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要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而胡雪岩又有多恨李鸿章,才会说下胡李不通婚?

无根树花正孤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 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提款、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再说起李鸿章这个人,大家应该是非常的熟悉吧,他跟左宗棠张之洞还有曾国藩,当时也是被称之为中兴四大名臣,著名的洋务运动,他也是主要领导人之一。胡雪岩这个富商大家应该也知道,但是很多人应该觉得这两个人看上去没有太多的联系吧,但是其实胡雪岩是李鸿章杀的,接下来就跟我了解一下吧。

左宗棠为了收复新疆,还曾经抬棺入疆,,向朝廷申报一千万两银子,但是当时朝廷国库空虚,只能拨款五百万两,也就是说左宗棠需要再借五百万两才能完成任务。 这借款的事就由胡雪岩一人承担下来,胡雪岩促成借款,客观上是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声名远播,也收获了一顶二品官帽,这其中他也拿了很多回扣,但这也成为了日后李鸿章和盛宣怀攻击他的一条罪状。


李鸿章与左宗棠向来不和,二人视同水火,正如当时任四川总督刘秉章所言:“李左二人,两强相遇,各不相下,久之遂生意见。”两人在筹建海防与用兵新疆上意见相差很大。李鸿章希望清廷的全部财力用于海防,而左宗棠希望清廷全部财力用于收复新疆。 1882年胡雪岩大举收购生丝,试图垄断生丝收购,谋取暴利。然而出乎胡雪岩意料之外的事,当年意大利生丝丰收,外商对于中国生丝需求大减,而此时中法关系紧张,导致市面银根收紧,胡雪岩因此亏损千万两之上。风声传出以后,各地官府担心阜康钱庄会出问题,纷纷提取官银。而此时在政治上一直和左宗棠不睦的李鸿章也让亲信弹劾胡雪岩,说他挪用官银牟利,并拖欠钱款。朝廷因此下旨,命左宗棠去追缴欠款。清廷因此查抄了胡雪岩,盛极一时的胡雪岩在三天之内迅速垮台。 不久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而贫病交加、负债累累的胡雪岩,身败名裂,成了众矢之的。这番打击,让胡雪岩郁愤交加,病倒在床。想到他经营商业帝国的这一段经历,他不由得心惊胆寒。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于是立下那样的遗嘱。“胡李不通婚”,以此规诫后世子孙。
胡雪岩之所以倒台,是因为罩着他的那片天,左宗棠左大人并不是真的“天”。真正的“天”,是朝廷。 满清是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本质还是剥削,不会允许大商人无限发展,而是类似于养猪,养肥了,过年的时候就可以宰杀了。胡雪岩尽管是一个有地位的大商人,但在朝廷眼中,不过就是一头养肥的猪而已,必屠宰之。这是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本性。


大老二爷


1885年11月,贫恨交加的胡雪岩已经病入膏肓,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他将家人召到病榻前,立下了3道遗嘱:“一是后人不要经商;二是后人不得从政;三是胡李不通婚。”

胡雪岩之所以如此痛悔地说下这些话,自然和李鸿章有着莫大的干系。那么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过节呢?

(胡雪岩剧照)

这事得从胡雪岩经商之路开始说起。

胡雪岩出身贫穷,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出外谋生。他手脚勤快,做事踏实。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运气不算差,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胡雪岩19岁的时候到阜康钱庄做学徒,掌柜见他是个好小伙,想到自己膝下无子,无人送终,于是视他为亲子,让他承继了钱庄。

胡雪岩虽然有个钱庄经营,但由于实力不丰,生意颇为惨淡。很快,胡雪岩就遇到了一个能让他掘金的人。

这个人就是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是官家子弟,年少时,家中便替他捐了一个“候补盐大使”的官缺。不过由于家道败落,没钱疏通关系,因此他一直就候补下去了。

胡雪岩和王有龄结识后,为了帮助王有龄实现效力国家的抱负,将钱庄里本就紧张的银子挪了500两给他,让他去官场运作。

靠着胡雪岩这500两银子,王有龄终于出仕为官。由于他干练廉明,在地方上干出了政绩,所以他很快就累迁为浙江巡抚,成为一方大员。

王有龄知恩图报,对胡雪岩的钱庄大力支持。

随着王有龄的官越做越大,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到太平军攻打杭州时,胡雪岩的钱庄不仅遍地开花,药店、茶叶、布匹等他也无不涉猎。军粮漕运等,也都由他来经手买办。胡雪岩也因此在江浙商圈里,名声很大。

然而,随着太平军锐不可当的攻势,尽管胡雪岩投桃报李,不断从上海、宁波购入军火,帮助王有龄抗击太平军。但是由于孤军无援,眼见杭州城破,王有龄绝望之下,以身殉城而死。

(左宗棠剧照)

随后,在曾国藩的引荐下,湘军将领左宗棠被委任为浙江巡抚,并负责督办军务。

为了获得左宗棠的信任,胡雪岩筹集了大批粮草,主动找上门劳军。

胡雪岩的慷慨,给左宗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左宗棠也正需要得到地方有影响力的人士的支持,有影响又多金的胡雪岩,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一来二去,二人便引为莫逆之交。收复杭州后,左宗棠给胡雪岩派了个总管的职务,让他负责一些战后重建等工作。同时,还将来往的军饷、钱粮都存在他的钱庄上。

