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明朝和宋朝不同,南宋滅亡時,有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以表自己的忠誠,但是在明朝的崇禎末年,因為清兵入侵,有了大量明朝文臣武將,紛紛主動投降了清政府,願意做他們的臣子,其中不乏一些無名小卒,同時清政府也接受了像洪承疇和祖大壽之類的國家棟梁之人。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這樣的投靠其它朝代,也加速了大明王朝的滅亡。雖然對於明朝的百姓來說,投降了清政府的人,都是叛徒,是明朝的千古罪人,是明朝十足的賣國賊,但是用清朝的眼光來看,這些投降的人是他們能夠穩固統治的大功臣,是一股強有力的中堅力量。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乾隆編了一本書

在清朝建立的初期,很多清政府的官員們,甚至是皇帝都這些來自於明朝的降臣,做出了十分正面的評價,給予他們高官厚祿,甚至是加官進爵,為什麼做這些,是因為彼此雙方存在著相互需要,或是說彼此利用的關係,相互謀利。但是到了乾隆登基為皇帝之後,他不管之前人對明朝的降臣評價有多高,甚至專門下令參與編寫了一部名叫《貳臣傳》的書籍。這本書名中的“貳臣”的意思,講的就是一人供奉二位主人,“所以至有二姓者,非其臣之過,皆其君之過也”。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那麼乾隆編寫《貳臣傳》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編寫這樣一部書籍?

第一點原因:乾隆編寫《貳臣傳》是為了宣明自己是一位仁愛之君王

《貳臣傳》這本書籍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由乾隆皇帝主持編寫,主要描述明清兩朝為官員們的書,一共收入了明清兩朝為官的人員134多人,乾隆編寫的《貳臣傳》一共分為甲乙兩部分,上半部分收錄了63人(降清後忠心耿耿,功勳卓著的人),下半部分收錄了71人(降清後毫無建樹的人)。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乾隆編撰《貳臣傳》的目的是,希望以自己忠君的模樣作為標準。乾隆是這麼說的:這些人'遭際時艱,不能為其主臨危授命',按儒家思想表達來說,就是'大節有虧',根據傳統儒家價值觀,一直有著“忠臣不事二主”的,“忠君愛國”更是評價人臣的最重要標準,所以乾隆自身是很看不起那些投降了清政府的官員們,雖然他們對於清政府來說貢獻了許多。甚至是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的子孫至今還在清朝做官,但是如果自己按照'忠君'這兩個字的標準衡量,那麼這些臣子們並不是自己心中完美的人。當時乾隆的詔書是這麼寫的:“朕思此等大節有虧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勳績,諒於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後人,原於既死。今為準情酌理,自應於國史內另立《貳臣傳》一門,將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蹟,據實直書……”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況且其中還不乏一些讓清朝下了重功夫爭取來的臣子,比如祖大壽,在《清史稿》中關於祖大壽投降清朝記載內容為:“明年,世祖定鼎京師,大壽從入關。子澤賻在明官左都督,至是亦降,十三年,大壽卒。”這些臣子萬萬沒想到,他們在投降了清政府之後的百年,會被清朝的皇帝編寫進《貳臣傳》中,造成自己名節不保,還被賜予賣主求榮的漢奸稱號。

因此,乾隆借《貳臣傳》來宣揚“忠君愛國”的價值觀,同時表示自己是一名英明的君王。

第二點原因:乾隆編寫《貳臣傳》是為了團結漢人

乾隆皇帝下令編寫《貳臣傳》,已經是過了百年的時間,那個時候的清政府可以說統治已經非常牢固,也沒有了之前清代帝王的恐慌,各處起義“反清復明”,要為這樣的事情感到煩惱,已經完全的統治了漢人。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要知道,早在滿清民族,進入漢人領地之後,就開始了對漢文化的學習,經過不斷的傳承,一代一代君王的發展,到了乾隆繼位登基時期,當時的皇親貴胄,可以說已經完全的漢化了。更不用說,乾隆皇帝本人更是對漢文化十分的喜歡和擁護,是漢文化思想踐行者,所以乾隆十分的瞭解漢文化。

乾隆編了本《貳臣傳》,為什麼過河拆橋,貶低當年降清的明朝臣子

隆皇帝編寫這本書籍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漢人,為了瓦解當時天下漢人們的民族意識,是站在當時被統治下的漢人的角度進行批評這些投降的官員們,起到緩和民族矛盾和進一步鞏固統治的目的,團結漢人們,也就是表達了漢人們的心聲,達到更高的統治。

一本《貳臣傳》,看似簡單其實內涵頗深,可以說用意深遠,讓人不能小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