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老師好》你們看了嗎,好看嗎? ?

長春微視點


我們都把高考那時候的時光定為了青春最好的時光,我們學生老師一起同甘共苦,每當我們回憶起時總是那麼的開心快樂。

為了一點點的利益和同學爭吵,頂不住誘惑去網吧通宵上網玩遊戲,會因為成績不好怪老師教不好。

“我不要”“你好煩”等這些字樣已成為我們的家常便飯,父母的嘮叨只是讓我們覺得煩,我們也一次一次叛逆刺痛父母的心。

叛逆的我們,跑著跑著,突然發現自己累了,父母老了,再也沒有人為我們嘮叨了,想回頭,可是已經晚了。

我們的班主任在我們印象中是嚴肅的,但又是讓我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的人。在高考的那段時光班主任比我們還簡直,班主任多麼希望我們能夠考上好的大學出人頭地。可我們還是抱怨著老師不讓我們放鬆。可我們漸漸習慣了,習慣了開心、痛苦,習慣了與老師在的一切。

當我們被逼著努力學習,成績提上去,考上了好的大學,回去謝謝,其實真沒有什麼,如果沒有這樣的班主任,我們還不知道自己在哪,總是想對久違的老師說:謝謝您!


表哥看影視


您好,我是笑哥,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老師好》這部電影呢,我是春節裡剛看過,不錯的一部電影,《老師好》,講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高中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故事。

隨著電影的放映,也勾起了自己的那段高中時光,一幕一幕在腦中放映。從個人的觀影感受來說,我看了兩部電影,一部是熒幕上放映的電影,一部是腦海裡放映的電影,能夠做到感同身受與身臨其境,證明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

這部講青春學生時代的電影,沒有所謂的談戀愛、懷孕、墮胎、情敵、混社會等狗血的劇情。有的是學生之間的互助、貪玩、嫉妒、小摩擦、師生矛盾等平淡無奇的橋段。自己的高中時代第一要務是學習,在學校就是宿舍、食堂、教室三點循環,日復一日,周復一週,月復一月的讀書、鑽研、習題、試卷、模考。每半個月回家一趟,帶足伙食費和乾糧,父母叮囑最多的就是好好讀書。那時段平淡如涓涓溪水的時光,連風也吹不起任何波瀾,安靜的汲取知識的養分。

往往電影裡演繹的橋段,總覺自己也似曾經歷,然而仔想並無此事,這也許就是電影的魅力吧!

我是一個喜歡回憶的人,往事的酸甜苦辣,經過時間的醞釀變成蜜汁,為如今的生活增添幾份甘甜。一路走來如今已是中年,回憶的甘甜一直沁潤著我努力向前。回憶就如一抹月光,在夜深人靜時安慰你入眠。回憶讓我知道從哪裡來,至於我要到哪裡去,等過了明天就真相大白啦!

個人覺得目前國內的電影,真正算作是好電影的少之又少,而上乘之作更是鳳毛麟角。娛樂至上的電影,越來越讓我對電影失去興趣。

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師好》是一部不錯的懷舊電影。

但對於不喜歡懷舊的人來說,這部電影就過於乏味,缺少太多不該缺少的流行因素,只能算作是爛片。

每個人都不同,從不想試著說服別人,只想試著說服自己。讓自己開心些、舒心些、敞亮些,迎接明天從東方升起的太陽!







