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關節置換及保膝相關文獻


1


文獻1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採用股骨外上髁截骨

來處理固定性外翻膝:介紹一項技術


背景:在外翻膝的全膝關節置換術(TKA)中有很多外科技術被應用來恢復下肢力線和平衡軟組織。其中一項技術就是股骨外上髁截骨技術。


方法:我們回顧性的分析了一批固定性外翻膝的病人,採用股骨外上髁截骨技術來完成軟組織平衡。記錄術前和術後的膝關節協會評分,膝關節的穩定性,關節活動度及放射學測量的下肢力線。


結果:一共10名患者(男3名,女7名)做了12個膝的TKA手術,均是固定性外翻膝患者,均採用了股骨外上髁截骨技術完成了軟組織平衡。這些手術均由同一名外科醫生完成。7膝採用後穩定型假體,3膝採用限制性後穩定型假體,2例採用髁限制性假體。平均年齡68歲(48-89歲),平均隨訪34.7個月(4-109月)。術後平均關節活動度為屈曲125°(95°-145°)。放射學檢查,術前和術後平均脛股解剖角為外翻16.4°(12°-26°)和外翻5.5°(4°-7°)。術前平均膝關節協會客觀評分、滿意度、期望值和功能活動評分分別為71、20、11和30分。術後分別為88、34、13和64分。有1例出現深靜脈血栓,1例出現腓總神經麻痺。


結論:在TKA術中,股骨外上髁截骨技術對於恢復固定性外翻膝患者的下肢機械力線非常有用。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A 外上髁的輪廓;B將一把3/4英寸的骨刀放在外上髁的遠端。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A 從外上髁的遠端向近端截骨;B 通過截下一塊骨頭達到鬆解軟組織止點的作用。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隨著外側結構的鬆解,屈曲間隙(A)和伸直間隙(B)達到了平衡。


2


文獻2


全膝關節置換術後關節纖維化的翻修治療


目的:TKA後關節內纖維化是患者術後不滿意重要原因。有關此類病人關節翻修的研究證據很少。此項研究的目的是評估TKA後關節內纖維化翻修治療的臨床療效。


方法:作者回顧性研究了2007年至2015年間連續46例的TKA術後關節纖維化行翻修的病例,翻修術後至少隨訪2年。主要評價指標包括:關節活動範圍(ROM)、併發症發生率及膝關節學會評分(KSS)。


結果:患者平均隨訪59個月,ROM和KSS顯著改善:屈曲角度88°提高到103°,伸直受限從剩餘11°改善到3°(p<0.001)。本研究發現患者自身和手術因素與預後結果無相關性。併發症發生率為28.2%,再手術率為17.4%。


結論:雖然膝關節TKA術後關節纖維化可以明顯影響ROM和KSS,但考慮到術後較高的翻修率,再手術和術後併發症,建議謹慎實施翻修手術。本研究中30%的患者翻修術後KSS的一個或多個評分項得分減少,而且出現關節運動範圍降低。


3


文獻3


陶對陶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中期隨訪

顯示磨損輕微、異響罕見


背景:年輕患者接受全髖關節置換的比例在逐年升高。因此,儘可能延長關節置換假體的使用壽命至關重要。由於其低磨損和優良的生物學惰性,氧化鋁陶對陶界面成為了越來越受歡迎的選擇。


目的: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隨訪我們的陶對陶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病例,並分析其失效原因及翻修率。次要目的是隨訪並分析假體產生異響的現象,及其對療效的影響。最後,我們還會根據取出假體的回收分析,確定假體的磨損率。


方法:我們入組了301例連續的生物型陶對陶初次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病例,最短隨訪時間為10年。所有手術均選擇後側入路,摩擦界面為第三代陶瓷對陶瓷界面,關閉切口時將關節囊與外旋肌群一起縫合至骨。分析項目包括功能及影像學檢查。摩擦界面磨損分析器材選擇RA300(Mitutoyo; Andover, UK),其準確性達到了0.01μm。


結果:最終假體生存率為10年時98%。未發現陶瓷碎裂的情況。共有74名患者回報存在髖關節異響,其中兩例由於異響接受翻修(0.6%),無一例翻修是由於界面磨損引起。


結論:我們認為陶瓷對陶瓷摩擦界面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界面選擇,10年生存率優秀。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保髖相關文獻


1


文獻1


股髖撞擊徵的預後是否可以預測對側的預後


目的:比較分期接受雙側髖關節鏡患者雙側髖關節影像學測量指標、術中所見及手術預後的差異。


方法:兩個手術量較大的保髖中心對2008-2015年間接受分期雙側髖關節鏡手術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根據患者雙髖關節是同時出現症狀,還是一側出現症狀後超過2年對側出現症狀,將患者分組。比較患者雙側影像學參數(放射影像學α角、外側中心邊緣角、前中心邊緣角、MRI測量α角、Tönnis骨關節炎分級)及術中所見(髖臼盂唇損傷分級、Outerbridge分級/位置、圓韌帶Villar損傷分級、盂唇損傷位置、Seldes損傷類型對稱性、手術操作內容)的差異。分析患者的功能評分,包括改良Harris評分、非關節炎髖關節評分、iHOT12評分、髖關節預後評分運動相關評分、VAS評分、患者滿意度。數據分析採用Pearson相關分析和Spearman相關分析;單變量及多變量卡方檢驗(有序變量)及t檢驗(連續變量)。


