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箭殺傷力之強,連關羽都扛不住,為何卻沒在軍隊中得到推廣?

楊莎莉


毒箭這東西,在戰場上基本沒啥意義。

(“中箭之王”關羽)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古代弓箭手怎麼殺人。傳說中百步穿楊的神箭手,在戰場上極其罕見,大多數士兵之前都是莊稼漢,上戰場之前接受的訓練非常少。所以,弓箭手部隊的作戰方式,都是密集箭陣,鋪天蓋地的一陣箭雨砸過去,就看對面誰倒黴被射中了。

電影裡往往會表現,士兵們個個穿著明亮的鎧甲,舉著帥氣的盾牌,箭雨什麼的根本不怕。可實際上,除了少數精銳重裝部隊之外,大多數士兵都沒有鎧甲可穿的,即便是有簡單的護具,也是以保護軀幹為主。所以說,混戰之前的一輪箭雨,還是有殺傷力的。

萬一某個倒黴蛋中箭了,箭頭切割到了重要血管或者重要內臟器官,撐不了一會兒就失血過多掛了;假如運氣好的話,沒扎到重要器官,也不敢隨意把箭拔出來。因為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亂拔箭可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內外出血,死的也很快。

於是,勇敢的人可能折斷箭桿接著衝殺,大多數人只能躺在原地等軍醫救治(祈禱自己一方戰勝吧)。而當時的消毒手段很簡單,直接用燒紅的鐵烙一下傷口,不出血就可以包紮了。所以,萬一珍貴的草藥沒有遏制住傷口感染,只能等死。

說這麼多的意思,是想告訴大家,就算是不用毒箭,只要能射到對方,就已經具有很強的殺傷力了。


當然,如果你認為自己箭法好,非要使用毒箭也行。

我們要保證毒箭的殺傷力更強,就必須選擇效果好的毒藥。礦物毒藥的話,必須磨成粉才能使用,作戰的時候還要兌水塗抹到箭頭上,不僅費事,還有可能粉末亂飛傷了自己人。有人可能覺得,為啥不提前抹到箭頭上,到時候直接用就行了——礦物毒藥的效果沒這麼誇張,提前塗抹好的話,過不了幾天就沒啥效果了。

植物毒藥的話,一個箭頭上沾一點點,大多數效果都不明顯。效果好的有毒植物,往往長在瘴癘之地,大規模採集基本不可能,更何況很多人都沒聽說過。

那蛇毒呢?嗯,這個好,殺傷力非常強。

其實,毒蛇的品種並不多,尤其是劇毒蛇。一旦打仗,弓箭手部隊每次消耗的箭數量非常龐大——需要抓多少毒蛇呢?真要是用蛇毒,隨便打兩次戰役,就有可能造成一種毒蛇滅絕……

所以,大規模使用毒箭成本太高,效果不明顯,還不如等著敵人傷口感染而死。


但是呢,古代確實也有“毒箭”。

弓箭手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把箭插在地上,方便取箭還能讓箭頭粘上髒東西,傷口感染的幾率更高。如果更狠心一點,就把箭頭插進糞便中,絕對是威力巨大的“生化武器”。

當然,古代的弓箭都是會回收利用的,箭頭上沒這麼幹淨。粘上泥土、糞便、血液的情況很多,而且就算是簡單的生鏽,也會讓殺傷力增強。

所以,在醫療手段不發達的時候,毒箭的意義不大,成本偏高,不可能在軍隊中推廣的。

影視劇裡的毒箭,也是主要用來“狙擊”敵方主將的,比如“中箭之王”關羽,就常常中招。不過實際上,主將衝出來拼殺的場景很少出現,人家都在中軍大帳裡指揮戰鬥呢……


七追風


毒箭殺傷力之強,連關羽都扛不住,為何卻沒在軍隊中得到推廣?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的殺傷力確實是首屈一指的,有多少悍將勇士都是死在了箭下。