胡雪岩虽然失去了王有龄,但左宗棠却让他的生意不仅没有丝毫受损,反而大获其利。

对于左宗棠的好意,胡雪岩也报之以琼浆。在与外国人经商往来的过程中,他处处留意,招募外国军事专家,为胡雪岩训练了一支武器装备先进的常捷军。

靠着这支常捷军,左宗棠在攻打太平军的时候,屡战屡胜,很快就收复了杭州附近的失地,因此朝廷对他赏赐不断。

胡雪岩在左宗棠的支持下,很快,他的商业帝国不仅垄断了江浙一带的生意,还依靠湘军势力,把商铺钱庄开出了江浙一带。也正是这段时间,让他快速积累了2千多万资金,成为清末首富。

胡雪岩并非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他除了支持左宗棠的工作外,还在地方上做慈善事业,比如设粥厂、义垫、善堂等,缓解无以为继的老百姓的困苦。这样一来,左宗棠管理的江浙一带,虽然受战乱影响,损失很大,但百姓闹事者却很少。

胡雪岩也因屡有善举,百姓对他非常感恩,他的信誉也得到了商人们的认可,生意愈发红火。

左宗棠很感激胡雪岩为他做的一切,特意为他向慈禧表功。慈禧听闻后,对胡雪岩赞不绝口,为了树立榜样,让更多的商人学习胡雪岩。慈禧特意授予他江西侯补道的官职,同时还赏了他一件黄马褂。

这样一来,胡雪岩的身份便成了官商。这层身份,让他做起生意来,更是得力不少。

(李鸿章剧照)

左宗棠在当时有个对手,那就是李鸿章。

其实,左宗棠和李鸿章最早都是曾国藩的幕僚,后来都得到曾国藩举荐提拔,成为朝廷命官。

左宗棠建立了楚军,而李鸿章则建立了淮军。

左宗棠在收复江浙在即时,李鸿章却带着淮军跑来摘桃子,顺便还掳掠了一把钱财。气得左宗棠向朝廷上疏,称李鸿章“越境劫掠”。由此二人开始交恶,在工作中更是明争暗斗。

沙俄侵占新疆时,李鸿章坚持应以海防为主,但左宗棠却坚持收复新疆。最后,朝廷虽然同意让左宗棠领兵收复新疆,但是却出现了军费不足的问题。眼见西征一事只能停顿下来,胡雪岩却主动请缨筹集军费。

由于多年和洋人贸易,胡雪岩在洋人中有着良好的口碑,因此他借到了1870万两银子的军费,解了左宗棠的燃眉之急。

胡雪岩的给力,还不仅于此,他在左宗棠率军西征后,又不断从药堂调了大量“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贵重药品,以防止清军在遥遥路途中的瘟疫和水土不服等症状,从而保证了左宗棠军队的势力。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立刻成了慈禧身边的红人。不光获封二等恪靖侯,还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

胡雪岩也因助军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另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

这下,胡雪岩真正成了红顶商人,他的商业也达到了巅峰时期,财富积累也以滚雪球的形式迅速增长,清末首富非他莫属。

左宗棠的春风得意,让李鸿章醋意大增。

(慈禧剧照)

原来,李鸿章是进士出身,自恃才高过人,但是他却一直没能入职军机处。现在举人出身的左宗棠居然成了军机大臣,这让他好生气恼。于是四下编排左宗棠好大喜功,挥霍军费等,同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以此嘲笑他是清朝第一个以举人身份入职军机处的官员。

本就因为塞防和海防争得不可开交的两个人,这下更是水火难容。老谋深算的李鸿章认定,打压左宗棠先要拿掉他的钱袋子,也就是胡雪岩。

1882年,胡雪岩为了从洋人手中夺回生丝的定价权,用2000万在上海开办蚕丝厂,并高价从蚕农手中收购生丝数百万担,以致洋人无丝可收。就在他即将打赢这场贸易战时,中法战争爆发,欧洲意大利的生丝也宣告丰收,生丝价格直线下跌,胡雪岩高价收购的生丝瞬间贬值。

见此情形,李鸿章大喜,他利用权力迫使胡雪岩的蚕丝厂不能开工,迫使胡雪岩只能贱卖生丝,这一举动让胡雪岩凭空就亏去了1千多万。

这让元气大伤的胡雪岩,陷入到资金周转不灵的被动局面。

随后,李鸿章查得一笔80万的银行贷款到了还款期。由于这笔钱是以胡雪岩个人名义向外国银行担保,所以清廷每次都将款项在还款期前拨给胡雪岩,再由胡雪岩还上贷款。

李鸿章想法让经管此事的官员将这笔钱扣留了20天。由于资金迟迟不到账,外国银行又一再催促,胡雪岩只得贱卖了部分实业,才好不容易补上这笔贷款。

待胡雪岩补上贷款后,李鸿章又差人四处散布胡雪岩破产的消息,闹得那些存户,纷纷到钱庄去取钱。无奈之下,胡雪岩只得将剩余田庄地产等都贱卖。应对这纷至沓来的挤兑潮,他已经无力回天了。

