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主線任務”驗收關頭大氣汙染治理怎麼闖

2020年迎來了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為了完成“到2020年,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的目標,2019年大氣汙染治理攻堅克難,在確定基本方向的基礎上,改變治理思路,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打下良好基礎。

解鎖“主線任務”驗收關頭大氣汙染治理怎麼闖

“首次提出績效分級限停產”、“科學化管控”可以算得上2019年大氣汙染治理的兩大“主旋律”,經過多年來的經驗探索,在工業廢氣治理、移動源汙染治理和燃煤整治等方面的管控也越來越科學化,開始不設“大方向”,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歷年治理效果,制定“小目標”。

2020年大氣汙染治理再繼續,重點區域鋼鐵超低排放、VOCs治理和機動車尾氣治理目標驗收臨近,治理也將進入一個新階段。此前有專業機構預計,大氣汙染治理將在“十三五”時期帶來近萬億市場空間,作為一個系統性的治理體系,大氣汙染這塊“大蛋糕”,也被分得越來越細。

精細化大氣汙染治理 三大領域仍是治理重點

根據去年發佈的《大氣中國2019:中國大氣汙染防治進程》,不難發現我國PM2.5濃度減排效果明顯,但臭氧汙染不降反升。對此,有專家表示,接下來的大氣汙染治理核心是做好臭氧和PM2.5的協同。除了老生常談的VOCs治理、機動車尾氣治理等領域,非電煙氣治理和垃圾焚燒煙氣淨化的需求漸明:

——VOCs治理。減少VOCs的排放是關鍵,2020年將把重點放在六大重點行業和工業園區整治。政府和企業認識到其治理難度,規範重點排放行業防治指南,涉及VOCs汙染控制方面的標準規範制訂工作持續推進。相關的治理企業也會繼續發展壯大,有業內人士預測,企業總數將達2000家以上。

同時,將以重點區域、六大重點行業、重點時段等為主,組織實施專項治理行動,強化廢氣收集、預處理等技術水平,降低無組織排放。接下來,VOCs治理在“一市一策、一廠一策”的基礎上,將更注重工業園區的綜合整治,園區內的汙染源相對集中,治理更不應該鬆懈。

——機動車尾氣治理。機動車尾氣汙染已經成了很多城市的首要來源,其所排放的VOCs和氮氧化物佔比超30%。推進機動車尾氣治理,將對源頭排放管控更加嚴格,尤其是柴油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等高排放源。

目前我國對機動車的排放檢驗進行了升級,加入了OBD檢驗等項目,對重型車的顆粒物個數(PN)和NH3限值進行了新增。當然,相對應的監管也將趨嚴,利用大數據等智能手段遠程對車輛的維修、行駛過程等數據進行整合,從而提高機動車尾氣的治理水平。

——非電煙氣治理。去年傳來消息,我國火電超低排放改造比例已經達到80%以上,到2020年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將結束。隨後大氣汙染治理從火電煙氣治理轉移到非電煙氣治理上,這一點,從鋼鐵行業近年來超低排放進展就能有所發現,市場空間之和為1999億元-3044億元,後續將深入到水泥、玻璃、石化和冶金等行業。

非電煙氣治理,進一步加大了脫硫脫硝、除塵等的需求。脫硫脫硝上,根據不同行業不同工藝不同過程,所排放的汙染物濃度和濃度等都會存在差異,同時無組織排放問題凸顯,低成本的脫硫脫硝技術會更受歡迎,脫銷氨逃逸的改造解決正在大力開展當中,經過實踐考驗和優勝劣汰,整個市場會逐步走上更加規範、效率更高的發展之路。

隨著對顆粒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治理力度的加強,預計在今年袋式除塵仍然是顆粒物淨化的主流裝備,同時其也將在多汙染物協同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2019年袋式除塵總產值預計200億元,利潤20億元左右,增長率約11%,焦爐煙氣袋式除塵脫硝一體化裝置、焦化煙氣協同脫硫脫硝除塵、高效濾筒技術取得新突破和袋式除塵只能回升級等,使袋式除塵仍是除塵行業主流。

除此之外,建築施工和道路所引起的揚塵汙染,農村秸稈焚燒和煙花爆竹燃放,還有大氣汙染中的“疑難雜症”——惡臭汙染等治理也在有序推進中,藍天保衛戰這一系統過程,一個也不能落下。

精細化防控大氣汙染 兩大方面不能落下

——不為“治氣”而“治氣” 主動治理更經濟

“病因”確定,如何“下藥”則是“藥到病除”的關鍵。對此,生態環境部李幹傑曾在會議中表示,大氣汙染要深入治理重點領域的科技攻關,專家表示,建立和完善區域大氣環境綜合立體觀察網和預報體系決定這大氣汙染治理的進程。當然科技是手段,治理的模式和方法是發揮好科技手段的基礎。

不為“治氣”而“治氣”,現在的大氣汙染治理目的是轉變以前的“要我治理”觀念為“我要治理”,提高排放大氣汙染物企業的環保治理主動性。拒絕生態環境管理“一刀切”,採取差異化管控,2019年河北率先發布首批生活環境監管正面清單,並表示對這些企業或項目在重汙染天氣“四不”管理,即“不停產、不限產、不檢查、不打擾”。

河北正面清單的開啟,讓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達標排放、自律減排、汙染治理水平前沿是在重汙染天氣繼續生產的“豁免牌”。隨後,這一方式仍會繼續推廣,意味著我國大氣汙染治理已經從“保藍天”之路邁向“既保藍天也保訂單”的階段。

另一方面,空氣是流動的,能夠在區域內進行傳輸,治理大氣汙染也不只是“治哪盯哪”,也重在“聯”。目前,汾渭平原、京津冀、山西、河南和陝西三省、太原及周邊區域、吉林和黑龍江等地已經開展了聯防聯控工作,根據實際情況,對數據、政策標準制定、方案實施和應急預警等多個方面進行聯合制定和管理。這也將是2020年大氣汙染治理的一大模式。

在更科學的大氣汙染治理方式的基礎上,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大氣汙染防治監管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到了2020年,我國對大氣汙染物的排放將進行更為嚴格、更為科學、更為有效的監管,具體將如何實現呢?

——科技對症大氣汙染“病因” 新技術加持保障治理效果

為了實現效率高、精細化管控,我國各地方或企業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無人機等科技手段建立了網格化監測手段,儼然已經成了目前的氣汙染治理能源的“左右手”。比如,利用運用電力大數據倒查監管企業大氣汙染就是其中之一,通過跟蹤其用電負荷及電量變化情況,既可以實現對企業環保設施是否按要求正常運行,還能由此測算出企業汙染物的排放情況。2020年,隨著5G的逐漸普及,藉助大數據打好藍天保衛戰的應用速度會加快。

工業企業中能達到大氣汙染治理要求的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生產各過程中所需安裝的大氣治理設備都不能少,這也意味著,生產大氣汙染防治設備的企業也將進行調整,成本低、效率高的大氣汙染治理設備將會更受歡迎,這類企業也將在行業內脫穎而出。

幾年來在大氣汙染治理領域的深耕,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方案,在“科學化”、“精細化”的要求下,2020年無論是在政策規範、技術水平的提升上,還是治理成果的驗收上,都將進一步被完善或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