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已經擁有半壁江山了,為什麼不聽諸葛亮而一定要打江東?

書友會


劉備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已的事業達到巔峰的時候,跟隨自己戎馬半生的兄弟關羽居然就此殞命,孫劉之間的這一仗是非打不可了。按說他應該聽諸葛亮的勸諫,沉下心來總結經驗,厲兵秣馬,然後再為關羽報仇雪恨。但劉備沒有這樣“應該”。

張飛慘死在部下手中,為劉備的出征又增加了一分悲劇色彩,復仇的利劍還沒有舉起就折了利刃,結義的三兄弟瞬間只剩下了孤獨的劉備。劉備不顧諸葛亮和趙雲的再三勸阻,率領舉國之兵踏上了復仇之路。這就是真實的劉備,無論平時是多麼的平和理智,在關鍵時刻他還是一個性情中人。

劉備伐吳的陣容實在不夠強大:大將關羽、張飛死了,黃忠也早已病死了,剩下馬超、趙雲和魏延,馬超、魏延要留在北邊防備魏國進攻,趙雲由於反對伐吳受到劉備冷落。文臣這邊,謀士龐統、法正都先後去世了,諸葛亮也需要留在大本營。就在這樣一個將帥乏人的情況下,劉備依然堅持伐吳。

劉備擺出一副要拼命的架勢來攻吳,自然讓孫權很是忌憚。事實上,早在孫權決定向關羽下殺手的時候,他就開始從各方面積極備戰。

殺掉關羽,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孫權擔心在劉備復仇的時候,曹魏會趁機對自己下黑手,乾脆公開倒向曹魏。孫權俯首稱臣,換來了孫劉戰爭期間曹丕的中立立場。

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案例,也是劉備人生的最後一戰。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一同被列為三國史上的三大戰役。

夷陵之戰的大敗與劉備的戰術錯誤有很大關係,這更是他人生最大的戰略錯誤。劉備一生敗戰無數,但極少有全軍覆沒的,夷陵之戰卻輸得乾乾淨淨,何其哀哉!

劉備到白帝城後,不禁仰天大哭,想他征戰一生,卻沒有料到,以他六十歲的人生閱歷外加作戰經驗,竟然輸給了默默無聞,不到四十歲的陸遜。從此,劉備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而陸遜則靠火燒連營的成功名揚天下。


峰迴路轉說歷史


我不搬歷史佐證,歷史永遠是歷史,我來講個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艾歐莉亞!

為了興復漢室,劉備,張飛,關羽,趙雲,諸葛亮為代表的蜀國來到了艾歐莉亞。他們的目的是統一全圖,上高地,踏平敵方所有水晶。

專主打野十年,我已發育成功,請蜀國人民放心,趙雲高亢的說道!我在上路碾壓式發展,對面打野來一次我揍①次,大哥,二哥放心,不需要來幫忙,張飛自豪的說。

各位兄弟我已在中路插滿了眼,很亮,劉備激動的說道,“”耶,小樣,敢偷襲我,逼我放風牆!”

大哥放心,“無盡”在手天下我有,對面的adc已被我玩爆,關羽不可一世的說道。

主公,關將軍太浪,無視對面的敵軍,對面的打野又過來“槓刻”了!

“軍師放心,你去遊走吧!二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勇,讓他去浪吧,展示我蜀國雄威。”

“剛我看到對面的打野了”,我去拿個藍,“啪啪”,我草,三個人埋伏我!我去擰盒飯了!

關羽敗走麥城!

二哥,“我要替二哥報仇,我先把大龍給收拾掉”,“啪啊,什麼情況,!發育這麼久幹不過大龍!

張飛被殺

“主公為今之計,我們只有猥瑣發育,等他們復活,”諸葛亮說。“”不,打野發育的很好,一個能打2個,從上路進攻,你是輔助,只管給“”奶”。

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

敗的一塌糊塗!

諸葛亮雖有智謀但沒有權力,張飛雖勇但無智謀,關羽雖智勇但好大喜功,劉備雖有仁義但優柔寡斷。

自桃源三結義起,就已經註定他們能成為亂世之梟雄一方霸主,但不能光復漢室,建立萬世之功!

