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千古一诗,品味不穷。你觉得其中最感人的是什么?

佳思佑玩爆语文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杰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作者把春天的江水景色一笔就把春天美好景色带入了高潮,读后感觉如临其境,同享着春江美好的景色。此诗不同于现代诗人按照平仄格律局限。(唐朝前期没有平仄格律一说,自唐玄宗后期才渐渐的有了格律),尽能让读者留恋往返,回味无穷。






爱国40335


问题: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千古一诗,品味无穷。你觉得其中最感人的是什么?


关于此诗,历来评价非常多,也非常高。

王夫之评: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元下口分在。 ——《唐诗选评》

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

闻一多评: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名家的评价中肯而精简,而我读此诗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春江花月夜》的感人至深处就是这种:浓郁而空灵、眉头而心头、浅表而哲思的悠悠感伤 。

  • 生命无垠,让人感伤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漫漫人类长河连绵不断,如江水连绵不尽,江月夜夜照人,不由想到了苏东坡在《赤壁赋》中的感伤:“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何其相似啊!生命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引发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愁思啊,我们都游离在永恒与短瞬之间,徜徉于天地江月的无穷无尽中无法自拔。

生命苦短,愈发感伤

天地永存,生命永存。可是,我们的个体生命却何其短暂,转瞬即逝。诗人张若虚淌游在扬州江边,抬头望月,“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他生出了浓郁的愁思,这与苏东坡在黄州见到这江上之月的思虑极其相似:“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生命的无常,是每一个文化人挥之不去的梦魇,举杯邀月,千年不散。

人生长离,更加感伤

《春江花月夜》本是吴地民歌,被引入宫廷后成为宫体诗的主要诗题之一,据传为陈后主所作。张若虚也没有完全跳出艳情的窠白,这首《春江花月夜》,也有思妇之愁怨,“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月来,你未来,春过,你也过 。

虽然是浅浅说去,却也节节相生。人类的情思,具有超越时代的共性和延展,现在的我们,同样在细细体验聚少离多,在体验离愁别恨。

距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的时代,已是千年。千年来,江月依旧圆缺,江水依旧涨落,亲人依旧离合,只是,诗人已不在,太白、东坡亦不在,百年后,你我皆不在。

最后,还是想附上这首诗: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经语


这首诗被闻一多先生列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千百年来,有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之所也一直令后人传颂不已,主要是因为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对我来说,这首诗意境美,哲理美,人情美三美俱全,又何处不透着一个“情”字呢?可谓是处处美妙,处处绝伦,处处精致,处处感动…

• 背景知识

作者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等吴越文士扬名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

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 原文欣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字字皆动情,简要分析(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从诗题看,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都足以让人产生特别美好的想象,而它们又交织、融汇在一起,更构成了奇妙醉人的画境,吸引着我们置身其中,感受浓郁的画意诗情。

从整体上看,全诗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歌一开篇就破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个“共”字,强调了春江与明月天然的诗意联系;一个“生”字,则又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泼的生命热情。此情此景之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退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古已有之,且都不得其解,成为人类恒久探讨的哲当命题。

诗人自然也没有找到答案,于是又转入对人类在宇宙间生存状态的思考:字宙永恒,明月常在;而生命呢,就个体而言,何其短暂;就整个人类而言,则又是代代相传,无穷无尽,与明月共存于妖地之间!这样看来,又是多么令人欣慰!这几句诗中,诗人的情绪“哀而不伤”,我们听到的不是哀怨和绝望,而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在诗人心中的回响。

江水滚滚东流,只有一轮“孤月”永悬天上,难道她是在等待意中人? “孤月”尚且待人”,何沉游子、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象,将我们引入一个情恩更为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这是一个经过“青枫浦”的“扁舟子”,正观赏着天空中“白云一片去悠悠”的美景,勾起的愁思,随着这月光飞向远方的“明月楼”。那远方的“明月楼”上的妻子,此时应该也在望月怀人。月兆使人更增愁怨,又使她可以遥寄相思。她愿随着月光照在夫君的身跑旁。而这又怎么可能?遂凭空又添几重愁怨!

接下来,诗人的笔触又从思妇回到游子身上,想象着他会在梦中神游故乡:花落月潭,春光将尽,身在天涯,不能乘月回家,情何以堪!

诗歌结尾处,游子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了江边的树林…情思曳,动人心魄。

通读全诗后,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合为一体。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

另外在诵读、吟咏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感受诗中的感情旋律。这旋律既不是哀丝幽竹,也不是繁弦急管,而像是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蓄、隽永。诗的内在感情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从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到月光下诗人的退思冥想(平缓),到楼上思妇的愁情(低回),再到游子的梦回故乡(衰怨),最后是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声情与文情谐和,宛转优美。我们在诵读时,要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完美地再现和品味这一情、景、理、声交融美的美妙诗境。

让我们在春江花月夜下,再去诵读一遍,用心体会诗中细腻的感动吧!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孤山杜康酒


《春江花月夜》,作者唐代诗人张若虚,这首诗被世人高度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这首诗被现代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简直可以说是千古绝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读来意境优美,赏心悦目,感人至深!

