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舒紅兵力壓高福,饒毅當選院士,他們哪個學術實力更強?

“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技術、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一經選上,極少數情況才會被撤銷稱號),他們每一個都是國之瑰寶,在所屬領域取得了卓絕成就。對於廣大的高校教師、科研人員、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而言,也無不以當選“兩院院士”為榮。截至目前,中國科學院共有院士833人、外籍院士108人,中國工程院共有院士924人,外籍院士93人。

乍一看,中國兩院院士的數量似乎並不算少,但分攤到全國2000多所高等院校及數以萬計的中小學校、企事業單位,每一位院士都格外珍稀,由此也可以反應出院士的競選是多麼激烈。

按照制度,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每兩年增選一次,算上外籍院士,每次的名額一般不超過200人,至各個學部,少則幾人,多則10幾人。以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為例,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新當選院士人數最少,為6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新當選院士人數最多,為15人。

2011年舒紅兵力壓高福,饒毅當選院士,他們哪個學術實力更強?

2011年,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迎來了“史無前例”的豐收之年,在世界上頗具名氣的舒紅兵、高福、施一公、饒毅“同臺競技”,爭奪院士榮譽,彼時,他們分別擔任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職務,可謂群英薈萃、一山更比一山高。

最終的結果是名望相對較弱的舒紅兵當選院士,高福、施一公、饒毅則鎩羽而歸,在此之後,饒毅更是表示再也不參加院士候選,引發社會強烈爭議。那麼,舒紅兵、高福、饒毅,究竟誰的學術成就最高、對人類貢獻最大呢?

舒紅兵

2011年舒紅兵力壓高福,饒毅當選院士,他們哪個學術實力更強?


一、舒紅兵學術貢獻

舒紅兵是2項國家“973項目”的首席科學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抗病毒天然免疫”創新研究群體負責人,擁有兩個院士頭銜,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作為第一完成人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舒紅兵累計發表SCI論文130餘篇,共被SCI引用了12000餘次,其中作為通訊作者論文單篇最高被引用1200餘次,單篇被SCI引用>100次的文章達20篇。

二、高福學術貢獻

2011年舒紅兵力壓高福,饒毅當選院士,他們哪個學術實力更強?


高福先後主持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並擔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擁有8個院士頭銜(中國科學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非洲科學院、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愛丁堡皇家學會、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高福在《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等SCI國際刊物上發表了論文450餘篇。

三、饒毅學術貢獻

2011年舒紅兵力壓高福,饒毅當選院士,他們哪個學術實力更強?

相比舒紅兵與高福,饒毅無院士稱號,小編也未查詢到他獲國家級大獎的記錄。但饒毅參與過中國多個科學和教育機構的改革和新建,他協助中國科學院在上海成立神經科學研究所,組建、參與組建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北京腦科學中心等學術機構。此外,他是中國“未來科學大獎”發起科學家之一。

網上也未能查詢到饒毅的具體科學論文數量,但顯示他的論文發表於 《自然》、《科學》和《細胞》等雜誌。

如果單論學術成就及對人類的貢獻而言,高福顯然要超過舒紅兵與饒毅,因為每一篇能發表在《Nature》、《Cell》、《Science》等頂刊上的論文都對科學的進步有著重要意義,而8個院士頭銜更是實力的一部分。不過胡侃教育個人卻更推崇饒毅,畢竟一個能在北大畢業典禮收穫9次滿場熱烈掌聲、赴美進行學術活動屢屢被拒(因放棄美國國籍)的回國教授,是值得所有人崇敬的。

對於舒紅兵、高福、饒毅,你更推崇誰?歡迎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