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導語:許多學者以《尚書·盤庚

》篇內容分析為基礎,論證了"天命"思想在商代中後期已經形成,併成為盤庚遷殷的思想淵源。目前學術界考證洹北商城即盤庚所遷之殷,結合有關考古發現、文獻記載與甲骨卜辭,從而發現殷都的佈局與宗廟建制,並提出洹北商城1號宮殿為盤庚時期祭祀"上甲十示"的集合宗廟。

尚書》中的《商書》諸篇歷來為商史研究者所重視,其中尤以《盤庚》三篇史料價值最高。《盤庚》全文共1283字,在西漢歐陽、大小夏侯所傳今文《尚書》及東漢《熹平石經》中皆作一卷,而在東漢鄭注本、東晉孔傳本古文《尚書》中分別為上、中、下三篇。據考證,《尚書·盤庚》雖成書於西周初年,但該篇所載盤庚誥諭之辭則可能為晚商的實錄,其中折射出許多有關商代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重要信息,為了解商代歷史提供了珍貴資料。

一、盤庚遷殷的思想淵源

1、盤庚遷殷的原因

據文獻記載,商族在建國前曾有八次遷徙,在建國後曾有五次遷都,史稱"前八後五"。關於商人屢遷的原因,學術界曾提出多種不同觀點,如遊農說、遊牧說、軍事原因說、生態環境說等等。商王朝各階段政治形勢、社會狀況不盡相同,歷次遷都的原因似乎很難用單一的解說加以概括。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尚書·盤庚》

但就"盤庚遷殷"而言,其遷都動因及思想淵源在《盤庚》篇中卻有較為明確的反映。《尚書·盤庚》三篇主要記述盤庚遷殷前後誥諭百官黎民之辭,其中不止一處提到商代遷都的原因。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盤庚遷殷圖

如《盤庚上》曰:"先王有服,恪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盤庚中》曰:"古我前後,罔不惟民之承保,後胥戚鮮,以不浮於天時。殷降大虐,先王不懷厥攸作,視民利用遷"。

盤庚下》曰:"爾謂朕曷震動萬民以遷,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亂越我家。朕及篤敬,恭承民命,用永地於新邑。"概括來看,《盤庚》三篇所言遷都原因不外兩點:其一,"恪謹天命";其二,"恭承民命"。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盤庚下》

目前所見商代甲骨、金文中並無""字,因此有人推測《盤庚》篇中多次出現的""字可能是周人在改定該篇時加入,也有學者認為所謂"恭承民命"不過是盤庚安撫反對遷都者的託辭而已。

可以推想,在階級觀念已經深入人心的商周時期,普通民眾的意見不太可能影響到遷都之類的國家大事;至於"天命"思想在商代是否已經出現,及其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與作用,則有必要作進一步探討。

2、盤庚遷殷的影響因素

商人信奉鬼神、重視祭祀,如《禮記·表記》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據殷墟卜辭的研究可知,商代的宗教崇拜對象主要包括三類:

其一,至上神:帝、上帝;其二,自然神:日、風、雨、雷、雲等;其三,祖先神:先公、先王、先妣等。《尚書·盤庚》篇稱至上神為"上帝"或"",如"肆上帝將復我高祖之德"、"天其永我命於茲新邑",與卜辭所見基本一致。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禮記·表記》

綜觀《尚書·商書》五篇可見,《湯誓》、《盤庚》兩篇稱至上神為"上帝"、"",《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三篇稱至上神為""。《尚書·周書》中《大誥》、《召誥》、《多士》則稱至上神為"帝"、"上帝"、"天"、"皇天",度其文意可以發現周初的"天命"思想較商代更為顯著。

值得注意的是,從《周書

》諸篇所述內容可知,周代統治者不僅認為自己是天命的繼承者,而且承認商人原來是天命所歸的正統,如《多士》說:"天惟式教我用休,簡畀殷命,尹爾多方";《召誥》說:"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考慮到商、周兩代在思想文化、宗教觀念上的繼承現象,可以推知"天命"思想不可能晚至滅商以後才出現,至少在周為諸侯的商代中後期業已形成。

