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儒學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成為官學。如果孔子活著,皇帝會請他來治理國家嗎?

子冬


要想讓皇帝請孔子來管理國家,那是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至於為什麼不可能,切聽我下面來分析。

儒學會成為官學的原因

儒學之所以能成為歷朝歷代的官學,並不是說儒學在治國方面有什麼很偉大的指導作用。而是儒學中的一些學說是皇權希望看到的。任何朝代,只要是皇帝。那必然是對自己手中那至高無上的權力相當迷戀的。成為皇帝的人都希望天下能臣服於自己腳下,那麼,要如何更好的讓天下百姓臣服自己呢。這個時候,儒家學派就擺到了統治者的眼前,儒家提倡的是君是君,臣是臣,父是父,子是子。可以說是嚴格的規定了這種上下級的關係。所以說,如果讓儒學成為官學,那麼,這種階級意思就會慢慢的深入到老百姓的思維之中。作為皇帝,自然也就不能時刻擔心以下犯上的事情發生了。

儒家的仁,禮思想

作為一個管理者,皇帝自然是希望這手底下的臣工或者是這天下的百姓都是好勇鬥狠之人。如果,全部是彪悍鬥勇的人,保不齊自己哪天就被底下的哪個人給幹掉了。所以,皇帝是希望自己手底下的人都是有禮貌,講仁慈的人。而儒家的學說正好是符合了統治者的這種希望。自然是十分的推崇儒學的。

總結

而皇帝不會請孔子來治理國家的原因就十分的明顯得。皇帝需要的只是儒家當中的那些君臣仁禮教條來框束百姓。這樣,就能讓自己皇家的威嚴上升到至高無上的高度。並不是皇帝認可了全部的儒學思想,只是需要其中的一部分來達到控制百姓的目的罷了。所以,即使是孔子復活了,帝王也不可能請孔子來治理國家,頂多是給他一個文職閒職。而不會讓他來分權。


浪裡白條不再白


不會,漢朝從漢高祖的無為而治到漢武帝時的外儒內法歷經70年之久,是因實事而為。可以從生活背景以及時代變革進行剖析

生活背景

孔子,生活與春秋末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春秋時期,通過這種政治變革,奴隸制度最終消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漸確立起來。而孔子的儒學在當時的背景下顯然不合時宜,因為不被當時的各國統治者接受,當時得顯學即法家,無論是國家的方方面面儒家在春秋戰國這樣的大變革,大風亂時期是佔不了一席之位的,而漢朝是大一統時期,國家內部和平,需要對人民進行教化,就需要儒學作為支撐,因而漢朝實行內儒外法,而國家政府實行法家的思想

時代變革

春秋戰國時期屬於軍事化管制時期,在戰爭風行的那個年代,儒家的仁政,友愛思想只會使國家亡國,漢帝國的治國思想從漢宣帝對太子

帝甚至曾經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漢宣帝用刑比較嚴酷,劉奭生性柔弱,看不下去,就勸說漢宣帝:“您的刑法太嚴酷,應該用儒家來治國。”漢宣帝非常生氣,對太子說:“漢朝是用霸道和王道治國,怎麼可以用周朝那種禮樂教化的制度。儒家都是一群尊古卑今的貨色以及漢武帝因與太子劉據治國政見不和而發生內鬥,可見儒家在朝堂是行不通的






景粼玖序


謝謝!

″如果″孔子活著,皇帝會請他來治理國家嗎?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山東曲阜東南魯源村)人,春秋時期儒家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著有巜六經》,即詩、書、禮、易、樂、春秋。年輕時任過小官禮儀等,後任魯國司寇,上任七日誅死著名大夫,教育家、演說家、法學派少正卯。

所以說明君不會請他來治理國家的。



守望佳苑膠州灣


這個問題問得很天真!

歷史上的孔子極為聰明好學,20歲時就被當時人贊為“博學好禮”。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和“乘田”小官,儘管官小,但孔子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

所以,不斷地被提撥重用。

51歲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市長),政績顯著:

一年後,升任省部級高官--司空:

後又履新大司寇,也就是當時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

56歲時,升為代理宰相。

為什麼為代理宰相呢?據考證是因為孔子火箭式的提拔,引起眾庸官不滿,一致抗議,並提出了孔子不符合官員晉升的N個標準,因此皇帝只好讓孔子暫為代理宰相。

後來,孔子官場失意,政冶主張遭到眾庸官打壓,精力就放在了教育上,開創私學,方有儒學。被後世遵為“至聖”,萬世之表。

漢朝即奉儒學為國學,漢帝們都一定會請孔子出山參與治理的。

就看人家孔老先生願不願意了!