笑哥影視


重新再現80年代校園,帶我們走回曾經那個青春回憶,這就是《老師好》。

由於謙老師主演,邀請了圈內多位好友客串,佈景和細節盡力還原80年代,對人物的刻畫不完美有著缺點反而更增加了真實感,給我們展現了真實的青春以及濃濃的師生感情。

1985年苗宛秋的到來給三班沉重的打擊,徹底幻滅了他們高中瘋狂的開始。

與此同時,學生們同這個古板的老師鬥爭以想盡辦法破壞老師自行車作為開場,也以全班一個月尋找自行車作為收尾。三年中,調皮搗蛋的學生似乎重新改正,而苗老師也在這一時光中展示了溫柔的一面。

師生關係一向是最令人探究的熱點之一,苗宛秋是個在當時教育體制下標準的老師,他擁有著那個年代固有的唯成績論,守舊古板,為了高考取消一切文藝演出,卻也會親自勸導學生重新讀書,走上正路,分文不收的只為了學生成績提高。

他不是一個完美的老師,但他是三班的領路人,師者,除了教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傳承,他希望將寬廣宏大的志向由他傳遞到學生身上,延續他未完成的願望,並由新一代的年輕人繼續傳承。

老師,先是一個普通人,後是一個職業,他們也擁有著自己苦悶,無奈,委屈。當他義務補課被舉報時,受到妻子奚落之時,努力工作卻什麼獎項都沒有之時,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我們也能理解他所做事情背後的原因,理解他生活的不容易。

高考,即便今日,仍是人生最為重要的一筆。

苗老師是個將高考看作最為重要的人,在當時那個年代,考上大學意味著你的人生將會改變,讀書不是容易的事情,無數人在還未高中之時就被迫選擇輟學,學習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可能有人說,不學習也可以改變命運,但不得不承認,學習是改變命運最簡單最實際的途徑。普通人想要有所成就,自然要選擇穩妥幾率大的道路,而這就是學習。

洛小乙和安靜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常遇到的兩種人,一類調皮搗蛋,終日不務正業,無心學習,違紀榜上一定有他們的名字。而另一種人沉迷學習,安靜乖巧,是老師心中的學生,家長口中的好孩子。這兩類人的交織,就是我們曾經青春的交織,老師自然會偏向成績好的孩子,因為學習好預示著希望和未來。

不過,苗老師溫情在於,他會在洛小乙放棄一切時候去拯救他,雖說有所偏向,但都將學生視作自己最重要的人。而現實社會中,往往會有哪些放棄學生,只依靠成績就判斷一個人,而忽視了內心才是最重要的。那個年代擁有著最珍貴的教育資源,也擁有著最盡職的老師。

電影的結局讓人惋惜同時甚至有些無能為力。被給予老師厚望的安靜卻在高考前為了給他申述出了車禍,接連復讀失敗,讓她徹底與北大失之交臂。

回憶曾經那個年代,苗老師因為家庭成分不好,而失去了北大上學的資格。兩代人的命運在此交織,給人一種命運重複循環的感覺。時代的巨流中,總有些是我們無能為力,無法改變的。

悲劇往往是震撼並且會留下極深印象,苗老師的離開,安靜失去雙腿,給我們圓滿中帶著缺憾,但人生不正是分離又重遇,多年後安靜不會後悔曾經的事情,而三班的學生也永遠不會忘記這個老師。


影視控


我看了,于謙主演,講述于謙扮演的高中老師與班裡學生從一開始鬥爭到最後慢慢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的過程中發生的許多感人故事。還算不錯,但和夏洛特煩惱來比還是差很多。

他的教師素材非常不錯,值得觀看,把一個好老師體現的淋漓盡致,




木馬k


最新電影《老師好》是由"于謙"擔任主角,這對"於老師"來說不但是第一部獨挑大樑的新戲,還是影片的製片人。電影講訴了90年代,高中班主任苗婉秋老師(于謙飾)和班內調皮搗蛋的洛小乙、腦袋、建設等人從一開始的對抗,到最後建立最難忘的師生情的故事。

苗老師的出場是騎著教委獎勵片區優秀教師的嶄新二八自行車,端著印有“獎”字的茶缸,對著班內同學嚴格訓斥,充分表明了苗老師是一個注重名譽、好面子、注重分數的嚴苛教師形象。第一節課,苗老師就簡單粗暴、霸氣宣稱:“從今天開始,這個班上的規矩他姓苗!”,並用自己的一系列套路,把班內所有隱匿的小把戲全部揪出(這一段,於老師把搞笑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因此引起了同學的各種不滿。苗老師非常偏袒自己眼中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選班長的時候尤為突出,甚至對差生的責罵一針見血、毫無保留,絲毫不顧及學生的自尊心,也因此和班內一些同學樹立了矛盾,被同學稱為“魔鬼老師”。