3、""與""的區別

""與""雖同為至上神代稱,但二者最初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在商代甲骨、金文中最初專指至上神,後來也用來指代人王,如商末二王稱"帝乙

"、"帝辛"。""本意指很高的地方,如《說文解字》:"天,顛也,至高無上。"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說文解字》

後來則專指天空,因天空是宗教觀念中帝之居所,人們逐漸用以指代帝,宗教觀念中的"

"、""概念因而逐漸趨同。周初成書的《君奭》曰:"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於皇天在太戊時,則有若伊陟、臣扈,格於上帝。"

考之以早期文獻與甲骨卜辭,其說近是。卜辭中"上帝"是商人祈福求佑、祈雨求年的對象,《尚書》中"皇天"控制著人世間王權興衰、朝代更替,可見商周宗教觀念中至上神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切天時上的風雨晦冥,人事上的吉凶禍福,如年歲的豐嗇,戰爭的勝敗,城邑的建築,官吏的黜陟,都是由天所主宰"。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周禮》

這令人不能不相信《盤庚》篇所謂"恪謹天命,不常厥邑"之說。商人凡事必卜,大到方國征伐,小到田獵農事,無不以占卜形式向神靈貞問。《周禮》曰:"國大遷,大師,則貞龜。"盤庚在誥辭中也說"卜稽曰其如臺","肆予沖人,非廢厥謀,吊由靈格,非敢違卜,用宏茲賁"。

可見都城遷徙確屬國之大事,事先肯定經過一再卜問,以遵從"天命"的指示、尋求上帝的庇佑。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天命"思想在商代中後期已經出現,併成為影響政治事件的重要因素,在迷信鬼神、崇信上帝的商代,"遵從天命"即盤庚遷殷的思想淵源。

二、盤庚遷殷地點的考證

1、古籍對盤庚遷殷地點的記載

盤庚上》開篇曰"盤庚遷於殷",西晉時出土的古本《竹書紀年》曰"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並進一步概括說"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據此學術界多認為"盤庚遷殷"是商王朝最後一次遷都。關於殷都的地望,《史記·項羽本紀》述項羽與章邯會盟時說:"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墟上。"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索隱》

集解》曰:"殷墟,故殷都也。"《索隱》曰:"殷墟,南去鄴州三十里。"自漢以降史地著作多主此說,如《水經·洹水注》:"洹水出山,東逕殷墟北……昔者項羽與章邯盟於此地矣。"《括地誌》:"相州安陽本盤庚所都,即北蒙殷墟……舊鄴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

史書所云殷墟故都大體在太行山以東、洹水之濱的安陽縣,此地東周時期先後為晉、魏、趙三國所有,秦始置安陽縣,屬上黨郡,漢屬河內郡,魏晉、唐宋先後歸屬鄴州、相州,元明清三朝皆隸屬彰德府。儘管如此,史書所載殷都地望仍較模糊,直到近世甲骨文發現後,幾代學人經過不斷研究與探索,盤庚遷殷地點才最終得以確認。

2、甲骨文對於盤庚遷殷地點的記載

清末以來河南安陽小屯村屢有刻辭甲骨出土,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首先辨認出這是一種古老的文字遺存,自此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03年晚清學者劉鶚編輯出版《鐵雲藏龜》一書,認為甲骨文屬"殷人的刀筆文字"。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甲骨文發現伊始古董商為牟利對其出土地秘而不宣,1908年著名學者羅振玉幾經探訪終於得知刻辭甲骨出於安陽洹河南岸小屯村,後經研究指出"洹水故墟,舊稱亶甲,今證之卜辭,則是徙於武乙去於帝乙",認為小屯殷墟為商王武乙至帝乙時期的都城,率先將甲骨出土地與史書所載殷商故都聯繫起來。