文武小二郎


中國文人一直有文人夢,以為活著可以被人利用,管理好國家,這個其實只是一個幻覺,文人的侷限性太大,其實治理國家跟文人沒有關係,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對此有很深的理解,最後回到家鄉做起了教書匠,裡面理解的東西是非常深刻的!

國家的運行體制跟文人嘴上的理念相差很大,這個歷朝歷代文人不受重用的關鍵,劉備是個賣草鞋的,朱元璋做過叫花子……對於國家的認識不是從書本上學來的,他們應該是看懂了人性,知道人性應該如何管理,知道什麼樣的人該閉嘴!所以古今中外沒有藝術文章之人治理國家的!

可是治理國家的時候,文人說的話寫的書可以看,可以借鑑!可是文人的侷限性也就是到這了,管理國家是一個全方位的考量,不是書呆子可以搞懂的,文人擅長誇誇其談,說的話比較容易空洞,另外文人之間沒有行成行業的潛規則,所以文人沒有對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如何的約束別人,自己卻沒有可以遵循的禮法可用!文人鬥起來也是非常可怕的,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道理懂的多不見得就是好事,道理懂的多反而會為自己的不當言行很多粉飾,這樣反而會出現大家反感的現象,以前的士大夫階層完全不是文人做的,你沒看歷朝歷代封王拜相的都是功臣嗎?可是不知道何時文人有幻覺可以治理國家了,這個估計只是一個理想,士兵在參軍後必須有為國家獻身的準備,試問文人從文的時候,有想過為了文化繁榮大公無私的嗎?

一個社會的精英層必須是胸懷天下的人,不是靠嘴皮子就能完成的,文人內部太多的利益,太多的爾虞我詐,太多的指責和不良競爭,這個真不是別人造成的,完全是自己內部太混亂!

當然好的文學作品是可以對社會有好的作用,可是哪個文人一旦有點貢獻,會導致群體性的圍攻,這個也是文人在社會進步的時候,作用不是很大,可是文人的文章可以留下,別管他生前是什麼樣子的,可是死後大家就不計較了,他們的作品可以被接受,因為大家這個時候基本忘記了,這個人是誰了!也不會去在意他們生前是個什麼樣的人!

文人很多說法和做法比較脫離實際,說一套做一套早被識破了,歷史上很多這樣的例子,這個不是個人的過失,完全是文人自己內部沒有協調好,沒有給社會做出表率,因為文章可以隨便寫,不能說明什麼!

可是別的行業容易行成大家遵守的潛規則,這個規則會在行業裡傳承,大家不會因為虛無的東西亂來,很多好的作品會世代流傳,到任何時候,不會接受假的東西的注入,寶貝永遠是寶貝!現實裡大家也是讚美工匠精神,因為工匠有很好的秩序,大家都是遵守行業的操守,不會亂了規矩的。

其實所有行業一旦失去了操守,這個行業的人也就隨波逐流了,覆巢之下沒有完卵,導致自己合適就可以了,不會管別人的得失,所以一個行業要想被重視,主要看這個行業的人能不能行成自己行業的潛規則,並把這個規則一直傳承下去,臉都是自己掙的,沒有人可以把胡來的行業,還可以炒作到深入人心的地步。

孔子後來明白了很多東西,也是回到老家踏實的教書,主要是培養更多道德高尚的人,給這個群體做好基礎,其實行業沒有行成好的風氣,只是這個行業沒有正確的做人理念,跟別的沒有關係!

才人是其次的,才這個概念本身就很虛幻,可是能人才是推動世界進步的關鍵,能人的視角很寬廣,到了晚年的時候,很多能人會出書,會對社會更多的指導,這個才是人類的精神財富,才人其實就是一個網紅的代名詞,是別人恭維你的時候說的漂亮話,如果你被人家說成才人,其實你就是一個網紅的角色!

