來從左肋下誕生一個男孩。孩子一生下來就走了九步,步落之處,蓮花綻起。他生下來就會說話,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此吾性也”。尹氏見他鶴髮龍顏,天庭飽滿,兩耳過肩,此時祥雲籠罩庭院,萬隻仙鶴在空中飛翔,大地吉慶。尹氏給他取名叫老子,又叫老聃。老子生下九天,身體使有九變,見到他的人無不驚歎。到了6歲時,自己認為耳大,自名重耳。

四、母逃難途中出生

公元前573年夏6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克宋國彭城(今江蘇徐州)。老子父親被暗箭射入胸五寸,墜馬身亡,老夫人隨侍女,家將奔逃,行程幾日,突覺腹中疼痛,又是喪夫之悲,亡命他國。侍女驚慌無措,家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篷車之內有哇哇哭聲,一個早產男嬰,這使是老佐之子“老子”。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親鄰們又呼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

居週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還有《史記正義》當中,李母懷胎81載,逍遙李樹下,割左腋而生。

這是收集整理的,有不出入的,請補充。如果您覺得還可以,歡迎點贊留言轉發!


日月詩語


見過有篇文章說《道德經》作者老子姓老名聃,而老姓有很多代人為周世襲史官,其中一名老子因隨王子朝政變失敗而帶了部分逃到楚困苦縣,後改姓為李。其他老氏仍在周國,但身份大受影響。《道德經》的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可能是諸多代老子的心血感悟,因老聃西行而傳播開來,世所景仰!



誰是9078


李耳為什麼不被叫李子(古代對成年男子尊稱為“子”),而是被叫成老子,這就得從孔子三見老聃說起了。



李耳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父親是周朝御史大夫李乾,因為出生時耳朵特別大,所以取名李耳,字聃(耳垂很長的意思)。

孔子比李耳小20歲,在17歲時第一次去向李耳問禮,地點在魯國的巷黨。《禮記·曾子問》中記載——孔子曰: “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土恆,日有食之“。 當時孔子稱李耳(字聃)為老聃,而不是李聃,顯然當時在文化圈裡大家都稱李耳為老聃了,為什麼呢?據說李耳出生時就顯得特別蒼老,白鬍子白眉毛,耳朵還特別大,也許是真的。

既然同行都稱李耳為老聃,那出於恭敬尊稱他為“老子”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並不需要把《道德經》都倒騰出來瞎掰了。

鬼谷子撰寫的《關令尹喜內傳》中,直接就叫李耳為老子,稱老子出函谷關時寫的《道德經》為“道德經”,所以李耳並非因寫《道德經》而得名老子。




鬼谷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生卒不詳,公元前361年孫臏、龐涓拜鬼谷子學藝,這是老子出生200多年後的事,有可能李耳那時還沒死呢。 由此可見,在李耳生活的那個時代,人們就稱他為老子了,並不是後來的人給他起的。

老子是個“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奇人,在《關令尹喜內傳》中還記錄了一件十分詭異的事。佛教傳入中國的最早時間,至少比鬼谷子的時代要晚一百多年,按理說,鬼谷子和老子都不可能知道天竺佛教興起的具體情況的。



可是《關令尹喜內傳》中記載,有位羅賓國國王要放棄王位跟從老子學道,老子對他說:“善,既欲棄國學道,吾留王之師號為佛,佛事無上正真之道,道有大法,若王居國學道,但奉五戒、十善,自足致福,去卻不祥,常生人道,尊榮富貴,亦可因此得道度世,何必舍家也?” 也就是說,老子教羅賓國國王在家學佛,奉行五戒、十善,不必棄家學道。

佛教都還沒有東傳,老子也沒去過印度,就開始教人“在家學佛,奉行五戒、十善“,這究竟是純屬巧合,還是另有玄機呢?