1925年王國維所著《古史新證》指出:"今龜甲獸骨所出之地,正在鄴西,與古《紀年》說合……又卜辭中所記帝王訖於武乙、文丁,則知盤庚以後,帝乙之前,皆宅殷墟。"從而通過卜辭中的商王名號考證安陽小屯為盤庚遷殷後的晚商都城。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古史新證》

1928年以後安陽殷墟開展大規模考古發掘,揭露出宮殿、宗廟、王陵、祭祀坑等重要遺蹟,出土刻辭甲骨、青銅器、玉石器、陶器等大批遺物。研究表明,殷墟以洹河南岸小屯宮殿區、洹河北岸西北崗王陵區為中心,周圍分佈著眾多商代居民點、手工業作坊和墓地,確屬商代後期長期使用的都城遺址。此後學術界逐漸認同了王國維的觀點,肯定小屯殷墟即為盤庚所遷之殷。

3、盤庚遷殷地點的考古突破

然而近年隨著殷墟文化分期與年代學研究的進展,人們發現殷墟主體遺存的年代大體屬於商王武丁至帝辛時期,遺址範圍內迄未發現年代早至盤庚、小辛、小乙三王時期的甲骨文、宮殿、宗廟與王陵。據此有學者提出"殷墟為武丁以來殷之舊都說",認為所謂"殷墟"並非盤庚所遷之殷都,而是武丁繼位後才開闢的晚商都城。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洹北商城

這樣盤庚遷殷的地點再次成為疑問。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陽市區洹河北岸又發現一座大型商代城址——洹北商城,該城毗鄰殷墟,規模宏大,發現有郭城、宮城兩重城垣,以及宮殿、宗廟建築基址、銅器窖藏、銅器墓等重要遺存。

洹北商城確屬都邑級別的遺址,其位置亦在史書所載的"

"地範圍之內,城址年代大體屬於中、晚商之交,略早於小屯殷墟遺址。綜合來看,洹北商城無論是遺址級別、所在地望,還是文化內涵、所屬年代都與盤庚遷殷較為吻合,因此目前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同其為盤庚所遷之殷都。

三、殷都的佈局

1、《尚書·盤庚》對商都城的記載

尚書·盤庚》篇中,盤庚在與臣民對話時稱新遷之都為"茲新邑"或"新邑",如"予若籲懷茲新邑"、"用永地於新邑",據上述殷都的考證可知應指洹北商城而言。在此我們將洹北商城的考古發現與《盤庚》篇的有關記述聯繫起來,並結合甲骨卜辭的研究成果,來探討殷都的佈局結構與宮室宗廟制度。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竹書紀年》

竹書紀年》說:"盤庚名旬,元年丙寅王即位居奄……十四年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其說若確,則表明盤庚初即位時居於奄都,在位十四年後才遷都於殷。從《盤庚》三篇所述內容來看,盤庚遷殷顯然從容而有計劃,並非倉促遷都之舉,事實上盤庚也不可能將都城遷往一片不毛之地,其仍居奄都之時當已著手新都的營建,至遷殷時"

新邑"肯定已經初具規模。

經過十餘年來的考古發掘與研究,目前洹北商城的總體佈局與城邑結構已基本清晰。洹北商城郭城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約2200米,東西寬約2150米,總面積約4.7平方公里。宮城及宮殿區位於郭城中部偏南,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795米,東西寬515米,總面積41萬平米。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洹北商城示意圖

宮殿區位於宮城中、北部,迄今共發現30餘座夯土基址,其中以最南端的1號基址規模最大,總面積約1.6萬平米。外郭城西南角發現有一座拱衛的小城,郭城北部、中部分佈有中小型夯土基址群,郭城西部、西北部早年曾出土銅器窖藏與中小型墓葬,郭城東牆、南牆外側近年發現有同時期的商代道路。