影片成功有了矛盾點後,老師和同學們的鬥爭就真正的拉開序幕,這時候承載更多的就是苗老師的自行車,車瓦被卸、車漆被刷,即使車子放在教室,也沒有避免被吊到電線杆上的命運。苗老師也沒有示弱,對學生訓話,體育課罰長跑等等,真的是一來一往,你一招我一招,其樂無窮,也正是老師和學生的鬥爭承接了整部影片最輕鬆愉快的時刻。

隨著劇情的深入,面對學生患重病,苗老師組織班內捐款並默默的捐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那一句“需要錢的時候說話”更是凸顯老師的溫情一面;面對洛小乙的頹廢,依舊對他沒有放棄,堅持疏導,表現的是作為老師的責任;為了讓同學們專心備考,不浪費補習時間,免費開補習班,這體現了一名老師的無私;作為學校多年的模範教師,卻遲遲沒有分到房子,面對妻子的詢問,依舊沒有找學校領導私下“溝通”,表現的是老師的清廉正直。

隨著一點一滴的相處,老師和同學們的感情也得到了改善,老師懂得了更親近學生,學生也理解了老師,更是體會到了老師背後無私的默默的付出。隨著安靜同學的車禍,劇情正式進入了溫情期,一邊是寄予厚望的安靜同學卻無法正常高考,另外加上自己曾經的高考經歷,讓苗老師意識到,教育的真正意義是去最需要的地方授教。

老師走了,高考完了,同學散了,曾經班級也不再完整了。電影的劇情很舒緩,沒有任何的劇情跳躍,行雲流水。影片逐步戳中淚點,或許是那段遲來的最真摯的師生情,也或許是那無法改變的畢業遺憾,影片沒有常規的狗血或者必不可少的戀情,就是單純的師生情,一點一點的感染著你,就好像自己又回到了那時的高中,遇到了那時的老師,想起了我們那時的點點滴滴。

曾經的我們是稚嫩的,不懂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不懂得珍惜,更不懂老師的恩情。但我們終究長大,就像電影最後說的那樣,自責和不捨都是不重要的,因為有些人看似已經走了,卻從未真正離開過!

---致我們最美好的時光!

我是橙子影視基地,給你分享不一樣的影視資訊。


橙子影視基地


這是一部以1985年為故事背景,以苗宛秋老師為核心人物,以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校園日常為線索,再現八十年代的師生百態的懷舊校園的電影。

電影講述了苗宛球老師與三班學生高中三年內發生的事情。學生高一剛接觸苗老師時對他是怕,後來受不了他的專制管理,開啟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師生大戰,大戰以苗老師的自行車為線索展開,發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學生開始的漸漸理解了老師。知道他是當年的高考狀元,卻因家庭的原因與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語文老師的鼓勵下,他報考師範大學,成為了一名語文老師,並被分配到縣城去教書。這些經歷,也成了學生們努力的動力,三班的班長安靜就發誓非北大不考。但命運常常不如人願,安靜為了幫因給學生補課被停職的苗老師說情,歸途中出車禍,沒法參加當年的高考,之後連續兩年去考,也沒考好。

身為老師,影片中的許多鏡頭在我的育人歷程中也真實出現過,我與學生間也發生過“自行車”故事,我也有過如苗霸天般的強勢、專制,也憑藉一己之力努力為貧困生拉資助,也與學生上演過聚聚散散的故事。