如果把箭頭喂上毒藥的話,那殺死率肯定是沒得說,那為啥軍隊裡沒推廣了。其實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並不是說用帶毒的箭就比不帶毒的箭殺傷率大,這主要還是茅和盾的問題,且用毒藥喂箭是個很麻煩的事情。還有就是,用毒箭在軍隊裡推廣,一旦戰敗那肯定是要被屠的下場。還有就是古代當兵的都是老百姓子弟,戰爭的成敗也都是能致傷不致死,當然除了以首級論軍功之外。

在歷史上軍隊毒箭雖然沒推廣,但在古代戰爭中用毒也並不是沒有,據史料記載,南朝劉宋文皇帝“劉義隆”就是使用了毒藥阻止了北魏“拓跋燾”的南侵。

當時北魏軍已打到瓜步,南朝劉宋是朝野震動,劉宋文帝就命人用野葛做的毒酒置在空的村子,弄的北魏國主拓跋燾連喝的水都是黃河以北的專用水,不得已只好和南朝劉宋講和,然後北返。

南朝劉宋“劉義隆”使毒,雖然沒對北魏軍造成什麼殺傷,但也成功阻止了北魏鐵蹄,可以說劉義隆的毒戰還是挺奏效的。

南朝劉宋文皇帝可能也是唯一一個在古代戰爭中大量使用毒藥的皇帝。


夏有涼風61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箭是一個消耗品,短時期內,射出去一支就少一支。

而造箭卻是個並不簡單的事情,箭頭、箭桿、箭羽,都需要手工製作。

不少情況下,箭還趕不上使用的速度。

所以才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有箭出現,就有毒箭、火箭等等這些附帶的發明創造,就是為了增加殺傷力。

據說後漢時期,一個叫耿恭的人,發明了毒箭。

《三國演義》中關羽刮骨療毒那一節,關羽就是中了毒箭,曹仁當是據守樊城,命500名弓箭手亂箭射擊關羽軍,關羽被射中胳臂。最後神醫華佗看出這個箭頭是有毒的:

“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

最終刮骨療傷,才治好。

當然這只是在小說中的情節,現實作戰中,真正用這種毒箭的可能性很小。因為誰也不確定箭必能射中敵人,其實真正的情況是,靠大批量的密集發射,去增加殺傷力。這就需要一陣箭雨,大量的箭,做一支箭就不容易了,那麼多毒箭,顯然是不太可能。

當然了,古人是很聰明的,認識到箭頭如果不乾淨的話,射入身體,會導致傷口感染,不好醫治,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傷口感染而死。

所以古人在射箭時,不會將箭頭擦乾淨,反而會將箭頭在泥土裡插一下,讓箭頭粘上髒東西,更有甚者,把箭頭在“金汁”裡浸泡。金汁其實就是屎尿合物。

這種騷操作,確實能提高箭頭的殺傷力,也比較好操作,比毒箭什麼的,容易推廣多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毒箭殺傷力之強,連關羽都扛不住,為何卻沒在軍隊中得到推廣呢?這個問題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第一,毒箭的來源。毒箭顧名思義,就是在箭頭上抹毒咯。箭這裡我們就不多做解釋了,古代戰爭基本的軍需物資。可是毒,就必須算是特種物資了。在古代,毒藥種類比較少,最主要的來源就是動植物毒素以及一些礦物毒素了。這些種類基本所處的環境就很容易對人類造成傷害,一般人還真的不一定認識,即使認識了,採集又是一個難題,數量上也很難進行量產。

