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七宗罪》是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 、 摩根·弗里曼 、 凱文·史派西等主演的黑色犯罪電影,於1995年上映。

該片以一系列連環殺人案件為線索,從警官威廉和米爾斯的視角出發,抽絲剝繭般對案件進行調查、偵破,挖掘出隱藏的線索、揭示影片的主旨與內涵。

作為一部構思巧妙的高智商犯罪電影,導演大衛·芬奇用獨到的敘事結構與鏡頭語言,對社會陰暗面和人性的多變揭露地淋漓盡致,

所以,我今天會根據劇本創作的角度,從該片的敘事結構與人物塑造兩個方層面來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內涵和精彩之處。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這部電影,談談如何更好的欣賞這類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01、多重反轉的敘事結構,多個懸疑點設置以及暗藏伏筆的高妙敘事手法:把七天之內發生的犯罪故事講述得跌宕起伏,有效控制了觀影過程、調動觀眾情緒。

在敘事結構上,作者採用章回體解構,讓整個罪案在七天之內從發生到最終解決,並利用多重反轉的敘事結構,多個懸疑點設置以及暗藏伏筆的高妙敘事手法緊緊地吸引住了觀眾。直到影片結束,所有的疑點才解開,觀眾的好奇心也得以最終滿足並引發更深一層的關於影片主題的思考。下面我將就影片的敘事結構與手法,來解讀這部電影的獨特魅力。

① 第一個懸念點:連環兇殺案背後,兇手的隱藏動機。

紐約的老警官威廉再過一週就將退休。這時,年輕警官米爾斯也從外地調來了紐約。像是冥冥中有了安排一般,一場持續七天的連環兇殺案就此揭開了序幕。

第一位死者,一位體型肥碩的男子被發現死在家中,死因是被兇手拿槍指著腦袋,不斷讓他進食,最後胃被撐爆而亡。儘管這起案件展現出了兇手的變態、殘忍的一面,但一開始也僅僅被警方當成孤立案件看待,畢竟在這個被黑暗籠罩的城市裡,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但很快,第二位死者便浮出水面,一位律師被殺死在了辦公室,地面上寫下了“貪婪”一詞。與此同時,警方也在第一位死者家裡冰箱上發現了“暴食”一詞。

這提醒了警方:這是起早有預謀,且有很大概率還將持續進行下去的連環兇殺案。而兇手背後的真正動機是什麼則成為了第一個懸念點。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第二個懸念點:兇手為什麼會放過米爾斯,他揚言要改變的計劃到底是什麼?

第三位死者也接著被發現,被殺害的理由是因為“懶惰”而被綁在家中床上活活餓死,更讓警方感到震驚的是,兇手已經提前一年前就計劃好並開始行動,每一起兇殺案皆環環緊扣,還故意埋下線索讓警方發現。

同時威廉和米爾斯也根據線索,調查出兇手有意識的根據天主教的七種罪惡: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暴食,以及淫慾,來殺害自己認為觸犯了相應罪行的受害人。

隨後,威廉和米爾斯找到了兇手的據點,在裡面發現了各種兇器、讀書筆記以及兇手的資料。而正在這時,兇手現身,和兩人展開激烈火拼。混亂中,米爾斯被兇手制住。但出人意料的是,兇手卻放過了米爾斯,還打來電話通知二人自己的計劃已經發生變化。

第三個懸疑點:兇手為何會主動投案,他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緊接著,第四及第五位受害人,因為“淫慾”被殺害的妓女、以及因為“驕傲”被毀容而殺死的年輕女子也被發現。

此時,一直陰雨不斷紐約也終於迎來了放晴的日子,暗示著真相即將大白。

在最後一天的早上,兇手約翰·杜令人出乎意料般的大搖大擺的走進警局,身上滿是血跡。所有人都沒有想到兇手會以這樣的方式自投羅網,而他的連環殺人計劃還剩下最後兩項沒有完成,他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麼?影片便帶著最大的疑團迎來了最後的高潮和轉折點。

為了讓約翰·杜說出真相,威廉和米爾斯只能答應他的要求前往荒郊野外的目的地。而在這時,兩人收到了一個箱子。至此,影片所有的謎團被揭開,約翰·杜的真正目的也以極其震撼的方式呈現給觀眾。

