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蜀漢有兩個諸葛亮能不能統一天下?

眼鏡超人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即使有三個諸葛亮也不一定成功……諸葛亮事必躬親的性格,也可能是他的一個弱點,“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原因,可能和他的用人和培養人才上邊不無關係。另一方面,當時的天下形勢,和漢祖劉邦時期也不一樣,想效法劉邦一統天下,已經不允許。三國後期,畢竟群雄逐鹿的局面基本已經結束,曹魏統一北方,天下相對比較安定,民心思安,老百姓也不想再發生戰爭,這個時候,起兵北伐,成功的幾率也不太大。不過話又說過來,假設在官渡之戰前,劉備已經得到諸葛亮,而且已經成了漢中王,如果有兩個諸葛亮輔佐,還是有機會成功的統一天下的。


趙子方書法


關於三國諸葛亮這個人,在民間也好,在歷史上也好,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才。小說的優秀體現在軍事上,歷史上的諸葛亮優秀體現在政治上。諸葛亮因為鞠躬舉措,事必躬親,他的死亡給蜀國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我們猜想,如果蜀漢有兩個諸葛亮,歷史會怎麼發展?蜀國可以統一天下嗎?




假若蜀漢有兩個諸葛亮,僅僅是北伐有成功的可能性,至於打敗曹魏和統一天下是不可能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可以從蜀漢的特殊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也決定了蜀漢政局,影響著人才的單一性。兩個諸葛亮,他還會繼續奪回中原的土地,後面的姜維只不過是繼承諸葛亮的遺願而已,可以打勝,但是不能制服畢蜀國更強大的魏國,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蜀漢未來的問題,更不要說統一天下了。



第二蜀漢的綜合國力也沒有統一天下資本,就算是劉備,諸葛亮都活著,也不能改變,三國的版圖,三國的經濟,魏國一直是第一。魏國經過曹丕與曹睿兩代明君,國力發展非常迅速,人才方面不僅有大量出色的文臣武將,還有諸葛亮的勁敵司馬懿,最重要的是有大量的田地來提供充足的糧草,後援方面的能力是蜀國無法超越的,是不能做到的,這是硬實力。

三國版圖



能做到的,這是硬實力。




這個硬實力,諸葛亮在怎麼優秀,也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最多隻是可以短暫的緩解。本身蜀國的建立內部矛盾存在著非常大的分歧。以劉備為首的荊州派系和益州本地的東州派系,之間存在著利益關係,內部的矛盾呈現越來越激化的態勢,蜀漢的政治原因也是非常的複雜。不僅因為地理原因,導致人才缺少,政治原因也一個原因,蜀漢人才供給上也是明顯不足的。


全球一線


十個也不行啊。

魯迅曾經說過三國演義:”狀諸葛亮多智而近妖”

為什麼呢,羅貫中寫的時候得有一個主角,這個主角得把整個三國的故事串起來,這個主角就得符合一個硬指標,就是他得活的時間夠長,得在三國的前中後期都有戲份,所以就選中了諸葛亮了。

既然是主角,當然得有一個主角光環在。所以很多不是他的戲份都湊給他了。比如舌戰群儒的是魯肅,比如火燒連營的是周瑜,比如用空城計的是曹操。借東風。。。。你懂的

主角選定以後,故事就得跟著主角走,所以你看三國演義就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諸葛亮出場前,劉備被曹操追著欺負;第二階段,諸葛亮出場,劉備對曹操節節勝利並站穩腳跟並差點幹掉魏國;第三階段,諸葛亮退場,劉備集團迅速被消滅。

劉備託孤的時候,其實是託了兩個人,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李嚴是zz鬥爭沒鬥過諸葛亮才被淘汰的。

可以看出來,歷史上諸葛亮沒那麼厲害的。也沒有那麼重要。所以不需要神話他。


囂張霸到


歷史上沒有如果,即使有如果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假如蜀漢有兩個諸葛亮是否能統一天下?

【一】

劉備死後諸葛亮花了五年時間發展生產恢復國力,重新與東吳結盟,平定南中的叛亂,解決了後顧之憂。

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諸葛亮開始率領大軍,一次又一次翻躍秦嶺向曹魏發起攻擊。就是要實現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夙願。當蜀漢大軍集結漢中,準備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分兵五千出子午谷,十日內便可直抵長安城下。諸葛亮認為此舉太過冒險,他選擇最遠的一條線路,出祁山奪取隴右三郡,再相機進攻關中。結果因為馬謖失守街亭,使得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

《三國志》作者陳壽認為“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很多論者據此分析諸葛亮的軍事謀略比較欠缺,而五次北伐最終勞而無功卻是證明。

