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學校需要借鑑縣中模式嗎?縣中模式適合南京孩子嗎

南京市的素質教育究竟開展得如何?從近幾年的高考全省排名來看,似乎一直是“縣中模式”佔了上風,近幾年,社會各界對此的爭論也幾乎沒有停止過。

南京學校需要借鑑縣中模式嗎?縣中模式適合南京孩子嗎

南京每年千人去外地縣中借讀

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黃麗(化名)是在高考前幾天才從蘇北某重點中學回到南京參加考試的,問起她對這次高考的感覺時,她說:“感覺還好,在縣中時候做過大量的題型,雖然苦了點,對高考還是有不少幫助,但也有一些比較活的題目不夠適應。”

像黃麗這樣在外地上高中,回到南京參加高考的學生在南京數量不少。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來,南京市高考報名的“區報生”(不在學校報名)至少有1000多人,這其中絕大部分是把學籍掛在南京後到外地借讀的。

小編從白下區教育局中教科瞭解到,白下區每年都有200多名學生到中教科辦理手續,到外地借讀。特別是新學期開學初,每天到中教科辦理到外地借讀手續的學生家長就特別多,這部分學生大多去了啟東中學、泰州中學等一些蘇北名校。

南京學校需要借鑑縣中模式嗎?縣中模式適合南京孩子嗎


去縣中學生有成功有失敗

雖然近幾年,以縣中模式出名的一些蘇北城市的高考成績省內排名在南京之上,但單純從南京去外地借讀的學生高考情況來看,也是有成功有失敗。

據瞭解,到縣中復讀的城裡孩子,有一些的確在奮戰一年後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到了縣中唯一的休閒就是上網,但每天上網一兩個小時,下來後就感覺時間很緊迫,於是抓緊學習。”復讀生小劉說,在那種緊張的氛圍中,自己絲毫不敢鬆懈,最後考上了心儀的大學。但最後以失敗告終的也不少。

南京一位校長透露,南京每年至少有100多名學生到外地借讀後又回寧讀書,這些學生短的在外地只讀了一個月不到,長的也不過一年。從今年的情況看,回來的學生有所增加。“曾有11個學生去蘇北某名牌縣中借讀,後來只有1人考上了二本,2人讀了專科,4人上了電大,4人因成績太差,又復讀了一年。”

南京成績比不過縣中原因很多

雖然南京學生去外地借讀並不都能有理想的結果,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近幾年來,一直倡導素質教育的南京,高考整體成績不如那些並不避諱“縣中模式”的城市。對此現象,市教育部門有關人士認為存在種種客觀原因。

有關人士認為,南京高考本科上線人數雖然在總數上與南通、無錫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但造成這一差距也是有一定的客觀原因。除了參考生總數遠不及南通、無錫外,南京市高中階段教育的普及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2%以上,遠遠超過全省80%左右的平均水平。高中“大普及”讓更多的南京學生擁有了參與高考競爭的機會,一批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進入高中,他們參加高考進入了南京市的“分母”(參加高考人數),但真正能進入“分子”(錄取人數)的不會很多。

另外,南京每年有幾百名“高材生”已被美國格林奈爾、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提前錄取,使得南京流失了一批“得分高手”。

部分名校開始借鑑“縣中模式”

雖然看起來這些客觀原因與素質教育或者“縣中模式”沒有關係,但升學壓力之下,南京的學校中,一些看起來與素質教育背離的改變也在悄悄發生。

據不完全統計,從2004年開始,南京部分名校一年要引進十幾個縣中教師。在南京一些學校,僅近兩三年引進的縣中教師就超過教師總數的1/10。甚至南師大附中、十三中、寧海中學、南京九中等名校的校長全都曾在縣中或鎮中工作過。

一些縣中來的校長將三天一小測、五天一大測,步步為營的評價模式引入南京,月考、單元測試的“縣中模式”也紛紛進入南京的多所中學。

南京市對中學生晚自習沒有要求。結果有一些學校選擇了自習到晚上9:30,甚至開始推行“朝七晚十”的準“縣中模式”。 曾浩程曉

專家談“縣中模式”

南大教授龔放:素質教育下的孩子更有“悟性”

現在的教育,從初中到高中的目標都很明確,就是考大學,這就使得學生們失去了瞭解社會、瞭解其他知識的機會。相當多的高中學生死記硬背能力很強,但進了大學後,在很多方面立即力有不逮。

但高校不少老師都有同感,南京的學生由於平時和社會接觸多、知識面寬,到了大學更能如魚得水,發展得好。原因是大學裡的很多功課不是高考5門學科的直線拉伸,它還需要其他知識作為背景,還需要學生相關的體驗和感悟,需要學生有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性,需要學生的創新能力。

東南大學早年曾經實行過轟動教育界的教學改革,將大學新生從入校時候起,制訂若干考核標準,這些標準多數是分數之外的,按A、B、C類進行滾動競爭,輔之以豐厚的獎學金予以獎勵。幾年下來,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了。從C類升至B類,乃至A類的多為來自城裡的高考分數不高的同學,而從A類、B類降至C類的多為來自農村、高考分數較高的同學。

蘇北縣中是一種在統一的、集體的高強度下,捨棄了必要課程的教學活動,根本不適合南京學生。蘇北的孩子從小就被灌輸“惟有苦讀書,才有好出路”的觀點。在蘇北一些學校,計算機課程基本上是形同虛設,學生根本學不到計算機知識。原本應該十分重視的綜合能力包括創新能力、觀察能力、辨析能力、交際能力、合作能力等等幾乎被壓縮為一種“解題能力”。學校的應試教育模式像是一個生產流水線,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太多的興趣特長,只有成績好壞,這從人的長遠培養、發展看,並不是一個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育人環境。