箱子裡面,是米爾斯懷孕妻子的頭顱。原來,約翰·杜對米爾斯幸福家庭生活的“嫉妒”、以及米爾斯得知妻子被害後的“暴怒”,正是七宗罪的最後兩項。

米爾斯終於控制不住自己,朝著約翰·杜扣動了扳機。伴隨著幾聲槍響,約翰杜倒下的同時也順利完成了他的儀式。整個案件一種及其陰沉絕望的方式做出了結,甚至帶來了更大的疑團:對於約翰·杜這樣能提前一年佈局、心思縝密的罪犯來說,臨時改變計劃並不像是他的作風。是否米爾斯從一開始就是被他所挑選的對象。而如果真像他所說按照原定計劃的話,威廉又會否是他犯罪計劃中的重要一環?

導演有意識地讓觀眾跟隨兩位警官的視角,層層推進劇情,如同抽絲剝繭般的一步步解開案件的真相,充分控制影片節奏、帶動觀影情緒。讓觀眾在看完全片後依舊沉浸在震撼的結局中久久不能平息,並引發更深一層對社會及人性的反思。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02、人物塑造上,通過威廉和米爾斯兩位主角、以及兇手約翰·杜的深入刻畫,以人物推動故事情節,給予影片更深一層的內涵和哲思。

大衛芬奇在契合影片黑色基調的同時,從更立體的角度來刻畫人物。在《七宗罪》所描繪的絕望與黑暗的世界中,沒有絕對的善與惡的對立。無論是威廉由於對黑暗現實失望從而一度退縮、逃避,還是米爾斯的暴躁、衝動,兩位警官的人性弱點都被約翰·杜所利用,並且某種程度上成為整個犯罪過程中的“助推劑”。同時,反派約翰·杜也沒有被單純的描繪為惡的化身,他從始至終都站在上帝視角,自以為正義的在對世人進行審判。正是這種對於人性的複雜刻畫,給予影片更深一層的內涵與哲思。

① 通過威廉、米爾斯的性格對比,隱喻了那些對黑暗現實失望卻依然為其奮鬥的理想主義者。

大衛·芬奇一向擅長精簡臺詞,用細節來刻畫人物,在他的電影中沒有廢鏡頭,全都用明示或暗示的方式為敘事服務。

影片一開場,沒有一句臺詞,便通過一系列生活細節描寫來奠定了威廉的人物形象:一位注重生活規律的、做事一絲不苟的老警官,並跟後面不拘小節的米爾斯形成對比。

而作為一位快退休的老警官,他見識到了這個城市太多鮮血仇恨、無底線的罪惡、黑暗,他已經對這個世界失望。甚至在發現連環殺人案的尹始還想拒絕參與調查,只想能夠安靜退休。

它的退縮並非出於畏懼,而是更深一層的對現實的失望和麻木。而正是這種群體性的冷漠和不作為助長了整個城市的黑暗與罪惡。

而米爾斯更像是年輕版的威廉,血氣方剛又帶點魯莽、暴躁,他相信正義與公理,仍然為捍衛這個世界的秩序而奮鬥,但他最終卻成為了黑暗的一部分。站在米爾斯的立場,他是在伸張正義為妻子復仇,但站在約翰·杜的角度,米爾斯則用自己犯罪的方式成為了七宗罪的一環。影片無形中透露出了一種哲學式的黑色諷刺。

儘管全片都籠罩在黑暗壓抑的氛圍中,但在片尾,導演還是頗為仁慈的借威廉之口,留下了那麼一絲光明與希望:這個世界就算不怎麼美麗 ,但依然值得為它奮鬥。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②通過兇手約翰·杜這樣一個自以為行使正義的複雜反派形象,來體現現實世界的黑暗絕望。

