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通劝韩信三分天下,韩信如果同意会是什么结局?

gcdtsc


韩信平定齐地之后,谋士蒯通曾劝说韩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然而最终被韩信所拒绝。那么,如果韩信依蒯通之言自立,天下局势会发生什么变化,韩信的最终命运又将如何呢?

背景:韩信开辟北方战线攻占齐地,项羽陷入腹背受敌之境

彭城之战后,刘邦虽然稳住阵脚与项羽在荥阳一线对峙,但正面压力十分巨大,于是便采纳了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之策,派韩信与张耳开辟北方战线。之后,韩信偷渡夏阳、兵围安邑,魏王魏豹被迫投降、举家被俘。

汉二年(前205年),韩信继续向东挺近,“后九月,破代兵”,迅速攻占代地,进而“(韩)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背水一战”大破赵军,赵军主将陈馀被杀,“岁余乃下赵五十余”,用时一年全面攻占赵代之地,刘邦封张耳为赵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之后,韩信在李左车的建议下,派使者前往燕地,燕王臧荼不战而降,就此臣服于汉王刘邦。然而之后,刘邦因在成皋之战中战败,恼怒韩信与张耳驻兵修武而不救援,冲入韩信军营夺取韩信兵权,并要求赵王张耳和韩信重新招募训练士卒,继续向东攻占齐地。

此后,韩信在蒯通的劝说下,不顾郦食其已经劝降齐国,率兵攻打齐地,齐国因已决计降汉,并未有所防备,结果迅速被击溃。到汉四年(前203年),韩信已经全面平定齐地,项羽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先拍龙且率兵攻打韩信,但惨遭战败,之后又派武涉劝韩信反汉,但韩信不为所动。与此同时,在张良的劝说之下,衡山王吴芮也转投刘邦。

至此,刘邦已经直接掌控蜀地、三秦之地、魏地,张耳、臧荼、吴芮则各据齐地臣服于刘邦,九江王英布虽然归汉但九江地区以被项羽所占,而韩信则占据齐地。

此时,项羽虽然依旧在正面战场上保持着一定优势,但刘邦却已经对其形成了战略性的包围,项羽已经处于三面受敌的境地,而背后又有彭越不断骚扰粮道,局势已然极为不利。

内容:蒯通建议据齐地、连燕赵,阻天下兵祸而恩抚各诸侯

蒯通此时正在韩信手下充当谋士,司马迁评价其“善为长短说,论战国之权变,为八十一首”,意思是善于峰分析和陈述天下局势、利害关系,乃是一位口才极为出众的辩才。

韩信在稳固了对齐地的统治后,蒯通先是为韩信分析了一番此时的天下局势,他认为刘邦面对项羽接连战败,已经是“智勇俱困者”;而项羽虽然所向无敌,但与刘邦对峙三年,已经是士气受挫、国库耗尽,百姓苦不堪言。并认为此时刘邦与项羽相持不下,韩信占据齐地便已经足以左右天下局势,倒向谁,谁便有可能取得最终胜利。

因此,蒯通建议韩信,“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意思是说,可以占据强大的齐地,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然后顺应民心,调停楚、汉之间的争斗,从而使士卒免于死亡,百姓安居乐业,天谁又有谁敢不听从!

同时,“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意思是说,只要占据齐国故土,便拥有了淮、泗之地,再以恩德安抚诸侯,礼贤下士,那么天下诸侯必然竞相臣服齐国。

分析:蒯通的建议虽然看似可行,但想要成功实际难度极大

如上所述,蒯通对于天下局势的分析虽然有一定道理,劝说韩信自立的建议也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韩信想要成功自立,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刘邦曾先后两次轻松夺取韩信兵权

