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在重慶酉陽還是湖南常德?

阿蘇看世界


1、武陵人捕魚為業,那個酉陽三米寬的小溪也能捕魚為業?

2、洞口彷彿若有光,太古洞近四五公里長,神仙也看不到對面的光,下面的那個大洞,十幾米長,洞口有幾十米高,就不能說彷彿若有光了吧?

3、從太古洞下來,那個空地不大,最多住兩三戶人家,住多了養不活人,也根本談不上阡陌交通!

4、離縣城太近了,那不可能到了晉朝還知道,因為離下面縣城那裡太太太近了,屙泡尿都能尿下去!

5、陶淵明根本就沒去過重慶酉陽!

6、當時的太守城就在現在的常德城周邊,你有本事給我從酉陽坐船到常德試試?


沅來是澧


當然在常德啊。桃花源記裡面武陵的標註就是在今常德一帶,常德市的市區也叫武陵區。只不過前些年桃花源景區裡面也不怎麼樣(現在重新修建了的桃花源要對外開放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常德也不重視這個名號,於是有些地區也叫起了桃花源。過去我去過離張家界慈利縣不遠的一個鄉下,那裡也搞了個牌坊叫桃花源,可見好多地方都在爭取這個名號。

我記得以前有個紀錄片就是拍的桃花源在哪裡。專家給出的答案也是在常德一塊,而且還真的發現了一個世外桃源,一個洞,裡面是另外一個世界,不過好像後來被淹了,然後在水下去了。總而言之,桃花源在常德一帶是跑不掉的。樓主常德人,我為常德人帶鹽。^O^
(附一張七八年前在桃花源景區門口拍的相)


戰場屋企


桃花源是哪裡的並不重要,當地政府都是為了發展旅遊經濟。我印象中,我70多歲的父親說到小時候就有桃花源常德桃花源。我小時候也去過桃花源,地方很小,景點也很少。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桃花源。常德的應該叫常德桃花源。酉陽的應該叫酉陽桃花源。其他的城市一樣也可以呀。把自己家鄉建設,漂亮。怎麼說都是一件好事。爭來吵去傷了大夥的和氣。拿這個精氣神去抵禦外侮啊。阿三不是找我們的麻煩嘛。哈哈哈。


華志8


你們知道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在哪兒嗎?湖南常德?重慶酉陽?No!就在我們大辰溪!震驚吧?聽我們辰溪網友“田園牧歌”娓娓道來吧。



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記述的“晉太元中”桃花源,風景如畫,賓至如歸,“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千百年來成為人們的心靈家園,以至於很多地方遷強附會,爭認桃花源。

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記述的“晉太元中”桃花源,風景如畫,賓至如歸,“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千百年來成為人們的心靈家園,以至於很多地方遷強附會,爭認桃花源。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都在尋找“桃花源”,希望能一睹“桃花源”的風采。桃花源也一直存在於人們的夢中。從古地域特徵、水文特徵、地形地貎、人文特徵來看,辰溪的田灣就是人們夢中的“桃花源”。

一、從古地域特徵來看

首先,發現桃花源的是乘舟捕魚為業的武陵人。秦設武陵郡,相應的區域就是今天的大湘西地區。但幾經變遷,以武陵為名的區域相應縮小。多種史料記載,東漢時,辰溪相單程起義,東漢朝庭先後派遣威武將軍劉尚、謁者李嵩、伏波將軍馬援三徵武陵。這時的武陵僅指今天的沅陵,瀘溪和辰溪的沅江兩岸。威武將軍劉尚至武陵後軍營就設在辰溪的潭灣,潭灣至今留有劉尚城遺址。劉尚戰死在辰溪潭灣,葬於辰溪縣城對岸大酉山;馬援戰死沅陵壺瓶山。東漢三徵武陵的主戰場就在沅陵、瀘溪、辰溪的沅江兩岸。東漢時認定的武陵就是今天的沅陵、辰溪、瀘溪的沅江兩岸是無疑的。距此三百三十年後的“晉太元中”的武陵就是指這一區域,辰溪縣的田灣正好處在這一區域的中心地帶。況且沅水河段從辰溪至沅陵縣城這一帶河流相對平緩,適合個人乘舟捕魚為業,沅江其它河段多水流湍急,個人乘舟捕魚為業難度很大。

二、從地形地貎特徵來看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一記述說明漁船隻能到山洞門口,從洞口隱約見出口若有光,山洞長度應有300米左右。

從田灣到孝坪鎮至沅江邊有一條小溪,從孝坪流入沅江全長約五公里,水流平緩,適宜行小漁船。這條小溪在田灣段稱為乾溪,發源于田灣鎮縣場的高山地帶,因田灣一帶屬石灰岩地形,晴天水滲透到地下,溪是乾的,雨天小溪才能見水,而小溪流過田灣洞子後,在孝坪一方則溪流澈澈,常年不斷,是魚類生活的天堂。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從沅江至孝坪洞子門口,這一溪段還能行小漁船,常能捕到各種魚類。因當地屬產煤區,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大量開採煤礦,致地殼受到影響,水位下移,2000年後沿孝坪鎮這一段小溪也變成了乾溪,現在已經小船不能通行了。