太急了,想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國,他的祖先為他打下了多少堅實的基礎。

所以,這就跟創業一樣,時間,人才,機遇還有默默付出,不急於求成,該出手時就出手!

個人觀點!見解!

謝謝!


海豚的夢


劉備取得漢中後就應該留意東吳和曹操的變化,這時期,孫權名譽向曹操稱臣,想要穩住曹操意志奪回錦州,並且派陸遜、呂蒙向夷陵、公安、南郡方向有所行動,這應該是劉備和諸葛亮覺察到的問題。派猛將謀士支援關羽荊州的守護,給予關羽有力的支持。

劉備是南征四郡後,孫權就動心意想要讓劉備歸還荊州,到嘴的肥肉哪有再吐出去,劉備就以南郡、武陵、夷陵以西劃為劉備,以東劃為孫權,雙方罷兵和好,劉備好騰出手抗擊曹操攻打漢中地區。後來劉備穩住了漢中,又清除益州不穩定因素。劉備的實際控制範圍已經讓孫權坐立不安,感到威脅,孫權就謀劃者把荊州再奪回來,藉此堵住劉備向北方攻取的通道。

孫權為了荊州可以說處心積慮、費盡心機,然而機關算盡,最終還是中了司馬懿和蔣濟的“借刀殺人”之計。荊州成就了孫劉聯盟,也加速了三國時代的結束。

先由孫權撕破聯盟協議,有乘機奪得荊州,殺死關羽的義弟,又把劉備堵死在巴蜀之地。劉備就是以奪取荊州,順勢給關羽報仇,再想打開後期要攻取曹魏北方地區,進入中原的通道。還有一點是劉備成立後要給自己在蜀國樹立形象、權威。

荊州地區的丟失,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無法實施,孫劉聯盟離心離德早已經不牢靠,孫權聯曹偷襲荊州的謀劃,等待時機已久。

劉備不能長期依靠東吳牽制曹魏,這也是劉備單方面考慮的問題,其實早在之前東吳和曹操取得聯繫,想要借勢打壓劉備實力擴張。劉備胸懷復興漢室的夢想,在征討曹操時製造許多麻煩的東吳佔盡便宜,劉備要想一統天下,不能與勢力強大的曹魏死磕,必須先滅掉首鼠兩端的孫權。

在三國之中蜀國人口最少,國力最弱,兵力也是最弱的一個。劉備和諸葛亮都清楚這一點,荊州的丟失,損失的兵馬、將士及資源都比較大,這時候更應該與民休息、發展國力,等到有一定的實力再尋求攻打吳國,奪去荊州。可事情的發展卻不是這樣的,有人說劉備出生貧寒喜歡虛榮的名譽,功名心很強。有人說劉備在早期創業時非常低調,四處投奔夾著尾巴坐人,晚年為什麼更衝動?

這些都是表面的理解,不能拿劉備的出身和創業期的表現,來否定劉備後期執意要發兵攻打東吳的舉動。

劉備發動攻打吳國有二個動機:

(1)雖然稱帝后年齡已大,留世不長想給劉禪留一下功績。更想給自己和兒子劉禪樹立威信,早把出兵的因素全部拋掉,是想能夠奪取荊州。

(2)藉此攻打吳國分化諸葛亮的勢力,均衡益州派,東洲派和荊州元老派的勢力。

這些情況作為謀略高超的諸葛亮更應該考慮到,在這種狀態下諸葛亮其實早奉勸過劉備幾次,都不被採納。

趙雲和秦宓分析到這次出兵,會有多方面不利因素難以取勝,極力奉勸劉備收回出兵意念,依然不被劉備採納。

意氣孤行的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以慘敗收場,最後也憂慮病死於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輔佐劉禪。


斌哥居丹霞


所謂的半壁江山,就看咋個理解了,一半是半壁,一大半也是半壁,一小半硬要說是半壁,那也是半壁江山。

漢末三國時期,十室九空,諸侯勢力不能以地理面積來計算,而是以人口、兵力、行政州郡的數量來說話。孫權佔據揚州、交州二州,面積很大,跟曹操相差不多,但勢力僅僅是曹操的一半。