美劇A愛好者


《老師好》是2019年3月22日上映的一部青春成長題材的電影,筆者原本不太愛看這種題材的電影,畢竟已經走出校園許久,可以說這種類型的電影大部分還是拍給在校學生看的,在我們這種已經離校的人來說也只是緬懷下校園的青春。

不過這部電影筆者還是看了,主要是衝著于謙老師去的,大家都知道于謙是著名的相聲演員,也是相聲圈最會演戲的。早年便在影視圈裡跑龍套,近年也多在眾多影視片中擔任各類角色,演技十分出眾,深得觀眾們喜愛。

接下來咱們再來說說《老師好》這部電影:電影年代感很強,以教師的視覺展現了上世紀80年代拘謹的校園教育氛圍,與現今的教育理念產生了鮮明的對比,將當時時刻不忘學生學習的好老師的形象表現的淋漓盡致。

整部劇策劃的很好,學生的叛逆,老師的盡責都表現出來了,而且還有張國立、何冰、吳京等眾多實力影星客串。總體來說影片質量不錯,應該屬於一匹黑馬,但是票房不看好,題材小眾,片名也不是很討巧。


小智歡樂匯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偏遠山城。南宿一中的優秀教師苗宛秋(于謙 飾)躊躇滿志,迎來了新一屆的高中學生。開學第一天,霸氣十足的苗老師便給這群性格張揚、問題多多的學生們一個下馬威,無論是桀驁不馴的混混洛小乙,還是一腦袋鬼點子的王海,無論是投機倒把的耗子,還是虛榮張揚的關婷婷,都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只不過這幫孩子表面順服,背地裡卻與苗霸天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爭。在戰爭的過程中,專橫的苗霸天不時展現溫情的一面,他的古道俠腸更是令孩子們暗自佩服。

轉眼三年時光過去,懵懂無知的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似乎開始認識到苗老師最真實的一面了

《老師·好》以師生情誼為線索,情感逐漸展開,以各種事件推動故事進展,足以看出主創團隊對中國式師生情的透徹理解。因為家裡奶奶、叔叔也是老師的關係,讓我看電影時更多了幾分代入感,對苗老師更多了幾分理解。他看似的苛刻和不近人情,其實都源自對學生前途的關切,看似毫不利己的蠻橫,卻是一份熱忱卻有些笨拙的溫柔。而其他幾個青年演員,王廣源神似劉昊然,顏值在線;孫藝楊酷似臉肖央+鄭愷結合體,有種蔫兒壞的萌感。

1.關於青春的共同記憶。

看著電影,想起了很多自己跟高中班主任的事。每個人都可能曾經遇到一個對自己而言很重要的老師吧,他可能嚴厲傳統,可能溫和如風,因為性格不同,待人的方式不同,但他內心是關心學生的,希望還不夠懂事的他們能考慮清楚到底什麼是最重要的,不要一味沉溺於玩樂而忽視了將來。

沒有好友撕逼,也沒有戀人墮胎,電影裡少年們肆意的玩鬧,認真的唸書,用最戲謔的方式挑戰老師的霸權,用最幼稚的遊戲排遣著高考升學的壓力。以真實經歷為素材改編,《老師·好》在一眾華語青春片中顯得有些獨特。

恰恰是因為真實,電影裡許多橋段都讓人覺得分外親切。男生把武俠小說藏在課本里帶到學校,最後還是被老師沒收;女生偷偷塗上口紅和指甲油,被老師要求當場卸妝;班裡的小混混永遠坐在最後一排擺出不可一世的樣子,優等生大多又乖又慫。看了很有共鳴感,我的高中時代也大抵如此。當年對老師沒收課外書,動不動罰站的行為深惡痛絕,可多年後回過頭來看,最先蒙上時光濾鏡的,恰恰是這段最純真的青春歲月。

2.八十年代的懷舊與溫情。

八十年代原本就是個微妙的年份,沿海的經濟特區剛剛劃定,內地的小城正經歷著復甦,人們慢慢釋放著被壓抑的天性,並對未來感到迷茫。而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熟知的9.10教師節就是在1985年建立的。對知識的尊重取代了矇昧,而教師,在那一年依舊是一個清苦的職業,這個時間設置本身,已經包含了無數的故事。