可是現實裡被稱作才人的人都是感覺良好,我的意識裡被別人稱作才人是一種沒有面子的事情!我最討厭別人說我是才人,讓我有了一種虛度年華的感覺。

你的才能無法轉化成對人類進步的正能量,這個才能就是可有可無的,沒準因為是才人反而對社會有破壞性的作用!反而把大家的精神世界給汙染了。

用一個人關鍵看當時社會的狀況,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諸子百家都是在說自己的主張,儒學是來的比較通俗,可是當時的社會道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這個也是儒學最後成為教書匠的原因!

現在其實社會文化高度融合了,可是個別人還在強調儒學,這個只是一個現象,孔子之後文化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下,已經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中國文化善於總結和善於學習的鐵證,現在還想把儒學單獨拿出來炫耀就是不明智了,儒學只是繼承中國文化的一份子,做的工作不比誰多,很多所謂的儒學是吸收了中國文化的營養,不能把儒學看成一個獨立的文化現象,儒學早就跟中國文化融為一體了。

包括宗教,藝術,哲學都是在融合中國文化,也是給中國文化不斷的注入新的東西和活力,現在中國沒有儒學,應該是中華文化才對,所有的宗教,哲學,文化,歷史都是在這個熱土上產生的,儒學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元素,根本無法跟中國文化脫離!

儒家有道家的思想,道家有佛家的語句,佛家有儒家的命題,這個現在是無法分開的。只有少數沒有理念的人才會給中國文化貼標籤,現在可以說所有文化都是融合了,你在說儒家的時候,沒準你的論證是道家的,你在論述佛家的時候,你的論點沒準是儒家的,還有諸子百家的論點呢?它們組成了我們中國文化,只能說所有這個家那個家都是一家。

當然有些經典還是可以說出自哪一家,可是任何一家都是相互借鑑了幾千年,到底怎麼劃分還是一個商榷的東西,我在看書學習的時候都是把所有學說看成一家,因為通過相互影響早就是一家了,沒有人有資格說他代表哪一家,因為歷史不能回到交流融合前的狀態!

其實強調自己是哪一家也是一個個人的考慮,無非是想成為更大的網紅而已!

孔子當年的很多論點論證,是在當時動亂年代無法實施的,因為大家首先是解決一個統一思想的問題,不可能通過協商就達成很多共識,如果可以的話,人類戰爭就不會爆發了!

漢朝時期天下一統,很多歷史大家要反思,要統一認識,孔子當年的說法比較適合漢朝初期的人心調整,應該從戰爭觀念中轉移出來,孔子的一些說法也是有了市場,孔子一生也沒有寫太多東西,可是現在的書籍可以說多如牛毛,在一個歷史時期儒家成了時尚,大家都是把作品併入儒家,可是當時要是發揚別的學說呢?估計很多作品就不是儒家的了!

清華畢業的學生寫了作品不能說是清華獨有的文化吧,北大也是做不到!所以後人把中國文化分成這個家,那個家就是一個假命題,現在中國的思想是每一個炎黃子孫智慧的結晶,完全跟哪一家根本挨不上!

中國大地是產生思想的地方這個思想是我們全體人民共同的財富,沒有哪一家可以獨霸!不過你從哪個家入手研究,你就會先入為主的強調你的東西,其實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做法!

我居然看到過有人說佛家總結了中國的中醫,我的回答是現在中國佛家的理論體系都是中國本土文化填充的,佛道都是一樣的!何況儒家怎麼努力也沒有行成宗教!

中國文化只能是在這片熱土產生的東西,強調哪一家只能回到兩千多年前!

一件好的作品,會在工匠中奉若神明一樣的學習傳頌,一個好的文學作品沒準會被同行鄙視!這個就是行業的不同,所以中國工匠精神到達了巔峰,一個好的字畫也是工匠精神的完美體現!


龍映熹


不會的。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文學家。他採納了儒臣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正式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也就是“國教”)。可能有人會認為,漢武帝比魯定公(姬姓,名宋,為春秋諸侯國魯國君主之一,是魯國第二十五任君主。他為魯昭公的弟弟,承襲魯昭公擔任該國君主,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15年)強多了,會比較賞識孔子。其實錯了。原因如下——



首先,漢武帝很重視武功,經常殺伐征戰,不惜國庫空虛,把漢文帝和漢景帝積攢下來的家底都花光了。這是明顯不符合孔子“仁政”“庶富教”思想的。儒乃柔也,儒家講究“仁”“禮”“忠恕”,不主張動用武力解決問題。