随后,李鸿章向朝廷举报朝雪岩,不光在找国外银行贷款时吃回扣,还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慈禧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抄胡雪岩的家,还责令左宗棠负责向胡雪岩催缴欠款。

不久后,左宗棠病逝于福州。而贫病交加、负债累累的胡雪岩,身败名裂,成了众矢之的。这番打击,让胡雪岩郁愤交加,病倒在床。想到他经营商业帝国的这一段经历,他不由得心惊胆寒。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不要忘记惨痛的教训,于是立下那样的遗嘱。

(参考史料:《胡雪岩传》)


张生全精彩历史


答:先更正一下,“李鸿章杀死清朝首富胡雪岩”是非常不严谨的说法。

第一,清朝首富不是胡雪岩,而是和珅——结合合种正史、野史材料进行统计,和珅坐拥近20亿两白银,折合成人民币为2000亿!试问,这样的资产,谁能与之相匹敌?

第二,胡雪岩是因为惨遭革职查抄家产,郁郁病终于家中的,没有被李鸿章砍头杀害。

不过,从某个角度来说,胡雪岩也的确算得上是死于李鸿章之手,要不,他也不会在临终前立下“胡李不通婚”的遗嘱。

那么,问题来了,李鸿章为什么要整死、害死胡雪岩呢?

这件事,要说复杂也复杂,要说简单也简单。

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神仙打架,小鬼遭殃。

这里说的神仙,指的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小鬼指的自然是胡雪岩了。

左宗棠和李鸿章为什么要打架呢?

说起来,这两人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可以追溯到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年代。

传说,某次左宗棠去拜会李鸿章,李鸿章在后堂与小老婆缠绵,迟迟不出。

左宗棠不免来气,等李鸿章出来了,语带讥讽地说了六个字:与如夫人洗脚。

说李鸿章是在里面给小老婆洗脚。

李鸿章嘴欠,张口来了句:赐同进士出身。

李鸿章自己是进士出身,很瞧不起只有举人出身的左宗棠。

而左宗棠向以“当世诸葛亮”自诩,把自己只有举人出身视为终生大辱,沸反盈天的“樊燮案”也因此而起,他听了李鸿章的话,面色大变,拂袖而去。

不过,以上故事只是传说,不一定是真事。

但攻陷天京前夕两人闹出的矛盾,可是货真价实的史实。

当时,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围着天京攻了好几年了,天京还是迟迟不下。

老佛爷慈禧心中焦虑,就支使游弋于苏、常一带的淮军前往支援。

老佛爷慈禧是军事上的外行,看不清形势;但李鸿章是内行,他知道天京的陷落指日可待,不忍心过去分掉曾家兄弟的功劳,他写信给曾国荃说自己“不敢近禁脔而窥卧榻”,而向慈禧托称浙江匪患严重,带着淮军跑浙江去了。

浙江是闽浙总督左宗棠管辖的地方,李鸿章这一来,不但抢了左宗棠的大功,还抢掠到了一大堆财富。

左宗棠气得七窍生烟,写报告上告朝廷,斥骂告李鸿章“越境掠功”。

这是左、李交恶的公开化。

平定了太平天国后,两人一同受命去剿灭捻军。李鸿章负责东捻军,左宗棠负责西捻军。

西捻军打的是游击战术,其由西往东,突袭保定,逼近北京,清廷震动。

负责东面战场的李鸿章救援不力,被拔了双眼花翎、褫夺了黄马褂等。

李鸿章吐了一口老血,写信给弟弟说:“左公放贼出山,殃及鄙人!”

这还不算,在剿捻收官阶段,李鸿章奏报朝廷,说捻军统帅张宗禹已被自己迫得跳河自尽。左宗棠却上报说张宗禹还没死,他正在抓紧追剿。

李鸿章又吐了一口老血,写信给曾国藩,说左宗棠是“阿瞒本色,于此毕露”。

1874年,清廷高层内部爆发了“海防与塞防之争”,左、李二人在关于如何在东部沿海与西北边疆分配有限战略资源问题上又大吵一架。

李鸿章的意见是:“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

而左宗棠的意见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最终的结果,是左宗棠成功了。并且,左宗棠在西北边疆上建战功归还,春风得意,获封侯爵、东阁大学士,可入军机处。

李鸿章恶狠狠地给左宗棠取了个外号,叫“破天荒相公”,意思是说一个举人,竟然能入阁当军机大臣,真是破天荒了。

1885年,中法战争,左宗棠主战;李鸿章主和,后来与法国签订《中法新约》。

左宗棠一点情面也不留,大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李鸿章忍无可忍,让手下的将领们告左宗棠小跟班们的状,整得湘军名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都丢了官,胡雪岩被抄了家。

咦,胡雪岩是个商人,他是什么时候和左宗棠捆绑到一起的呢?

