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丁耀亢:“按友谅功业,已成犄角,几鼎峙矣。至其谋弑寿辉,是篡贼也。贼安能成大业乎?盖天生此辈,为我太祖作蕴。鄱阳贯颅,摧枯拉朽,殆天授非人力也。”

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斗争风起云涌,真正展露头角的有许多军阀,但走到最后的只有朱元璋一个人,那么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发展极其迅猛的陈友谅。陈友谅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能在长江以南拿下自己的一片江山,可最终却由于鄱阳湖之战的一招不慎而满盘皆输。究竟是他运气不好还是其他的原因在作祟?下面我们就从诸多的角度以及陈友谅所做的几件事入手,从性格缺陷上分析评判他的荣辱得失以及造成这种局面的具体原因。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杀掉第一人“老板”倪文俊,陈友谅其心可诛

在1355年,陈友谅参加黄蓬起义而后加入了红巾军,此时的他并不受徐寿辉的直接领导,而是在徐寿辉将领倪文俊的麾下做一个普通的士兵,通过自己的不断成长,他也平步青云迅速成为将领。两年之后,1357年,倪文俊有了自己的打算,想要背叛徐寿辉,但不料反叛行动很快失败,所以他向黄州逃窜。他希望得到黄州陈友谅的支持,因为陈友谅此时已经是大元帅,可以收留倪文俊,并暂且保他的性命。可是倪文俊看错了人,陈友谅并没有给他面子,更不会讲究当年的情面或者是知遇之恩,陈友谅果断的杀掉了倪文俊,并且趁机吞并了他的军队,他还将自己的行动标榜给平章政事。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陈友谅发迹之前的局势地图

不同的学者对这件事众说纷纭,历史也没有给出一个中肯的论断,但大多数学者和史料将陈友谅的这项行动视为趁火打劫,趁人之危。没有人标榜陈友谅为拥护徐寿辉的忠臣,都将他的举动是作为趁机增强自身势力的不仁不义之举。这是陈友谅第一次声势和实力的大幅增长,因为他吞并了倪文俊,塑造了自己所谓忠心耿耿勤王的美好声望,并且这项声望有利于他日后的发展。

把握契机迅速成长,卓越才能有所体现

一年之后,1358年,陈友谅开始南征北战,此时他已经做好准备为自己谋求发展,并且他的着眼点是全国,而非成为一方霸主。所以陈友谅迅速地攻下了江西,兵锋正盛的他连战连捷,几乎拿下了江西的绝大部分地区,并且每一场战争都成为他成长的重要契机。他从江西一路打到安徽,拿下了长江以南的最核心区域,声望和影响力也大大增加。仅通过1358、59年两年时间,陈友谅的军事实力和地盘扩张了近三倍。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陈友谅发迹后局势的犬牙交错

由此我们也可以明确认识到陈友谅发展的能力,无论是军事指挥,还是在攻城略地方面的才能,都成为陈友谅能够顺风顺水迅速成长的重要能力资本。陈友谅能够把握住机遇是他个人的眼光和审时度势的本领,因此,他在这方面具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并不能够成为他统一天下成就王道和霸业的最根本凭借,因为他的性格缺陷使得他很难长远发展。

猜忌赵普胜,生性多疑难得人心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赵普胜历史形象

张廷玉:“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友谅、士诚起刀笔负贩,因乱僭窃,恃其富强,而卒皆败于其所恃。迹其始终成败之故,太祖料之审矣。”

1359年,陈友谅结束了自己第一轮的迅速扩张之后,拿下了池州,而此时朱元璋刚刚拿下安徽马鞍山,与陈友谅距离较近,,二人同样迅速成长,并且兵锋正盛,这也预示着一场大战在所难免。朱元璋先出手,他派遣常遇春带大军去攻击驻扎在池州的陈友谅,而此时在附近观望的军阀势力中,赵普胜实力最为强劲。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赵普胜虽是一名猛将,但他头脑过于简单,起初,他想要归附于朱元璋,但又受制于局势和形态的发展,他投降了徐寿辉,归徐寿辉所用。由此可见,赵普胜虽然勇猛过人,但没有灵活的头脑和长远的眼光,用今天的话讲——他只是一个执行者,而并非领导者,他没有雄心壮志,只想称霸一方获取荣华富贵。

赵普胜投降徐寿辉之后,陈友谅便把他当“枪”用,想要凭借赵普胜重新夺回被朱元璋攻陷的池州,并且顺势拿下朱元璋大本营马鞍山。迫于赵普胜的锋芒,朱元璋反其道而行之,希望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方式离间赵普胜和陈友谅的关系,从而瓦解陈友谅的军事企图。朱元璋收买了赵普胜的食客,在军中散步谣言离间赵普胜和陈友谅的关系。

而赵普胜此人也趾高气扬,不懂得收敛,他总是在陈友谅使者的面前主动标榜自己对陈友谅的恩德,这种表现令陈友谅极为不满,所以在同年,陈友谅特意以会师的名义赶到赵普胜所在的安庆地区,赵普胜还愚蠢的以烤全羊来迎接陈友谅,但不料,陈友谅刚刚见面就杀掉了赵普胜。

赵普胜之死不仅仅由于他自己头脑过于简单,也由于陈友谅过于猜疑,恰恰朱元璋利用了陈友谅多疑的性格离间了陈友谅的和赵普胜的关系,从而使得陈友谅失去了一员大将,这也限制了陈友谅暂时的发展,朱元璋此计策大获全胜。