2、殷都的佈局

研究表明洹北商城宮殿區包括1號基址在內的多座宮殿建築始建於洹北商文化早期,宮城晚至洹北商文化早期晚段以後才開始興建,郭城始建年代更晚,大約在洹北商文化早期晚段或晚期早段,可見整個都城的營建順序是:先建造宮室宗廟,再修築宮城,最後修建郭城。據考證盤庚遷殷是在洹北商文化晚期,由此也可證明"新邑"的營建的確在盤庚遷殷之前。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洹北商城挖掘現場

據洹北商城的考古發現,可知殷都的佈局結構有以下幾方面特徵:第一:郭城、宮城、宮殿建築皆呈北偏東走向。目前考古發現的鄭州商城、偃師商城、安陽殷墟等商代都城遺址,及其附屬的宮殿、王陵等重要建築都具有這種特定的走勢,究其原因,有學者推測為"殷人尊東北方位

"。

第二,城邑、宮殿建築皆有沿中軸線對稱佈局的傾向。洹北商城宮城在郭城南北中軸線南部而略偏東,已發掘的1、2號宮殿建築皆為沿南北中軸線對稱佈局結構,前者似繼承商前期偃師商城小城的佈局風格,後者則與偃師商城四號宮殿的建築結構接近。

第三,宗廟建築在都城佈局結構中地位突出。據考證洹北商城1號基址為商王室之宗廟,該建築基址位居宮城南北中軸線中部,是洹北商城目前所見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其餘宮殿基址皆分佈在1號基址北側。《呂氏春秋·慎勢篇》曰:"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洹北商城所見郭城、宮城、宗廟的位置關係與文獻記載的都邑、宗廟建制恰可相互印證。

四、殷都的宮室與宗廟

1、殷都宗廟發展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所謂"先君之主",指供奉先王神主(即"")的宗廟。在古代,宗廟的存廢往往標誌著國家的興亡,如《呂氏春秋·遇合篇》曰:"宗廟之失,天下之失。"《呂氏春秋·知化篇》曰:"滅其社稷,夷其宗廟。"可見王室宗廟不僅是祭祀先君的廟宇,同是也是王權與國家的象徵,因此宗廟建築必然成為都城佈局的核心。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左傳》

洹北商城宮殿區目前發現30餘座夯土建築基址,其中僅位於宮城中部的1、2號基址經過部分發掘,可資探討殷都的宮室宗廟制度。1號基址平面呈""字形,為四合院式結構,東西長約173米,南北寬85~91.5米,總面積約1.6萬平米。

整座建築由北部的主殿及耳廡、東西兩側配殿,南側廊廡、門塾與大門,以及中部的廣庭幾部分組成。主殿位於廣庭北部的夯土臺基之上,南北寬約14.4米,東西長90餘米,並用土坯壘砌或版築的牆體分隔為10間面積相近的正室,每間正室門前均有臺階。主殿正室臺階、西側配殿臺階附近,以及基址南側大門內外,發現有40多座長方形祭祀坑,其中有人牲、動物犧牲、玉柄形器、陶器

等祭品。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商朝祭祀場面

據研究可知,商代的宮殿建築概有三類:其一曰"",《說文解字》:"宗,尊,祖廟也",即供奉先君神主的宗廟;其二曰"大室",陳夢家稱為"

治事之所",即商王處理政務的地方;其三曰""或"小室",陳夢家稱為"居住之所",即王室貴族起居的寢殿。

洹北商城1號宮殿建築規模宏大,並發現大量祭祀遺存,可知非生者居住的寢殿,其主殿各間正室大小相近,無主次之分,與治事之所突出大室的建制特徵也不相符,因此目前學者多據1號宮殿的建制與功能,或有關祭祀遺存的內涵,論證其為商王室之宗廟。

商代有祭祀一群先祖的集合宗廟,也有特祭某一先祖先妣的專門宗廟,前者依所祀對象不同或稱"大宗"、"小宗"等,後者據所祀祖妣日名區別為"祖乙宗"、"妣庚宗"等。集合宗廟供奉的一組神主稱為"集合廟主",即卜辭中所見"元示"、"二示

"、"三示",以至"九示"、"十示"、"廿示"等。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商朝宗廟