結果:在2705患者中有133名(4.6%)接受了分期雙側髖關節鏡手術治療。雙側的放射性α角、外側中心邊緣角、前中心邊緣角具有很強的相關性(Pearson相關係數分別為0.651, 0.648, 0.644, 0.667, P < .0001)。Tönnis分級呈弱相關性(Pearson相關係數0.286, P = .001)。術中情況呈弱相關性,其中髖臼Outbridge位置(Pearson相關係數0.300, P = .0170),髖臼盂唇損傷(0.490, P < .0001),髖臼Outerbridge(0.530; P < .0001),股骨頭Outerbridge(0.459, P < .0001),圓韌帶Villar損傷分級(0.393, P < .0001),盂唇損傷位置(0.468, P < .0001)。將盂唇損傷Seldes分型與Bowker對稱性檢驗顯示雙側之間無顯著差異。雙髖的手術操作無明顯差異。患者術後的各種評分量表均較術前明顯改善,患者滿意度很高。患者雙側的評分沒有差異,且在術後3個月到8年的評分沒有明顯變化。


結論:本研究顯示4.6%的股髖撞擊徵患者需要接受雙側髖關節鏡手術治療。患者術後的預後會明顯改善。患者雙側的預後相似。雙髖術前影像學參數、術中所見及手術操作相似。


2


文獻2


對於鉗夾型和混合型撞擊的病人,在基於三維CT的

股骨髖臼撞擊模擬中,髖臼後傾和髖臼內突

兩種情況關節內外撞擊位置不同


背景:因為無法通過標準的二維成像來研究三維(3D)髖臼覆蓋情況和撞擊位置,不同類型的股骨髖臼撞擊(FAI),的診斷和手術治療方法仍然存在爭議,比如,存在髖臼內突和髖臼後傾的情況。鉗夾型撞擊是關節內撞擊還是關節外撞擊目前尚不清楚。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1 A髖臼後傾,B 髖臼內突, C 正常髖關節。


目的:(1) 明確這些鉗夾型FAI不同亞組中的3D股骨頭覆蓋;(2) 使用基於CT的3D模型明確無撞擊的髖關節活動度(ROM);(3) 利用3D模型模擬撞擊,描述關節內外的3D骨性撞擊區


方法:這是一項回顧性的對照研究,觀察了50例患者的70髖。其中24例(44髖)為有症狀的鉗夾型或混合型FAI,26例(26髖)為正常髖。使用CT掃描數據重建髖關節的表面模型,比較髖臼後傾(30髖)、髖臼內突(14髖)和正常無症狀髖(26髖)的髖關節形態。通過已經過驗證的CT三維模型碰撞檢測軟件,明確了所有髖關節的無碰撞活動範圍和碰撞位置。本實驗未見髂前下棘形態異常。


結果:(1)本實驗中,與正常髖臼(66%±6%)相比,髖臼內突(92%±7%)、髖臼後傾(71%±5%)平均股骨頭總覆蓋率顯著增加(P <0.001)。(2)髖臼內突和髖臼後傾組髖臼平均屈髖度分別為(104°±9°)和(116°±6°),明顯低於正常髖臼組(125°±13°) (P <0.001)。與正常髖臼組 (35°±13°)相比,髖臼內突組(16°±12°)屈髖90°時平均內旋顯著降低(P <0.001)。(3)與髖臼內突(14%)和正常髖臼(0%)相比,髖臼後傾組(87%)的髂前下棘撞擊發生率明顯增高(P < 0.001)。與正常髖關節相比,髖臼內突組的前撞擊位置有顯著差異(P < 0.001)。


結論:使用基於CT的三維髖關節模型我們發現,與正常髖相比,鉗夾型和混合型FAI髖的股骨頭覆蓋範圍明顯增大,而且髖關節ROM,和股骨髖臼的撞擊位置都有所不同。此外,關節內和關節外的棘下撞擊主要發生在髖臼後傾組。對於後傾的髖關節而言,無論髖關節鏡手術或髖關節外科脫位開放手術,髖臼邊緣修整都必須非常謹慎。理論上,應用3D-CT對患者的撞擊位置進行個性化分析,可以提高診斷和手術水平。