胡雪岩出身贫穷,年少丧父,他能华丽变身为晚清首富,一方面是他为人圆滑、仗义,另一方面是他得遇贵人。

少年胡雪岩在阜康钱庄做学徒时,得到了掌柜的赏识,被收养为养子;又因掌柜膝下无子,所以胡雪岩在他死后承继了钱庄。

胡雪岩遇上的第二个贵人是浙江巡抚王有龄。

王有龄是官家子弟,家中替他捐了一个“候补盐大使”的官缺,但因没钱走关系,一直没能补缺。

胡雪岩继承了钱庄,不差钱,慷慨地斥资给王有龄去官场运作。

很快,王有龄出仕为官,并且官运亨通,做到了浙江巡抚,成了地方大员。

王有龄懂得感恩,给胡雪岩的钱庄提供了很多帮助。

官商勾结,局面很快打开,其中内幕,你懂的。

到后来,胡雪岩不光开钱庄,还开药店、贩卖茶叶、贩卖布匹,甚至包揽军粮漕运等等,生意做得很大。

太平军攻打杭州,王有龄被杀后,湘军将领左宗棠成了新的浙江巡抚。

胡雪岩不管三七二十一,狠命抱住左宗棠的大腿,给左宗棠筹集钱粮,主动劳军。

这样,胡雪岩就成了左宗棠的人了。

平定了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向慈禧为胡雪岩请功,胡雪岩非常荣地得授江西侯补道的官职,还领到了一件黄马褂。

左宗棠出兵西北,胡雪岩不但替左宗棠筹集足军费,还从自己的药堂调了大量“诸葛行军散”“胡氏避瘟丹”等贵重药品相赠,保证了左宗棠军队的战斗力。

所以,左宗棠建功归来,他本人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而胡雪岩也因助军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另赐黄马褂和二品红色顶戴。

1885年,李鸿章从自己的幕僚盛宣怀那儿了解到胡雪岩就是左宗棠的钱袋子,就决定对胡雪岩下手,以断左宗棠臂膀。他向朝廷举报朝,说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

慈禧大怒,下令抄胡雪岩的家,责令左宗棠负责向胡雪岩催缴欠款。

李鸿章这一着非常狠。

就在这一年,左宗棠和胡雪岩双双病倒去世。


覃仕勇说史


李鸿章其实并不是将胡雪岩给杀死的,而是将胡雪岩给气死的,胡雪岩在死之前还特地的留下了一个遗言,就是胡家人不可以和李姓的通婚,这是将全天下姓李的人都一巴掌给拍死。

胡雪岩为什么这么恨李鸿章呢?

胡雪岩作为清朝的首富,辛辛苦苦积累了万贯的家财,可是被李鸿章使了一点坏就让他的万贯家财化为乌有,这给谁谁能不气呢?具体来说之所以对胡雪岩下手也是因为胡雪岩上了左宗棠的这趟列车,而李鸿章本来就与左宗棠之间存在矛盾,当时左宗棠主张的是收复新疆,为李鸿章所主张的就是放弃新疆的领土,将钱财都拿去发展海军。

李鸿章之所以想要将这笔钱拿去发展海军,就是他想让这笔钱流入自己的口袋之中,可是通过左宗棠的据理力争,最终慈禧也是支持了左宗棠,所以李鸿章也是怀恨在心的。可是当时左宗棠打仗花了太多的钱,这就是他的小弟胡雪岩在背后的大力的支持,他给左宗棠资金的支持,给他世界上最好的武器。如果左宗棠打输了可能李鸿章心里会舒服一点,可是偏偏左宗棠却打赢了,这李鸿章可就恨得牙痒痒。

但是李鸿章又如何动的了一个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呢?所以李鸿章久盯紧了胡雪岩,只要他发现胡雪岩的一点的小错误,就立马的拉跨他,在胡雪岩和外国人对赌生丝的时候,资金了短缺导致没钱,李鸿章到处的挤兑胡雪岩,最后清政府彻查胡雪岩的资产,胡雪岩彻底从一个商界的大佬成为了一介平民,后来胡雪岩在悲愤中去世。


司徒历史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李鸿章并没有杀死胡雪岩,更多说是他逼死了胡雪岩,这个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所代表的传统势力背后还有更大的黑手,可以说他的商业帝国的灭亡是必然的,我们知道古代有这样一种等级就是“士农工商”可以说商人地位并不高,为什么胡雪岩可以获得大红大紫,并成为“红顶商人”主要就是他在朝中有人,胡雪岩的人生是传奇的,主要是因为他在朝中有一定势力。

这个人就是四大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我们知道李鸿章、左宗棠、俩人所代表的是海防派以及陆防派,可以说他们在国策上是对立的,政治上是对手,并且多次在朝廷中发生激烈争执,可以说两人是对手。

我们知道左宗棠这人脾气十分硬气,不服输,认定的事情一做到底,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时候他和李鸿章的争执,必须要慈禧太后亲自出马才可以解决。

我们知道一代名臣左宗棠曾经收复新疆,而对其收复新疆产生重要帮助的是胡雪岩,胡雪岩的帮助要左宗棠无后顾之忧然后顺利平定新疆之乱,可以说胡雪岩是左宗棠的钱袋子。

可以说胡雪岩是左宗棠绝对心腹,左宗棠的数次功绩离不开胡雪岩的亲历相助,如果李鸿章可以拿下胡雪岩,必然会对左宗棠的势力有很大的打击,拿到胡雪岩要左宗棠失去资金来源,这样左宗棠想跟自己争斗是比较困难的。

