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中国了历史几千年,创造出了繁荣灿烂的东方文明,流传下来了许许多多的价值连城的宝物。

这些宝物有的放在各地的博物馆里,有的却是流落在外,成为了流浪在外的孩子,让国人痛心疾首。

众所周知,由于近代以来,中国国力下降,导致我们的国人,我们的政府不能好好的保存下来属于我们的国宝,让其一大部分流落在外。

曾记否,法国大作家雨果形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

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

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他的箱子。

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的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这就说明了近代以来中国对于国宝的守护多么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所以,我们要守护好我们留存下来的文化,当然还有我们的国宝。

无论是流落在外的也好,完好保存在博物馆里的也罢,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的这些国宝不仅仅在制作工艺上无与伦比,更重要的是在价值上的无可替代,下面着重介绍中国现有的十大宝物,每一件都光彩耀人喔!

中华国画之鼎峰——《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

换句话说,画宽也就一把尺子多一点的长度,不过长是真得名副其实,非常长,也非常强,5米多的长度,不可思议。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实际上,中国画就中国画得多,行如中国字一样,国外压根不流行,人家流行油画,或许这也式历史上得以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最惊艳绝伦之玉雕——“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图玉山的原料来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于其重量过于庞大,所以光运到北京就花费了三年时间。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件玉雕国宝,甚至压根没听说过,不过没关系,毕竟中国太大,国宝太多,没听说过的没有一万也有五千。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玉料抵达北京后,乾隆皇帝钦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由画匠贾全在大玉上临画,再做成木样连同玉料一同经水路运往扬州,由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刻完成。

“大禹治水”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座高60厘米,重达5350公斤。你能想像一座五吨重的玉雕吗?怪不得原材料光是运送到京城就要三个月多。

话说虽然雕琢的时代在清朝,退一万步不说,光是运送途中的磕磕碰碰,万一把这样完好的一块玉磕坏了,那就全废了,由此可见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完成这个壮举是多么的不易。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大禹治水图玉山


玉山置于嵌金丝的褐色铜铸座上,以名贵的青白二色和田玉精心雕造而成。

青白玉的晶莹光泽与雕琢古朴的青褐色铜座相搭配,更显得雍容华贵。

玉山上雕刻有山峰、小溪、瀑布以及人物等多种题材,匠师以写实的“剔地起突”工艺技法,将这些题材与材料的原有形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玉山的正面刻有乾隆皇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大方印,背面刻“八征耄念之宝”方印,下部还有长篇御诗及注文。此玉山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件文物是中国玉器宝库中用料最宏,运路最长,花时最久,费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气魄最大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唐代独一无二得俏色玉雕——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至今所见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

此杯选用世界上极为罕见的红色玛瑙琢制,而兽嘴镶金的工艺处理,也是匠心独运,它金光闪闪,克服了兽嘴处材质色泽太深的不足,使兽头的造型之美更为突出。

唐兽首玛瑙杯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划细微精确。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镶金兽首玛瑙杯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它与西方“来通”相似。如果你不知道来通是什么东西,那不要紧,其实我也不知道,你就姑且当做一种器皿吧。

希腊的克里特岛在公元前1500年已出现此种器物,希腊人称之为“来通”(rhyton),它像一只漏斗,可用于注神酒。

这个就是来通,二者长得还真有点像来通。

当时人们相信来通角杯是圣物,用它注酒能防止中毒,如果举起来通将酒一饮而尽,则是向酒神致敬的表示。

传到亚洲以后,来通广泛流行于美索不达米亚至外阿姆河地带的广大区域,甚至进入中国。

关于兽首玛瑙杯的产地与年代,仍在讨论之中,有人认为是八世纪唐人的仿制品,有人认为是“原装进口”,年代在七世纪之前。不过唯一确定的就是不论仿制也好,进口也罢,反正不是中国本土玩意就行了。

这件镶金兽首玛瑙杯称得上是中国顶级国宝,在2002年,它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名单中第四十四位。

坊间甚至传言,但是这只杯子就价值半个香港!

“价值半个香港”的说法是否夸大,我们不做讨论,暂且就将其理解为价值高吧,它价值高的其中一个原因:至今所见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换言之,它是孤品,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件。

这批文物来源尚不能定论,而关于镶金兽首玛瑙杯这件国宝,在千年前经历过怎样的变迁,更不得而知。

也许,它来自西域甚至欧洲,送给唐宫廷的礼物;

也许,它是中国匠师习西域技法制作。

但无论如何,它是千年前大唐文化与经济交融的一个物证。

音乐界的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

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曾侯乙编钟音乐性能良好,音域宽广,音调准确,音色优美,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即一个钟能够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

因此一套完整的编钟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乐曲。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曾侯乙编钟


除了“一钟双音”,曾侯乙编钟七音齐备,并且具有12个半音,这跟12平均律是一个概念。钢琴有七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有五个半八度,音律很宽广。

另外,编钟分为三层悬挂,上面是钮钟,中层是甬钟,下层也是甬钟。三层的钟大小不一样,因而编钟发出的声音是有区别的。

全套曾侯乙编钟的装饰有人、兽、龙、花和几何形纹,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彩绘等多种技法,以赤、黑、黄色与青铜本色相映衬,显得庄重肃穆,精美壮观。

曾侯乙编钟是至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被誉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有关部门曾对曾侯乙墓出土的成套编钟进行调音,结果表明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打破了过去认为十二律是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从小就和我们有不解之缘的国宝——马踏飞燕

作为90后的我,记得小时候的语文书上有一篇课文就是描写的马蹄飞燕,当时的我们还在晨读的时候朗朗上口的诵读呢。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的艺术珍品。它1969年出土以后,很快名闻天下,受到人们的赞美。

看,这匹铜制的骏马,膘肥身健,体形匀称,鬃毛整齐,四蹄坚韧有力。它头微微后仰而稍向左歪,尾巴向后扬起。它张开大口,人们仿佛听到了它高亢的嘶鸣声。

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怎样表现它的速度之快呢?艺术家构思奇妙,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正在快速奔跑。。。。。。

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上面就是我们小时候学习的课文《马蹄飞燕》。

话说回来,马踏飞燕“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中国的几大国宝:随便流落出去一件都要被疯抢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马踏飞燕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

这件铸造于两千年前的青铜骏马,造型生动,比例准确,四肢所呈现出的动势完全符合马的动作习性,令中外许多考古学家与艺术家叹为观止。

结语:

社会在发展,人类文明在进步,不过,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有一颗报国的心。

知史方更爱国。面对我们国家的无价的历史文物,我们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渲染和说教,面对他们,我们只有一种朴素的感情,自然而然的喷涌而出——喜爱。

国家的国宝激起的爱国自豪之情毋庸置疑,然而放眼当下,却是有一些人见钱眼开,错误思潮不时沉渣泛起。比如一些人由于机缘巧合拿到了古代的一些价值的物件,首先想到的是拿到古董市场上去卖钱,而不是出于保护的目的。

国宝在魂不在器。今天我们必须要守护好我们的国家宝藏,既要守护好物件,更要吸取其中的精华和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