1、韩信无兵无将,没有能力自立。韩信被誉为“兵仙”,极为能征善战,但一直以来却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势力,始终没能培养出亲信将领和军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刘邦不断“掺沙子”的结果。这点从刘邦先后在汉三年(前204年)成皋之战后和汉五年(前202年)垓下之战后,两次直闯韩信军营,轻松无比的夺取韩信兵权便可看出来。同时,纵观韩信的一生,除了蒯通曾站在韩信的立场为其考虑,即使到后来被贬被杀,都始终少有人为其说话,可见他的势力之弱。韩信纵然是个帅才,奈何手下的将领和军队却均是忠于刘邦的,这种情况下贸然自立,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张耳与刘邦更多为从属关系

2、此计可用于称霸,而并非夺天下。从蒯通的计策来看,他显然是以分封制的思想在考虑天下局势,例如“据强齐,从燕、赵”,燕王臧荼投靠刘邦乃是畏惧韩信的东进,因此还是有可能投靠韩信的,但赵王张耳的情况却不同,赵王张耳虽然与刘邦同为诸侯王,但和刘邦却属于从属关系,想要说动他转投韩信,其实并不容易。此外,刘邦本人其实并非想要回到分封制,他所要的是夺取天下,因此想要劝说刘邦和项羽罢兵,恐怕并不容易;而项羽素有称霸之意,即使与刘邦罢兵,也不会容许韩信占据齐地而霸天下。

△刘邦志在天下

3、天下一统不可逆转,韩信败亡难以避免。即使以上两条全部达成,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下一统已经是难以逆转的历史走向,迫于韩信与项羽联手后的压力,刘邦或许会同意暂时罢兵求和,但绝不会甘心与两人三分天下。而从此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和团队能力来看,刘邦最终夺取天下的可能性无疑要远远超过韩信、项羽两人。事实上,就在韩信夺取齐地一年之后,项羽便已经支撑不住了。需要明确的是,夺天下虽然需要武力,可并非仅仅依靠武力便能成功,否则历史上名将并不少见,但为何却少有名将能够成功夺取天下呢?

或许是源于刘邦的知遇之恩,韩信最终拒绝了蒯通的建议,但正如以上所说,韩信此时其实并不具备自立的条件,更不要说称霸诸侯或夺取天下了,而这或许同样也是韩信最终拒绝蒯通建议的重要原因。

如上所述,韩信如果同意了蒯通之策,那么非但难以扭转命运,恐怕会死的更快。


香茗史馆


直接说吧,韩信就算是听了蒯通之言,也不可能三分天下,更不可能一统江山。因为三分天下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而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看刘邦的配置,我了解了要一统天下的基本班子,兵马再多都不是决定性因素。

谋天下的关键人物

刘邦夺得天下有三个关键人物,第一个人是“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在战略层的谋划,张良无人能及;第二个人是“攻必克,战必胜”的兵仙韩信;第三个人是“后勤大队长”萧何,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最关键的第四个人

其实刘邦说这些的时候,还有一层隐含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只比这些人差一点。还有就是刘邦可以把他们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其作用,在我看来这才是刘邦能够击败项羽的根本原因所在。

王天下的必备组合

同样明代的朱元璋身边也有类似的组合,刘伯温对应张良,李善长对应萧何,徐达对应韩信,朱元璋对应刘邦。相似的组合,同样的结局,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反观韩信和项羽,他们都不具备刘邦的条件,怎么能一统天下。

因此就算韩信听从了蒯通的建议,最后还是刘邦一统天下而已,只是时间会久一些。帝王之才和将帅之才的区别。


无心140102310


如果当时韩信听从蒯通的意见的,趁人之危,坐收渔利,十有八九楚汉都得灭亡,因为韩信数次以弱胜强,自身的军事造诣本身就无人能及,还手握重兵占领了战略要地,再加上李左车,蒯通等人的谋略,去攻打谁谁都不是对手。再加上楚汉势不两立正在火并,优势都被韩信占了。