李鸿章决定对胡雪岩动手这一策略后,李鸿章就开始扶持盛宣怀,然后借机对胡雪岩进行打击。

我们知道胡雪岩所代表的商业力量也是十分庞大的,他的成功离不开工商势力的支持,这些官员虽然有不少是支持胡雪岩的,李鸿章知道这些人也是最好拉拢的,因此李鸿章拉拢了这部人后,这个时候虽然情况发生了变化,胡雪岩虽然发现了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良好的政治敏锐性,在加上此前的成功,导致胡雪岩并没有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有很好的防御,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随着左宗棠的的失势,导致原本顺风顺水的胡雪岩资金出现了困难,随时刚开始胡雪岩开始还可以支撑一下,但是随着大量官员开始挤兑,在加上李鸿章对内部的瓦解,盛怀宣的配合下,导致胡雪岩内忧外患,很快资不抵债贱卖资产,并且资金链逐步崩塌,最终宣告破产。

李鸿章这个时候依然对胡雪岩不放手,最终指示亲信举报胡雪岩“贪污挪用国家粮饷”最终要慈禧太后下令抄家胡雪岩,并要他最大的靠山左宗棠对胡雪岩抄家,最终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再也没有回转的余地,彻底身败名裂并且宣告胡雪岩在也没有翻身的可能性。胡雪岩是左宗棠和李鸿章派系斗争最大牺牲品,可以说他的一生离不开左宗棠的支持,左宗棠要他的起家成为一个官商,最后也因为官商的身份失去了自己的一切。

1885年冬月,胡雪岩郁郁而终并在死之前说了胡李不准通婚,可以说他太恨李鸿章,才会说下这句话,要自己的后人知道自己惨痛的教训,因此在回说下这句话。


莫地方


公元1885年11月,正是中法战争结束期间,被誉为清朝"红顶商人"的胡雪岩在继左宗棠薨死后(1885年9月)数月于悲愤交加中也黯然离世。熟知胡李这段恩怨纠纷的读者都应该清楚明白:胡雪岩的死在很大程度上同李鸿章是脱不开干系的,我们也可以说李鸿章确实是导致胡雪岩于悲痛交加下郁郁寡终的元凶。因此,胡雪岩至死都十分痛恨李鸿章,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出自胡雪岩口中的这句"胡李不通婚"的遗嘱了。当然,李鸿章不是直接杀死胡雪岩的刽子手,导致胡雪岩致死还有诸多因素。比如,左宗棠的突然离世、"1883年经济危机"和胡雪岩本人的些许行为(囤积生丝)。

"红顶商人"胡雪岩不仅仅是清朝首富、徽商的代表人物(晋商、徽商两大商帮兴起于明朝),受左宗棠的影响,他还被冠之以政治家的头衔。胡雪岩起家立业没有依靠,简单来说就是白手起家、从零开始。因为为人学徒,待人诚恳且工作认真,他有幸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先是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后接受了于掌柜的私人资产5000两白银)。论起胡雪岩人生中有幸遇到的贵人,第一为不是左宗棠,而另有其人,那便是时任浙江盐使的王有龄。

王有龄在最难的阶段受到胡雪岩的救济之后,便步步升迁,直至浙江巡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儒者王有龄身上体现的十分淋漓尽致,胡雪岩开始在商业内顺风顺水了起来,享誉国内的"胡庆余堂"就是此时在王有龄的鼎力支持下创办而来的。公元1861年,王有龄因粮兵两缺且杭州城破,无奈之下自缢身亡。紧接着,新任浙闽总督左宗棠新官上任,胡雪岩有幸再次结识了左宗棠。

1."胡李不通婚"的背后是"左李的矛盾"

对于如上问题,我个人这样理解:帮助胡雪岩成功兴起的因素到头来也正是致使其家道败落的最终因素,换句话来说,胡雪岩此生的兴起——繁荣——衰落与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是不无关系的,胡雪岩凭借着左宗棠的关系而步步捷登到了命运之巅峰,但在此过程之中,胡雪岩因为和左宗棠相处太近而得罪了左宗棠的政敌——李鸿章。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恰巧,胡雪岩这个商人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无意间走进了左、李二人之间,伴随着胡雪岩同左宗棠的相互助力和互赢互利,胡雪岩早已不知不觉站到了李鸿章的利益对立面,李鸿章眼里容不下左宗棠,胡雪岩自然也不例外。

左宗棠担任浙闽总督之后,胡雪岩便被委任为杭州总管,这一举动直接致使其麾下的阜康钱庄步入官商之路。之后胡雪岩凭借着左宗棠的"便利",开始于东南沿海声名远播,它不仅穿梭于商业界,而且还自行为左宗棠组建了现代化军队——常捷军,这一举动深得左宗棠心意。公元1866年,在福州船政局的成立当中,胡雪岩功不可没。