挟持并谋害徐寿辉,不忠不义之名坐实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1360年,执意要迁都龙兴的徐寿辉不顾陈友谅的反对,下令大军全部向龙兴开拔。而此时,陈友谅表面应和同意,却在背地已经有所预谋。徐寿辉的部队前往龙兴途中驻扎在江州,陈友谅待徐寿辉进入江州城之后紧闭城门,杀掉了徐寿辉的所有随从和将领。随即在1360年5月份,以江州为都城成立了自己的陈汉王国,他也趁机称帝,要挟徐寿辉,继续攻城略地。

要挟徐寿辉之后,陈友谅变得更加膨胀,飞扬跋扈的他趁机在采石矶地区暗杀掉了徐寿辉,随后他在采石矶地区举办了自己的开国大典。从反对徐守辉到要挟再到最终杀害,陈友谅的层层深入。史实可见,这些不忠不义之举并非是他的无奈之举,而是早有预谋。

通过杀害赵普胜徐寿辉两件事,我们便可顺理成章地推断出曾经他自称杀倪文俊勤王只是为自己制造一个借口,而并非对徐寿辉忠心耿耿。陈友谅做下这几件“大事之后”,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陈友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虽然他善于审时度势或把握机遇促成质变,但他的性格中没有忠义二字,而是赤裸裸的见利忘义。不论是他曾跟随的第一任“老板”倪文俊,还是一直对他有知遇之恩的徐寿辉,陈友谅都没有放在眼里,而是在需要之时就痛下杀手。再加上仅仅因为赵普胜善于标榜自己的功德,就因猜忌而杀掉赵普胜,更使得陈友谅失去人心。在痛下杀手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陈友谅的预谋和居心,因此,也不会有真正的有识之士死心塌地的跟随陈友谅。可以说,陈友谅虽然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这都是建立在以卑劣手段谋权篡位基础上的结果,这样做更大的代价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能为他效忠的人才。

自鸣得意失去理智,轻信康茂才

朱元璋:“友谅亡,天下不难定也。”“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

陈友谅站稳脚跟之后,他继续想要向东发展,准备自己的死敌朱元璋进行较量。虽然陈友谅既已经下了决战的决心,可他没有做出决战应有的充分准备。他没能充分准备,并非因为他轻敌,而是因为他前期的胜利已经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失去了基本的军事判断。这也正是我们所谓的,“人不能踌躇满志自鸣得意,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否则便会酿下大祸”。陈友谅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对待部下是以一种趾高气扬颐指气使的态度,并且不充分信任部下,总喜欢将手下大将的权利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不愿意给予部下太多的自由。这也使得许多将领对陈友谅心生不满,因为他们无法感觉到陈友谅对他们的信任,这也直接导致在后期的军事征战过程中,不会有太多人愿意为陈友谅卖命。

迅速发迹迅速破亡,有才无德,多方面分析陈友谅性格缺陷

鄱阳湖大战图片还原

陈友谅不仅仅没有为大战做足准备,而且他还轻易的上当,不假思索的相信了写信又骗他的旧友康茂才,陈友谅轻率地带领大军去会见康茂才,可最终进入的却是朱元璋早已设好的圈套。许多历史学者心生疑窦,为何征战数十年的陈友谅在此时变得如此愚蠢和简单,不仅没有辨别这封信的真伪,而且未能做足准备,连自己的后路都被朱元璋所派遣的胡大海在上饶地区切断。

这次会见康茂才失利,虽然是鄱阳湖大战之前的牛刀小试,但恰恰反映出陈友谅在大战之前的一种轻浮狂妄的状态,这也很好的回答了历史学者心中的疑问,因为陈友谅此时已不再是那个能征善战,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而是一个骄横浮躁,志得意满,甚至得意忘形的愚蠢将领。

陈友谅用亲身实例诠释“性格决定命运”

谷应泰:“而不知友谅者,犯顺多黑闼之风,归命少窦融之智,盗窃空名,进退无据,抑亦人谋不臧,匪特天亡之也。”

这便是鄱阳湖大战之前陈友谅的迅速成长和迅速膨胀。史学者说“年少不能太得志,会跌跟头的”。这句话用于陈友谅身上再合适不过,仅仅出道十年,就通过自己的征战小有所成,着实值得称赞,但更加关键的是,他是否能够稳步成长,保住自己的基业和江山。

正所谓,厚德才能载物,如果领导者和创始者没有足够的胸怀气魄和良好的心性,那么他的一夜暴富便同样会在短时间内化为乌有。

纵观历史,真正能够走到最后坐拥江山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性格,懂得仰望星空,并且脚踏实地的实干领袖,而并非以趁人之危的方式取得小小成就后膨胀自满、忘乎所以的投机取巧者。至于陈友谅的人世起伏,我们可以将他定义为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机会、拥有敏锐嗅觉的能征善战者,也可以将他定义为只懂得落井下石,将忠孝节义抛之脑后并且没有长远发展眼光的卑鄙小人。因此,我们应在陈友谅的辉煌和没落中吸取教训,不断的锻造自己的脾气秉性,不能让性格成为个人终身发展的绊脚石。性格决定命运,这项原则亘古不变,并非只适用于那些开创江山基业的纵横家,同样适用于今天的我们。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二十三·列传第十一》

《国初群雄事略》

《大越史记全书》

《子不语/卷十/毁陈友谅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