孝坪洞子長約300餘米,是孝坪通向田灣的唯一通道。從孝坪通往田灣的洞口自然形狀是極狹窄的,只能容納一人爬行進入,進入洞內後逐漸寬敞,符合“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記載。 位於田灣一側的洞口高達20餘米,寬約40米。該洞大概是直的,全長約三百米,從孝坪一側的洞口見田灣一側洞口,“彷彿若有光”是自然的。

抗戰初期,國民黨第十一兵工廠遷入孝坪,當時這個洞非常神秘,無人敢通行。為了運輸方便,聯通通過田灣的湘黔公路,蔣介石親臨視察,決定了拓寬孝坪一側的洞口,修通孝坪至田灣的公路,保證抗戰彈藥的運輸。所以現在位於孝坪一側的洞口能通行車輛,但對比田灣一側洞口“豁然開朗”,仍然小得多。

田灣坪地有三千畝良田,有源源不斷從縣場等高山地帶流入的泉水的自流灌溉,這裡旱、澇保收,自然條件足以養活上千人口,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好地方。且四面臨山,故自稱“來此絕境”。 

田灣雖近辰溪,但自西漢至1953年前一直屬沅陵縣轄區。由於特殊地理位置,這裡沅陵看不到,辰溪管不著,自然成了遠離戰亂,是沒有兵役、賦稅的天堂,“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所以,當捕魚者離開時,“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三、從族群特徵來看

千百年來,孝坪田灣一帶的原居民是瓦鄉族人。據相關資料記載,唐代以前,湘西人煙稀少,虎豹成群。相關專家調查,瓦鄉族是春秋時期從陝、甘遷入湘西的一個民族。他們自稱“果雄翁”,對內交流講瓦鄉話,自稱“講鄉”;對外交流講漢話,稱“講客”。這是一個神秘的民族,在湘西多個少數民族中,是唯一不會巫、蠱術而至今保留獨特語言體系的民族。可以認定這個民族不是湘西的原居民,正好吻合“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一說。現在仍有大量的瓦鄉族人居住在田灣附近的板橋鄉、船溪鄉,保留獨特的民族風情。在孝坪、田灣一帶的基本漢化了。

瓦鄉族人的熱情友好、豪爽大方,至今仍保持這一優良傳統。如果你現在有幸走進瓦鄉族人的家裡,肯定能享受貴賓待遇,不亞於進了一次桃花源。

沅江從辰溪至沅陵河段長一百多里,其間數百條小溪匯入沅江,古人要想從這一百多里的數百條小溪再上溯五公里找到“桃花源”,無異於大海撈針。所以古人從此後再未找到“桃花源”,情有可原。

漁人雖“處處志之”,但當時是四月桃花盛開的季節,但“太守遣人隨其往”時,應是六月雨季後了,每年雨季,這條狹小的溪流集雨面積寬,溪水暴漲,“處處志之”肯定衝得無影無蹤。

因此,從古地域特徵、水文、人文、地形地貎等綜合要素來看,辰溪縣田灣就是當之無愧的桃花源。


山金XY


,去探訪陶淵明詩下的世外桃源。去吳冠中畫中“是唐街 是宋城 是爺爺奶奶的家”。

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心裡,一個在酉陽!大概是我來的時間剛好錯開旺季,所以可以好好欣賞桃花源。進入景區首先要穿過一個巖洞,和預想中的一樣,桃花源一般都要穿過一個奇怪的洞,就可以進入一個吸引眼球的世外桃源。走走停停,看看神復原的勤勞桃源人,似乎生活可以過的慢一點並沒有什麼不好,我覺得自己想想坐下來靜靜思考一下人生了。桃花源就是這個樣子了,青山綠水間,陶淵明就是在這裡登岸,從此進入桃花源。一葉輕舟,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酉州府裡醉酒點鴛鴦,桃花源里美人多。陶淵明夢桃花,夢裡的事美麗誘人又傷悲。

其實我覺得大家沒必要爭論桃花源到底在哪裡,因為它一直在我們心中。


無尾象和貓


陶淵明文中所說的“晉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而不是酉陽人。試問,酉陽那裡的人也稱武陵人嗎 ? 常德古稱武陵,自古至今有很多證據都擺放在眼前,就別再爭搶“桃花源”一名稱了,請自重。


香蕉你個banana104729361


據說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一個在人的心中,一個在重慶酉陽。一千多年前,晉代詩人陶淵明寫下了《桃花源記》,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為之追尋的“世外桃源”。

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遊客心中世俗喧囂之外的淨土。中國各地自稱"桃花源"的景區很多,位於重慶市酉陽縣城北的桃花源是通過國內外專家、學者從多方面進行考證後最終得出的,而且酉陽桃花源景區還是具有歷史資料記載的。