當時設置州郡,不是依據面積,而是根據人口和賦稅。面積再大,沒有人口、賦稅也毫無意義。

天下十三州,曹操佔據九州半,孫權佔據二州半,劉備就只有一個益州。漢中在行政上也曾經屬於益州,就算單獨在外,一個益州加漢中,也微不足道。其人口、兵力僅僅是孫權的一半,曹操的四分之一。

三國人口共計767萬,劉備不足百萬,只有94萬,兵力十萬二千;孫權人口230萬,兵力23萬;曹操人口440萬,兵力四五十萬以上,也有說是六十萬。

就這個情況來看,劉備咋能算得上是半壁江山呢?

諸葛亮自然明白彼此之間的實力差距,咋能夠贊同劉備攻打孫吳呢?

其實,劉備也清楚彼此的實力差距,那為何還要一意孤行去進攻東吳呢?

劉備出身貧寒,但此人卻喜歡華麗的衣服,喜歡犬馬聲樂,足以說明此人是一個愛慕虛榮的人,也就是功名心很強的人。

雖然劉備一向低調,可以說夾著尾巴做人,先後投奔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劉璋,一開始都表現得非常低調。那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

屢敗屢戰只說明劉備為了名利永不放棄,並非說明他有多高的境界和志向。由此得知,劉備是一個做事很不踏實的人,不是穩紮穩打,而是急躁冒進,這是他的性格缺陷。

在袁紹、袁術、劉表這個層次,劉備的境界是高出一籌,但到了曹操、孫權這個境界,劉備就有差距了,不可相提並論。

曹操、孫權都是非常務實的人,曹操一直不自立為帝,孫權為了江東的存在,先後對曹操、曹丕稱臣。這是政治家的韜光養晦及深謀遠略,他們都非常務實、穩健。

但反觀劉備,取得漢中,就自立為漢中王;看到曹丕稱帝,就急忙忙跟著稱帝,這完全是圖慕虛榮的表現。這就是境界問題,太愛面子,違背了實際情況。

十八路諸侯伐董卓的時候,劉備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諸侯們開會沒有他的座位,只能站在公孫瓚的旁邊。不是曹操替他說話,連個小馬紮都不給他準備。

但劉備畢竟也是與曹操、孫權之父孫堅等一樣,同屬一個時代一個輩分的人物。

在劉備稱帝后,董卓、公孫瓚、袁紹、袁術、劉表、曹操、孫堅等人,已經全部過世,退出了歷史舞臺,差不多就只有劉備是唯一倖存的元老、前輩。劉備自己也感到來日無多,後生可畏,孫權、曹丕等小字輩已經成了氣候,劉備不能再等待了。

諸葛亮年輕,可以等得起,但劉備不行。

都說是年輕人愛衝動,其實不然,老年人更愛衝動。因為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年輕,但劉備已經沒有這個資本了。

所以,劉備更沉不住氣,這是他發動夷陵之戰的根本原因。

就蜀漢的實力去對抗曹魏,是沒有任何機會的,所以,劉備選擇了東吳。

滅掉東吳也是不可能的,但劉備認為奪回荊州還是可以的。

能夠奪回荊州,給阿斗打下一個比較滿意的基礎家業,劉備也可以瞑目了。

但還是虛榮心害了劉備,在一片反對聲中,夷陵之戰以慘敗而結束。

劉備索性破罐子破摔,把蜀漢委託給諸葛亮,讓諸葛亮看著辦吧。

性格決定一切,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了境界和格局。最後能夠走多遠,與性格有關,與生俱來。