電影對那個年代生活的還原相當到位:穿行於大街小巷的自行車,單肩的“解放牌”綠書包,時髦女生身上的布拉吉,文藝匯演上的彈力健美服。各種80年代獨有的元素都在電影中有所展現,出演學生的幾位演員幾乎是素顏出鏡,服化道統一有著考究的年代感。

可能因為聽多了於老師的相聲,電影裡看到於老師就忍不住想笑。另外,於老師的圈內人緣真是好,電影的客串陣容很強,找演員彩蛋,也成了看這部片子的一大看點。公允的來說,認真演戲的於老師很有實力,把性格清高、外冷內熱的老師形象塑造的很是立體。看起來嚴厲專制,實際上一片溫軟的赤誠之心;做事認真無比,卻總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有一點小私心。是教育者,更是影響一生的人生導師。

3.含蓄的中國式師生情。

于謙老師的表演很是專業,青年演員的表現也比較自然。苗老師第一節課就給全班來了個下馬威,師生關係瞬間緊張到極點。於是,學生惡作劇整老師,老師見招拆招反,反將一軍。人物情感隨著事件的推進逐步演進,一起搗蛋的少年結成了摯友,懵懂的愛情漸漸升溫又戛然而止,而師生關係,也由剛開始的緊張對抗,一點點的轉為和諧認同。

即使達成了和解,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也絕不是靜如止水的。中國式的情感表達永遠是含蓄的,是帶著點傲嬌彆扭的默默深情。就比如你轉頭對你媽說一聲“媽,我愛你”,八成會換來一句“滾,你是發燒了,還是吃錯藥了”的答覆。電影裡學生對老師的“示好”,換來的也常是老師的責罵,“別瞎折騰了,回去好好唸書”。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片中的情感表達無不非常中式,可見編劇對中國式情感的透徹理解。

因為真實,所以格外動人。畢竟,畢業多年後,我們對班主任在後窗凝視的恐怖還是記憶猶新,對老師的焦躁責罵也多了些理解。關於學生時代的故事,總是會讓人懷念起自己的青春。那些逃過課、犯過錯,惹老師生氣和被請家長的回憶,回首看來卻彌足珍貴。

帶著十幾歲的叛逆,還有自以為是的“成熟”,我們和片中的主角一樣,試圖掌控自己的人生。可事實上,那時我們還太年輕,說話做事都帶著點不計後果的瘋狂,即使犯了錯也羞於承認,不能夠自覺的轉變和成長。而老師嚴厲的指責,看似不經意的關心,總會在恰當的時候剪去我們野蠻生長的枝杈,甚至,成為改變一生的契機。那種關懷、幫助和指引同樣披著讓人望而生畏的偽裝,卻是學生時代最重要、最真誠的提醒。所以我們說,一日為師,終生為師。