原罪非罪


我是月淡風青,咱們一起找找原因。這是因為“老子”這個叫法在周武王的時候就有了。先入為主,約定俗成。老子在先,李子就不用叫了。

子是尊稱,先生。老子,就是老先生。為啥“老”呢?得細說。三種說法。一種是說他先天地而生,是盤古、伏羲、女媧一類的;一種說法是母親懷胎七十二年,是老兒子;一種說法是說他長壽。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

三種說法是同一個來源《神仙傳》,作者是葛洪。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朴子。東晉道教學者、著名煉丹家、醫藥學家。可能是當時關於老子的說法就已經比較亂了,葛洪經過分析,找出三個靠譜的來源,並且認為最後一個比較可信。

在武王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叫他老子了。因為老子的稱號知名度廣,所以,從那以後的作品中凡是涉及到他的都統一叫老子,而不叫李子。

忘了說他為啥姓李了。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他母親姓李,隨母姓;一種是說母親在李樹下面生了他,所以姓李。有人說,當時沒有李姓。這個尚有爭議。其中一個就說李姓源出嬴姓。其血緣先祖為東夷族首領皋陶,(贏姓),皋陶曾被任命為舜的大理,遂以官命族為理氏,先為理氏,後為李氏。得姓始祖為李利,李耳為十一世。

老子說清了,李也算說清了。李耳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也說清了。就是先來後到,從習慣。

在查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葛洪的《神仙傳》是本挺好玩的書。


其中有一小段是老子訓孔子,孔子還深感佩服的事。我倒覺得不是事實,而是各家高自位置的常見手段。這種手段屬於常規操作,諸子百家都用過,為了宣傳嘛,自家的膏藥拔膿效果最好。目的無非就是賣給那些有購買力的春秋戰國的諸侯們。結果諸侯們後來都歸了秦了。不久又都歸了漢。董仲舒比較走運,趕上漢武帝,才能“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其實沒必要斗的跟烏眼雞似的。這就像吃飯,你喜歡什麼就來點什麼。酸甜苦辣鹹,東西南北中,隨你的便。可是,你吃你的,別隨便說別人的吃的像豬食,你吃素可以,但別反對別人吃肉。和而不同,才能走向和諧。

我是月淡風青。關注我,一起侃文學。


月淡風青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這其中,儒墨法道兵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五大學派,可為什麼孔丘叫孔子,墨翟叫墨子,孫武叫孫子,李耳卻叫老子而不是李子?這裡金兔簡單聊聊。

先來說說“子”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含義吧。

西周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而子屬於第四等爵位,也算是當時的貴族。

但隨著周天子的沒落,到春秋戰國時期,西周的爵位制度也慢慢失效,不過“子”作為一種稱謂,也依舊被人們所沿用。這時候,人們一般用“子”來稱呼兩種人,一種是有道德的貴族,一種是社會公信力較高的人。

孔子、墨子、孫子和老子等人,他們都是某一學派的代表人物,在當時都擁有較高的社會公信力,為了表示對他們的尊敬,人們就習慣性在他們的姓氏後面冠以“子”字。

例如,孔丘叫孔子,孫武叫孫子。

“姓氏+子”就成了春秋戰國時期一種比較流行的稱呼,類似於今天的“某某老師”。

可為何李耳叫老子,而不是“李子”呢?

說起來,老子的本名應該叫老聃,在唐朝之前的文獻中,一般都管老子叫老聃。

比如《呂氏春秋》中有“孔子師學老聃”、“老聃貴柔,孔子貴仁”、“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老聃是也”。《莊子》在記載孔子見老子一事時,也稱老子為老聃——“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但是,在春秋時期列國通用的官話“洛陽雅言”中,“老”和“李”的發音相近,“聃”和“耳”的意思相近,所以當時也有一部分人稱呼老子為李耳,只是該叫法在當時並不普遍。

到了唐朝,李唐王朝的皇帝將老子視為李姓的始祖,比如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封老子的廟號為大聖祖。而在這種背景下,老子的名字就被廣泛叫做李耳,至於老聃這一叫法,則慢慢被忽略。

總的來說,老子之所以叫老子,主要是因為在春秋時期,老聃的叫法比李耳更普遍。


金兔歷史


首先,從時間先後上排列,老子要“老”於諸子;

其次,從理論上講《老子》也要“老”於《諸子》,道德經是解釋自然宇宙規律的基礎學說。他研究人與自然的關係,悟道終極關懷。而其它諸都是在研究人與人的關係。

所以,為了區分時間先後,區別理論層級,尊其為老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