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淮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极少?

用户444818164146


仰韶文化也叫彩陶文化,它分布是在整个黄河的中游地带。

而淮河处在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域就不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所以淮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极少。


西早走天涯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就达100多处。如:位于沂河上游的沂源1号遗址;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

所以我不赞同淮河流域古文化遗址少的说法,谢谢!


阜阳班草湖


大家好,蜜蜡知识派来回答这个问题,谢谢提问者。关于为什么淮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极少的问题,我们要从仰韶文化的发展说起。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5000年。

1918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前往河南调查古脊椎动物化石。1920年,安特生派助手、地质调查所采集员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长期跟随安特生工作多年,对古生物化石和史前石器很有研究,他在洛阳西部收集石器,主要任务是收集第三纪脊椎动物遗存。刘长山在渑池县仰韶村居住了3天,采集到不少动物化石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 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的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6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分三段,典型遗址有陕西省临潼零口遗存、河南省长葛石固遗址、河北省易县北福地遗址、河南省方城大张庄遗址、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陕西省渭南史家遗址、河南省安阳后岗遗址、河南省浙川下王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石虎山遗存等。

中期典型,遗址有河南省陕县庙底沟遗址(其类型分布范围在仰韶文化诸类型中最广泛)、河北省曲阳县钓鱼台遗址、河南省邓州八里岗遗址、内蒙古自治区凉城王墓山遗址。

晚期典型,遗址有山西省苗城西王村遗址、甘肃省武山石岭下遗址、河南省荣阳秦王寨遗址、河南安阳大司空村遗址、河南省镇平赵湾遗址、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海生不浪遗址。

我们从以上遗址的分布可以看出,它们大都分布在黄河中上游地区。


蜜蜡知识派


仰韶文化的存在时间后期黄河中下游洪水泛滥,人们被迫向北部的长江流域和中南部的淮河中下游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原有文化和当地著民以及当地的地理情况融合,形成了淮河文明网络,受仰韶文化影响很大,但是已经不是仰韶文化,这是为什么今天淮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稀少的原因。


爱国的洪小姐


为什么淮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极少?在远古时代,在我们的祖先看来,准河下游地区是不毛之地,从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上,洪水泛滥,沼泽林立,没有天然生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供远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资源。

在远古时代,仰韶人,即仰韶原始部落、族群,抗击各种天然自然灾害、灾难的能力较差,特别是淮河下游地区雨水较多,风力较大平风,几乎没有避风遮雨的栖息地。

在远古时代的仰韶人,信仰、崇尚崇拜依山傍水而定居,信奉风水文化,他们的信仰理念认为:有山有水、低山丘陵的地方,很适合、适宜、适应他们居住发祥地,顺势而为,才是人兴业旺之地脉,所以,淮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遗址极少。


袁聪


古代淮河下有连年旱涝不均,没有居住环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