其中祭祀"十示"先祖的卜辭曰:"未卜,求雨自上甲、大乙、大丁、大甲、大庚、大戊、中丁、祖乙、祖辛、祖丁十示率牡

"(《合集》,所祀10位王室先祖包括在商代祀典中地位尊崇的先公上甲,以及起於開國君主大乙、止於盤庚之父祖丁的9位直系先王,有卜辭將其概稱為"上甲十示"(《殷墟文字綴合》。

2、商王室宗廟的考證

結合考古發現與卜辭資料,我們認為洹北商城1號宮殿即為盤庚時期合祭"上甲十示"的集合宗廟。首先,我們贊同目前學者關於1號宮殿為商王室宗廟的考證。如前所述,洹北商城為盤庚所遷之殷,1號宮殿始建年代早至洹北商文化早期,因此可以推證1號宮殿作為宗廟應始於盤庚時期。

其次,1號基址主殿臺基上的10間正室面積相近,無主次之分,學者認為應稱為""或"宗室",並推測每室供奉一位神主。1號基址東、西配殿並無宗室建築,南側廊廡及門塾也不可能用於供奉祖先,因此1號宮殿作為集合宗廟所祀先祖共計10位。

以史為鑑知興替,淺析晚商都城的建制對商朝習俗的反應

商殷遺址

再次,由上述辭例(《合集》可知"上甲十示"起於先公上甲、止於盤庚之父,"十示"所祀神主數目與1號宮殿宗室之數正相契合。綜上三點,可以證明1號宮殿為盤庚時期合祭"

上甲十示"的集合宗廟。陳夢家說:"大宗的廟主自上甲起,小宗的廟主自大乙起。"

1號宮殿所祀先祖起自上甲,因此或可稱為"大宗"。在發掘過程中,1號基址西配殿僅見土坯牆遺蹟,未發現樑柱、簷柱或屋頂痕跡,因此有學者推測其為露天倉廩或社壇。東配殿目前尚未發掘,但從1號宮殿中軸線對稱佈局的情況看,東配殿建築結構應與西配殿類似。

由1號基址北部主殿、東西配殿、南側廊廡圍繞而成的庭院面積近萬平米,學者認為即商代甲骨、金文中經常提到的"",其辭例:"王其侑於祖乙,王饗於庭"(《屯南》;"王其饗在庭"(《合集》;"王飲多亞於庭"(《三代》。

其中"

"為祭名,""指宴飲,""則並有祭獻、宴饗之意,因此有學者認為"庭為祝祭之所,亦是饗宴之所"。《尚書·盤庚》曰:"盤庚斆於民……王命眾,悉至於庭";"盤庚作,惟涉河以民遷,乃話民之弗率,誕告用,其有眾鹹造,勿褻在王庭。"

據此可知盤庚是在庭或王庭向臣民發佈誥諭,可見庭亦具有處理政務的功能。商代舉凡大室、寢殿、宗廟等宮殿類建築都可能有庭院,只是祭祀、宴饗不宜在寢殿舉行,宗廟、大室之庭則皆可用於理政治事,因此1號基址主殿前的廣庭應為盤庚時期舉行祭祀、宴饗以及處理政務的場所。

結語:晚商時期,由於種種原因,商朝的都城進行了大規模的遷移。然而史書對於這段歷史的記載非常的簡短,所以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疑問。通過對《

尚書·盤庚》所記載的史料進行簡單的分析以及與現實之中的考古發現做對比,我們瞭解了晚商時期都城的遷徙以及其建制,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了商朝。

同時,從晚商時期都城的遷徙以及其建制之中,我們更加明白了作為我國第二個國家,它的一些習俗和規定。通過史書,我們走進了商朝,瞭解當時的習俗,極大的增加我們的歷史儲備同時對於商朝的瞭解更加深刻。

參考文獻:

陳夢家《尚書通論》

蔣善國《尚書綜述》

王玉哲《中國上古史綱》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

顧頡剛,劉起釪《〈盤庚〉三篇校釋譯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