第二,毒箭的成本。不管做什麼事情,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成本問題,那麼毒箭的成本是多少呢?戰爭打得就是經濟,打得就是錢,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口本來就偏少,養活一支軍隊的成本就很高,除非你養的是沒有什麼戰鬥力的軍隊,部隊人員的薪水,武器裝備,糧草這些基本的東西就要耗費大量的資金。毒箭的毒素我在第一點就已經提到了它的來源是很少的,那麼它的數量就不會多,如果部隊需要裝備毒箭的話,就必須對毒素進行大量的尋找,採集,萃取,提煉,這樣無形中又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有這些說不定都能再招募一支小部隊了,何必勞心勞力去搞那毒素呢。可能有朋友就會說了,可以在和平時期生產開採毒素啊,這裡要說一點,一般的毒素是很難長時間保存的,即使能夠保存也會很快揮發使威力下降,是不是有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啊。

第三,弓箭手多,神箭手少。如果上面兩點都解決了,那麼就要考慮弓箭手的素質問題了。縱觀我國戰爭史,能稱得上神箭手的還真是不多。古代戰爭弓箭手的作用一般都是靠量變來產生質變的,我一個人射不中你,我就不信100個人,1000個人同時射還射不中你,只要你中了幾箭,以當時的醫療水平,能夠存活的幾率那是非常小的,即使命大活下來,也不可能還有什麼戰鬥力了。既然這樣已經達到戰爭效果了,那又何必再去搞什麼毒箭來多此一舉呢?

所以,毒素來源稀少,成本太高,弓箭手的素質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毒箭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大範圍應用,只有在暗殺,刺殺等一些特殊場合才是毒箭的用武之地。以上只是瘋子的一家之言,還請各位鑑賞!


張三vs瘋子


應該是不需要,弓箭手應該是片傷型的,單個基本上沒多大作用,滿天的箭雨,還管有毒沒毒,肯定非死即殘,沒那個必要性。再說冷兵器時代,不是非得把人砍死才達到目的,消滅敵方戰鬥力就可以了,只要沒有反擊能力或者反擊能力大打折扣,目的也就達到了。如果非要一個人置於死地,那麼可能會用毒箭的吧。再者,估計被社會輿論不允許。


惠風和睦


首先箭是消耗品毒源有限,

規模戰不能極速殺傷不影響戰鬥力對戰局沒影響

戰爭以攻城掠地控制佔領為主,不是單純屠殺

就像現在生化武器禁用一樣,如果都使用生化武器最後人都死了,戰爭就沒有意義了


找不準的財神位


弓箭是我國古代最常見的戰爭武器,也是必備武器之一。不管是中原王朝部隊還是北方遊牧民族部隊對弓箭這種戰爭武器都青睞有加,在戰爭中,常常用弓箭對敵人進行遠距離打擊,以達到殺傷敵人,取得戰爭勝利的奇效。

由於弓箭具有遠距離非常強大的殺傷力,於是很多軍隊就開始注重在作戰時對士兵身體的保護,常常打造厚厚的鎧甲對身體進行保護,並配以堅固的盾牌對弓箭進行有效的抵擋。

因此,很多部隊為了精確打擊敵方重要的領導將領就開始製造毒箭,就類似於今天的美國在現代戰爭中先發制人發射導彈精確打擊敵國的軍事領導的行動簡稱“斬首行動”。比如三國時期蜀國著名的大將關羽就曾被毒箭射中,只得召名醫華佗進行刮骨療傷,病情才開始好轉,得以保全性命。所以古代戰爭中使用毒箭是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往往都是針對敵方統帥及重要將領,以求一箭斃命。

那毒箭有如此巨大的殺傷力為什麼不在戰爭中普及開來大規模使用呢?

古代毒箭上面的毒主要是礦物的毒藥,如果毒性大點的是蛇毒,需要捕蛇提毒,成本都比較高,在戰爭中大規模量產十分困難。所以毒箭在戰爭中大規模普及,成本太高了,不適合大規模普及。

同時正常的箭都非常鋒利,如果射中對方的話,很容易造成敵人傷口感染或射中致命部位而死,使用起來和毒箭在戰爭中的殺傷力差不多,因此在戰爭中大規模使用毒箭就顯得非常不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