《老師·好》由一位老師與8個學生娓娓道來80年代的師生情,那是在如今這個時代再難尋回的純粹。

師生關係一天天緊張,老師由園丁變成了監視者,學生由樹苗變成了荊棘。大家好像都忘了,小時候甚至更早的我們,是把尊師重教作為傳統禮儀之一來執行的。

這部關注師生情的影片,或許能夠喚回中年人對於青春的回憶,年輕人尊師重教的理念。畢竟學生時代,除了父母,陪伴我們最多的人就是班上同學和教臺上的老師們了。

你有時候會吐槽誰嚴厲誰奇葩,但不能否認正是他們佔據了你青春成長最重要的一環之一。

于謙飾演的苗宛秋,就用嚴苛而慈祥的教育理念,將8個甚至更多的學生引回正路。

時代與人,互相成就,這段發生在80年代的師生情,既主旋律又合乎情理,不僅僅只是在那個時代被呈現,更可以延續幾十年。

《老師·好》有別於其他拘泥於個人成長或純愛疼痛的青春片,作為市場上的一股清流,眾多老演員們的加盟,將觀眾帶回80年代,這是一部復古懷舊的一部青春電影。

8位年輕的演員,各自闡述著屬於他們心中美好的80年代的學子樣貌。

《老師·好》總體像獻給70、80後的一封小情書,而年代元素的插入、演員青澀純真的表演、乾淨熱鬧的課堂,很精緻,浮光掠影的展現那個年代的小側面。

更重要的是,比于謙更令人吃驚的是于謙演電影,他用每一道皺眉、每一個微表情十足的還原了每個站在教室後門偷偷張望的班主任。

嚴厲、可愛又慈祥。

當時光遠去,我們成人,老師年邁,所有有關青春、成長、歲月的回憶只能匯成一句話:

老師,好!


南城煙雨


已去電影院看過,來看的大多數帶著孩子,或者職業老師,我認為《值得觀看》

師生關係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大類別,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都有不少佳作。國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動聽》《死亡詩社》《蒙娜麗莎的微笑》《心靈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國產電影也有《孩子王》《燭光裡的微笑》《鳳凰琴》《一個都不能少》《美麗的大腳》等。這些電影的主題和呈現方式雖不盡相同,但在製造戲劇衝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一開始往往是矛盾、衝突、誤會,但在老師充滿愛與關懷的教育下,師生之間的堅冰慢慢融化,學生最終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師高大偉岸的形象。

《老師·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師(于謙 飾)擔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開始也不討學生喜歡,因為他有著學生討厭的老師的所有典型缺點:刻板、保守、教條、強勢、一言堂、唯成績論、以成績取人,等等。

在對人物的刻畫上,《老師·好》體現出難得的真實,苗宛秋沒有享受到主角光環,他沒有被誇張地美化。相反,電影的前半程對苗宛秋的“缺點”倒是進行濃墨重彩地刻畫。比如影片開篇,通過一個簡單的點名,就將苗宛秋的嚴厲、保守、以權壓人體現得淋漓盡致。再如之後的選班長,他也絲毫不理會之前關婷婷對班級的付出,不理會對她自尊心的傷害,也不理會全班同學選擇洛小乙的呼聲,執意讓品學兼優的安靜當班長。而在第一次自行車風波後,他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洛小乙,僅僅因為他是一個成績差的“壞學生”……

苗宛秋直言,他只相信品學兼優的好孩子

苗宛秋簡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國式家長和中國式教師的縮影:他們的確對孩子非常認真,對孩子成績高度關注和負責,非常希望孩子能夠考上好大學擁有一個好的人生。但他們問題在於,喜歡打著“為你好”“為了你的學習和成績”的旗號,不遺餘力地壓制你的一切創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學校文藝節也不讓學生參與因為要爭分奪秒地學習。

學生一開始並不喜歡苗宛秋

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發現國產師生電影與西方師生電影之間可能存在的一個差別。像《死亡詩社》這一類,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閉教育和應試教育的,他教給學生的是浪漫主義的思維和想象,他想讓學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魅力和價值,基廷先生既是教師,更像是引領學生前往自由領地的“船長”。

但《老師·好》不同。中國的師生關係,往往伴隨著“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親密特徵,這有點像父子關係的延伸。在這種價值框架下,老師兼具傳道、授業、解惑等多重功能,老師對學生就像父母對子女般關愛,學生也視老師為服從和感恩的對象,學生對老師就像子女對父母般孝順和愛戴。二者的關係更近乎壓制-感化。老師一方面以權力“壓制”學生,學生也可能產生叛逆和反對的情緒,但與此同時老師又以愛“感化”學生,讓學生在理解老師良苦用心的同時最終服從。