劉備能力並不突出,但最後還是成就了一份霸業,這與性格有關。有幾人能夠做到像劉備一樣,不改初心、屢敗屢戰的?起碼在漢末三國時期,無人能勝出劉備。

也正因為劉備僅有不服輸的性格,並不具備成就霸業的能力,才沒有走得更遠。

由此可見,只有性格還不夠,還必須要有足夠的能力。然後還需要有足夠的運氣,三者缺一不可。

曹操、劉備、孫權都是有足夠運氣的,但運氣不總是在某一個人一邊。

這是豹眼認為的劉備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歡迎與大家交流。


豹眼看歷史


從地理位置看,蜀國的位置是最差的,易守難攻,同樣意味著也不容易出來進攻。而且人口少,益州總人口不超過一百萬。

劉備興兵攻打江東,不僅僅是替關羽報仇。劉備要攻打吳國、撕毀孫劉聯盟總得需要一個理由吧。這個理由就是孫權率先背棄了孫劉聯盟,並且發兵偷襲荊州,殺死劉備的心腹愛將。關羽被殺的時間在219年,劉備發動夷陵之戰的時間在221年,期間足足相隔了兩年之久。兩年之間,劉備完成了稱帝大業,一躍成為漢昭烈帝。

從理論上說,夷陵之戰的風險是可控的。因為即便劉備敗了,無非是損兵折將而已,吳軍不可能乘勝追擊,威脅到益州。畢竟曹丕的大軍虎視眈眈,就等著孫劉大戰之後收割孫權,吳軍就算戰勝了蜀軍,也只能立即收兵防魏軍。事實上,歷史上的夷陵之戰,劇情就是這麼發展的。當劉備慘敗後,吳將徐盛、潘璋等人覺得機不可失,建議陸遜殺向白帝城,活捉了劉備時。陸遜就表示曹丕馬上就要殺來了,現在顧不上劉備。此後魏國三路大軍果然殺來,孫權趕緊派人向劉備求和。

諸葛亮的隆中對的主要戰略就是:東聯孫權,北拒曹操,西吞益州,休養生息,等待時機,待天下有變時,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北伐曹魏,必定能統一天下。龐統的荊州破敗論是說:荊州荒蕪破敗,人才流失殆盡,而且東邊有孫權,北邊有曹操,難以有大的發展。而益州有戶口百萬,土地肥沃,物產豐盛,如果能奪取益州,必有大的發展。

法正的漢中三策的主要思想是:曹操平定漢中後,沒有乘勝南下進攻巴蜀,說明曹操有內憂牽制,如果我們能積累力量攻打漢中,上可以消滅敵人,興復漢室,中可以蠶食雍州和涼州,廣拓國土,下可以固守險要地勢,是持久之計。把諸葛亮、龐統、法正的戰略思想,彙總在一起,就是劉備集團的發展戰略。

然而對劉備與蜀漢政權來說,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荊州不但是物資與兵源的重要來源,在地緣政治與戰略上也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剛剛稱帝的劉備是不捨得放棄的,這就決定了從戰略考慮他一定要打東吳。待到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劉備礙於局勢只能在荊州依舊歸屬東吳的情況下與東吳講和,但是荊州沒有回到蜀漢之手,始終是蜀漢在三國中較弱的一個重要原因。





米爸Derek


攻擊江東,東征討伐東吳是劉備的決策,諸葛亮也沒怎麼勸。為何劉備一定要進攻江東?

劉備主要有三個考慮:

1、面子問題



本來,江東與劉備雖然已經斷親,但始終維持著共同抗曹的盟友關係,江東方面以所謂關羽越境取走湘關軍糧為理由偷襲南郡,導致關羽最終潰敗並斬關羽首級送於曹操。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二大王,荊州總督,這樣的恥辱不報仇,顯然令劉備無法面對天下人也無法面對本集團成員。


2、局勢問題


哪怕恨曹操入骨,但劉備軍隊的素質、員額都差距曹魏不少。劉備還是有自知之明的,而從軍隊戰鬥力與經驗來說,劉備自認為可以凌駕於江東軍隊之上,尤其周瑜魯肅呂蒙三大都督都死了,接任的陸遜(也不小了,39歲)畢竟是孫策女婿而不怎麼出名。



3、年齡問題

劉備此時已經60出頭,當時人活三十就敢自稱老夫,劉備怕自己突然死亡後給兒子留下一個比較差的局勢,所以想借這個機會頃全力向江東發起進攻,能消滅最好,最低限度要奪回失去的荊州土地,逼孫權出讓更多利益。