  • 韩信先是击败魏国,又以三万新招募的乌合之众在井陉用计大败二十万训练有素的赵军,赵地平定之后韩信听从李左车的策略派人胁迫燕国,燕王果然惧怕韩信不战而降,然后又领兵突然袭击齐国,占领齐国之后,韩信事实上已经占有绝对优势,他派人向刘邦上书请求封他为代理齐王,以便稳定局势,管理齐国, 当时,刘邦又被项羽团团围困在荥阳,担心韩信叛乱自立为王,就封他做了真齐王。后来项羽也派人来劝韩信反汉投楚,韩信没有答应。
  • 此时蒯通早就看透了,天下大势已经完全掌握在韩信手里,他保汉,项羽就没什么胜算了,他如果投奔楚,刘邦必败无疑,这个时候楚汉正在全力对战,是韩信脱离汉军的最佳时机,于是屡次三番劝说韩信自立为王,争夺天下,否则将来无论谁胜,韩信都没有活路,可惜韩信听不进去,认为刘邦可以托付终身。最后不但为他人做了嫁衣,自己还被屠灭三族落得个身败名裂。

非想


楚汉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刘邦与项羽处于战略相持阶段。

当时的韩信的势力已经成为了楚汉之外,最强大的第三股军事集团。在刘邦与项羽两方处于谁也无法彻底打败对方的情况下,韩信手里的这二十多万精兵成为了战略砝码。如果韩信助汉,则刘邦一统天下;如果韩信助楚,则项羽能够击败刘邦。

韩信手下最耀眼的一位谋士蒯通,向韩信提出一条既不助汉也不助楚的第三条道路,而是选择三分天下,韩信独占其一的战略规划。具体操作就是使得楚汉两方议和罢兵,韩信、刘邦、项羽三分共分天下,哪一方撕毁条约,其他两方联合进攻一方,由此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韩信独占齐国,武力屈服,震慑燕赵之地诸侯。

当时天下论排兵布阵,韩信已是无敌的存在,再者手握精兵,这些都是他从刘邦手里接过,然后经历百战,打败不可一世的楚王的军队,当时楚王的军队是横扫秦军和诸侯国的,可想而知其战斗力,是当时精兵中的精兵。就当时情况,刘邦,项羽,燕赵诸侯是无人敢攻伐韩信的。像汉王和楚王只能是拉拢,而燕赵小诸侯国只能许以重利。也许百姓真的能享几年太平。

本人认为

但战事无法避免,刘邦必先灭韩信,后扫灭楚王。

当年刘邦被封汉王,在汉中养精蓄锐,刘邦去汉途中烧毁所过栈道,防止诸侯军偷袭,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三分天下后,必定屯田,勤练军队,因为他是有帝王之志的人。和韩信和楚王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人的心境高低决定了后来的事情发展走向。

韩信也是从无到有的,这一切都拜刘邦所赐,对刘邦还是很感恩戴德,时间一久必定懈怠,放松警惕心,刘邦给韩信摆个鸿门宴,取其首级,韩信旧部大多也是汉王账下的,大多数还是会拥戴刘邦的,或者趁韩信军队懈怠,夜袭也是有大概率成功的,一边是安享太平的军队,一边是韬光养晦的军队。刘邦也是有能力拿下的。

再经过几年的休整,扫灭楚王项羽,也是时间问题了。毕竟楚王也不是帝王之志的人,也多猜疑和优柔寡断之人,当初楚王很多优秀的将领都是被逼投靠汉王的,也许不等汉王动手,楚国内部就会生隙。

天下最终还是刘邦的,只是推迟几年或者更久!


一别成久违


大家好,我是来自邯郸的老家洺河边,当然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我个人认为,韩信攻打齐国后如果听从蒯通的计策,是能够达到三分天下的目的,但也持续不了多长时间,因为韩信称得上军事奇才,但却是政治的低能儿。他为刘邦打江山时,从他暴露出自立为王的念头时,刘邦就已经动了杀机了,但帝王的心机不是常人能比的,当时韩信情感用事,认为刘邦对他有恩,不能反;问样的,即使三分天下后,刘邦也会利用韩信的性格弱点将其至于死地。所以说,韩信只能将兵且多多益善,搞政治,玩不过老谋深算的刘邦!以上是我的认识,请大家斧正!