其次,雖然孔子重視君臣父子的名分,主張“正名說”,可是孔子語句裡有很多都是直接針對(用現在的話叫“懟”)君王及其統治集團的。比如孔子罵衛靈公“無道昏君”,罵卿相不敬重諸侯王,罵諸侯不尊重周天子,“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還罵弟子不賢,為什麼不阻止君主幹壞事?儒家怒懟君王的傳統,後人總結成“文死諫”。

第三,孔子雖然看不起少數民族,但也不主張用武力擴張來征服“夷狄”。而漢武帝對西北和西南用兵,開疆拓土,明顯違背了“為政以德”的儒家治理原則。
總之,走上“霸道”的漢武帝就算請孔子(如果他們是同時代人)入朝為官,也不會真心欣賞孔子,但是可以利用孔子“正名說”等封建倫理,鞏固自己的統治。照漢武帝喜歡動武的脾氣,沒準兒孔子(如果真的應聘為朝臣)不得志的時候想下野去做教育家都不可以。


慈善文化研究


漢武帝實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終於讓儒家成為國家的思想教育,地位尊貴,漢武帝把皇權和儒家思想結合起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如果孔子還活著,作為儒家的開創者,地位崇高,漢武帝肯定會詔見孔子,給予隆重和崇高的待遇,把你當神一樣供著可以,甚至當政治顧問都可以,唯獨當丞相治理國家不可能!

漢武帝獨尊儒術,那是欣賞儒家提出的“天地君親師”符合皇權的神化,對皇帝的統治有幫助,可以忽悠民眾,說白了漢武帝就是把儒家當成一個工具罷了,不可能讓一個工具來傷了自己!你請孔子來當丞相治理國家,無疑就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啊!孔子可是所有儒家士子的精神領袖啊,無疑在朝中擴大了儒家的勢力,一旦勢力過大了,不就威脅到了皇權了嘛!再者孔子的理念和漢武帝的理念有矛盾啊,漢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尚武幹藩匈奴,而孔子可是以仁為本啊,他反對殺戮,一個要打,一個要講仁和,只會吵來吵去,所有的士子會集體反對漢武帝,什麼事也幹不成,你漢武帝又不能殺了孔子,會落下罵名,打也不不成,殺也殺不成,多難受啊,讓孔子治理國家,只會讓漢武帝不爽快,以孔子眼裡不揉沙子的性格,只會處處針對漢武帝,批評漢武帝,那漢武帝怎麼可能讓一個處處和自己聊不到一起去的人治理國家的,這無疑是找罪受嘛,你能忍受一個喋喋不休的老頭總是在你耳邊說仁啊德啊什麼的,還有沒有清淨啊,飯都煩死你了,所以孔子說不能用來治理國家的,只能當做神一樣供奉著!



何況你漢武帝願意請,孔子也不一定願意去,就是願意去見漢武帝,孔子也不會參與政治中,孔子有自知之明,我一個學者型的教育大家去當政客,實在不是我的專長啊,何況也不符合孔子的內心追求呢!孔子是淡泊明志的,他最想的是當一個桃李滿天下的老師,希望學生個個都是人才,都為國家作出貢獻,自己當不當官無所謂了,參與政治實在難為孔子了!何況參與政治會阻礙孔子提高自己學術水平的上升的空間,有效的時間裡,全花費在爾虞我詐的權力鬥爭中,實在沒有意義,追求知識才是孔子感到快樂的事呢,孔子才不會去做,那樣反而損害了自己的聲譽呢!孔子也知道,就算去見了漢武帝,漢武帝只會表面尊重自己,不會給自己實際權力的,既然這樣,何苦去拍皇帝的馬屁呢,不如就在民間教書育人不就很好嘛,一邊教書,一邊鑽研學問,多快樂的事啊!何況遠離朝廷,反而獲得皇帝的尊重,你越不搭理他,他越尊重你,越顯示你崇高的地位,民眾反而越喜歡你,誰不喜歡一個親民的有學問的名人呢!學者型的人才價值應該體現在學問上,而不是在政壇上,那是有害而無益的,孔子很清楚這個道理,所以不會參與政治的!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不會。儒家最終得到了漢武帝【獨尊儒術】的賞賜,但是儒家本身也付出了拋棄了克己復禮、仁政治國的理論核心,專職為漢朝“以孝馴化天下”。後世的“以孝治天下”說法不同,本質一樣。儒教的稱謂,也是從此開始。