左宗棠与李鸿章的矛盾早就存在,两人同为曾国藩门将之时便隐患积深。公元1867年,新疆"阿古柏事件"爆发,随即清廷中出现了两股政治势力,一方是以左宗棠为首的"塞防派",对立方便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海防派",但最终慈禧太后却支持了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无异于对李鸿章产生了极大打击。随后在西征阿古柏的准备阶段,胡雪岩大显身手,在左宗棠以及清廷无力操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之时,胡雪岩借用外资1870万两解决经费忧患,如此举动对于"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起到了关键作用。收复新疆之后,左宗棠入主军机大臣,倍受慈禧太后青睐,李鸿章颇具憎恨,于是"倒左先倒胡"就成了这时期李鸿章集团的口号。

除此之外,李胡的矛盾不仅如此。胡雪岩利用"电报事件"一手将盛宣怀挫败的举动,李鸿章看在眼里,却同时也记恨在心。盛宣怀当时作为洋务实业的一把手,同时也是李鸿章的心腹,再加上胡雪岩出身商业,因此两人在国内外商界难免会逢及冲突。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一个道理:李鸿章之所以想要扳倒胡雪岩,不仅仅局限于左李的矛盾,还涉及到胡雪岩触及损害到了李鸿章、盛宣怀的利益所在。

2.李鸿章之外,还有时代的局限

正如我首段所提,胡雪岩之死并非仅仅只是李鸿章一手所致,在我看来,当时的"天灾人祸"才是逼死胡雪岩的极大因素。公元1882年,胡雪岩凭借着总管"四省公库"的权力,开始向生丝领域渗透,他先是在上海建立了生丝厂,后又筹资2000万两将国内生丝囤积起来,欲图囤积居奇。不过胡雪岩的商业眼光还是颇具前景的,囤积生丝的做法虽然引得外商联合抵制,但他们却没有办法,眼看着占据上风的胡雪岩就要如愿以偿,"意大利生丝丰收"和中法战争开拔先后不幸降临,国内市场瞬间剧变,"1883年经济危机"突然爆发,胡雪岩面对着这将倾之厦,鲜有回天之力。

伴随着"生丝贸易战"的失败,胡雪岩已家资去半,随后各地富商官员的竞相提款,最终遏制了胡雪岩产业的发展。公元1883年,清廷下令命左宗棠查办胡雪岩旗下商号且追缴其欠款,左宗棠查办胡雪岩大约历经了两年时间,而且确实是左宗棠亲手查封了胡雪岩的所有商铺和钱庄,此时的胡雪岩亏资几近全无,而且欠款过多,东山再起的机会实在是难于上青天了。公元1885年,左宗棠于福州去世。四个月后,胡雪岩郁郁寡终,一代清代首富就此陨落,"官商之路"就此平息。临终之前,除了"胡李不通婚"的遗嘱之外,胡雪岩还一并留下了另外两条嘱咐,一则"后人不得从政";二则"后人不得为商"。


木剑温不胜


李鸿章是安徽人,胡雪岩我没记错的话好象也是安徽人,胡雪岩的失败一是大量收购蚕丝,二是他依附左宗棠,李鸿章和左宗棠是政治上的宿敌,李鸿章的策略是倒左必先倒胡,再加上左宗棠喜欢吹牛,老是在朝庭上吹我怎么怎么收复新疆的,弄得满朝文武大臣包括慈禧太后对左宗棠很感冒!再加上左宗棠年事己高,慈禧太后当然要重用李鸿章,胡雪岩如果能看清形势,也不至于落得破产倒闭,一定程度上胡雪岩是一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丁虎蓝领


用“杀死”不好听,也不严谨,还是用“逼死”比较好!!!

胡雪岩是晚清时期的一个富商,一度坐到“红顶商人”的地步,当时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有多富?一句话概括---富可敌国!!



那李鸿章又是谁呢?稍有历史基础的人都知道,那可是晚清的实权人物,他唯一的一次低谷就是甲午战争之后被推出来当了“替罪羊”,然后让他周游列国去了。

一个是商人,一个是权臣,他们俩是怎么起的冲突呢?这一切都得从左宗棠坚持的“疆防”和李鸿章推崇的“海防”说起

左宗棠作为一个传统将领,在他心里,国家的疆土是不容有失的,哪怕一寸也不行;而李鸿章呢?作为北洋水师的创建人,自然更侧重于他的“海防”。原本可以相安无事,可是在收复新疆问题上,李鸿章和左宗棠起了分歧。李鸿章和后期康有为的思想差不多,认为那属于“鸟不拉屎”的地方,收回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收回之后还要去管理,同样又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怎么说都不划算,而且,当时李鸿章正和慈禧要银子扩充“海防”呢,要是朝廷同意左宗棠的建议,那银子就泡汤了。可是,左宗棠坚持那是领土一部分,丢掉的话,丢的是大清的脸。



双方相持不下,最后慈禧拍板----收复新疆!!!