老家洺河边


题目意义重大!刘邦时期是一个战乱纷争,野武性强,弱肉强食的思维很重,竞优生存,老百姓受罪,没有和谐的基础与保障,也是一种时代的无奈,韩信项羽,堪称优秀军事家,战略战术厉害👍军事基本齐平,弱点缺点异同两位败就败在这里,单就政治运作而言,两位看三步,刘邦至少看五步,刘邦看到的东西两位根本看不到,还有一个天数,所以永远斗不过刘邦,蒯通纵横谋略家造诣深厚牛人,韩信用情太重,感念刘邦,这是政治家的大忌,不可取,感情用事就完了,项羽吃亏就吃在不良的尊严,面子工程,左右了他的思维,韩信的终极目标是王,侯,但是心里有,言行与行动不能表露出来,但他没有做到,让刘邦看穿,既然看穿了,必须三分天下自保,但是感念恩情,左右了他的思维,刘邦对韩信的好目的只是利用这个人才,实际也是一个套,韩信他就上套了,当断不断必有后患,完了,以刘邦的思维做事风格,韩信就是处处小心,不犯错,在刘邦的魔下,也是死路,因为刘邦对功高震主看的恐惧很重,对臣子不是好事,只是时间问题,早死与晚杀罢了,以题目来说,蒯通是对的,如果韩信听从蒯通,就形成了三国鼎立,对本人来说至少韩信能自保,至于后续发展胜算,那得看三人的天数,刘邦的天数略高,韩信的结局,应该就是项羽的结局,脱离不了被杀的命运,关键是刘邦看到的东西两位根本看不到,永远斗不过刘邦,韩信与项羽只能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占位应该是《侯》位,明确自己的占位心中有数,才是赢家,应该是这样……


甜瓜20875


韩信二十多岁出道,三十几岁便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先封为楚王,又被刘邦设计擒拿后降为淮阴侯,韩信本人常常慨叹自己的遭遇,刘邦死后权力交接(上一次是胡亥时期)会发生些什么无法估计(实际吕氏一门掌权还算平稳,吕后一死,功臣集团立刻反了,砍了无数宗室),一旦这种机会出现在韩信眼前的时候,你猜韩信可能会怎么做?以前他不肯独立,是感念刘邦知遇之恩,那到时候呢,刘邦有负于我,我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无论从韩信的利益还是道义上来讲(哪怕仅仅是为了安全),韩信会做出如何的选择,都是很难让人彻底放下疑心。以韩信的威望,只要能够摆脱控制逃出长安,自己拉队伍也好,受其他异姓王支持拜将许诺也好,刘邦生前他不愿意反,轮到吕后坐天下,韩信还会同样选择么?面对这种局面的话,天下人如何想。

杀了韩信这一切风险就全没了,留着韩信犹如一颗定时隐患,你永远感觉后患无穷,刘邦统一以后就开始为接班人清理障碍(主要是异姓诸侯和匈奴),他活着可能对韩信下不了杀手,但是刘邦身体快不行了,这颗隐患绝不能留到他生后。要知道韩信才三十多岁,他对自己所处的境遇抑郁不满,又有着世间无双的军事才能,面对即将到来的权力换代(天然动荡),这种人还能留吗?韩信反背后是需要支持他的集团,这个集团是有的,就是功臣集团,但功臣集团有很多派,有骑墙派,有吕后党,有中立的,有忠于刘邦的,对分封不满地,对吕后专政不满的,有被吕氏迫害的。功臣集团实力也是很强大的,所以除韩信吕后还是需要萧何设计,而不敢直接乱来。