這應該是劉備堅持東征的主要原因。


四川達州


我是嘩嘩說三國,首先這個問題在我的一篇文章裡有詳細的解釋,大家可以關注去查看,我再來淺談下這個問題吧。

其實劉備打江東是有一定道理的,並不是盲目的去打的,也不是大家所說的惱羞成怒,不顧後果的去報仇的。

當時劉備坐擁荊州、益州、漢中,但是荊州被關羽給搞丟了,這時候的劉備實力還是很強的,雖然關羽把荊州丟了,但是依然是兵強馬壯。

劉備敢公然破壞孫劉聯盟,發動了對江東之戰,難道他就不擔心曹丕在背後捅刀子嗎?還是他認為他一定可以打下江東。從當時魏蜀吳三國的情況來分析下,劉備發動江東之戰到底有沒有錯。

首先

我們從圖中就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到,曹魏的兵馬幾乎所有的針對全是對東吳的,只有曹真的一直兵馬直接面對蜀國,劉備只需要留一隻兵馬守住漢中即可,曹魏其他兵馬不大可能捨近求遠,長途跋涉的去攻打蜀國。

其次

劉備打的算盤是好,打東吳,如果能打下來更好,就算打不下來,劉備的大本營在益州,相距東吳很遠,小敗也不會對自己的根據地造成多大損失,但可惜的是,劉備太高估了自己的領兵才能,幾乎全軍覆沒。

最後

再來看看夷陵這個地方吧,夷陵也就是在現在的三峽一帶,河谷細長、河堤窄小。軍隊來到這裡,連營紮寨是很正常的,就算是諸葛亮來了也沒有多大的辦法,而陸遜深知這裡的地貌,對劉備使出了拖字訣,把劉備的士兵拖的兵困馬乏,再加上天氣悶熱和地勢險峻。

正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劉備一個都沒有佔,豈能不敗!本身劉備打江東是一個機會的,可惜的是遇上了陸遜,加上不熟悉地勢,把自己也給搭進去了!從此蜀國再無爭雄天下的實力了。


嘩嘩說三國


糾正一下, 在關羽將荊州失去後,劉備的地盤算是三個國家中最小的了,真正有用的轄區只有益州和漢中,理論上已經是三家中最弱的一方,但他為何還要執意攻打曾經的盟友孫權呢?

一、為弟復仇

這其實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法,其實是靠不住的,關羽死於公元220年,而劉備進攻孫權的時間已經是公元221年了,而且從關羽死後,劉備的態度來看,他對關羽十分不滿的。關羽的諡號是後主劉禪給的,劉備自死也沒有任何表示,這就已經表明態度了,畢竟給個諡號不過是個流程而已。

二、天時已到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第二年,劉備就建漢稱帝,以大漢自居,這時的劉備擁有了漢的名號,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征討四方了。但為何不是篡漢的曹丕呢?實力不夠啊,曹魏一直是三方實力最強勁的,以當時劉備的一州之地是無法撼動曹魏的。

而孫權殺關羽、奪荊州,還向曹魏稱臣,不能容忍,正是復仇的時刻。

三、隆中戰略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諸葛亮的隆中戰略中,荊州是戰略要地,其物產豐富、糧食充足、地處天下之腹,是兩路出兵重要組成部分,而失去荊州對於劉備復興漢室的期望無疑是重大打擊,所以他要奪回來。

四、天不假年

其實劉備親自率軍出川攻吳還有著難以言說的苦衷,那一年,劉備已經六十一歲了(虛歲),在那個時代已經算是高壽了,而劉備的老對手曹操就在前一年死去,不過六十六歲(虛歲),劉備看著自己的傻兒子,他知道靠劉禪去奪天下,難度太大了。如果不趁著自己還能出征,自己的漢國可能就沒啥機會了,這也是劉備在最後託孤時,對諸葛亮那番話的初衷,都說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也是劉備的一種無奈吧。

可惜大漢王氣已衰,公元222年,劉備兵敗夷陵,第二年就帶著無限的遺憾在白帝城去世,而他的荊州在也沒有回來。真是時也、命也、運也!