左宗棠和李鸿章同朝为官,却不是同一战线。你想,一个力战派和一个力和派能看顺眼吗?但是表面上还是要圆的过去。可是在收复新疆问题上,两人的矛盾开始公开化。你左宗棠不是想收复新疆吗?我让你断兵缺粮,看你怎么收?于是,不少龌龊伎俩都随之出现。

刚开始,确实给左宗棠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是左宗棠这么多年的官也不是白当的,也有自己的党羽,而且,当时他还有一个要好的朋友,那就是第一富商----胡雪岩。

胡雪岩能一路坐到“红顶商人”的位置,其实,也和左宗棠的提拔密不可分,朝廷和地方的很多采购,在左宗棠的操作下都由胡雪岩负责,这也是他能够迅速积累财富的重要原因



左宗棠对得起胡雪岩,胡雪岩也不含糊,在左宗棠出征过程中,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甚至还私下和洋人买了武器送给左宗棠。在胡雪岩的支持下,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班师回朝、荣耀无限。这就更激怒了李鸿章,他决定除去左宗棠的这个左膀右臂

于是,他命令负责掌控电报业的盛宣怀监视胡雪岩的一举一动。由于知己知彼,胡雪岩每次或买或卖都要落后盛宣怀一拍,久而久之,资金周转不过来了,而朝廷一笔本应到付的“救急钱”却在李鸿章的授意下,迟迟不给。不得已,只好从自家钱庄拿钱出来维持。



得知这个消息后,盛宣怀迅速散布消息说胡雪岩要破产,那些储户都开始去要钱,可是,哪有那么多钱啊!结果,破产了,再加上李鸿章的一番操作-----抄家。就这样,这个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就此没落,没多久就急火攻心、一病不起,直至去世!!!

这就是李鸿章逼死胡雪岩的经过,胡雪岩成了权利争斗的牺牲品,悲哀,却又无奈!!也是对后人的警示----千万别拿北洋大臣不当干部!!!

置于胡李两家不通婚一事,只是后人为了烘托两人的冲突而凭空捏造的,毕竟,胡雪岩再厉害,也无非是个商人,他不是皇帝,胡姓一族不可能会都听他的


回眸满清


李鸿章的他没有杀死胡雪岩,他只是把他给活活气死了。

李鸿章为什么要处置胡雪岩的?其实这个很多人说到他跟左宗棠之间的关系,但是我们都知道商人逐利,你只要给他足够的利益,他也不会管你到底是不是他朋友主人这样的道理,这一点,从现在的某些人身上都能看得出来。

左宗棠能够给胡雪岩的东西,他李鸿章不是给不了,可是李鸿章不想给胡雪岩!

这点我们就必须得提到左宗棠跟李鸿章两个人所主持的事项。

我们都知道左宗棠主张的是陆上作战,也就是陆军的建设,而李鸿章主张的是海军的建设。二者我们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左宗棠的,虽然建设的项目比较多,但实际上花钱不如海军朵儿海军虽然项目比较小,可能就是一两支舰队,但是这里面花的钱那是一个无底洞!

左宗棠虽然要打新疆,但是大家都早打完新疆,那就不需要花多太多钱了,钱上面就可以稍微富裕一点儿,相反新疆如果打赢了可以记忆拿名又哪里,而李鸿章的路完全就是一个无底洞,投入海军的建设投入了这么多,最后真要打仗了,万一全死光了,那这海军的钱找谁要去?

站在胡雪岩的立场上,我也会选择左宗棠而不是李鸿章,李鸿章这提的建议完全不靠谱,对于一个商人来讲,这完全就是自个儿拿自个儿赚的钱当火烧!

商人需要赚钱,商人不可能一直陪着政治家在外面浪!陪着你建设海军,名利都是你的钱也都是你的,我赚什么去?

就这样,胡雪岩必须站在左宗棠那一派,而左宗棠的又十分讨厌李鸿章,两个人是水火不容,所以胡雪岩自然而然也不想去给李鸿章好脸色看。

可是问题便是,即便是胡雪岩不想给李鸿章好脸色看,他们俩也不至于结仇,真正使二人结仇的还是一个钱的问题。

李鸿章要办海军就是要钱,这能怎么办?只能够舔着个脸向民间去要钱去,但是他派出去的人跟他说了一件事儿,就是你一叫我要钱可以,但是你得先把胡雪岩给我整垮了,他在,我就没钱可赚。

所以李鸿章想要办海军,想要建设自己臆想之中的那种强大的军队,洋务运动就必须得把胡雪岩给整死,因此,(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李鸿章才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把胡雪岩往死里整,而胡雪岩最后死的时候才会那么恨李鸿章。

李鸿章干的什么事情?第一件事情,他落井下石,胡雪岩他和外国人争夺这个深思的声音,也就是蚕丝,结果他高价收购蚕丝以后蚕丝的价格大跌,并且李鸿章为代表的政府也不愿意给他多余的好处,所以李鸿章这个钱一直在亏,直到他最后彻底结束掉深思这一片的生意的时候亏了1000多万。

1000多万虽然数目很大,但对于李鸿章来讲可能也只是一个数目上的问题,真正的杀手是在李鸿章之后的选择上,1000多万赔了出去以后,胡雪岩他就资金上面周转不开了,他是办钱庄生意的,钱庄是需要现钱的,每天资金的流动是很大的,突然没有钱呐,这里面的商户就会觉得你是不是破产了,所以赶紧把你钱庄里的钱给提出来,这样胡雪岩的经济压力就越来越大,导致他最后不得不去借贷向其他人借钱子周转一下资金。

结果李鸿章带头去调查胡雪岩的借贷情况,并且要求给他借钱的那些人,在借钱出去之后立刻过去要账,或者要么就是有钱不见胡雪岩那个地方的日子越来越苦,只能够通过变卖自己的产业来套现。

与此同时,胡雪岩的这个举动也让李鸿章抓到了把柄,像给胡雪岩存钱的那些人宣扬说胡雪岩的钱庄已经破产了,赶紧去提钱,这样的话胡雪岩的钱庄钱越来越少,而且需要更多的现金,而胡雪岩又拿不出来这些现金,胡雪岩的产业只能够全部变卖出去。

很短几年的时间,胡雪岩就因为上海蚕丝的生意一个小小的雪球滚动,最后导致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帝国,自己的商业全部都没了,你想想看胡雪岩能不恨死这李鸿章?