故事一:縣中借讀後得了厭學症

2015年中考,宋斌(化名)被南京一所普通高中錄取。這個時候,蘇北“縣中模式”開始在南京露面,縣中學生的高考成績高於南京孩子的成績,於是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家庭,紛紛將孩子送去蘇北縣城的重點高中借讀。宋斌的父母當時也覺得南京高中的環境太寬鬆,所以也希望通過把宋斌送到蘇北借讀的方式,給他一個光明的前途。

雖然宋斌強烈反對,但開學前一個星期,他的父母仍將他送至離南京200公里遠的淮安的一所重點中學,這所中學是國家示範重點中學,優秀學生非常多,每年高考的成績都很優異。宋斌進校後才發現,幾乎每個班級都有從大城市來這借讀的學生,他所在的高一(12)班,54名學生中,就有6個是外地來借讀的。

但開學僅兩個星期,宋斌就受不了了。

學校規定:住校生每天早上5:30開始晨讀,6:30吃飯,然後和走讀生一起6:50開始再晨讀40分鐘。早上4節課,下午4節課,晚自習三節課。晚自習結束時已經是9點50,走讀生離校,住校生繼續自習至10點半。學校每個星期天下午休息半天,月底放一天假。每個星期末的時候各年級組織一次考試,每月底舉行一次大考。

學校裡的門口常年豎著一塊大黑板——“光榮榜”,上面是學校裡成績最優秀的學生。班級後牆上也有一塊小黑板,每次考試後班主任都會將成績單和排名貼在上面。

吃飯和住宿條件也十分簡陋,每隔一天才能吃頓葷菜,以前根本不吃的榨菜都算是加菜,而住的更是簡陋,6個學生擠在一間不到10平米的老房子裡,下雨天的時候屋子裡還會下小雨。

學校的老師和本地的學生都不喜歡大城市的借讀生,因為大部分借讀生成績不好,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些借讀生來我們這算來對了,在你們原來那地方學習參加高考,基本是沒希望的。”

更讓宋斌難受的是,周圍的同學都說一口當地方言,老師也大都用“本地普通話”教課,這對初來的借讀生宋斌來說,連交流都很困難,上課就更像是在聽天書了。而教師的學習計劃和學習進度又不可能遷就宋斌等幾個“外來戶”。這樣,前面的學習內容漏掉,導致宋斌他們這些借讀生根本跟不上學習進度。

第一個月月考,宋斌的數學成績57分、英語69分,物理、化學等成績更是慘不忍睹。其他幾個借讀生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第二個月月考,宋斌的成績更糟,幾門課加起來竟然不超200分。

宋斌的父母這才醒悟,縣中模式並不適合兒子,他們立即為宋斌辦理了轉學手續,重新送回南京一所普通高中。但是由於已經落下了很多課程,宋斌已經沒心思去學習了,甚至得了厭學症。他的父母后悔莫及:“以為為孩子好,卻是害了孩子。”

南京學校需要借鑑縣中模式嗎?縣中模式適合南京孩子嗎


故事二:在南京落榜到縣中可衝擊北京重點

“我想要考到離南京遠一點的城市去,三年的外地學習生活已經讓我自己獨立了很多,我自己一個人完全可以適應過來。”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白明洋自豪地對記者說。白明洋還坦言,剛剛結束的高考他考得相當好,準備衝擊北京的重點大學。

白明洋本來是南京市板橋中學的學生,“15年初中畢業的時候,我的成績並不是很好,尤其是數學特別的差,如果按照當時的狀態在南京上中學,我很可能就會落榜,當時我們家剛好有親戚在南通海安,況且幾年來曲塘中學的成績一直位於江蘇省前列,我就被送過去了。”

“和我一起在那裡借讀的南京學生,這一屆大概有十幾個。”白明洋告訴記者,“剛開始的時候,真的很不習慣,那裡抓的真是太緊了,不光有早讀還有晚讀,自己不能適應這樣的生活學習狀態,除了寒暑假每隔兩個星期回家一次。”

與此同時,白明洋發現自己的成績漸漸地在提高,學習不像以前那樣吃力了,回家後看到的更多的是父母欣慰地眼神,自己也覺得在學習上吃點苦是應該的。況且父母為了他的學習和安全著想,高二的時候還特意給他找了一個當地的老師,讓他搬到老師家裡住。

說到高中生活白明洋顯得很不捨,在這三年中和那裡的同學結下了很深的友誼, “與本地的學生相比,我在班裡成績不好,底子比較的薄,有很多同學都會主動的幫助我,連同學的家長也會經常關心我,知道我是從外地來的,平時來送飯時都會給我帶上一份,特別是在高三那年,周圍的人給了我很多幫助。高考最後幾個月真的很緊張,早上的晨讀開始的很早,老師就陪著我們上,晚上大家也是加班加點,都在做最後的努力。雖然爸媽不在我身邊,但是我覺得自己和別人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想著高考能考出好成績。現在和同學經常電話聯繫,希望能邀請他們到南京來玩。”

在高考結束後,白明洋又玩起了很長時間都沒玩的網絡遊戲,覺得放鬆了很多。在這個暑假,他想要出去打工,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為上大學做準備。他的父母想要他留在南京上大學,但是有了高中生活的鍛鍊,他想要到遠一點城市去,過獨立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