黑水布衣


面對提問,小生這裡有兩點進行糾正。

一是嚴格意義上來講,劉備並沒有擁有半壁江山。首先,荊州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佔據,只不過劉備佔據荊州大部分地盤,可以說在赤壁之戰後,荊州以劉備佔據優勢。其次,劉備入川得到益州,此時對於曹操、孫權、劉備三家而言,劉備的勢力僅次於曹操,在三家之中可以排第二。但是劉備並沒有佔據半壁江山,充其量實力相對雄厚而已,因為只有孫權、劉備雙方聯合起來的整個長江流域才能算得上半壁江山。



二是諸葛亮並沒有勸阻劉備攻打江東。最起碼從《三國志》史料中沒有反應出諸葛亮對劉備攻打東吳是否定的態度。當然,劉備攻打東吳是有人反對,這個人是趙雲,劉備並沒有採納。這裡小生冒昧揣測一下,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反對劉備攻打東吳,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首先,即使諸葛亮進行勸說,估計效果與趙雲勸諫結果一樣,劉備是不會採納的。其次,荊州在《隆中對》中佔據重要位置,諸葛亮也希望劉備能夠藉助這次攻打東吳奪回被關羽丟失的荊州。



綜上所述,劉備攻打荊州是勢在必行,諸葛亮也沒有進行勸阻。


安定郡小書生


劉備征伐東吳,是在關羽失荊州,被東吳俘殺以後,經過差不多一年的準備,才進行的。《三國志》上並沒有明確記載諸葛亮諫阻劉備伐東吳,至於諸葛亮諫阻沒有諫阻,很不好說。

劉備當時得了益州、漢中,聲勢大震,舉國上下正在欣喜之時,荊州傳來噩耗,東吳佔荊州並殺了關羽。剛出現的舉國歡騰、志得意滿勁一下子就沒了。朝廷上下充滿了悲憤,東吳太不是東西了,幹不過曹操,就從背後捅刀子。如此血仇,怎能不報?鑑於剛經過漢中爭奪大戰,舉國疲憊,劉備也只好忍耐下來,積極做征伐東吳的準備。終於經過近一年的準備,兵馬齊備,劉備要開始東征。這時有不少大臣緩過勁來,諫阻劉備不能征伐東吳,因為我們最大的敵人是曹魏。像趙雲、黃權等大臣,史志明確記載出面諫阻劉備,至於諸葛亮諫沒諫阻,就不得而知了。那麼為什麼劉備不聽諫阻非要伐東吳呢?諸葛亮又為何態度闇昧呢?這是有原因的。首先,荊州戰略意義太重要了。荊州東鄰東吳,北接曹魏,南連百越,西通巴蜀。是《隆中對》中蜀漢匡復漢室,一統天下的重要跳板。是兩路進伐中原的其中一路。如果沒有了荊州,蜀漢統一天下的大業就很渺茫無望了。其次荊州是重要的戰備要地。這裡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重要的糧食產區和兵源之地。失荊州等於失了蜀漢一半的國力。其三是重要人才產地。因以往中原混戰,荊州在劉表治理下成了一個相對平和之地,因此形成北人南遷,其中不乏大量人才。三國時期有很多人才來源於穎川,就是如此。劉備手下有不少大臣、士兵,都來源於荊州,荊州可是他們的故鄉,他們怎能拋棄故鄉?因此他們也是一致贊成伐東吳的。其四是劉備在爭奪漢中之戰中打敗了曹操。曹魏是當時天下最強的勢力,尚且被劉備打敗,區區東吳,又怎能入劉備法眼?劉備傲驕之心可想而知。其五是關張與劉備恩若兄弟。劉備與關張情誼非淺,經常是食責同桌,寢則同榻。現在關羽被東吳俘殺,張飛也被割首送東吳,如此大仇,劉備不報,又怎麼面對天下人?劉備自然會鐵了心要打東吳的。也許當時他或許知道不應倉促報仇,但他也有信心和僥倖心理。

正因為於公於私,都需要不顧一切地去征伐東吳,因此劉備才聽不進大臣們的諫阻。當時諸葛亮也許心裡很矛盾,荊州之地太重要了,但東和孫權也很重要,更何況自己的親哥哥還在江東呢?正因為有如此矛盾心理,諸葛亮對劉備征伐東吳不會前去死諫,劉備自然也不會聽從諸葛亮的無力諫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