1.全诗诗情画意,洋洋洒洒,可谓鸿篇巨制。

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隽永,韵律宛转,描绘出四幅图画:春江花月图,月下沉思图,思妇怀远图,游子思归图。诗歌融入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

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3.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由远及近、由上而下的立体画。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

4.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对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什么样的遐想?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年年岁岁,月是亘古不变的,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人类如长江水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默默不语,它在期待何人呢?从描写景色转向观照人生,抒发了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的惆怅之情。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5.《春江花月夜》意境优美含蓄。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唐朝是一个诗歌高度繁荣发达的时代,优秀诗人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而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世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屹立在诗歌界传颂至今,感动着千万个读者。


十里春风喜相逢


该诗是张若虚的代表作,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景,后一部分抒情。但不论是景还是情,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潮浩荡,与海相连,明月升起,拥潮共涌,月光春江,花草丛生,树林细密,如霜月色。如此美景,引人感叹: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在增加些“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的同时,很好的转折了全篇感情基调。

(二)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游子如白云,一去留妇思,漂流的小船,月光下无尽的相思,鸿雁寄相思,鱼龙水跳跃,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离别相思情自古都不会缺少,春江花月也可年年月月的重复,只是物是人非摆了。生命的替换,注定是来不及感慨的。





五秒鱼


说起《春江花月夜》,儿时背它千百遍。常引名句写文章,未得其中妙滋味。

今日悟空问答,再读”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禁不住又想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细细品味,回味无穷。行云流水,异曲同工。善哉妙哉,诗人心境不尽同,此时海上明月共潮生。

再读”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又想”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此情永不改,此景梦相通……



李一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它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描写,用语言勾勒出一幅笔墨淡雅而又兴味盎然的画卷。的确意境悠远,品味无穷。

要说诗中最感人之处应是作者借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升发出来的人生哲理与人间真情。

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便是作者提出的问题,人生苦短与江月永恒的矛盾出现在大家面前,引发读者的思绪。

但是,张若虚并没让读者一头扎进人生短暂的痛苦深渊中,而是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化解掉了人们心中的愁绪。虽然江月永恒,但人类也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啊。这样一来,有什么好悲伤的呢?人类与江月可相伴永远。所以,这首诗公认的情感基调是“哀而不伤”。

接下来,张若虚由哲思而入情感,“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具体描写人世间司空见惯了的离愁别绪,但是他没写具体的某男某女,而是把这种情感上升到宇宙的高度,写全天下人的别离,于是境界阔大,情韵袅袅。依托着江天一色的春江花月夜那股淡愁如烟的情绪氤氲开来。

伟大的诗总是在写普泛化的情感的,它来自某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写的却是人世间每个人的心事。《春江花月夜》点中了古往今来万千人心中的柔软,迷醉于“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诗歌的美景深情哲思里流连忘返了。


望荷听蝉


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说张若虚与他的《春江花月夜》“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

古今中外很多名家都评析过这首诗。我只说一下个人的看法:

第一,《春江花月夜》在写作手法上上不仅仅是有物有景,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主要是这首诗虚实完美交融、情与景完美契合,通篇不见雕琢,一切那么的自然,“丽质天成”。如出水之芙蓉,不蔓不枝,清涟而不妖,悦目而不耀,符合“美”的适可而止,减不得一分,增不得一寸。没有收、放之虑,无过与不及之憾!

第二,《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诗,更是继《离骚》之余韵,发《天问》之哲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些西方哲学的拥趸总说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其实纯粹是掩耳盗铃,这些诗句便是在追问人生啊。“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和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完美的一致。

第三,《春江花月夜》虽然映目皆景,可是全都围绕着一个“静”境展开。所识所见无论浓淡、所思所感无论郁疏,所欲所释无论强弱都于无声中归于“虚静”。这本身就合于古人推崇的“物我合一、天人无二”的道境。

《春江花月夜》不仅仅是诗,更是诗中的《圣经》。它虽然承魏晋以来的丽藻文风,但同时做到了哲理与境界的“随风潜入夜”般的融入,让人读来如沐“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最好的教化不是宣示,不是绑架,不是悲悯,不是煽情,而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般的“就这样被你征服”!

(图片和视频来自网络,非本人绘制,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4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950001dca923345526\

久住青山Lee


我认为诗的上半部分是最感人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eb60002e3805a76b196\

新鲜时刻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可谓诗中诗,顶峰中的顶峰。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