【二】

諸葛亮擅長用兵,軍紀嚴明,治軍才能傑出,諸葛亮出兵之日,天下震盪。但是曹魏蜀漢兩國的實力對比太過懸殊。蜀軍的長處是輕銳但是缺乏良將,蜀漢的人才,軍事力量國力都要若於曹魏。

【三】

後世有論者認為當時弱小的蜀漢應該閉關守險,這樣蜀漢不僅江山鞏固,百姓也安居樂業。而諸葛亮連年用兵的做法顯然是窮兵黷武,將蜀漢本就不強的國力消耗殆盡。

【四】

一般情況是強大的一方討伐弱小的一方,而六出祁山是諸葛亮弱小的一方去討伐強大的一方,還是易守難攻的地方。

【五】

一個能打仗的宰相去打根本沒有取勝可能的戰爭豈不是不智嗎,為什麼還要去打呢,原因在於是先主遺願。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必須打仗。六出祁山與其說是在描寫諸葛亮的戰爭智慧,不如說是在表現他對劉備遺願的忠誠,如果不北伐也對不起白帝城託孤,北伐是不得已而為之。

綜上所述,問題不在於蜀漢有幾個諸葛亮,而是當時的各種情況北伐很難成功。

想了解更多諸葛亮的故事,《三國志》可以翻翻看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1859587979856547"} --}

歷史愛好者LING公主


第一點,有的人才不是越多越好的。諸葛被稱為不可多得的人才,主要是指得到他很不容易不能多得,其實還是有另外一種解釋的,那就是不可以得多了,得多了就有害。伏龍鳳雛而得其一可安天下,但劉備都得了為什麼還是沒有走出西川呢?這就有一個龍多旱的問題。兩個頂尖的人才是不可以共事的。尤其是劉備這種看到誰好,就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的君主。他不可能和伏龍鳳雛三個人一起睡吧。這裡就有一個遠近親疏的問題。估計歷史上的徐庶離開就有這些原因。徐庶不是演義中說的那樣在諸葛出山之前離開劉備的,而是諸葛出山之後離開的。

第二點,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諸葛出山的時候已經是沒有天時,沒有地利了,留個他的只有仁和了。而蜀漢的後期不但沒有做到仁和,而且是內耗頻出,殺了大將魏延,殺了楊儀,連尚書令費禕都被人刺殺了。這不停的內鬥,造成了蜀國是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兩個諸葛在也未必能夠控制住局勢。

綜上所述,即使兩個諸葛亮一樣的人才在蜀國,劉備也未必能夠統一天下。


如煙入幻


魏蜀吳三國的發展戰略決定了魏國統一天下是遲早的事,蜀漢即使再多一個諸葛亮也無法改變其失敗的命運!原因在於:

一、魏國的人才戰略優於蜀國人才濟濟,反觀蜀國則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二、魏國的發展戰略優於蜀國,魏國始終重視農業生產及水利的發展,這使得魏國的在經濟發展上始終領先於蜀國並且差距不斷拉大!蜀國本身國力就弱還不斷髮動伐吳伐魏戰爭損耗了國力動搖了國本!


漫山紅葉28


不能,蜀漢地處巴蜀,本是地靠良田富裕之地,然,劉備此人,過分看中兄弟義氣,更是關鍵時刻將兄弟情義、其他義氣放置於政法之上,雖仁義但不能顧大義,顧大義而又優柔寡斷故不能當機立斷。劉備自起義到攻佔漢中,有鳳雛,有法證,皆是當世之名士,謀臣中的佼佼者,仍然不能撇開面子,每逢戰時,必要假仁假義一番,不能直截了當以利益換利益,犧牲小義換大義。除此以後,中原有曹操,江南有孫權,皆是當時霸主,文治武功都不弱於劉備,更有勝之。所以,我不認為,巴蜀有兩個諸葛亮就能一統天下。反而我認為,巴蜀應該人盡其才,不能過分將智謀集中到一個能人身上,應該充分激發每一個人,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


伊林傍水


事實上,蜀國還真的是曾經有兩個諸葛亮,當然了,另一個是“鳳雛” 龐統龐士元,其實啊,諸葛亮在他那膾炙人口的兩份《出師表》裡早就暗暗透露出來了,那就是蜀國只能在一段時間裡“三分天下有其一”,但絕對不能一統天下,這並不是幾個諸葛亮的問題,而是蜀國絕對不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六出岐山也不過是戰略性的以攻代守,而大敗於吳之後,事實上蜀國就已經是頹危之勢不可逆轉了,這絕對不是幾個諸葛亮就能完成的使命了。