眾所周知,“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專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摘自《先秦學術概論》)中華文化的高峰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百花中也包含楊朱這個道家學派。但是,此道家非彼道家,楊朱思想被稱之為“中國人權宣言”,但依然並不等於是道家。一言以蔽之,老子的道家是將天下真相(治國真理)娓娓道來。聽或者不聽,隨便。而楊朱思想僅僅是道家“仁義智信”中的“仁”,並不涉及“義(正義)、智(智慧)、信(誠信)”。所以,楊朱學派跟儒法墨等其他政治學派一樣,依然屬於老子道家思想這顆大樹上的枝葉。

用今天的世界觀來說,國家有上層建築、有經濟基礎。而上層建築又分為政治上層建築和思想上層建築兩個部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儒法墨楊朱等等所謂被歸類為有政治學派,根本在於他們都屬於提供一種治國理念(被執政集團採用後,既成為思想上層建築),並以此建立國家治理體制(政治上層建築)。以秦國為例,商鞅變法的屬於思想上層建築,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軍權、治權、稅權)郡縣制為政治上層建築。

統一是秦始皇的,最核心的體現在中央集權:軍權、治權、稅權被高度統一到中央。郡縣不再擁有這三個權力,僅僅是按照中央制定的標準執行。郡縣有駐軍但卻不是郡縣的所有,郡縣有治理但必須按中央的法律為準,郡縣有稅收但標準以及收入都是中央所有。以現代意義來說,這些就是主權的範疇。秦始皇的統一,是統一標準。比如,以統一度量衡為統一稱量工具,統一的稱量工具直接促進公平交易,進而間接促進商業的繁榮。統一文字同樣是交流工具,部落、宗族的歷史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而更加通暢,中國文化的積累和包容更加繁榮。

而大一統,是一統的是思想、是白色恐怖----只有儒家一家思想,所有非儒家一律被屠殺殆盡。當然,僅剩的儒家也同樣被閹割,只剩下對執政者更有利的這教化、哪教化。對政治制度有影響的克己復禮,對執政利益有影響的仁政治國,統統被閹割了。但是,儒家表報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董仲舒的倡議,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漢朝及其以後,當官封爵成了儒家獨佔的黃金屋、顏如玉,儒家還有資格報怨嘛?包括董仲舒自己,短暫的地方輔助性官員,不久被徹底罷免。然後,當了十幾年的教書先生,就去見孔孟了。可見,孔子是不會,即使皇帝請他來,他也不會來。





易小道侃古今


不會,所有的學說一旦和權力結合就會慢慢失去它的本來面貌,

儒家也是一樣。現在我們看到的儒家學說是被刻意向著有利於統治階層的方向改造了。

比如孔子講名節,講克己復禮,本來是對所有人提出的要求,可是後來就變成了只對被統治者提出要求,對統治者卻網開一面。

最極端的就是在對外戰爭中,臣子必須為國盡忠。對外戰爭失敗,要麼以死報國,要麼接受懲處,決不允許投降敵人。

可是皇帝如果被敵人俘獲,卻不會受到什麼懲處和指責,如果能夠被放回甚至可以重登皇位,皇帝沒有什麼不好意思,普通百姓也似乎沒有覺得有什麼不能接受的,當然更大的可能是敢怒不敢言。

又比如孔子說: 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是為了讓人民安於現狀,減少人民的反抗心理,後來的儒家就把它改成了以德報怨。

這種不對稱的道德規範不能讓人民真心接受,也不是孔子的本意。

一個真正的學者是不會對統治者曲意迎合的,孔子是個真正的學者,而這樣的學者是不可能被漢武帝重用的。


用戶寒星一點雙鳥飛


還是不會。漢武帝還是隻會用董仲舒這類儒官的學說為其統治服務。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不符合封建統治者的政治訴求。統治階級首先會動用軍隊等暴力機構來維護社會秩序。這就不能為孔子所容忍!這也說明法家思想為什麼被封建統治階級所親睞。但一味嚴刑峻法肯定不行,於是帝王們採取一些“仁”的懷柔政策,大赦天下,減租減負,提倡科考,廣納天下英才。所以封建帝王認為最好的國家治理方式是法家為主,儒家為輔,甚至雜煣以其它各家學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