大衛芬奇在影片中通過暴雨、恐怖的街巷、泥濘的地面以及壓抑破敗的建築等意象,描繪了一個混亂無序的黑暗世界。

在兇手約翰·杜眼中,這個城市的每個角落都在上演著罪惡。那些被殺害的人,在他眼中並不無辜都有著不可饒恕原罪。而其他人共同的罪惡、冷漠造就了這個骯髒的世界。

影片突破了一般的套路,來單純展現兇手的殘忍嗜血,而是將其人物形象塑造地更為複雜立體,藉由約翰·杜的視角,上升到了更深一層的宗教隱喻與哲思。在兇手眼中,他是憑著強大的理論信條加上妄念來實施他自以為是的通過“審判”和佈道來懲罰人類、淨化世界。甚至連他自身,某種程度上也因為“嫉妒”之罪,成為了被審判的對象。約翰·杜不惜用自己的死亡來完成儀式,“以身殉道”,用自己的所作所為來引起人們的思考。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03、以《七宗罪》為例,分析如何更好欣賞這樣一部黑色犯罪題材電影。

“黑色電影”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歐洲影壇。著重於表現人性的彷徨、迷亂和世道人心的險惡與瘋狂,導演常常使用大量暴力美學來構造全片黑色氛圍,使得影片整體呈現出陰鬱和憤懣的氣氛。

《七宗罪》就是一部典型的具有黑色電影風格的影片。從窺視被慾望腐蝕的社會的視角傳達出了其批判諷刺的態度。對於普通觀眾而言,如何更好的欣賞一部黑色電影,可以嘗試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① 從導演的角度來更深層次的理解電影的內涵與哲思。

作為黑色電影的繼承和發展者,大衛·芬奇在《七宗罪》、《搏擊俱樂部》、《心理遊戲》等作品中都把關注的焦點投向人性與社會的黑暗之處,影像風格強有力而且震撼人心。同時給以觀眾充分的探討空間,以開放式的結局來表達無以名狀的悲憫和絕望。實現對現實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大衛芬奇有句名言:“鏡頭打到哪劇情就走到哪”。在大衛芬奇的影片中,沒有和敘事無關的廢鏡頭。不管是單個鏡頭、還是每個場景段落之間的銜接,都有著精彩的起承轉合關係,哪怕只是一個不起眼的細節也是經過深思熟慮,把犯罪電影拍出了“作者電影”的精緻感。

②從攝影、畫面等角度來欣賞影片獨特的美學風格與藝術價值。

在《七宗罪》中,導演和攝影師有意識在案發現場以及查案的過程中,大量使用大面積的陰影和逆光,展現影片晦暗、壓抑的氣氛。給觀眾心理蒙上了一層不穩定感,烘托出了恐怖、絕望的氣氛,更增添了影片的黑色意味。大量冷色調光線打造出的陰鬱和頹廢的大環境,為我們製造了一個千瘡百孔的黑色世界。

另一方面,作為一部黑色電影,導演和攝影師在影片中並沒有簡單粗暴的展現血腥暴力場面。而是通過對現場環境以及旁觀者的心理側寫,給出更多留白空間。更為注重對恐怖、陰暗的環境及氛圍營造,這種拍法給觀眾帶來的心靈衝擊更加強烈且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以《七宗罪》為例,解讀這部經典黑色犯罪電影的魅力與價值

③從影片對社會、宗教的內涵及隱喻來進行分析

導演大衛將電影《七宗罪》故事場景設定為一座整天下雨陰暗灰沉的不知名城市,並通過瀰漫著神秘宗教氣息的故事背景,將人類的原罪逐一展現在觀眾眼前。運用現代主義手法對基督教教義中的“七宗罪”給予現代化的生動詮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失掉信念的社會,給予觀眾深刻的反思意味。

影片通過諷刺由這些人性醜惡而形成的社會,點明瞭主題:儘管世界並不美好,充滿著黑暗和罪惡,但我們依然要生存下去,為更好的未來而奮鬥。

這使得《七宗罪》這部電影突破了一般犯罪驚悚電影的套路,用一種更為普世的價值觀念與社會現實所緊密聯繫,給予觀眾更深一層的共鳴。

總結一下:

想要真正理解《七宗罪》這樣的黑色犯罪題材電影,不能僅僅從電影的故事內容或者用常規商業電影的思路來分析。否則我們只會看到導演想讓我們看到的畫面,那麼隱藏在電影中真正有價值的哲思與隱喻,往往就會被我們所忽略。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七宗罪》這部電影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最後,我也以這部電影為例,談了如何更好的欣賞這樣黑色電影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