人在旅途211741717


假設真的有兩個諸葛亮,蜀國也改變不了滅亡的結局,滅亡或許只是時間問題,改變不了蜀國真正的弊端!從一下分析得出結論:教育與人才:魏國方面人才濟濟,國家層面上來說一直是源源不斷。不論是從文才還是軍才方面都有絕對優勢。這一點蜀國也是最差。

當年劉備軍事集團進入益州後,便逐漸出現了一個很明顯的內部分裂現象。劉備手下出現三個黨派:一是追隨劉備已久的河北武將派,以關羽張飛為首;二是後進及投降荊州士大夫派,以廖立馬良為首;三是益州本土派,以吳懿法正為首,法正死後以李嚴為首。諸葛亮根據出身屬於第二派,但後來把持大權,以一己之力調解壓制三派的鬥爭,每當國內矛盾變得非常激烈的時候,就出兵北伐,當然最後也因為內部鬥爭狀況的變化而失敗。這些內部矛盾也不是兩個諸葛亮就能從根本上解決的!

吳蜀聯盟的基礎在吳國方面過於薄弱,而曹魏的強大並不是僅靠幾十年就可以改變的軍事上:雖然諸葛亮曾創造出用3萬步兵攆著曹魏十餘萬騎兵打的軍事奇蹟,奈何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吃步兵是必然的規律。經濟:這個就說一句吧:蜀國最後國民經濟凋零到需要依靠蜀錦的出口來維持,皇帝逢年過節都拿不出餘錢來賞賜大臣。

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第一次北伐,當時趙雲還在,諸葛亮手下文臣武將極多,南方孟獲又歸順朝廷,諸葛亮沒有內憂,就以趙雲,鄧芝作為北伐先鋒,斬了韓德父子三人,諸葛亮兩軍陣前罵死魏國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維,上圭,安定等處都望風歸降。

大軍逼近長安。又有上庸孟達準備背叛魏國,可以說,諸葛亮這一仗,是北伐中成功幾率最大的一次。 可是,上庸孟達反叛計謀被司馬看破,反叛失敗,諸葛亮又錯派馬謖守街廳,最後不得不自己在西城用“空城計”。諸葛亮的第一次失敗,主要就是自己錯用人,和孟達舉事不利。這兩個問題。但是假設有兩個諸葛亮的話,在用人這一點上或許能不出差錯但這並不是根本原因!

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主要都是糧草的問題。

第五次北伐,此時,屬國內部開始動搖,宦官開始釀禍,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幾次用計謀都戰勝司馬懿,後來蜀國大軍,逼近渭水(今天陝西的母親河,渭河),直搗長安。可是,後主劉禪聽信讒言,詔回大軍。諸葛亮因為內政的原因,失去了第二次最好的機會。 第六次,火燒上方谷,計謀都已經實施的很順利,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活活燒死在火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天突然下起大雨,把火澆滅,救了司馬父子。(後人說,是老天要滅魏國,所以要留下司馬昭)。又加上,東線諸葛謹不敵曹睿,東吳兵敗,不能和蜀國夾擊魏國。諸葛亮氣上心頭,舊病復發,鬱鬱而終。

國土,魏國國土面積與吳蜀兩國相當,但國土資源效率遠高於吳蜀兩國。原因在於魏國佔據中原、關中平原、遼東平原等大片可耕地國土。而蜀國國土資源效率最低,原因不言自明絕大多數都是山地丘陵;

糧食,由以上國土面積及國土資源效率可知,魏國糧食產量是佔絕對優勢的。比吳蜀兩國還要多一倍。蜀國產糧最少,以至於每次戰爭都要集全國的糧食產量,並且糧食利用率最低。10斤糧食從成都運送到漢中戰場就只剩下4斤左右,主要由於路途遙遠並且路況艱難,途中消耗甚大。所以吃不飽飯、缺乏訓練、軍力的無謂消耗造成了蜀軍單兵素質嚴重下降。

科技文化:這一點更不用說,科技文化發展程度和潛力唯一體現在人才上。這一點中原最為有優勢。從魏國軍事裝備的科技水平就能看出來了。

所以不管怎樣蜀國都改不了這些原因!註定失敗!


00吆


“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如果蜀漢有兩個諸葛亮,你算算需要幾個臭皮匠?很簡單的小學數學嘛。

鳳雛先生不過是長得醜點,比諸葛的智謀差不到哪兒去,也做出了大貢獻,但兩位加起來也改變不了蜀漢最終命運。

事後諸葛亮認為,鳳雛不能去落鳳坡,諸葛不能去五丈原。

孔明先生最終也搞不明白,為什麼上方谷那天降的大雨,因為司馬天性水龍爾。臥龍燒不死水龍,不信你拿火燒自家的水龍頭試試~~

如果試了,你就是諸葛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