3


文獻3


應用無圖像計算機輔助導航系統進行

髖臼周圍截骨術:一項新的手術技術


髖臼周圍截骨術(PAO)是治療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有效手術。PAO通過重新調整髖臼位置,進而改善關節穩定性、降低關節局部應力、延緩骨關節炎的進展。在PAO手術期間,需要重新調整髖臼位置以充分覆蓋股骨頭。PAO保留了骨盆後柱得完整性,不破壞髖臼的血液供應,並保護了髖關節外展肌。PAO需要對手術技術要求很高,如何正確調整髖臼位置是手術中最重要且最具挑戰性的。無圖像導航已被證明可用於其他具有技術挑戰性的手術中,但是尚無其在PAO中應用應用的研究。我們對標準的PAO手術技術進行了改良,包括使用無圖像導航系統來確認截骨後髖臼碎片的位置。本研究我們對手術技術進行描述,並討論了這種改良手術對與患者預後的潛在改善進行分析。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術中應用導航系統操作示意圖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術中應用導航系統進手術。攝像頭(A)裝在無菌塑料袋中,通過兩枚螺釘(看不見)固定在對側髂骨翼上。跟蹤器(B)通過V型塊適配器(C)磁性連接到手術探針上(D),可以實時測量髖臼的旋轉方向。可以使用Schanz釘及T形手柄(E)調整髖臼骨塊的方向,並使用探針和跟蹤器獨立定位。


4


文獻4


雙下肢不等長與髖關節骨關節炎的關係:

100例患者影像學研究


目的:對髖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雙下肢不等長進行評估,旨在研究雙下肢不等長與OA的關係。


方法:納入100名患者,均因原發性髖關節OA行手術治療,對他們站立位影像學檢查(包括雙下肢長度、骨盆傾斜度和OA程度)進行測量。


結果:影響學研究發現雙下肢不等長長腿側髖關節OA發生率高,為84%,短腿側為16%。但OA的進展程度與雙下肢不等長的程度沒有線性關係。


結論:由於雙下肢不等長長腿側髖關節OA發生率高,因此作者推斷雙下肢不等長是髖關節OA的誘因。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1 雙側股骨頭負重面測量雙下肢不等長(LLI),骶髂關節下緣連線與水平線(H測量骨盆切斜度(PT)。左髖骨關節炎較右側嚴重,骨盆向右側傾斜。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表1 雙下肢不等長與髖關節OA的關係


5


文獻5


中國人Wiberg中心邊緣角的正常值


本研究根據Tönnis評價標準測量1494張骨盆X片,得出中國人群Wiberg中心邊緣角的正常參考值。兒童(4~9歲)平均為23.1°(4.7~46.4°),青少年(10~18歲)平均為28.9°(6~48°),成人平均為32.8°(13.7~58.8°)。該角度與年齡呈正相關,成年前平均每年增加0.78°;成年後平均每年增加0.070°。中年以後的相對上升趨勢可能導致退行性改變。未發現性別差異。角度隨年齡的變化與其他民族的觀察相似,各個年齡組的平均值有中等差異,但種族差異不足以解釋不同種族髖關節發育不良發生率的變化。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1a-顯示各年齡組中心邊緣角(CEA)95%置信區間(CI)的平均值的圖表。圖1b-散點圖,顯示CEA與18歲以下年齡組之間的關係及其線性迴歸。數據按年份分組。圖1c-散點圖,顯示CEA與18歲以上年齡組之間的關係及其線性迴歸。這些數據按十年分類。圖1d-不同性別的CEA隨年齡變化趨勢的折線圖。


6


文獻6


基於Aachen-Dortmund治療算法的

Perthes疾病的診斷、分類和治療標準


Legg-Calvé-Perthes病是多因素特發性髖關節壞死,通常發生在3-12歲之間的兒童時期。適合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和臨床發現是醫學願景。治療重點是股骨頭關節新生的穩定性保存或恢復。有多種治療措施可供選擇。治療適應症依賴於臨床和放射病理學。股骨頭結構的治療選擇是本文的目的。為此,將對相關的臨床發現和有用的影像學分類以及合理的治療方法進行清晰的分析報告。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1:Perthes疾病的階段。a初始階段,b固化階段,c破碎階段,d修復階段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2 外側骨柱的分類,股骨頭骨骺的細分類:外側骨柱15-30%(L),中央骨柱50%(C)和內側骨柱20-35%(M)。(改自於Herring等人)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表2“外側柱分類”法:根據股骨頭外側骨骺高度分為4組(根據Stulberg法,其與癒合後的股骨頭圓形度相關)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3 處於中立位的右髖關節造影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4 使用髖臼邊緣上的K線對髖臼位置進行術中控制:a髖臼外側緣上的K線,b和c髖臼邊緣上的K線,d最終髖臼位置


髖膝關節文獻精譯薈萃

圖5 M. Perthes發生在一個10歲男孩右髖:三聯截骨術的a術前和b術後10個月


玖玖骨科平臺致力於為骨科醫生、患者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的中國骨科疾病專業管理平臺。上玖玖骨科,骨科需求一站式解決。微信關注“玖玖骨科”公眾號,請搜索jiujiug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