最终李鸿章的目的达到了胡雪岩倒台了,他赚钱能够更加肆无忌惮了,能够捞到很多的钱,能够建设自己心目中的海军,但是情况到底如何呢?再后来跟日本人的甲午战争里面,已经证明了清政府这个政府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面了,你就算再怎么替他卖命,就算再怎么替他饰坠,他也就是那个破烂玩意儿,他不会替你负责,前一秒倒台的是胡雪岩,下一秒就是你李鸿章。


漩涡鸣人yy


这个问题得用“以果推因”的方式来回答,其实这里面是有原因的。

李鸿章这个人,一生每每以“裱糊匠”的身份怡然自得。但是在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留美的洋务要员,弹劾李鸿章是个大贪官,他贪污了大量的银子。

一个叫做“安维峻”的御史,也在弹劾李鸿章。 具体的弹劾的内容是:在甲午战争之前,李氏家族曾将1500万两白银投到了日本的茶庄与银矿业,为了防止生意受损,就是李鸿章反对“迁都再战”,反而急急忙忙签定《马关条约》的原因。


(李鸿章)

据李鸿章的《分家合同》、《李氏积善堂房地产契约集》的记录,李氏家族,仅是不动产和外国公司的股票就超过4000万两。

所以,民间才会流传“宰相合肥(李鸿章)天下瘦,司农常熟(翁同龢)世间荒”的说法。

王朝末期,一般都是贪腐横行,不光李鸿章贪腐,翁同龢也一样,慈禧更是挪用军费。然而,这些钱从哪里来?

唯一的手段就是一个字——抢。 按那个时代的“小农经济”经济模式,那就应证了一句话——天生此财,不在此即在彼。

钱,不在国库中,就在民间里,不在李鸿章手中,就在胡雪岩手里。

就这样,就注定了胡雪岩必倒的结局。 胡雪岩出身贫寒,却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迅速发家致富,成为当时富可敌国的巨商富贾。

他一个人的信誉,就超过了清政府的信誉,他本人出面就能替清朝政府拿到外国的银行借贷。


(胡雪岩)

他发家的致富的原因有他的个人能力,更重要的就是后面还有一位大佬替他摭风挡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在古代,你得有权才有钱,如果没有权,那就得找靠山。

当然,用我们现代的话讲那就太经典了,你得先有命才能有钱。

左宗棠挺着清庭要放弃新疆的压力,一心要收复新疆,而清庭放弃新疆的理由也很简单,国库没有钱了,与其大耗国家物资去收复新疆,还不如放弃新疆那个蛮荒之地。

而胡雪岩,就能凭着一己之力,为左宗棠筹军资物资,成功地收复了新疆。

于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了。这让朝庭中的各个大佬开始睁开了那一双浑浊的双眼,“原来,你这么有钱啊!”

但这个时候,左宗棠还没死,这位大佬还没有死,各个野心家只能耐心地等待着出手的机会。

有句话说得好,“等待,是寂寞的,但是的耐心,却是一种优良的品格。”等到左宗棠死了之后,机会终于来了。

但为何是李鸿章先出手呢,原因就是他有优先出手的资格。


(湘淮之争)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成为为湘军领袖,而李鸿章作为淮军领袖,势必与左宗棠产生摩擦。

左胡是政商结合体,李盛(盛宣怀)也是,在“湘、淮”长期斗争中,李鸿章得到了一个福至心灵的答案,那就是——“如倒左必先倒胡”的结论。

李鸿章主要是通过亲信盛宣怀来和胡雪岩斗法的,当然他本人也在其后推波助澜。

盛宣怀用了“窃听”、“挖墙脚”的手段,窃听胡的商业机密,“挖墙角”则是李鸿章本人暗中出手,通过权力手段让上海道台拖延(拒绝)拒绝支付胡雪岩的借款。

这事也挺不简单,胡雪岩曾经帮助左宗棠到国际上筹款,然后以各省协饷做担保,款项到是到了上海道台,但是上海方面没有支付,胡雪岩资金断裂,最终一败涂地。

总而言之,一句话,胡手中没有权力,哪里能斗得过李鸿章啊?

三天,从全国首富到被抄尽家产就用了三天。三年后,胡雪岩贫困交加,郁郁而死。

当然,都被别人糊弄得家破人亡了,这还提怎么婚姻不婚姻,那只是胡雪岩死之前悲愤交加、难于自已的一句“呐喊”而已。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