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但願惜花人常在,詩千首,酒千觴。——蒙曼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自古以來,人們都把教書育人看作是神聖的職業,偉大和無私也逐漸成為人民教師身上甩不掉的標籤,但是人們忽略了的是,在老師的這份犧牲背後,還藏著滿滿的喜悅和幸福,有多少人懷揣著未來走上講臺的夢想,就是為了獲得那一份滿滿的成就感。

一,園丁夢想

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蒙曼就是一位在教育行業找到自我的人;蒙曼出生在河北的一個“書香門第”,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她的父母都是老師,由於父母的言傳身教,讓蒙曼對教師這個職業產生了崇高的敬畏感和濃厚的興趣,因此蒙曼從小便懷揣了一個渺小而偉大的夢想--當老師。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雖然從小就有教師夢想,但是蒙曼並沒有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師計劃”走,她的父母也不希望她早早的把自己固定在教師這個架子上,還是希望她能夠順其自然地發展。到了中學時期蒙曼接觸到了歷史,逐漸地,她沉醉在歷史文化裡面了,她覺得在歷史文化裡能夠找到快樂,也能夠找到把心填滿的東西,於是她下定決心,將來要學習歷史專業。

1992年,蒙曼收到了來自中央民族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式成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的一名學生。在中央民族大學求學的那四年裡,蒙曼享受到了最充實的生活;她喜歡帶著書本去請教老師、喜歡拿著紙筆去山水裡寫詩作畫、也喜歡在涼亭裡讀一讀蘇東坡的詩歌…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四年後,蒙曼憑藉優異的成績成為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因為她喜歡歷史,喜歡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以她選擇繼續深造。1999年,蒙曼再次憑藉出色的成績成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的博士生。在讀博的三年時間裡,蒙曼決定畢業後完成自己的教師夢想;2001年畢業後,蒙曼便立刻參加了中央民族大學的教師考試,並順利成為中央民族大學的一名歷史講師。

二、不一樣的歷史講堂

2006年9月,蒙曼從中央民族大學的歷史系講師升為副教授;第二年,因為朋友的推薦,蒙曼走上了《百家講壇》。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蒙曼第一次上百家講壇就講了長達32集的《武則天》。蒙曼在上學期間就非常喜歡武則天,對武則天這個人物性格她早已經爛熟於心。但是蒙曼並沒有按照時間表講述武則天那些瑣碎的或者輝煌的故事,而是把自己當成那個時代的旁觀者,以一個第三人稱視角講述了武則天從武才人到女皇帝的故事,讓觀眾們聽完以後如同身臨其境一般。

三十二集的《武則天》講完以後,蒙曼在網絡上收到了廣泛的好評,很多人都沉醉於蒙曼對武則天的剖析中。2008年,《百家講壇》響應了廣大觀眾朋友的要求和願望,再次邀請蒙曼來接著講她還沒講完的故事。於是蒙曼帶著武則天晚年統治時期的故事來了,這次的故事則是叫做《太平公主》。18集的《太平公主》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廣大觀眾朋友的需求,更是為了讓蒙曼講完這個她最愛的歷史人物的一生。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2009年,剛離開《百家講壇》不到半年的蒙曼,再次帶著新故事《長恨歌》歸來了。已經在《百家講壇》講了50集的蒙曼,這次也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帶著長達41集的故事歸來了。《長恨歌》系列第一集剛上線就稱霸收視榜,這也給了蒙曼很大的信心。

這次歸來,蒙曼決定換一種“講”法,她不再像之前那麼具體化了,而是換了一種更抽象的講法,希望觀眾們能感受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和恨。蒙曼在講述的過程中,不僅削弱了愛情的力量,還加強了“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情感。讓觀眾們的心情在跟隨故事的起伏而起伏之餘,也不得不感嘆,蒙曼那歎為觀止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表達能力。

三、《中國詩詞大會》的“當紅評委”

2016年,中央衛視科教頻道推出了一檔原創文化類節目,名叫《中國詩詞大會》,久別電視節目的蒙曼出現在了評委席上,而評委席的凳子,蒙曼也是從第一季開始就坐到了

現在

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熱度越來越高,蒙曼也成了網絡上“當紅不讓”的評委老師。蒙曼在節目上的表現可以說次次驚豔,在她的點評裡,隨處可見“文人墨客”的氣質,彷彿她的身上時時刻刻都在散發著一股筆墨的清香一般。蒙曼對選手們的點評字字珠璣,對詩歌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和改寫,而這些也正是節目中的精彩看點。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在《中國詩詞大會》的一期節目中,蒙曼喜愛的一名選手落敗了,於是她給這位選手改寫了一句詩,那句詩是“但願惜花人常在,詩千首,酒千觴。

這句詩歌來源於宋代詩人秦觀的《江城子》,秦觀的原句是“惆悵惜花人不在,歌一闕,淚千行。”秦觀的這句詩是在表達“美麗的花朵雖在,但是惜花的人卻已經不在了”的傷感。

而蒙曼把詩裡的惆悵變成希望,把“惜花人不在”的傷感改為“惜花人常在”的祝願,把秦觀的歌變為詩詞大會的千百首詩,把一千行淚水變成一千杯“願君安好”的酒。蒙曼的改寫不僅僅保留了詩歌的平仄韻律,還靠著九個字的改寫把原句的傷感化作了祝福,實在是妙不可言。

如今,《中國詩詞大會》已經走到了第五季,蒙曼也依然坐在評委席上,但是回到家裡,卻只有蒙曼一個人。很多人不能理解四十五歲的蒙曼還在等待什麼,蒙曼也不明白這些紅塵俗世的人到底在追趕些什麼。

北大才女蒙曼改編秦觀詞驚豔全場,紅過於丹的她45歲至今卻仍單身


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還有蒙曼在中央民族大學的工作,蒙曼的生活似乎早已和歷史文化息息相關。她在歷史文化中找到了熱愛,也在傳播歷史文化的過程中找到了意義,或許對她來說,這些已經足以填滿自己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了,或許她並不著急要找到那個風雨同舟的人。

但是相信在蒙曼的心底始終留著一塊柔軟的位置,是留給那位“惜花人”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