電影中,幾個調皮搗蛋的學生實現對苗宛秋的情感轉變,就源於苗宛秋扮演著類似父親的角色,為學生無私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無論是對“耗子”的募捐,對洛小乙的不離不棄,還是後面為了讓安靜好好學習免費為其他學生補課……

苗宛秋免費為學生補課

這當然不是說,西方的老師比東方的老師“好”“先進”云云,畢竟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後有不同的國情。中國式師生關係的“擬血緣化”既有歷史根源也有重要的現實症結。《老師·好》後半程也揭示了苗宛秋為何如此重視成績。他1965年參加高考,是當年的省狀元,被北京大學中文系錄取,但因為家庭成分,他失去了就讀北大的機會,只能就讀師範學校。因此當他的學生們擁有更自由更多元的選擇時,他不免希望孩子們不要錯過改變幸運的機會,因為他深知高考對於命運的意義。

在現實生活中,一二線城市的名牌中學,倡導的或許是基廷先生的自由教學,讓學生擁有一切可能性;但在三四線城市以及更廣袤的鄉村地區,基廷先生的自由就顯得漂浮,苗宛秋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實用,這也是為什麼每一個三四線城市都有那麼幾所“毛坦廠中學”。因為對於這些地方的孩子來說,成績是他們改變命運的唯一路徑,在追求自由之前,他們必須能夠確保考出去。苗宛秋的教學方法看上去是如此陳舊刻板,也正是如此,電影反倒讓我們窺見中國教育的複雜性與多面性,讓我們窺見“毛坦廠中學”背後的無奈和心酸。

苗宛秋怒斥學生

《老師·好》都差點要成為一部有點深刻的電影了,直到電影最後15分鐘的一個反轉,讓它徹徹底底淪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靜意外出了車禍失去了雙腿,她錯過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畢業照時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責“消失”了。之後電影進入了狗尾續貂的強濾鏡、慢鏡頭、配樂、MV和畫外音橋段,硬生生將這部電影主題理解為謳歌教師偉大、緬懷青春美好。一個鏡頭切換就是30年後,安靜開了一家書店,她的妝容看上去還是像是19歲,老態龍鍾的苗宛秋到她的書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傷的配樂中,電影劇終。

電影后面幾分鐘就成了“配樂詩朗誦”

這個莫名其妙的結尾,與之前電影的節奏、情緒和氛圍格格不入,它讓電影原本具有那麼一點複雜性、多義性和反思色彩消失殆盡,強行將觀眾拉入一個懷舊的氛圍中,讓觀眾感激並擁抱傳統的壓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前提,對這一套教育觀念全盤接受,那麼它或許可以培養出應試高手,但不必然會培養出擁有自由且健全人格的學生。《老師·好》片尾流露出的價值傾向,觀眾需認真辨別並予以警惕。


黑黑大師電影剪輯


《老師·好》這部電影是最近上映的一部關於學生時代的電影,電影講述的是老師苗婉秋(于謙)飾演和高中三班學生髮生的故事,電影前半段笑點很足,老師苗婉秋和我們經歷的高中老師一樣,開課的第一天認識大家,一一點到海豔的大波浪,關婷婷的口紅,買絲襪的耗子……這這些我們學生時代都遇到過,電影通過各位戲精的表演讓我們彷彿看到了自己高中時候的樣子。

劇情通過耗子打架進警察局,苗婉秋帶耗子出來吃麵讓觀眾一步步的感受到美好的高中時代也有不幸的事,耗子告知苗婉秋自己腦子裡面長個瘤,我們得知了耗子為什賣小玩意,班級裡搞募捐活動,愛跳舞的兄弟倆買掉了自己打打工的錄音機捐錢給耗子,一剎那班級裡響起了掌聲,那一刻真的有些感動有些震撼,當然我們的老師總在默默無聞的付出。

總結:電影笑點足、有美好、有感動、有可惜、老師是好老師孩子是皮孩子,但就是這樣的好老師,皮孩子不正是我們曾經經歷過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