韩信和项羽、刘邦、英布、彭越、张耳都不一样,那些人是有自己队伍起事的,而韩信只是刘邦拜的将,韩信手下的人(如灌婴)和手下的兵(刘邦一个人直接进韩信营中把韩信的印拿走)都是刘邦给的,根本不是刘邦的合作伙伴,就该拿钱得了不该要挟拿股份。况且刘邦当时只是汉王,又不是天子,怎么可以给韩信封齐王,王不可以给别人封王的,项羽分封也是名义上得到义帝的首肯。所以封王这件事韩信太急了,既勒索股份,又让刘邦自己暴露野心打了为义帝报仇的脸。刘邦的政治头脑,韩信和项羽加一起也比不上,而且以刘邦的头脑,是一定不允许3分天下的,刘邦要的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韩信和项羽只是希望分封制,所以历史的天平会趋向刘邦的,这就叫天时。

韩信手下大将都是刘邦安插的耳眼,对韩信是听调不听宣的,一落实有背叛的行韩信即人头落地,韩信不是不想自立,只是名份未正,时机不成成熟,要不他也不要挟刘邦给他封个齐王,显然名份也很重要,无奈才暴露出他也是自私的,但摆脱不了刘邦在他头顶的魔爪。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细节,刘邦曾经两次进入韩信的军营解除韩信的兵权。一次是在韩信灭赵降伏燕以后,一次是垓下之战后。第一次刘邦带着滕工夏侯婴两个人就进入韩信军营,拿了韩信的兵符调动完人马,韩信才睡醒。韩信治军就那么松散?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混进军营?随意就能拿走兵符?后来周亚夫治细柳营,汉文帝都进不去军营,韩信治军反不如周亚夫?其实韩信手下的军队的各级军官都是刘邦的人,比如曹参,灌婴等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丰沛集团的铁杆,韩信能指挥得动他们,是因为韩信是刘邦任命的大将,要是韩信真有异心,估计早就被刘邦安插的人给剁了。从井陉之战和之后汉王夺军的事情可以看出来韩信麾下军队的基层军官比例高,战争素养高,这才是韩信屡战屡胜的关键;而刘邦诈称使者入营夺军,居然没有人报告韩信和张耳,则说明那些军官都是刘邦的嫡系,不但认识刘邦,而且是刘邦的死忠。

刘邦创业的骨干是吕雉萧何樊哙张良,樊哙是吕雉妹夫,萧何和吕雉始终是一起负责后勤工作。张良是刘邦幕僚,韩信是刘邦聘请的军帅,不属于核心创业团队成员。且在开疆扩土过程中有拥兵自重行为,功成只时又不懂像张良一样身退。所以不得善终!萧何不仅是创业骨干,更是建国能臣,并且始终和吕雉保持立场一致。所以是刘邦重用之才。刘邦始终实际最多当半个家,吕雉始终实际上是真正幕后当家的。韩信才能只是个帅才。没有定国安邦的王霸之气。没那个才更没那个心。出现那个机会也把不住。所以他的命运只在战争中,战事越繁命运越好,战事结束好运也结束,厄运来临。战时功大,又能善终的大有人在,如曾国藩,郭子仪,等人。对刘邦地位有威胁的,不管是谁统统杀掉。


宾宾说情感


蒯通为纵横之士,为韩信分析利弊指出天下大势就在韩信手中。韩信助刘邦则项羽灭,助项羽则刘邦灭,如自立则三分天下。分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韩信因心存感恩之心,不忍背叛刘邦,又因其只有名将之求,而无成君之望,终于没有接受蒯通的建议。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对于蒯通如何劝导韩信有十分详尽的记载。


ZZX逍遥岛主


当秦始皇大一统开始,分封制便不可能再行得通。因为尝到新制度甜头的人,不会再想回到过去。

如果韩信真的三分了天下,最好也就是个“三国时代”,最后拳头大的那个统一。


伏生说历史


再打一仗,再死老百姓就为了做一个王?少打一仗多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