酉陽桃花源景區距離重慶市主城300多公里,景區內彙集岩溶地質奇觀、秦晉農耕、土家民俗、自然生態、休閒養生等文化於一體。酉陽桃花源景區在武陵大山中沉睡了數千年,因此被廣泛地認為這就是《桃花源記》的原型地。

酉陽桃花源景區被評上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戶外運動基地、市級文明旅遊區、重慶市文明旅遊風景區、十大文化休閒旅遊品牌景區、央視“最舒適景區排行榜等多項殊榮,是名副其實的“世外桃源”。

在外面看桃花源的景區,可以看到大大的石壁下面有個洞,遊客不禁會想,是不是進入這個洞後,就會發生時空穿梭,來到陶淵明寫的世外桃源了呢?桃花源不由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世外桃源有入迷津、秦樂坊、廋辭亭、歸園田居、忘歸廊、陶公學堂、命子堂、躬耕園、桃汁坊、秦趣苑、桃源茶坊、九氏嘉穀、麻布記憶、大秦食客等與秦晉生活元素緊密相聯的景點,似乎讓人置身2000多年前的秦人村落。

因此,酉陽桃花源景區足以稱得上名副其實的桃花源了。


旅食家


怎麼說呢,都不是。《桃花源記》描述了一個沒有君主、沒有戰亂、沒有欺詐、沒有貧窮,民風淳樸、安靜祥和的地方,是多少人夢縈魂牽、一世追求的夢裡桃源。這是一個夢,一個美好的夢,是陶淵明對於美好生活嚮往的地方。所以,世上本無桃花源。如果說有,至多算是原型之地吧。

老麥就與諸位掰扯掰扯這原型之地又是哪裡呢?是常德還是酉陽?或是其他地方。

首先咱們先來看看磚家們大約的意見吧——常德桃源(磚家的眼光還好哈,你看人家名字就叫桃源縣嘛),桃源縣向西南15公里左右,有一處叫做小溪的山村,這個村子背靠綿延起伏的武陵群峰,對面就是奔流不息的沅江,關鍵是這個村子古樹參天,景色怡人,彷佛仙境。村中一座桃花山、山旁一條桃花溪,一到初春時節,漫山的桃花好像雲彩一樣豔麗,於是磚家們驚呼:這哪裡是陶淵明虛構的桃花源,這就是真正存在的桃花源啊。可惜的是,這個村子地處山溝溝,與陶淵明筆下的“良田美地”、“往來種做”啥的場景不符。

於是,磚家們又將視線瞄準了一處叫做“龍潭”的地方,這個地方地處五縣接壤地,兩山交匯處,漢代時此地歸屬於武陵,並且曾經出土果刻有“上沅魚監”的銅印,推斷此地曾經漁業發達。關鍵是在龍潭還有一條錦溪,在錦溪的盡頭,是兩座山夾合的一處險隘,這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的描述比較貼切。而且從史書記載中,龍潭屬於“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裡還曾盛產桃子,如今山上仍有不少野桃樹。而根據縣誌的記載,這裡一直是被秦人做佔,後來當地土著與秦人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當地人被驅逐入山林中。這與桃花源記所說的“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也頗有相似之處。

於是,從這裡的記載來看,這武陵龍潭更像是桃花源背景所在。


說明:本文原創老麥,圖片來源於網絡,首發今日頭條,轉載請聯繫老麥。敬請關注:老麥說說,與老麥一起去探尋那些未知的人和事。


老麥說說


關於桃花源,最早見於東晉那位大文豪陶淵明陶翁的那幾首《桃花源詩》及詩前的小序,雲一捕魚為業的武陵人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魚人甚異之,欲窮其林卻在林盡處得一有小口之山,魚人舍船而入就來到了這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地方桃花源,桃花源中人自雲其先人因躲避秦時戰亂即來此,遂與外人隔絕,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獨來獨往的小天地。

其實,桃花源這種地方,本身就是陶翁憑空想象出來的世外桃源。陶淵明作為中國古代的”隱逸詩人之宗”,從小出生在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裡,小時候家裡生活貧困,吃了不少的苦,後來求學入仕做了個小官,但他的仕途也一直鬱郁不得志,乾脆高唱著一首歸去來兮辭迴歸了田園,過上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日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陶翁最嚮往的是這種生活,而世外桃源就是他心中對這種歸隱田園生活後最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根植於他心中的美好願望,所以個人覺得桃花源既不在湖南常德,也不在重慶酉陽,而在我們的心中。

沒去過湖南常德的桃花源,重慶酉陽的桃花源倒是去過一次,不過說實話,我在那裡卻感覺不到陶翁筆下世外桃源的氣息,不過我倒是很欣賞酉陽桃花源的那句廣告語的,世界上有兩個桃花源,……另一個在你心中。


寰駑齋主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重慶人說是重慶的,湖南人說是湖南的,其實不管怎麼說,只要每天活的陽光,每個人自己都會有屬於自己的桃花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